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悟空也有落泪时

梦断灵山:妙语读西游 作者:苗怀明 著


悟空也有落泪时

在读者的印象中,啼哭落泪似乎是唐僧的专利。这位老兄虽然是个大男人,但似乎过于脆弱了些。西天取经路上,但凡遇到点问题和障碍,就开始眼泪汪汪的,全然不顾手下徒弟们的感受。好在大家已经习惯了,见怪不怪,也就不当回事。如果他忽然不哭了,大家才会觉得奇怪。再说大家取经也并不全是为了他,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赎罪。作为一个堂堂五尺男儿,即使再文弱、再无能,动不动就掉眼泪,总是不大好的,读者对唐僧较为负面的印象显然与他的爱哭有关。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男儿毕竟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碰到特别委屈、特别伤心的事情,再勇武刚强的男子也会落下几滴英雄泪。英雄落泪不仅不会被人耻笑,相反,还会被人赞为侠骨柔肠。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哭的次数不能太多,否则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从《西游记》一书的实际描写来看,取经成员中曾经落泪的也不只唐僧一人,其他几位也都多多少少地掉过眼泪。仔细阅读作品,会发现一个令人感到惊奇的现象,那就是除了唐僧之外,第二个爱哭的就数孙悟空了。他不仅哭过,而且还称得上是爱哭,这似乎与读者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存在着很大差异。但作品白纸黑字,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如何看待孙悟空的落泪现象,是个颇为有趣也颇为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位在斩妖台上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劈,在八卦炉里煅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在五指山下被压了五百年都不当一回事的盖世英雄,竟然会频频落泪,这着实有些出人意料。很难把素来以坚毅、刚强著称的孙悟空和“落泪”两个字联系起来。但现实就是现实,尽管很残酷。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勇武英雄,在西天取经路上不时落下英雄泪,甚至达到号啕大哭的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孙悟空的眼泪大多数是委屈之泪,它不是为自己而落,而是为历经坎坷的取经事业,为他的那位脓包师父唐僧。在加入取经队伍之前,孙悟空经历的挫折和磨难也不算少,但从没掉过一滴眼泪。大闹天宫期间,处境是多么艰难?被压在五指山下,精神有多么痛苦?孙悟空都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偏偏在跟着唐僧取经之后,孙悟空的眼泪就再也没有断过。

何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个人所处的境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环境改造了人。取经之前,孙悟空没有任何人生的包袱和负担,他的言行完全出于主动,可以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人做事一人当,捅出天大的娄子也由自己来堵,怨不得他人。因此也就不会有落泪的事情发生。

一旦加入取经队伍,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孙悟空要担负保护唐僧的重任,这就意味着,他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多是为了他人。做什么,怎么去做,也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要听从他人。主动权的丧失必然会造成个人选择与他人意志的对立和冲突。

于是孙悟空的处境就变得颇为艰难:在外,他要与强敌进行殊死搏斗;在内,还要应付师父和师弟们无休止的内耗。做事瞻前顾后,拖泥带水,自然也就无法像先前那么自在、从容。碰到法术高强、心狠手辣的妖怪,猪八戒、沙僧这两位师弟虽然动静很大,但根本帮不了什么忙,几乎都是孙悟空一个人在打拼,遇到再大、再棘手的问题都得由他自己来解决。功劳大,付出的成本也不小。与妖魔作战,受些皮肉之苦倒还可以忍受,最为头疼和伤心的是内部的纷争。孙悟空的行为经常不被师父、师弟们理解,受委屈、受埋怨更是家常便饭。面对种种内外的重压和不公正的待遇,再坚强的汉子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由此触景生情,落下几滴伤心泪,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感情宣泄。

孙悟空的眼泪是地地道道的英雄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为自己而流的眼泪固然可以引起他人的怜悯,但得不到人们的敬佩。孙悟空的眼泪是为他人,为事业而流的,使人敬佩的无疑是后者。

