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建立发展

礼仪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成立 作者:李静轩 编


一、建立发展

●毛泽东说:“仪仗兵就要有仪仗兵的样子,要从眼睛里体现出仪仗兵的精神气质,要从动作上体现出我军过硬的军事素质。”

●周恩来说:“争取吃得面红体胖些,个个都像黑铁塔一样,仪仗兵是国家的脸面,所以,你们还应该多晒晒太阳,脸蛋应该像苹果一样。”

●毛泽东转过身,他握住翟白元的手说:“小翟,仪仗队交给你来带,我很放心。”

毛泽东决定成立仪仗队

1949年12月16日至2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首次以新中国元首和总理的身份出访苏联。

在莫斯科火车站,毛泽东检阅了苏联仪仗队,那些士兵高大剽悍的形象,整齐优美的动作,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到红地毯的尽头,毛泽东再一次回过头来看了一眼苏联仪仗队。

第一次访问苏联回来,在火车上,毛泽东问周恩来:“在莫斯科,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周恩来毫不迟疑地说:“红军仪仗队。”

毛泽东说:“英雄所见略同啊!”

之后,毛泽东陷入了思考,他把目光投向了窗外。

早在1946年3月4日,为迎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上将,展现解放区人民军队的力量,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一支仪仗队。

当时,从驻南泥湾某团中挑选500名战士,编成3个连,由该团团长罗少伟任营长,魏志明任教导员,组成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

组队伊始,战士们听说要去欢迎一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人,抵触情绪很大。许多战士心里都很不高兴。

队领导向大家讲了执行这次任务的重大意义,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

我们以这样的形式欢迎马歇尔,表明了我党要求和平的诚意,表明了我们的强大和力量;同时也警告美国政府,如果他们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国人民是决不答应的。因此,这项工作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

1946年3月4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陪同马歇尔在延安机场停机坪检阅了这支仪仗队。

仪仗队三个连队呈横队排列,每连排头是炮班,其次是机枪班。战士们穿着崭新的军装,紧握从日寇手中缴获的武器,昂首挺胸,精神百倍,向马歇尔行了注目礼。

1949年10月底,毛泽东指示中央警卫团将警卫营的一连改为仪仗连,担负外国大使呈递国书时的仪仗任务。

仪仗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毛泽东把他们请进中南海,一是想看看他们的动作,再是让他们熟悉一下执行任务的场地和环境。

100多名官兵,由指导员向富朝带入中南海毛泽东接见大使的怀仁堂。

指导员向富朝向毛泽东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报告:

报告主席,仪仗连100名官兵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仪仗连,确实跟警卫连相比变了不少,仪仗队员上身是凡尔丁礼服,下身着东洋式马裤,头戴钢盔,手持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式马枪和步枪,分列在怀仁堂的门口两侧。

毛泽东很认真地看了看每一位队员,对外交部的人说:“个头选得好,很整齐。”

然后,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向富朝说:“咱们演练一下吧,我来当外国大使。”

向富朝立正答道:“是!”

当“外国大使”的车来到门口的时候,《国歌》声响起,毛泽东走出轿车。

向富朝下达“向右看”的命令。官兵们在摆头的同时举枪,并行注目礼,目光随着毛泽东的脚步移动,直到进入怀仁堂。

毛泽东从怀仁堂里走出来以后,部队仍然举枪行注目礼,一直到他离去。

毛泽东笑着对周恩来说:“恩来,我演得怎么样啊?”

周恩来把双臂一抱,笑着说:“像,可以说是形神兼备啊!”

但周恩来转过脸来对仪仗队员们说:“总的来看,还不错,但我纠正一下,大家不绷着脸,尤其是向右看的时候,人家高高兴兴的,我们也要愉快一点嘛!”

