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言 千古流芳的晏子

晏子的智慧 作者:刘波 著


导言 千古流芳的晏子

(一)晏婴生平及其影响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公元前500年),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今山东省潍坊市高密)人,姓晏,名婴,字仲,谥号为平,又称“晏平仲”“晏平”。由于其人影响甚大,当时有尊称男子为“子”之俗,兼之晏婴以高超的智慧、高洁的品格赢得了生前身后的名望,故如同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一样,晏婴也被世人尊称为“晏子”。本书则称其本名晏婴。

晏婴像

晏婴系齐国上大夫晏弱(即晏桓子)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按照“世卿世禄”制的传统,晏婴袭父爵继任为上大夫。晏婴历事齐灵公(公元前581年—公元前554年)、齐庄公(公元前553年—公元前548年)、齐景公(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三代国君。从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齐晋之战晏婴劝止灵公起,至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婴去世止,晏婴侍齐长达56年之久,其中,景公时为国相就达20余年(始相之年不详)。晏婴的政治生活,主要是在齐景公时期。他辅政力行节俭、谦恭下士,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著称于时,政绩卓著,既是“三朝元老”,也是继姜尚(太公)、管仲之后齐国的一代名相,并且是齐国历任相国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

晏婴之世,处于春秋时代的末期,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各国最高统治者为首的“公室”旧贵族日趋腐败衰落,逐渐为新兴势力——大夫等“私门”所觊觎。随着“私门”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破坏,他们迫切要求取得统治权力,向衰落中的公室旧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齐国这一情况更为明显。此时相距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已有近百年的时间,齐国拯救周王室、抵御外族入侵(“尊王攘夷”)、扶助小国、体恤百姓带来的各国拥戴已经成为过去,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黄金时代已成历史,晋国的军队一度进攻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国君庄公甚至被大臣崔杼弑杀。可以说,齐国正处于国势日薄西山、国事内忧外患的时期。晏婴爱国忧民,头脑机敏,博闻强识,善于辞令,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国君主,主张为政以德,以礼治国,轻赋省刑,以民为本,实施仁政德治,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交往中,他反对侵伐战争,主张“外归其义”,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智谏省刑、赈济灾民、二桃杀三士、出使楚国、力行廉洁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晏婴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去世。晏婴去世多年后,齐景公仍然时常念叨说:“再没有人能像晏婴那样经常批评我的过失了。”作为一位以崇高人格魅力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哲人,除了景公之外,同时代的孔子、墨子、鲁国国君昭公等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大思想家孔子是晏婴的同时代人,不轻易许人,对于晏婴却愿以兄视之。他多次说晏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大意即:“他关心民间疾苦、救民于苦难而不自夸,德行高尚足以弥补齐国三代君主的过失而无人可比,晏子真可称得上是君子啊!”他又称赞晏婴“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是有道义的人。鲁昭公也赞扬晏婴的“仁德”。墨子更尊崇地说:“晏婴‘为人者重,自为者轻,先民而后身,薄身而厚民’。”可见晏婴的节俭主张对墨家也有一定影响。战国时期的另一思想家孟子也赞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后世的人对晏子都非常崇敬,对于他的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做官廉洁、敢于直谏和高风亮节都表示了深深怀念。

西汉中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晏婴敬佩仰慕有加,这位“太史公”在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史巨著《史记》中为晏婴作传时,将他与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齐国另一名相管仲并举,合写成《管晏列传》。此后,世人便多将管、晏二人并称。

司马迁以充满敬爱之情记载了一个鞠躬尽瘁、为官廉洁、足智多谋、节俭自律的开明君子形象,在《管晏列传》的结尾处司马迁禁不住赞叹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看来,司马迁完全为晏婴的高尚品格所打动,从而激动不已地高呼:“假如晏婴还在世的话,哪怕让我司马迁为他执鞭驾车,做个车夫,也是我高兴和向往的啊!”仰慕之情,表露无遗。

西汉后期学者刘向在为《晏子春秋》作的《叙录》中,曾经称赞晏婴“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刘向亦将晏婴和管仲相提并论,也对晏婴非常推崇。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诸葛亮,在他的《梁甫吟》中赞道:“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北宋大文学家苏辙在《晏子传论》中对晏子与管子这两位齐国名相作过比较,认为:“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

