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79年1月27日讲义

小说的准备:法兰西学院课程和研究班讲义(1978-1979,1979-1980)(新版) 作者:(法)巴尔特 著,(法)娜塔莉·莱热 编辑/注解/序言,埃里克·马蒂 总编,李幼蒸 译


1979年1月27日讲义

3)色调变异〔nuance〕

个别化的(一般来说:即心理的、书写的、体验的)实践即色调变异(其词源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它与今天天气有一种关系,拉丁文coelum〔天空,天气〕→古法语nuer=把色调变异的彩色与云雾反射相比)。色调变异被坚定地、一般地、理论上地视作一种自主的语言结构;其证明就是它已被今日群居文明加以检视和压抑。我们可以说,媒体文明之特性即为对色调变异的(侵犯性的)拒绝。我已多次把色调变异看做是沟通的基本实践。我甚至冒险使用了一个名字diaphoralogie(变异学)。[1]我加上了本雅明下面的话:“……我们知道,事物已被技术化、合理化了,而特殊性只存在于色调变异之中。”[2]

你们知道,存在有一种风格危机:实践的和理论的(今日不存在一种风格理论,只有少数人还对其关心)。但我们可以将风格定义为色调变异的书写实践(这就是为什么今日风格问题不被重视之故)。

马上举一个例子,在下面俳句中:

picture

猛烈地〔rudement〕:这是关键性的色调变异法;如无此猛烈地字样,就没有夏日,就没有声响:也就平淡无奇了,l'indifférence〔直意:无差异——中译者〕:无区别性〔adiaphoria〕(diaphora=色调变异)。

色调变异=纤细风格的实行。例如:

picture

现实和绘画的翻转:敏锐和纤细→也许可以理解为:诗学=在野蛮世界内的纤细性实践。因此今日出现了为诗学而战的必要性:诗学应当成为“人权”的一部分;它不是“颓废的”,而是“颠覆的”;是颠覆的,以及生存所必需的。

色调变异=区分(diaphora)。我们以悖论的方式进入此概念,对此悖论性布朗绍曾表述如下(并因此提供了要点):“所有艺术家〈即我们研究的艺术实践〉都与一种与之关系密切的错误相连……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某种例外的缺欠,所有作品都是这种欠缺起源性的运作之结果。由此我们才看到了不稳定的完美作品及其新的光辉之出现。”[3]→实际上,从通常的观点看,色调变异就意指着失败(从所谓正确意见看,从所谓良知和正统的观点看)。能够为此观点增加可信性的隐喻是:最美的陶器,是那类彩色烧烤不足或过量的产品,它们会产生无与伦比的色调变异和意想不到的、充满官能性感觉的痕迹。在某种意义上,色调变异就是产生光泽和扩散拖痕〔traîne〕(有如天空中美丽的云朵)。但是,在散发光泽和空虚之间有一种关系:在色调变异中,似乎表现出一种从空虚中产生的劳苦〔tourment〕(因此它使得“实证派”精神如此不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