毛泽东补充道:“仪仗兵就要有仪仗兵的样子,要从眼睛里体现出仪仗兵的精神气质,要从动作上体现出我军过硬的军事素质。刚才的表演,动作是不是太复杂了,应该再干练一些。”

仪仗连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在聂荣臻的督促下,大家抓紧练习,同年10月16日,仪仗连首次出现在苏联驻中国大使向毛泽东递交国书的仪式上。

1952年9月,蒙古总理泽登巴尔来华访问。但是当时中国的仪仗队还没有组建。中央军委再三考虑后,决定用担负呈递国书司礼任务的仪仗连代替。

但是,仪仗连从来没有经过分列式的专业训练,经过两年的训练,仍然觉得不到位。

这时,接受命令的公安部队只好向沈阳军区参加校阅部队的第七步校紧急求援。因为这支部队曾经参加过建国时的阅兵式,有较好的基础。

随后,100多人的队伍迅速赶到北京,在苏联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几天的强化训练,这支仪仗队已经初具规模了。

9月28日,这支临时组建的仪仗队接受了周恩来和蒙古总理泽登巴尔的检阅。尽管没有出现大的纰漏,但离专业水平仍然相差甚远。他们执行完任务后,就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毛泽东深切地感受到,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建立一支专业的仪仗队已经迫在眉睫。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周恩来。

毛泽东知道,仪仗司礼虽是一种礼宾形式,但它象征着本国的尊严和对别国的友谊、亲善。

假若某个国家元首出访,未遇如国葬、战争或大地震那样的非常情况而没有受到仪仗队的欢迎,会感到是一种不可忍受的轻蔑。

因此,各国政府对仪仗司礼都十分重视,即使两国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对来访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也都安排仪仗迎送。

后来的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代表团第二次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并出席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在出访前,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奉毛泽东指示,派翻译赶到苏联驻华大使馆,向尤金大使转达毛泽东的个人意见:在他抵达莫斯科时,请苏联方面把机场的迎宾仪式统统去掉,迎接的人不要多,不要仪仗队,最好一下飞机就走。

尤金大使感到惊愕:一个国家元首的出访,主动请求东道主不搞欢迎仪式,这在国际外交活动中尚属首例,更何况毛泽东此行意义非凡。

因此,苏共中央和赫鲁晓夫曾多次电令尤金,一定要把毛泽东访苏之事办好。

尤金为难了,他说:“他是毛主席呀,中国的毛主席呀,没有仪仗队,没有欢迎仪式,那怎么行?我不敢做主,我要立即向国内报告。”

11月2日莫斯科时间下午15时,中国代表团乘坐的图104飞机在伏努科夫机场降落。

舷梯下是红地毯铺路,赫鲁晓夫、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库西宁、米高扬、苏斯洛夫、福尔采娃、柯西金等苏联党政领导人前来迎接。

在一阵拥抱、亲颊之后,毛泽东看到,苏联红军的三军仪仗队,挺立在红地毯的另一端,等待着毛泽东的检阅。

随后,毛泽东检阅了三军仪仗队。

在大家的掌声不断变得热烈的同时,毛泽东似乎也感到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分量和位置。

乘车前往克里姆林宫的路上,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说:“我不是请你们的不要搞什么欢迎仪式吗?怎么还这么隆重?”

赫鲁晓夫说:“我们收到了尤金的报告,说你有这样的请求。大家讨论了,认为不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了都是依照惯例办的,你这样的客人,礼遇更是不能简化的。”

11月7日上午,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苏联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和群众游行。

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步行到红场观看了阅兵和群众游行。

群众通过列宁墓时,总是高呼:

毛主席!

毛主席!