清代诗人邓性在《晏婴遗冢》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当年清节励狐裘,讽谏功高谁能俦。咫尺计桃三士冢,累累同是古荒丘。”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晏婴机智聪明,能言善辩的歌咏和对先人深埋荒丘的悼念之情。清代另一位诗人崔振宗在《吊晏婴冢》诗中这样写道:“匹马空郊泪欲倾,苍烟远近暗荒城。交游海内生平遍,衰草斜阳哭晏婴。”诗人行走在茫茫荒野,此时,夕阳西下,归鸦点点,怎不使他黯然神伤。他看到路边晏婴的荒冢在昏暗的傍晚显得更加荒凉,不由想起晏婴高贵的人格和死后如衰草一样的荒芜,不由得泪水涟涟。这首诗表达了无数人遥对荒冢,对晏婴无限追思的怀念之情。清代文学家姚鼐认为“晏子之贤,无愧儒者”,给予了晏婴很高的评价。

近代大儒俞樾评价道:“当晏子时,齐多故矣,而卒有以自全。”他认为晏婴巨大的人格力量使恶其刚直之节的“小人”也“不能不服其廉洁之行”。

晏子像

晏婴的事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春秋左传》(左丘明为孔子《春秋》专门撰写的解说之著),该书共有23处关于晏婴事迹的记载。

此后,《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吕氏春秋·先识览观世》《新序·节士第七》以及《墨子》《孟子》等书和《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等的相关篇章,均有晏婴讽谏言辩事迹的生动记载;至于《晏子春秋》一书的相关记载,13处与《春秋左传》相同,也可参考。

史载晏婴“长不满六尺”,即身高约合今天1.4米,虽然身材并不高大,但他却头脑发达、智力超群。更为重要的是,晏婴敢于劝谏、克己奉公等充满智慧光芒的事迹,以及力行节俭、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的开明措施,为万民所敬仰。有关晏婴的一些小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两千多年过去了,仍为齐国故地的民众津津乐道,在民间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剧《晏子使楚》VCD封面

在山东省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二桃杀三士”等内容。晏婴一生的传奇经历,亦被后世搬上舞台广为流传,例如四川等地的《晏子使楚》等川剧剧目;还有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等文学作品,演绎其事。敦煌俗赋中的《晏子赋》被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誉为“幽默和机警的小品赋”中的“一篇出色之作”,长期流传于民间,是一篇对民间文学创作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品。这篇赋作以晏婴使楚故事为题材,改动为晏子使梁,以新增夸张的情节;其通俗活泼的语言,再现了晏婴幽默机智的性格、超群绝类的才华以及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今天,晏婴的故乡——山东省齐河县晏城镇还在出产六星级“晏婴春酒”等以晏婴命名的地方特色产品,寄托了当地人民对晏婴的敬佩与怀念之情。

(二)《晏子春秋》

晏婴去世后,有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行整理为《晏子春秋》,赞颂了晏婴的美好品德和聪明才智。传世本《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代末期,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学者搜集有关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的言论和行动的记载而编辑成书的”,是后人专门记叙晏婴思想、言行、事迹的一部著作。该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或者说是一部民间故事集,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部优秀的先秦散文集。西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评论说:“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晏子春秋》以晏婴为中心,一事一记,各事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一个个的小故事,是晏婴的言论及轶事的汇编。统而观之,《晏子春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晏婴传。

《晏子春秋》书影

《〈晏子春秋〉詞類研究》书影

《晏子春秋译注》

《白话晏子春秋》书影

在笔者看来,《晏子春秋》记载的晏婴政坛轶事之多,以及其所蕴含的才智之丰厚,不仅是集晏婴一生智慧之大成,而且堪称中国传统智慧的经典著作。因而该书为古往今来的许多政治家备置案头,朝夕研磨。如果说《论语》为处世之书,《孙子兵法》为攻战之书,《韩非子》为统治之书,那么,《晏子春秋》就是当之无愧的智慧之书。

《晏子春秋》刻本书影

民国版《晏子春秋音義》书影

贵州人民出版社版《晏子春秋全译》书影

《晏子春秋》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在汉武帝时就有《晏子春秋》一书流传;《汉书·艺文志》则称《晏子》,列在“子书”部中,奉为“儒家者流”的首篇,认为是晏婴所作。至今仍有人持此观点。

