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 角色网络

故事写作大师班 作者:[美] 约翰·特鲁比 著,江先声 译


4.1 角色网络

作者在塑造角色时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将主角设想为与其他角色互不相关的个体,让主角孤零零地与世隔绝,和其他角色没有联结。这么一来,作者不只塑造出了软弱无力的主角,也创造出了纸板式的对手,以及更无力的次要角色。

这个错误在剧本写作中更显严重,这要归因于过度强调“高概念”的故事前提。在这样的故事里,主角似乎是唯一重要的角色。讽刺的是,如此强烈聚焦于主角,不但无法将他定位得更清楚,反而让他像个单调的营销工具。

想创造出色的角色,应该将每个角色设想为某个网络的一部分。在这个网络里,每个角色都有助于界定其他角色。换句话说,角色往往由“他不是什么样的人”来界定。

关键点:打造主角及所有其他角色最重要的步骤,是将他们相互联结,并加以比较。

每次要比较某个角色与主角,你就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区别主角与其他角色;同时,你会开始将次要角色看作跟主角一样的完整的人,且同样复杂、重要。

让所有角色相互联结并界定彼此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故事功能、原型、主题,以及对立关系。

4.1.1 根据角色在故事中的功能来建构角色网络

每个角色都必须有助于故事的发展目标,而故事的发展目标则蕴藏于设计原则之中(参见讨论故事前提的第二章)。设定每个角色都因其有特定的作用或功能,可以协助故事达成目标。剧场导演彼得·布鲁克在谈论演员时提出的一点看法,对写作者塑造角色也有助益:

[布莱希特(Brecht)]指出,每个演员都必须有助于推动情节……(演员)从全局观察自己与戏的关系时,将不仅看到角色的过度塑造(琐碎细节)往往与戏剧的需要背道而驰,还会看到许多不必要的特质其实可能会对角色不利,会削弱他的表现。

虽然观众最感兴趣的是主角如何发生改变,但只有让主角及其他所有角色在整个团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改变才能呈现出来。我们看看小说的几种主要角色在故事中发挥的功能。

主角

主角,或主人公,就是最重要的那个角色。这个人物背负着核心难题,并因尝试解决难题而发起行动。主角决定追求某个目标(欲望),但他拥有的某些弱点和需求,阻碍他达成目标。

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全都是主角的对手或盟友,有些则亦敌亦友。故事的转折与变化,的确也大部分来自主角与各个角色间敌对/盟友关系的变化。

《哈姆雷特》里的主角:哈姆雷特。

对手

对手是最想阻止主角满足欲望的角色。对手不应只是主角的绊脚石——那未免太刻板了。

请记得:对手应该与主角追求同样的目标,这样一来,主角和对手在整个故事进程中必然会有直接的冲突。不过,事情通常不会这么简单。这就是你总得找出引发主角和对手最深层冲突的原因。

主角与对手的关系,是故事中最重要的关系。在构思这两个角色的争斗时,故事更重大的议题和主题就会随之浮现。

此外,不要将对手设想为主角憎恨的人。主角可能恨他,也可能不恨他。对手只是处于对立面的人而已。他可能是比主角更讨喜、更有道德感的人,甚或可能是主角的爱人或友人。

在《哈姆雷特》中——

主要对手:国王克劳迪斯。

第二对手:王后乔特鲁德。

第三对手:大臣波洛涅斯。

盟友

盟友是协助主角的人。盟友也发挥传声筒的作用,让观众听到主角的价值取向和感受。盟友的目标通常和主角相同,但有时他也有自己的目标。

《哈姆雷特》里的盟友:霍拉旭。

其实是对手的假盟友

其实是对手的假盟友表面上是主角的盟友,实际上却是对手。设置这个角色,是加强对手的力量、增加情节转折的主要方法之一。

因为常常身处两难困境而备受折磨,其实是对手的假盟友一贯是故事里最复杂、最吸引人的角色之一。他佯装主角的盟友,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真的是盟友了;因此他尽管着力打击主角,最后却往往帮助主角取胜。

