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博雅双语名家名作:安阳(英汉对照) 作者:李济 著


自序

1928年至1937年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安阳发掘中获得的考古资料,自抗战以来便结集成《中国考古报告集》出版了几期,为研究中国古代史奠定了新的基础。这批材料之所以重要有许多原因,以下三点或可认为是最重要的:

第一,当上个世纪末古物家开始知晓甲骨文时,刻字甲骨只被当作古董在小贩和古董商手中流传。学术界普遍对这些契刻文字的学术价值有些怀疑。实际上民国初期最著名的一位古文字学家就公开宣称这些古玩是伪造的,尽管一些严肃的学者已对甲骨文的性质及内容作了诸多调查和探究,并发表了相关文章。1928年,史语所考古组在安阳小屯(人们熟知的殷墟)展开发掘,并通过科学发掘发现了刻字甲骨,甲骨文确实存在于殷商时期这一事实也就无可置疑了。自此,中国古文字研究发展有了新的基础。东汉时期编纂《说文》的许慎近两千年来在中国文字解释方面的权威性开始发生动摇。

第二,现代考古发现的许多史前遗址,对旧派史学家而言,是全新的。田野考古工作者逐次系统记录了所有的出土物品,无论其是否与刻字甲骨有关。这其中当然包括了全部陶器和陶片。基于近25万片陶片,约可复原1500件完整的标本。笔者依据这批陶器资料、按器形及出土地层的类型所编纂的《殷墟陶器图录》,脱稿于战时,于1954年在《中国考古报告集》上发表。这一批陶器将新发现的史前仰韶、龙山文化与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力地联系起来。这一转折点出现在安阳发掘过程中,在小屯遗址工作的考古学者发现,在根据甲骨文推测出年代的殷商文化层下面,有另一史前文化遗迹,其包涵的内容与广泛分布于山东及东部沿海一带的史前龙山文化极为相似。

同样重要的是,这一陶器群为研究小屯墓葬和侯家庄王墓群出土的青铜礼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墓葬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呈现出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特征:其一,大部分礼器的器形明显为西周初期使用的礼器所承袭,如鼎、鬲、觚、斝、爵、盂、盘等;其二,更有趣的是,大部分器形在其同时代的或位于其下的史前文化层的陶器中找到了原型。所以,两处墓葬出土的这批青铜器实际上是更为人熟知的周朝器皿的祖型。此外,出现于安阳青铜礼器之前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器形,清楚地显示了这些青铜器与可能在史前用于祭祀的陶器大有关联。

安阳发掘在文化、社会、地理等许多其他方面也有重要意义。本书只将这些内容作概括介绍。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曾得许多朋友鼎力协助。首先我应感谢史语所的同事们,无论在核对原始材料、复查出土物,还是在查找文献出处方面,他们都给予过我许多帮助。在美国朋友中,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十多年来一直坚持阅读笔者在《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上发表的所有英文文章,她再次抽出时间来阅读了本书全部原稿,并为使本书语言晓畅易读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笔者的老朋友米勒德·罗杰斯教授不仅对原文加以润色,还为本书贡献了一篇序言。对此,笔者深表感谢。

贾士蘅女士也给予了笔者多方面的帮助,开始曾帮助笔者搜集原始资料,编纂参考书目,录入正文和注释,最后又仔细审核全部校样。笔者非常感谢她耐心而又熟练的帮助。对摄制全部图片的宫雁南先生也应致以感谢。史语所的领导特许我使用了不少尚未发表的照片。对此,笔者也深表感谢。

李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