游行结束时,当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从列宁墓上走下来,群众围上前来,热烈欢呼。

这种场面是前所未有的。

毛泽东认为,中国需要建立一支特殊的仪仗部队。他说:

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仪仗队。

周恩来组建外事警卫营

1952年底,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开始组建仪仗队。

具体条件是:

政治素质一流,身体条件好,个头适中,相貌英俊。

对仪仗兵的身体素质条件是:

身高180厘米以上,体重80公斤左右。

仪仗营刚开始组建,周恩来就明确指出:

仪仗兵代表三军的威武、国家的门面和民族的尊严,要求每个仪仗队员个头要高,长相要帅,气质要好。总之,从外观上要区别于其他军人。

仪仗营组建初期,没有直接去地方带兵,而是从全军范围内挑选已经训练好的新兵,尽管在几百万军队中挑几十个上百个仪仗兵,不算大的问题。而且无论挑到哪个军种、兵种、机关、部队的兵,也都一律大开绿灯放行。但是,挑选的余地还是受到了限制,有时不得不把标准放低。

6月29日,公安部队领导李天焕、邓少东、吴烈、熊伯涛、罗文坊共同签署命令:

将警卫师一团三营第九、十两个连队改编为师直仪仗营第三、四连,在全团范围内挑选仪仗队员。

由此,组成了由王立堂任营长,翟白元任政治教导员,韩俊章任副营长,刘玉明任副教导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营。

下属四个连队,每个连队编制为178人,每人一支苏式长约165厘米的762步枪。

自此,由陆海空军种组成的代表“三军的形象,国家的尊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在首都北京正式诞生了。

一开始,这支军营里的特殊队伍叫外事警卫营,担负仪仗和警卫两大任务。仪仗任务,即迎接外宾及国内一些重大场合的庆典活动;警卫任务包括武装警卫和便衣警卫,主要负责中央领导人的安全。

由此,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正式组建。

仪仗营的第一代仪仗队员都是从各野战军中挑选来的,每个单位几十个,来到后还要经过反复筛选,不合格的退回原单位。

经过筛选后,剩下的队员大多是从延安来的,是经过战斗洗礼的红军骨干,年龄参差不齐,有的十七八岁,有的已经30多了。有些是干部,有些是战士,但到了仪仗营,一律降职使用。

因为听说是专门保卫毛泽东的,官兵们谁也不在乎降职不降职,直接保卫毛主席,本身就意味着政治上升格了。

翟白元担任仪仗教导员

1954年,越南总理范文同来华访问,毛泽东、周恩来以及聂荣臻、彭真等到前门火车站迎接。

仪仗队教导员翟白元和营长王立堂带队来到迎宾场。当时,由于翟白元个头不高,没有编入仪仗队,等候在预备队里。

毛泽东在火车还没有到来之前走出了休息室,他一眼就看到了翟白元。毛泽东高兴地说:“呵,你小鬼怎么又来了?”

翟白元说:“你老头都来了,我‘小鬼’也得来。”

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笑了,彭真说:“主席跟警卫战士这么熟悉,到现在还开玩笑。”

聂荣臻则笑着说:“他们关系可不一般哪,甚至比咱们还好。”

翟白元18岁那年,就站到了毛泽东延安的窑洞前,从此,他一直跟随了毛泽东10多年。

1939年初春,毛泽东在延安那间窑洞里写作,翟白元是毛泽东的警卫班班长。

因为天气太冷,翟白元就和战士们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下放了一个炭火盆。

但没有想到,毛泽东写作太专注了,他无意中将脚放在了火盆架上,鞋子竟然被烧了一个大窟窿。

毛泽东就去找翟白元说:“小翟,我的鞋被你的火盆烧了一个洞,你手艺好,看能不能补一补?”

翟白元接过鞋看了一眼就说:“布鞋都这么旧了,整个底都烧没了,还补什么补。”翟白元说完就顺手把鞋扔到了窗外。

毛泽东生气地说:“你扔我的鞋子,让我光着脚干革命啊!不行,你要赔。”

翟白元就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推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了一眼,不屑地说:“不行,我要你赔新的。”

翟白元找到班里的战士牛纪元,他们分工一个做帮一个做底。

但是,当时实在找不到鞋面布,翟白元突然想出一个主意,他从仓库里拿到一个子弹袋,剪成了鞋面,两个人干了一个通宵,一双崭新的鞋就做成了。

翟白元来到毛泽东的房间,把鞋递给了他。

毛泽东接过鞋,他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子说:“唔,还不错,手艺确实名不虚传嘛。”