《哈姆雷特》里其实是对手的假盟友:奥菲莉娅、罗森克兰、盖登斯顿。

其实是盟友的假对手

这个角色看似与主角抗争,实际上是他的朋友。其实是盟友的假对手这样的角色,在故事中不如其实是对手的假盟友那么常见,因为它对作者来说作用不大。我们会在第八章看到,情节来源于对立,特别是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对立。一个盟友即使起初看似对手,也无法带来对立角色能引发的冲突与惊奇。

《哈姆雷特》里其实是盟友的假对手:没有。

陪衬情节角色

陪衬情节角色(sub-plot character)是故事中最容易让人误解的角色之一。大部分作者将它设想为第二条故事线的主角,例如侦探故事中主角的情人。不过这不是真正的陪衬情节角色。

陪衬情节角色在故事中有很明确的作用,且同样采用比较法来呈现。陪衬情节的用意是形成对比,显示主角与二号角色处理同一个难题时,如何略有不同。通过比较,陪衬情节角色凸显了主角的特质和困境。

我们进一步细读《哈姆雷特》,看看如何真切创造出一个陪衬情节角色。如果用一句话来精简表述哈姆雷特的难题,那就是向杀父仇人复仇。同样,雷欧提斯的难题也是向杀父仇人复仇。这一对比集中体现在如下事实上:一人有预谋地谋杀,另一人因冲动造成误杀。

关键点:陪衬情节角色通常不是盟友。

陪衬情节角色和盟友或对手一样,也用于与主角形成比较、升级情节,进而界定主角。盟友帮助主角达成主要目标;陪衬情节角色沿着一条与主角平行的路线前进,得到不同的结果。

《哈姆雷特》的陪衬情节角色: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

接下来我们分析几个故事,看看承担不同功能的角色如何形成对比。

《沉默的羔羊》

[长篇小说:托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电影剧本:泰德·陶利(Ted Tally)]

故事中,联邦调查局实习生克莱丽斯在追缉连环杀人犯水牛比尔时,由于上司杰克的建议,向狱中另一名连环杀人犯汉尼拔·莱克特求助。这个恶名昭彰的“食人魔”起初对克莱丽斯充满敌意,但后来教给她的,远胜她从联邦调查局所学到的。

主角:克莱丽斯·史特林。

主要对手:连环杀人犯水牛比尔。

第二对手:典狱长齐尔敦医生。

假盟友:没有。

盟友:主角在FBI的上司杰克。

盟友/假对手:汉尼拔·莱克特。

陪衬情节角色:没有。

《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

[艾伦·博尔(Alan Ball)]

《美国丽人》是以市郊为背景地的喜剧/情节片,因此主角莱斯特的主要对立角色就在家里——他的妻子卡洛琳和女儿珍,她们都不喜欢莱斯特。不久,莱斯特遇见女儿的朋友安琪拉,为她神魂颠倒。由于他已婚,而安琪拉是十多岁的少女,安琪拉便成为另一个对立角色。莱斯特的邻居弗兰克·费兹上校固执而保守,对莱斯特的生活方式很不以为然。同事布莱德则企图开掉莱斯特。

莱斯特胁迫公司给他丰厚的遣散费,得手后开始过着自己喜爱的生活,和邻家男孩里奇·费兹交上朋友,还从里奇那里买了大麻。里奇和爸爸弗兰克一样是陪衬情节角色。莱斯特的核心难题是想明白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可以在看重外表和金钱、非常循规蹈矩的社会中表达自己最深层的欲望。里奇面对实行军事管理的、令人窒息的家,解脱之道是贩售大麻,并用摄像机窥视他人。弗兰克为了压抑同性恋欲望,选择以铁腕操控自己和家人。