经过刘向的整理,《晏子春秋》分为内篇、外篇两个部分,共八卷(即内篇之《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第七、第八),共二百一十五章,详细地叙述了晏婴在齐国历经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生平轶事,以及各种传说、趣闻。这二百一十五章的内容约有200个小故事,这些故事相互联系和补充,完整地刻画出丰满明快、栩栩如生的卓越政治家晏婴的形象,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晏子春秋》一书,以晏子为中心人物,主题集中,语言简练、明快、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有人物性格特征,情节生动,结构完整,尤其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事件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犀利,强化了讽喻性。其中不少内容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而且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言、成语或典故。如“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三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九》,“牛山下涕”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十七》等,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南京图书馆藏《晏子春秋》刻本

可以说,《晏子春秋》一书内容几乎全部记叙晏婴的立身行事,是研究晏婴的重要文献之一。清代以来,王念孙、张纯一、苏舆等多位学者对《晏子春秋》进行过校勘,传世有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张纯一的《晏子春秋校注》、清末苏舆的《晏子春秋校注》等著作,均有参考价值。近人吴则虞将上述的校勘成果整合后,编为《晏子春秋集释》一书。该书中专辟有《晏子事迹》一节,将晏子的事迹分为家世、传记、政事、遗迹、评论等五个方面,是解放后大陆研究《晏子春秋》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书影

汉代《晏子春秋》残简照片

《贤智宰相》书影

1971年,安徽省阜阳市西汉汝阴侯夏侯灶之墓出土了《晏子春秋》残简;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晏子春秋》以及《孙子》《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等多种残简,其中,《晏子春秋》有16章;1973年,河北省定县汉墓出土了《晏子春秋》《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文子》等多种残简;等等。这些《晏子春秋》简牍的出土,震动了学术界,一度被怀疑或断言是伪书的《晏子春秋》被学术界重新审视考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商承祚、罗福颐、顾铁符、张政烺、朱德熙、曾宪通、裘锡圭、吴九龙、骈宇骞、李均明等先生集体整理,释文首先发表于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一书,之后见于吴九龙的《银雀山汉简释文》(文物出版社,1985)一书。这一相关辨伪的研究成果还有裘锡圭的《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吴九龙的《〈晏子春秋〉考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等等。

1988年,骈宇骞根据新出土汉简《晏子春秋》,对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的相关部分作了新的校勘,出版了《晏子春秋校释》一书,也很值得一读。

(三)各地的晏婴墓与祠庙

为了纪念晏婴这位著名政治家,后人在各地修建了纪念性的晏婴墓与祠庙,成为当地著名的古迹。

(1)山东省的晏婴墓

据史料记载:“晏婴墓在齐子城北门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岂易吾志!’乃葬故宅旁,人曰‘清节里’。”《青州府志》记载:“慕容德登营丘,望晏子冢,顾左右曰:‘礼,大夫不逼城而葬,平仲死近城,其有意乎?’晏谟对曰:‘臣先人,俭以矫世,卒岂易地葬乎?’。”《临淄县志》则记载:“晏子祠在城西北晏子墓前,清康熙五十二年建。”

晏婴墓在齐国故城宫城北门外,大城西南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永顺庄南约300米,与桓公台南北相对。经勘探,现存晏婴墓于平地孤耸,系后人所建纪念性墓冢,墓高约11米,南北50米,东西43米。墓前立有一座“齐相晏平仲之墓”石碑,系明代后期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五月由钦差山东巡抚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尹应元所题。此外,还立有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重修碑两座。

晏婴墓

1981年,淄博市政府在晏婴墓四周修筑灰色八棱砖墙224米,南面开门,显得幽静而雅致。1982年秋,摹刻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古代圣贤传略》所刊晏平仲像与《史记·管晏列传》中晏婴传略石碑,置立于墓前。文曰:

事齐灵、庄、景公,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尚节俭且能力行,身为辅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机敏,善辞令,奉使楚国,临大节而不辱。晏子死后墓于故宅旁。

