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上古文学

中国文学简史 作者:肖瑞峰 主编


第一节 上古文学

一、文学的起源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巫术说、模仿说等。而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亦持劳动说。古代一些歌谣表明文学的起源与生产劳动有直接关系,例如《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是在宗教祭祀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乐曲。

二、原始歌谣

远古口头文学,主要指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它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容易引起变异,又加上年代久远,后世所载的文字很难说是其原貌。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上古歌谣虽存者寥寥,然其内容甚广,包括劳动、祭祀、婚姻、战争诸多方面。

再现劳动过程的,有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全诗8个字,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征服自然愿望的,有《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首在腊月里祭祀百神祈求来年丰收的祭辞。这首短歌用命令的口吻,以有韵律的语言念出对自然的“咒语”,希望大自然不要危害人类的农作物。

思恋之歌,有仅一句之歌,曰“候人兮猗”,后人称之为《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卷六《音初篇》,大禹省视南土,涂山女久候不归,乃唱此歌。《吕氏春秋》说“实始作为南音”。它既是产生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的情诗,为《诗经》的《周南》、《召南》取风,同时也开启了诗歌以抒情为传统的先河。

古籍《周易》中也保存有不少古老歌谣。

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有《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是一首抢婚的诗,一群男子骑在马上,迂回绕道而来,原以为是敌寇,等到闯进门来把姑娘抢走,才知道是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真实存在的抢婚制度。

与战争相关的,有《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写愉快的劳动生活,有周易《归妹·上六》的一首牧歌:“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写牧场上男女在剪羊毛。男的看起来在割羊,但不见有血。女的用筐承装羊毛,但却没有重量。

原始歌谣具有的文学特征是:口语化、集体性和综合性显著;诗乐舞三位一体;语言简明,二言为主,单音词多;开治注意节奏韵律,并有了句式变化;篇幅短小,风格淳朴。

三、上古神话

上古神话并不就是文学,但含有文学的成分,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不管如何神奇,实质上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上古神话从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世界和人类起源。

创世神话中最著名的是盘古神话,《艺文类聚》卷一引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这种卵生神话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反映了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在汉语文化中有着古老的渊源。与此相关的还有清马骕《绎史》卷一引自《五运历年记》的一段记载,称盘古死后,化身为万物。

始祖神话中最具魅力的是女娲造人的神话。在屈原之时已流传着女娲造人之说,可见此神话渊源之久远。女娲造人的详细过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与女娲相关的还有伏羲神话,据说二人本是兄妹,宇宙开辟之时,于昆仑山中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

第二类,人类与自然的抗争。

华夏神话中的洪水故事,主要是表现英雄和洪水作斗争的主题。

在《淮南子·览冥训》中,女娲不仅是造人的始祖神,同时也是补天、治水的神灵。中国古代神话学家袁珂认为女娲是第一个治水英雄。

鲧禹治水则更为著名。《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死不瞑目,破腹生禹,乃悲剧英雄。大禹与涂山氏的故事也是鲧禹治水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出现了不少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

其一,夸父逐日。

事载《山海经·海外北经》,又见《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国古代素有太阳神崇拜。夸父为一探太阳的奥妙,不惜以身为殉,他所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后印证为桃林)为后继者乘凉解渴,使之得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其二,精卫填海。

事载《山海经·北山经》。东晋陶渊明高度赞扬精卫的反抗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读山海经》第十首)

其三,共工触不周之山。

事载《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欲淹没颛顼之都,哪知却造成了“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训》)的局面。这个神话反映了共工族和颛顼族之间激烈的斗争,使苍天大地发生了巨变。

其四,刑天以乳为目。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常被后人称颂为不屈的英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第十首诗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咏此事,借寓抱负。

此外,还出现了著名的文化英雄,形成了发明创造神话。

其一,羿射十日。

善射的羿,属先民心中了不起的英雄神。为了拯救下民,为了抗旱,奉帝尧之命,羿先后完成了为民除害的七件大事,其中以射落九日的功绩最为杰出,形成了“羿射十日”的著名神话。

其二,仓颉造字。

仓颉,又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第三类,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

据先秦文献一记载,炎、黄二族曾联合在涿鹿打败东夷族的蚩尤,奠定了黄河中下游部落大联盟的基础。其后,三大集团在斗争中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

其一,黄帝、蚩尤之战。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其二,炎、黄之战。

《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炎帝、黄帝的斗争在其后裔中仍有继续,《淮南子·天文训》的“共工怒触不周之山”这个神话,反映了共工族(属炎帝后裔)和颛顼族(属黄帝后裔)之间的激烈斗争。

古代神话大量散亡,但有零星的保存。《山海经》、《淮南子》保存较多。《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高,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