在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的伙食也很差,排长李文德在排委会上和大家一商量,打算请毛泽东吃顿好饭。于是派翟白元带一个战士出去打猎。

翟白元回来的时候,狍子、野鸡、兔子挂满了一身。

李文德对翟白元说:“你跟主席要好,这厨师我来当,你出面去请主席。”

翟白元想,就这样直接去请,毛泽东肯定不会来,还不如去做炊事员老周的工作。

开饭的时间到了,老周来到毛泽东的房间。

毛泽东看着老周两手空空的,他疑惑地问:“怎么,今天没饭吃了?”

老周说:“警卫排要请你吃饭呢,我就没有做。”

毛泽东说:“这怎么行?警卫排那点粮食,就他们那些大肚汉也吃不饱,我怎么能去吃他们的。”

翟白元在旁边说:“既然请您去,就肯定不会让您饿着,而且,这些肯定都是您爱吃的。”

毛泽东笑了,他对翟白元说:“小鬼,你说说,都有什么好吃的?”

翟白元作了个鬼脸说:“这个保密。哦,还有其他首长呢。”

毛泽东问:“还有谁?”

“还有朱总。”

毛泽东说:“好,那就去。”

自从接受了警卫排的那次盛情款待后,毛泽东就有了请警卫排吃饭的念头。

有一次,毛泽东找翟白元和其他两名战士给他的窑洞再开一个门。大家正修着门时,老周神秘地对翟白元说:“有好事,主席要请你们吃饭。

过了一会,毛泽东果然来叫他们:“小鬼,今天呢,就算我毛泽东回请你们了。”说完,帮助老周从里面端出几盘青菜,其中一盘是黄瓜,还有两盆米饭,一笼小包子。

1949年,翟白元等警卫战士随着毛泽东来到北京。

1950年5月,毛泽东点名叫翟白了陪他去卢沟桥。毛泽东看了卢沟桥以后,忽然又要到桥西边看一看,西边的桥早已经老化了,走起来很危险。

但当时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却不好意思说,因为他知道毛泽东一旦决定了就很难改变。于是他找到翟白元说:“请你给主席做做工作吧。”

这时毛泽东已经开始迈步向那边走了。翟白元急中生智,他对毛泽东说:“主席,桥那边就是老百姓的村庄,咱们过去了围的人很多,影响老百姓的交通和生活。”

毛泽东听到这话,他立即停下了脚步。

……

解放后,毛泽东对翟白元说:“小鬼,下部队锻炼锻炼吧。”

后来,翟白元就做了仪仗营的第一任政治教导员。

毛泽东走到了仪仗队面前,他向仪仗队挥了挥手。按照惯例,翟白元该向毛泽东报告的,但因为他与毛泽东一直并肩而行,两个人的距离太近了,所以就没有这么做。

毛泽东转过身,他握住翟白元的手说:“小翟,仪仗队交给你来带,我很放心。”

按照高标准挑选仪仗兵

从60年代初,国防部对仪仗营实行特殊政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由挑选仪仗兵。

这样,仪仗兵的条件也就变得很高了。当时,最基本的标准是:

身高:1.80以上;

体重:80公斤左右;

身体:健康,无疾病史,无传染病,无终身疮疤,无罗圈腿……

五官:端正,脖子粗细长短均匀,额头大小宽容均匀,颧骨高低均匀……

眼睛:目光有神,以双眼皮为主,大而亮,无任何眼疾……

举止:端庄……

这些条件远远超过了挑选飞行员、潜水员、文艺兵、礼仪小姐、服装模特的标准。

有人说:“历朝历代的皇帝选美,都把目标盯在江南而尤其是苏杭,那里的美景确实养育了美人,但大都是指女性。仪仗营是一片雄性的天空,雄性的美首先和健康、高大、剽悍连在一起。”