孙悟空第一次落泪,是在三打白骨精,被唐僧逐出师门之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戏剧、电影据此改编,可见其受关注的程度。在回花果山的路上,孙悟空经过东洋大海,思前想后,感伤不已,“止不住腮边泪坠”。这是典型的委屈之泪。自己如此忠心耿耿,降妖除怪,反而被师父严重误解,最后竟然落到被驱逐出局的境地。面对荒诞而残酷的现实,他真正感到了无奈。除了落泪之外,孙悟空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样的委屈和磨难不过是刚刚开始,更大的考验和挑战还在后头。于是我们看到,一向以坚强、刚毅著称的孙悟空一次又一次地落下了他的英雄泪:

被银角大王用法术压在山下,他“遇苦思三藏,逢灾念圣僧”,“珠泪如雨”;

压龙洞变成小妖,必须向老妖婆跪拜,受辱于人,他为难得“脱脱的哭起来”;

被红孩儿用三昧真火烧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醒来后,“止不住泪滴腮边”;

大战青牛精,金箍棒被金刚琢套走后,一个人感到束手无策,感到凄惨,“扑梭梭两眼滴泪”;

打死几个人间盗匪,再次遭到唐僧的驱逐。在观音面前,他“止不住泪如涌泉,放声大哭”;

在小雷音寺,黄眉怪的褡包一次次把搬来的救兵装走,他一筹莫展,十分无奈,“怅望悲啼”;

在黄花观,被妖道的金光弄得力软筋麻,浑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泪”;

大战狮驼岭,不幸被妖怪抓住,装到阴阳二气瓶中,饱受摧残,弄得痛苦不堪,“忍不住吊下泪来”;

狮驼岭误听师父唐僧被吃的谣言,更是泪水不断,先是“泪似泉涌”“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放声大哭”,随后在如来面前,“两泪悲啼”“泪如泉涌,悲声不绝”;

在无底洞口,好不容易才搭救上来的唐僧再次被女妖抓走。当着猪八戒、沙僧的面,孙悟空“止不住眼中流泪”;

在折岳连环洞,唐僧被妖怪用“分瓣梅花计”抓走,他“止不住腮边泪滴”。随后,又被妖怪的假人头骗走几滴眼泪,“没奈何就哭”。

这样粗略算起来,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少说也哭了十四次以上。似乎越是到后面,越容易落泪。每次落泪的时候,孙悟空总要喊着唐僧倾诉。显然,这些眼泪都是为他而洒的,一是放心不下自己师父,二是感叹取经的艰辛。可惜这些哭声唐僧大多是听不到的。因为孙悟空痛哭的时候,他正被捆在妖怪的洞穴里任人宰割呢。如果唐僧听到这些哭声,不知做何感想,别的不说,想必念紧箍咒的次数会减少一些。

就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西游记》一书写孙悟空会哭比写他不知眼泪为何物显然要好些,因为它写出了孙悟空性格的另一面,更有人性、更为真实的一面。有了这些眼泪,孙悟空的形象就变得更为丰满,也更为真切。它不仅无损于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反而更能显出其人格的高大。

不过,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全书后半部所写孙悟空落泪的次数似乎太多了些。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让他掉泪的。次数一多,就没有意思了。

就笔者个人的判断,在孙悟空十几次的哭声中,有一半以上是没有必要,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遇到那么一点儿挫折和困难,就泪流不止,那就不是孙悟空,而是唐僧了。再者,哭的次数有限,感人的效果会很好;哭的次数一多,就会适得其反,有损孙悟空的形象。

到后来,孙悟空的哭还受到师弟猪八戒的奚落:“不要哭,一哭就脓包了!”这本来是说唐僧的话,现在竟然用到了孙悟空身上,而且是出自猪八戒之口,显然是有损其形象的,也与孙悟空平日的性格不符。以孙悟空之心高气盛、自尊心之强,加之又是大师兄,他是不会在两个师弟面前随便落泪的。作者这样写,也许是为了突出孙悟空对师父唐僧的感情和对取经事业的忠诚,但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完全可以换个写法。

总之一句话,孙悟空是可以落泪的,但次数不能太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