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巴山蜀水

几时归去 作个闲人:苏东坡传 作者:白落梅 著


第三章
巴山蜀水

一山一水一红尘,一物一景一故里。

此生,能与某片土地相亲,

和一剪云水相依,亦是缘分。

无论你漂泊何处,流离几载,

总有一段归思萦绕心头,不能消散。

东坡有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他感叹世情如梦,似翠竹清风、梅花疏影,虽妙意悠远,终了无痕。

人的一生,恰如一株花树,开落有时,虽荣犹枯。花木清意,山水润人。有人喜繁华,临街市,闻喧闹,仍存“心远地自偏”之幽情。有人喜僻静,修竹篱,守一树蝉沸,听一帘莺歌,无惊无扰,人世安定。

天地有灵,无论江南塞北,都是风景,皆有情意。自古以来,蜀地即被称为“天府之国”。因其地势险要,沃野千里,被世人视为宝地。李白有诗赞其胜:“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此后,蜀地更成了文人墨客、云游之士的向往之地。那里有许多历史久远的名胜佳景,山水秀美,民风朴素。著名的都江堰、峨眉山、青城山,以及杜甫草堂、武侯祠等皆在此处。山川云海,楼阁亭台,蕴藏了千年的阴晴故事,冷暖春秋。

山无水则太枯,水无山则太柔,正是山水相承,分秀色与才客,方可令他落笔生锦,入篇润泽。自古以来,文人才思皆为山水熏染,而蜀地的山秀水灵、遍地锦绣,赋予诗客几许灵思、几多雅趣。

相如携之入赋,青莲倾之入诗,东坡采之入词,文章惊世,流转千古。相如赋,青莲诗,东坡词,皆丽于天地,感动众生。其气势纵横汪洋,又仙气十足,超脱物外。扬雄曾赞相如:“长卿赋似不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耶。”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冬日,一如往常,几场瑞雪,预兆丰年。蜀地的山河,亦在富庶的大宋江山下风调雨顺,人更静好。苏轼则受苍天眷顾,带着前世遗留的才华,来到人间。

苏轼家居眉州眉山,稍有田产,生活富裕,但非仕宦之家。苏轼祖父名苏序,虽非巨儒,却性格豁达,人品不凡,颇有见识。因其乐善好施,时常接济穷人,为乡人称道。

苏序嗜酒如命,素日邀了亲友,或于树荫下,或临块石,席地而坐,倾杯痛饮。时而畅谈,时而高歌,无所顾忌,其佯狂醉态惹来乡邻村农不解。

古来多少英雄圣贤,风流人物,或为名利所缚,或为情事所扰,难以释怀。也许苏序的许多荒诞之举,于常人眼里,放纵轻浮。然苏轼却说,此般行事,唯有高雅不俗之士,才能会其韵致。

正是苏序的旷达疏落,不拘俗礼,才成就了苏轼不从故步,敢于独辟蹊径的创新之能。生在这样的福地,如此人家,到底知足。

据传因苏序好施,有一异人频受其惠,与他说:“吾有二穴,一富一贵,惟君所择。”苏序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于是偕往眉山,寻得一处,燃灯于地,有风不灭,从此为苏家福地。得异人相助,自此,苏家才华留世,书香润人。

传说很美,无论真实与否,并不重要。世间之人,几多灵思,无数真理,乃至诗书礼乐的传统艺术,皆从祖辈那儿寻来。因有所取,终成所得,是机缘,皆定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