上述修缮,使得作为“临淄八景”之一的晏婴墓更为当地增添了一道风景线,游人到此,倍增“古冢遗迹怀晏相”之感。

(2)山东省的“晏城”及“晏婴祠”“晏公庙”“晏婴宅”“晏婴冢”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城镇,历史悠久,系山东省著名古镇之一。该镇系晏婴采邑,故得名“晏”;时人筑城修宅,谓之晏城,是齐国唯一以晏婴姓氏而取名的城镇。唐朝开始设镇。晏城地处要冲,是济南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史书记载,晏城镇“北依禹疏九河之漯川,南望古四渎之济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1684年,康熙皇帝东巡时曾在晏城镇东马寨停留,地方官员即在康熙皇帝接见群臣处建堂纪念。清初诗坛盟主钱谦益,曾临晏城镇凭吊怀古,赋有《晏城》一诗,诗曰:“采地遗者谁?相国齐晏子。千驷不匡君,二桃能杀士。激彼梁丘生,浮白为之起。”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途经齐河,赋有诵晏城的诗作《从十里望抵晏城》,诗云:“春塍雨润少飞沙,别取林坳一道斜。红袖倚门桃傍井,又缘迷路得看花。”近代诗人、晚清举人郝金章亦赋《晏婴城》一诗,诗云:“一领狐裘三十年,敝车羸马世称贤。不因湫隘辞汤沐,为恋尘嚣近市廛。屦踊犹能谏苛政,尼溪何竟沮封田。景公千驷难图霸,泪洒牛山已枉然。”

晏城镇隔黄河与省会济南相望,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了一代代英雄名士,除了晏婴之外,较著名的还有春秋时的无盐女钟离春等。晏婴的乡人在晏城镇修建了“晏婴祠”“晏公庙”“晏婴冢”等,成为了晏城镇著名的古迹。

山东某高校的“晏子”杯辩论赛

晏城镇北建有晏婴祠,镇南建有晏公庙,岁时祭祀。清代,当地人对晏婴祠进行了重建,其构造奇特,至新中国成立时尚存。乾隆皇帝东巡至此,见晏婴祠而感慨万千,专为晏子作诗数首,其中《晏婴祠》曰:“彰君赐固服桓子,执彼鞭犹慕史迁。羸马敝车一时耳,晏城千古属斯贤。”当地民众世代相传,晏城镇原筑有晏婴宅,供其临时下榻。晏婴宅旁有一金华古井,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其井之水“甘冽异常,合胶入药良”。

今天,齐河县开办有“齐河晏子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晏子春秋旅行社”等企业,出产六星级“晏婴春酒”等名优特色产品,与临近的淄博市临淄区街道“晏婴路”、山东省某高校举办“晏子”杯辩论赛一样,寄托了当地人民对晏婴的敬爱与怀念之情。

(3)广东省的“晏侯庙”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岗村有一座祭祀晏婴的“晏侯庙”。该庙建于明代后期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后历经多次修复。现庙门是1925年修建的,门额由该村文士蔡乃秋手书。尤为宝贵的是,该庙内有牌坊一座,为明万历年间建庙时建筑,拜堂上书“作中流之砥柱”,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遗迹。

程洋岗的晏侯庙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一座“晏侯庙”。此外,江苏省常州市白云渡口在清代时也存在过“晏公庙”,但是否也是祭祀晏婴,现已无据可考。

(四)晏子的独特智慧千古流芳

晏婴同时代的思想家孔子认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说君子应该是仁、智、勇三位一体的,有着一颗仁慈之心,有着高超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晏婴视民如子,爱及野骨,以一己之力养五百家之众,可谓仁;一直能够从容面对各种诱惑与考验并选择正确方向,权谋策略,出类拔萃,可谓智;面对强大异国充满敌意的君臣、手持血迹斑斑屠刀的叛逆而不惧,可谓勇,堪称当世英雄。如此,晏婴三项基本品德均具备,堪称君子。在晏婴的仁、智、勇三种基本品德中,尤以“智”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也奠定了他作为“智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入秦汉之世,《韩诗外传》《说苑》《新序》《列女传》诸书的记载,都描绘了晏婴的机智和幽默。蔡琰(文姬)在颇具幽默意味的《短人赋》中,更是称颂了晏婴的胆略和“辩勇”。