主角:莱斯特。

主要对手:主角的妻子卡洛琳。

第二对手:女儿珍。

第三对手:女儿的漂亮朋友安琪拉。

第四对手:弗兰克·费兹上校。

第五对手:同事布莱德。

盟友:里奇·费兹。

其实是对手的假盟友:没有。

其实是盟友的假对手:没有。

陪衬情节角色:弗兰克、里奇。

※角色塑造技巧:两个主要角色

有两种受欢迎的类型或故事形式看起来有两个主角,那就是爱情故事和挚友片。挚友片其实是三种类型的结合:动作片、爱情片和喜剧片。我们下面依据每个角色在故事中的功能,看看角色网络在这两种故事形式中的实际作用。

爱情故事

要想创造两个定位同样清楚的角色,故事中的角色网络就必须符合特定的要求。爱情故事的设计,是在观众面前展现两个对等角色的结合所具有的价值。爱情故事的核心概念相当具有深意,表达的是:一个人若没有伴侣,便无法成为真正完整的个人;一个人只有进入两人关系,才能成为独特的、真正的个体。通过彼此相爱,这两个人有所成长,进而蜕变为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

不过,想借由合适的角色网络来表达这个深刻的意念也并非易事。如果尝试用两个主要角色来写同一个爱情故事,故事里就会有两条主干、两条欲望线,故事也必须双轨进行。因此,务必让其中一个角色比另一个更重要,在故事开头也务必详细刻画两者的需求。不过,要将主要的欲望线交给其中一人。大部分作者把这条线赋予男性,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理所当然认为应由男性来追求女性。但若想让你的爱情故事与众不同,最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欲望线交给女性,《月色撩人》、《收播新闻》(Broadcast News)和《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就是例子。

你把欲望线赋予某个角色,自然就让他或她成了更有力的角色。就故事的功能来说,这表示被爱的人或欲望的对象实际上是主要对手,而不是第二主角。通常你会用一个或更多外围对手来填补角色网络,譬如反对两人结合的家人。你也可以加入其他追求主角或其爱人的人,这些具有吸引力的男人或女人类型不同,正好可用来相互比较。

《费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

[舞台剧剧本:菲利普·巴里(Philip Barry);电影剧本:唐纳德·奥格登·斯图尔特(Donald Ogden Stewart)]

主角:特蕾西·罗德。

主要对手:特蕾西的前夫德克斯特。

第二对手:记者迈克。

第三对手:特蕾西的未婚夫乔治,一心想出头的古板家伙。

其实是对手的假盟友:特蕾西的妹妹戴娜。

盟友:特蕾西的妈妈。

其实是盟友的假对手:特蕾西的爸爸。

陪衬情节角色:摄影师里兹。

《窈窕淑男》

(电影剧本:拉里·杰尔巴特、默里·希斯高;故事:唐·马奎尔、拉里·杰尔巴特)

主角:麦克。

主要对手:茱莉。

第二对手:导演罗恩。

第三对手:在电视剧中饰演医生的约翰。

第四对手:茱莉的爸爸雷斯。

其实是对手的假盟友:珊蒂。

盟友:经纪人乔治、室友杰夫。

其实是盟友的假对手:没有。

陪衬情节角色:罗恩、珊蒂。

挚友片

以“挚友”关系为基础来建立角色网络的策略古已有之,吉尔伽美什与他了不起的朋友恩基杜就是其中一例。我们也看过有些伙伴关系较不对等,却颇有教益。例如堂吉诃德和桑丘·潘萨,他们一个是梦想家,一个是现实主义者,同时也是主仆。

采用这种挚友策略,基本上就能将主角一分为二,呈现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和两样的才华。这两个角色“结合”成一个团队,观众因而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异,同时也能看到这些差异实际上怎样促进两者顺利合作,让两者相加的结果大于二。

和爱情故事一样,两位挚友之一应该比另一个人更重要。通常这位应是两人之中擅长思考、规划或谋略的那个,因为这个角色要设法提出计划,引导两人沿欲望线前进。挚友是主角的某种化身,在重要方面相似,但仍有差异。

