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冯梦龙与“三言”

“三言”“二拍”的世界 作者:陈永正 著


冯梦龙与“三言”

苏州,繁华富庶的苏州,在它秀丽如画的湖光山色中,千百年来,诞育了多少才士美人,流传过多少风流佳话。明代末年著名的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便生活在这锦绣江南的历史名城里。

关于冯梦龙的家世和生平,人们了解得很少,在《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中,有一段非常简略的记载:

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

此外,在其他载籍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有关他的零碎的记载。冯梦龙在他编的《寿宁待志》中自称是“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冯梦龙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中。父亲是位读书人,曾跟当时苏州大儒王仁孝有过交往。哥哥冯梦桂是位画家,弟弟冯梦熊是位诗人,兄弟三人齐名,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自少即博学多才,为朋辈所钦服。他为人旷达大度,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在嘉定侯氏西堂读书时,常与名士侯峒曾兄弟等卷帙过从。熊廷弼在南京督学时,很看重他的隽才宿学,并予以甄拔。可惜他跟古来许多有才华的读书人一样,“才命相妨”,自早年进学之后,屡试不中,落魄失意,唯以教馆为生。万历末,冯氏应麻城田氏的邀请,去讲授《春秋》,后并著了《麟经指月》《春秋衡库》等书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天启元年(1621年),冯梦龙在外宦游,作过小官吏,次年便因放言高论得罪上司,罢归乡里。这时,正是明朝政治最黑暗的时期,阉党横行,东厂特务遍布天下。天启六年(1626年),宦官头子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市民公愤,群众拥入官衙,打死旗尉一人。在军队的镇压下平息了民变,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英勇就义。冯梦龙本人也在迫害之列。他目睹了这次规模颇大的民众自发的反阉党斗争,受到巨大的撼动,便发愤著书,在几年间完成了《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纂工作。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取得贡生资格,任丹徒县训导,七年(1634年),升福建寿宁知县。十一年(1638年)秩满离任,回乡继续写作。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讲史、民歌、笔记小说、传奇、散曲,史籍、地方志及其他杂著,共五十余种。清兵南下,他辗转于浙闽之间,刊行《中与伟略》诸书,宣扬民族气节和抗清策略。隆武二年(1646年)春,忧愤而死。

冯梦龙的“三言”,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三言”中所收录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宋元旧篇,一部分是明代新作,也有小部分是冯梦龙的拟作。可以说,“三言”中一百二十篇作品是宋、元、明代民间说话艺人和文人加工整理的集体成果。它把当时流行的优秀话本基本上都收进去了,并经冯梦龙本人进行了整理润饰,使它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文学色彩。“三言”是话本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宝库。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言”的结集,是冯梦龙文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冯氏认为,出自田夫野竖之口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因为它发于人的中情,能表达出人的性情。说话人,也就是民间小说家,他们当场讲故事,“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感人既捷且深(《古今小说序》)。冯氏认识到通俗文学重大的社会意义,就不遗余力地去提倡它。“三言”的刊行,推动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其影响至今犹未绝。

“三言”的内容复杂,题材广泛。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量的描写市井之民生活的作品。想象丰富,色彩缤纷,既充满奇趣,又有社会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三言”中的优秀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洞心骇目”(《今古奇观序》),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