因此,由于这些特征原因,仪仗队将视线对准了东北、华北黑土地和黄土地上生长的大汉。

将这一切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便是众人眼中的男子美了。

而以上这些条件,只是对仪仗兵身高、体型等方面要求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仪仗兵的前提是:政治可靠、作风正派。

三中队中队长刘永杰多年担任带新兵的任务,他说:“有一对又胞胎,哥俩长得一样精干,身体条件和政治素质都非常过硬。但仪仗队在这个县只有一个名额,我便将两个小伙子叫到一块反复对比。根据以往经验,这种情况选择一个双眼皮即可。可是面前的这两位小伙子都是双眼皮。最终,我将眼睛稍大的弟弟带入了仪仗队。”

据“仪仗兵的故乡”山东省烟台地区某县征兵办公室介绍:因为这里的水土较好,仪仗兵每隔三五年都要挑选一次。尽管如此,每次选择的数额也只有两三名,因此,送上一个仪仗兵,比送上名牌大学生还要难上几十倍。

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排练现场工人体育馆里,仪仗队140名队员分别担负会旗方队、升旗等任务。在现场排练的另一队来自北京礼仪学校,表演开幕式的舞蹈节目。

两个表演队,一边是展现华夏雄风的仪仗小伙,一边是显示东方女性神韵的小姐。阳刚与温柔,豪壮与俊雅,在这里巧妙地汇合。

大概是因为美的撞击,两个队伍只要拉进体育馆,训练劲头大增,根本无需督促。

开始的时候,礼仪小姐们三五成群在仪仗队边上转,以会旗方队为背景照相。

后来熟悉了,休息10分钟的哨音刚吹响,礼仪小姐们便一拥而上,每人拉上一位仪仗兵要单独合影留念。140人的队伍,转眼间就只剩下大队长程志强一个人。

再看升旗这边,分队长姜成林带4名队员一停下训练,早被9个姑娘盯上。

姑娘们和仪仗队员刚摆开照相的架式,大队长程志强就吹响了训练的哨音。

姑娘们便喊:“稍等一下!”

哨音就是命令,仪仗战士立即跑进集合的队伍。等姑娘们按下快门再看身后,仪仗兵早没了踪影。

在外宾眼中,一切都无可挑剔。坐如钟,站如松,疾如电,快如风;横成列,纵成行。每个动作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托出一般。

沈阳某体校,这里是东北大汉云集的场所,在校学生都在1.80米以上,而且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挑选仪仗兵的好地方。仪仗队到这里来招兵,在招待所刚住下,就有300多名学生来报名。

但是,仪仗队在这里却只能招收5名仪仗兵。

按一般部队带兵的标准,300多名学生都够入伍的条件。政审:工农家庭出身,根正苗红,政治可靠,思想先进,作风正派。目测:身材高大,五官端正。体检:无任何遗传与病变,各科均合格。

接兵干部用挑剔的眼睛审视着每一个报名的学生。

皮肤粗糙,头发微黄,肩膀微斜,颈部稍曲,两腿夹不紧,走路内八字,对于陆军来说,并不伤大雅,且通过训练可以矫正,但对于仪仗兵来说,却绝对过不了关。就这样,一个个小伙子被刷掉了。

一名参加飞行员体检合格的学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要当仪仗兵,他自豪地对领兵的人说:“我可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出来的,在学校就是排头兵。”

领兵的人一看,小伙子论个头、相貌、气质无可挑剔,但仔细一看,左边的额头上有一个线条般粗细不到一厘米的疤痕,而且还被浓密的头发遮掩着,不特意留心,很难发现。这样,接兵干部只能对这个自信而虔诚的小伙子说了声“对不起”。

1968年3月,仪仗队的接兵干部来到河南省襄城县,在县城一家照相馆里,他们看到了一张放大了的照片,画面上的小伙子年方20上下,长得英俊潇洒,相貌堂堂,上身穿军装,精神而干练。

接兵干部们不约而同地感到:这是块仪仗兵的材料,但不知个头怎么样。

他们问照相馆的经理:“照片上的小伙子是谁?”