南北朝时的《刘子》一书,率先将“晏婴之智”与“孔丘之圣”“管仲之谋”“仲舒之博”“子云之美”相提并论而又加以区别,重点突出了晏婴作为一位“智者”的基本特点。此后,晏婴作为“智者”的形象更加突出,甚至于超过了他本质上是一位政治家。如唐代的杨夔著《二贤论》评说管、晏之异同,强调晏婴以机智幽默的才华“独立于谗谄之伍,自全于纷扰之中,人无间言,时莫能偶”;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晏子春秋总评》中认为“当时讽谏之妙,惟晏子得之”;清代学者马骕著《绎史》,评价晏婴“诙谐”,称赞晏婴为“滑稽之所以雄也”。所谓“讽谏之妙”“滑稽之雄”,正是晏婴“智者”形象的重要表现。晏婴的这一“智者”形象一直沿袭至今。

在中外历史以及民间故事中,像晏婴一样充满智慧的智者不在少数,如伊索(古希腊寓言中的人物)、曹操、诸葛亮、包拯、阿里巴巴、刘基(伯温)、徐渭(文长)、阿古顿巴(藏族)、巴拉根仓(蒙古族)、阿凡提(维吾尔族)、陈二郎(土家族)、阿一旦(纳西族)、毛拉则丁(维吾尔族)等等。但是,正如明代状元杨慎在《晏子春秋总评》中所说:“当时讽谏之妙,惟晏子得之”,指出了晏婴智慧的独特性。可以说,与“奸绝”的曹操相比,晏婴的智慧充满浩然正气;与充满浩然正气、疾恶如仇的包拯相比,晏婴的智慧又充满人性的光辉;与充满人性光辉,号称“智绝”的诸葛亮相比,晏婴的智慧充满幽默和灵气;与充满幽默和灵气的“滑稽大师”东方朔相比,晏婴这位乡人前辈的智慧又充满了思想性、战斗性的深沉和力度,表现出一种既含着哀怨,又含着庄重的讽刺意味,庄重的诙谐,可以算得上是滑稽一派(战国时代“九流十家”之一)的开山鼻祖了。晏婴以智慧的方式,影响了齐国的三代国君和臣民,并使国势下降的齐国保持了在列国中的影响,成为中国式智慧人物的化身和代表,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金盾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晏婴》封面

就今人的眼光看来,晏婴这位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他面对当时公室衰落、大夫崛起的社会现实,顺应历史向前发展的趋势,怀抱远大济世救民的理想,以较为广博的视野、恢宏的胸怀、睿智的头脑、善辩的言辞,不畏强暴、坚持道义、敢于劝谏、勇义笃礼,为齐国社会的进步,为春秋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正直机智、克己奉公、临危不惧、忠诚为国、举荐贤才、孜孜求索的精神,尤其是在外交内政事务中表现出的刚柔相济的风范,堪称当时齐人甚至当今国人的精英和骄傲;他创建的丰功伟绩,古今推崇,有口皆碑。

晏婴的美德嘉行,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谓大智而不巧伪,其德令人钦慕,深得世人称颂。可以说,晏婴生平事迹的无限智慧与优秀品德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与全人类极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与时俱进、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共奔小康未来的当代中国,晏婴生平事迹的无限智慧与优秀品德,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廉政奉公、民本爱民、和而不同、德治礼治、和平外交、不辱国格、社会救助等一系列思想,不仅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与整理,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淮南子·主术训》说:“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晏婴的一生,料事如神,是一部充满了“众智”——大智慧的教科书,社会各界如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的智慧营养,运用于做事,则“无不成也”。

为了有助于社会各界有兴趣的朋友从我国传统智慧故事中有所启发,丰富自身的见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高素质,本书以晏婴言行故事为例,由导言、正文、相关参考文献、后记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又由为政之道、为臣之道、为人之道(含人生哲学、为友之道、为夫之道等三个组成部分)、用人之道、劝谏之道、外交之道、生活之道等七章组成,概括晏婴当时运用于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知人论事的智慧,并在文中结合古今中外涉及社会众多领域的事例,将这些智慧引申到官场、战场、市场、职场、情场、名利场等多种场合。我国文圣孔子有“温故而知新”之谓,西方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公元1561—1626年)有“读史使人明智”之言。阅读晏婴的智慧故事,对于感悟经典的历史智慧,领略我国智者的丰富情感和个性风采,从中得到一些智慧的启迪,应是有益的。

  1. 康燕,王川,注释.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48
  2. 苏辙.晏子传论·栾城集.见:舒大刚,曾枣庄,整理.三苏全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528
  4.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
  5. 赵翼.陔余丛考.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774775
  6. 杨夔.二贤论.见: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