从结构来看,挚友是主角的首要对手,也是第一盟友。但他不是第二主角。请记住:这两人之间的首要对立关系几乎不会是严重的或悲剧性的,通常只是出发点带着好意的争执。

通常你会把至少一个外围的、危险的、始终与主角对立的对手放进角色网络。此外,由于大部分挚友故事采用的形式是神话式的漫游,两位挚友在漫游中会遇上一些次要对手。这些角色对两人来说通常是陌生人,而且很快就被一一解决。这些对手当中,每一个都应该代表社会的某种负面面向;他们有的憎恨这对好友,有的希望将他们拆散。这个技巧是迅速定义次要角色、让他们有所区别的好方法。此外,次要角色由于定义了与两个主要角色相关的不同社会面向,因而拓宽了挚友类故事的视野,也升华了挚友类故事。

挚友网络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与朋友之间的重大冲突有关。两人的关系中会有一个不时反复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造成两个主要角色的对立持续不断,而这类漫游故事中的其他大部分对手都是陌生人,来得快去得也快。

《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

主角:布奇·卡西迪。

主要对手:日舞小子。

第二对手:片中从未现身的铁路公司老板赫里曼,以及他雇用的全明星武装搜捕队,由乔·拉佛斯领导。

第三对手:玻利维亚的警察和军队。

其实是对手的假盟友:哈维,挑战布奇在帮派中的领导地位。

盟友:日舞小子的女朋友埃塔。

其实是盟友的假对手:警长雷伊。

陪衬情节角色:没有。

※角色塑造技巧:多主角与叙事动力

所有受欢迎的类型故事都有单一的主要角色,但有些非类型故事却有多个主角。你可能还记得,在第一章“故事的空间与时间”里,我们谈到故事如何运行,其中有展示线性行动与同时展示多个行动这两个极端。要想让故事同时展示多个行动,塑造多个主角是主要方式。这种情况下,故事将大致同时发生在多个角色身上的事相互对照,而不是追踪单一角色的发展(线性)。这么做的风险是同时呈现太多角色,以至于故事不成故事,缺乏往前进的叙事动力。即使最具同时呈现多个行动特质的故事,也必须具备某些线性特质,让不同事件依时间顺序一一串联在一起。

想成功写出多主角故事,必须采取完整的七大步骤来处理每个主要角色:弱点/需求、欲望、对手、计划、对决、真实自我的揭露、新的平衡点。没有被这么处理过的角色就没法成为主角,因为观众没法看见他经历起码的发展过程。

请留意:塑造多位主角自然会减弱叙事动力(线性发展)。必须详细描绘的角色愈多,你的故事中断的风险就愈大。

想增强多主角故事的叙事动力,可使用以下技巧:

· 让某个角色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比其他角色更重要。

· 给所有角色安排同一欲望线。

· 让一条故事线的主角在另一条故事线中扮演对手角色。

· 让这些角色成为某个单一话题或主题的实例,借此将他们联结在一起。

· 在一条线的结尾制造悬念,以此为跳板,快速跃入另一条线。

· 把来自不同地点的角色汇集到同一地点。

· 缩短时间。比方说,让故事发生在一天或一夜之内。

· 让同一个假日或集体事件在故事进程中至少出现三次,表明故事进程的前进和改变。

· 让角色偶尔巧遇。

许多多主角故事使用了上述技巧中的一项或多项,如《美国风情画》、《汉娜姐妹》、《洛城机密》、《低俗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轮舞》(La Ronde)、《纳什维尔》、《撞车》和《夏夜的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

※角色塑造技巧:删去不必要的角色

不必要的角色是导致故事支离破碎、没有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塑造任何角色时,必须先问自己:“这个角色在整个故事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吗?”如果没有——例如他只起到装饰作用——就应该考虑将他完全删除。他有限的价值大概不足以构成他在故事中占用时间的理由。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1925—),英国剧场导演,1962年起担任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导演,1970年于巴黎成立国际戏剧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Theatre Research)。布鲁克有“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国际剧场导演”之誉,代表作品有《马哈/萨德》(Marat / Sade)、《摩诃婆罗多》(The Mahabharata)等,著有当代剧场经典《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此处引文转译自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雅典娜神庙出版社(Atheneum Books),1978年,第76页。

吉尔伽美什(Gilgamesh),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主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