经理却说:“是我在照片中选出来的。”

第二天,他们就去了武装部,接待他们的是从县委办公室抽调来的干事焦卫东,接兵干部们惊奇地发现,他就是照片上的人,个头也在1.80米以上。

经过政审和再一次体检,焦卫东完全合格,但是他的家里不同意,焦卫东就跟父母急了,他说:“这是专门保卫毛主席的部队。”老人最后放行了。

焦卫东来到仪仗队第三年,就由士兵变成了干部。

山西某县的武装部长在火车上遇到仪仗队的接兵干部,刚握完手他就发牢骚:“我送了20年兵,没送过一个仪仗兵,就算全国各县轮流摊派现在也该有我们一份了吧。你到我们县转转,漂亮小伙子多得是。”……

河北献县是个穷地方,历史上出卖艺的和讨饭的,也出精神小伙子,仪仗队隔三年五载就来接一次兵。县长骄傲地说:“能不能与仪仗队签一个长期合同,把献县作为仪仗队的征兵基地。”民政局长说:“仪仗兵退伍回来一律农转非,统一安排工作。”

在江苏,一位中外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把几十万元的现金支票拍在仪仗队接兵干部面前说:“1000多个适龄青年任你们挑,接走一个10万元,算我们对仪仗队的赞助。”然而,任何一个接兵干部也不敢接。

在四川,一对农民夫妇千里迢迢把儿子送到仪仗队,对仪仗队领导说:“我们儿子在村子里是最高的,你们留下吧。”

仪仗营正式组建礼炮连

1964年5月16日,苏丹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阿布德访问中国。

当阿布德在刘少奇、周恩来的陪同下,走上长长的红地毯的时候,军乐队奏响了苏丹、中国两国国歌,也在同时21响礼炮有节奏地随着国歌乐曲鸣响,歌落炮停,分秒不差。

火炮是战争中杀伤力较大的武器,礼炮则是和平的天使。

在隆重欢迎国宾和盛大庆典仪式上鸣放礼炮,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

礼炮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海军,最大的战舰装有21门炮,21响为最高礼节,19响次之。

后来,这一礼仪从海上沿用到陆地上。

早在1875年,美国首先采用了这一礼仪,以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迎宾的一种方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的时候,曾鸣放礼炮进行庆祝。

毛泽东在当时,曾下命令鸣放28响礼炮,比国际惯例多出7响,于是,在后人心中留下了许多传说。

开国大典礼炮队108门火炮组成,分两组,一组装填时,一组发射,轮流作业,这样可以减少发射时间。

礼炮队的训练也是艰苦的,他们由一支炮兵部队官兵组成,担任拉火手和装填手的礼炮队员们进行了超出生理极限的强化训练。

当时,54位填炮手要求快速把炮弹塞进炮膛,而54位拉炮手便要同时拉火,否则,前一炮后一炮,那就会乱套了。

开国大典那天,礼炮一字排开,背向天安门,靠着一截城墙,位置在前门附近。

当毛泽东亲自按下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的时候,28发无头的空炮弹射向天空,这就是新中国的礼炮,这就是中华民族千年沉睡的怒吼,这就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激昂宣誓!

但在1964年4月以前,中国的迎送国宾中则没有鸣放过礼炮。

1963年6月,为了完善我国的外交礼仪,更好地迎送来访的国宾,周恩来指示,在中央警卫师增建一个礼炮连。

第六十九军第一二六团在国庆大典时曾多次执行过鸣放礼炮的任务,这次组建礼炮连便是从那里调来的连长牛茂林和3名排长、24名炮手。

周恩来并没有明确指示把礼炮连建在仪仗营。师长曾绍东先是将筹建礼炮连的任务交给了某警卫团,可是该团警卫任务太重,抽不出人来,后来,考虑到礼炮分队属于仪仗司礼的范围内,就下决心把礼炮连放在仪仗营。

