正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哲理卷 作者:傅璇琮 主编,邓安生,李玉奇 注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3〕,音声相和〔4〕,前后相随,恒也〔5〕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6〕,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选自《老子》第二章,标题为选者所加。后二则同此。这一章以美与丑、善与恶为例,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对峙的关系中产生和显现的,有与无、难与易等概念、判断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其中充满着辩证思想和深刻的哲理。作者把这种对立关系看作宇宙间的永恒法则,并且运用于政治上,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从积极方面理解,就是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强作妄为。文中还讲到“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实际上也是提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和谦退不争的品德。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2〕已:同“矣”,语气词。

〔3〕盈:通行本都作“倾”,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作“盈”。张松如说,“倾”字当是避汉孝惠帝刘盈讳而改,盈字于义为长。今据帛书本改。高下相盈,指高和下各以对方充分显现自己的高和下,也是相辅相成的意思。

〔4〕音声:音指乐音,即和谐组合的众声;声指单独发出的声响。《礼记·乐记》郑玄注:“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5〕恒也:通行本原缺,据帛书本补。

〔6〕万物作而弗始:通行本原作“万物作焉而不辞”。“不辞”二字费解,今据帛书乙本及张松如《老子校读》改。始,创造;倡导。

【今译】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就使丑的东西比较出来了;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就使不善的东西比较出来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彰显,高和低互相满足,音和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伴随,这是永恒的规律。

所以道德至高无上的人行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施行不用言词的教化,让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倡导,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靠它得到什么,事情成功了却不自己居功。正因为不自己居功,所以也就不会失去功。

三十辐共一毂〔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2〕,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3〕,无之以为用。

【注释】

〔1〕选自《老子》第十一章。本章以车毂、陶模、房屋为喻,说明“有”和“无”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无”是老子创立的哲学概念。“有”指形而下的器,即有形的事物;“无”指形而上的“道”。老子强调了“无”的作用,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于具体有形的事物,更在于说明事物在对立统一中可以互相补充、发挥。毂(gǔ音谷):车轮中心的圆孔,即插轴的部位,外边承接辐条。古代的车轮上安装三十根辐条,这个数目据说是取法于每月三十日。

〔2〕埏(shān音山):造陶器的模子。这里用作动词,指用模子制造陶器。埴(zhí音直):黏土。

〔3〕利:通“赖”,凭借。《国语·晋语六》:“夫利君之富,富以聚党,利党以危君。”俞樾《诸子平议》:“利,赖之假字。利、赖声近而义通。”

【今译】

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车毂,正因为车毂中空,才有了车子的用途。用模子把黏土做成陶器,正因为模子中空,才有了陶器的使用。开门安窗建造房屋,正因为房屋中空,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以“有”为凭借,以“无”为作用。

其安易持〔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4〕。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5〕,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1〕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2〕泮(pàn音判):分离,分解。

〔3〕累土:一小筐土。累,通“蔂”,盛土的器具。

〔4〕“为者”二句:这二句在第二十九章中已出现过,奚侗、马叙伦都认为是错简重出。

〔5〕“学不学”二句:圣人不贵学,以众人贵学为过,因此圣人要学的是如何不学。

【今译】

局面安定时容易掌握,变化的征兆尚未出现时容易谋划。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工作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整治要做在乱子没有出现以前。

合抱的大树,是从微小的幼芽开始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小筐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开始迈步走出来的。

勉强行事的会失败,勉强握持的会丧失。所以道德至高的人不勉强行事因而没有失败,不勉强握持因而不会失去什么。

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像对待开始那样谨慎地对待终结,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所以道德至高的人想要别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得的宝物,他学习人们所不学的东西,纠正大家的过错,帮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人为干预。

天之道〔1〕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2〕?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3〕

【注释】

〔1〕选自《老子》第七十七章。

〔2〕与:通“欤”。

〔3〕见(xiàn音现):同“现”,表现出。

【今译】

天道,大概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吧?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把它减少,不足的把它补足。天道是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人世间的做法却不是这样:减少不足的,用来奉献给有余的。谁能够拿有余的来献给天下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所以道德最高的人有所作为却不依靠它得到什么,有所成就却不居功,他们是不想表现自己的才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