7月31日,仪仗营召开礼炮连成立大会,曾绍东和副政治委员杜泽洲出席了大会。

并宣布8月1日为礼炮连的成立日。

礼炮连第一任连长由牛茂林担任,牛茂林曾在开国大典时执行过鸣放礼炮的任务。

另外3名排长、24名炮手,也全部来自牛茂林原来所在的部队。

由于礼炮连在个头、身材、长相等方面不象仪仗队员那么苛刻,所以又从其他部队抽调几十人组成了礼炮连。

人员有了,就要配装备。

那些在战争年代功绩卓著、早已退役的九四式山炮,炮身短,便于搬运,声响也洪亮,于是让它重新服役,继续为共和国效力。

开始的时候是手拉火,大家按着秒表一遍一遍地操练。

后来,为使礼炮发射时声音整齐,仪仗营特请军械部门组织专人对30门礼炮的发射装置进行了改进,由手工拉发改成电操纵击发。

指挥员一声令下,炮手一按电钮,多门礼炮可在同一时间内发出同一声响,也可以有间隙一声一声地响,根据需要而定。

国际上欢迎国家元首或相当于国家元首时,鸣放礼炮21响,欢迎政府首脑或相当于政府首脑时,鸣放礼炮19响。

有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迎送的国宾鸣放礼炮,而只是陆军仪仗队迎送的贵宾则不鸣放礼炮。

鸣放礼炮在奏宾主两国国歌时进行。

鸣放礼炮要求非常严格,每一声炮响都要有一定的间歇。不管国歌演奏的时间长短,必须做到歌起炮响,歌止炮停,误差不得超过一秒钟。

苏丹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阿布德,是用鸣放礼炮迎接的第一位国宾。

中央在阿布德要来我国作友好访问时,确定在欢迎仪式上鸣放礼炮。

礼炮连接到通知后,很快选出了优秀炮手组成礼炮队。他们根据军乐队提供的演奏苏丹、中国国歌所需时间,精确计算了鸣放21响礼炮的间歇,并命配属连队的3辆汽车,提前将礼炮运往首都机场。

5月16日18时,阿布德乘坐的专机在首都机场着陆时,仪仗队、军乐队、礼炮队早已做好了欢迎的准备工作。

礼炮排成一字型,炮口朝向一方。

当军乐队奏苏丹、中国两国国歌时,连长牛茂林沉着指挥,炮手按间歇时间,有节奏地随着国歌乐曲鸣放完21响礼炮。

此后阿布德在刘少奇和周恩来的陪同下检阅了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事后王立堂说:

我操枪弄炮几十年,可从来没摆弄过礼炮,头一次指挥放礼炮,心里好紧张啊,怕拉火不齐。

战士们起早贪黑地练,手都磨破了,怕弹药受潮,大家把大衣脱下来盖在弹药箱上。

礼仪场上无小事,真要出点差错,谁担得起啊。

但并不是每个场举行的欢迎仪式都要鸣放礼炮。

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是迎接国家总统、总理的场所,一般都有旗队、礼炮、仪仗队分阅兵式和分列式,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仪式的时候,则取消分列式。

首都机场也是欢迎贵宾的重要场所,这里礼炮轰鸣,仪仗队的阵容也是庞大的。

军事博物馆只用于迎送外国军事方面高级领导人,出三军仪仗队或单独军种仪仗队,通常不设旗队、礼炮和欢迎群众,只有阅兵式和分列式。

在空军司令部和海军司令部举行的欢迎仪式一般是为迎接外国空、海军代表团来访,也不设旗队和礼炮。

在英雄纪念碑前的任务,主要是一些国家的总统、政府首脑,以及友好国家的军队代表团来访问时向纪念碑敬献花圈。

举行花圈仪式的时候,仪仗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标兵,站礼宾哨以表示隆重,也不鸣放礼炮。

对乘坐火车到达北京的外国首脑,则在北京站举行仪式。

由于场地窄小,一般没有旗队,也不鸣放礼炮。

礼炮连的建立,标志着仪仗营朝着正规化建设迈进了一步,使中国的外交礼仪形式趋于完善与规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