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中法友谊贡献半生

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韩庆祥 主编


为中法友谊贡献半生

黄勤

◎祖籍浙江杭州,1975年出生,1990年移民法国,毕业于巴黎第六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飞利浦集团驻巴黎数码应用技术分公司程序工程师, 2005年与先生赵剡一起回国。2006年起进入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工作。2010—2016年,任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经济领事,主管湖北、湖南、江西地区与法国的经济合作,是法国驻华使领馆第一位华人领事。2016年起先后创立百优咨询、百优翻译、岚明建筑设计三家公司,现任百优咨询、百优翻译董事长,岚明建筑设计合伙人。新公司秉承BBM(Best Best Me)理念,即“为最优秀的公司服务”,成为“最优秀的公司”,成就“最优秀的我”。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也刚刚四十出头,几乎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那一代人。从十五岁离开祖国追随父母去法国读书,到十三年前毅然决定回国,我一直坚信我的梦想,也很幸运,在回国后这十几年的“外交生涯”能帮我完成这个梦想:成为中法友谊的桥梁。从小到大我一直有一种感觉,仿佛小小的自己一直被一片巨大的光芒笼罩着,那光芒是金色的,照耀着我的前半生,让我一路梦想成真。现在想来,那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的光芒吧。

家乡富贵娇娇女,侨民二代前行人

我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企业家家庭。祖父是杭州老一辈的企业家,新中国成立之前曾经营义昌丝绸厂;外祖父是虔诚的传教士和商人,每个周末都带着外祖母、妈妈和我去教堂做礼拜。因为父亲被分配到浙江青田医院当医生,我从小是在青田医院的大院里长大的。那时候医院还是清一色的红砖二层楼房,家属住宅与医院各科室还没分开,记忆里我家被医院的产房、手术室、X光室、太平间等包围着,常能听见婴儿的啼哭声、家属的痛哭声,从小便见多了生离死别、人情冷暖,这让我对生死看得很淡,从不惧怕。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开心生活,让自己开心,让身边的人开心。

我出生的年代,“文革”刚结束,正赶上中国开启新的篇章。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长大的我,从小被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长辈们宠爱着,几乎没吃过什么苦。每次从青田到杭州去,都会收到一大堆礼物,像电子琴、漂亮的衣服、洋娃娃、酒心巧克力等,可以说我是被捧在手心上长大的。大人们也从不说以前的苦,爸爸那时候在医院当医生,妈妈在刺绣工厂做女工。改革开放以后赶上了第一波市场经济的大潮,我们家开起了刺绣作坊,专门做被套、枕头、床单上的绣花,从最初的手工绣花到使用机器绣花,后来又接触到了服装。因此我们家也成了当地第一批“万元户”,是大院里最早拥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子琴的家庭。我还记得当时学校里组织给熊猫捐款,我能捐上五块十块。妈妈总是教育我们要多付出,要与人为善,她是那种大智大善的女人,人缘很好。妈妈正直善良的品格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在这样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以为生活会一直就这么持续下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兴起了一波到国外求学经商的“出国潮”。我的家乡青田几百年前就有“出国”的传统,清初已有县人侨居国外,他们循着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大多经营青田石制品),到现在青田亦有“侨乡”之称,侨民分布在世界各地。我读初中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末),青田许多人都“出去”了,我的爸爸妈妈后来也出国了,留下我和读小学的妹妹在杭州的亲戚家。他们去了法国,妈妈依旧从事服装生意,爸爸只能到餐厅去工作。回想起来,他们出国后的情景与当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几乎如出一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我当时并不知道,也不能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放弃国内那么优越的条件选择出国。而对于当时的我而言,生活在美丽的大城市杭州,比在青田像是更好了,依然是不愁吃穿,我的成绩也总是全班数一数二的,爸爸妈妈每个月都会寄法郎回来给我们,但是我并不开心,也终于尝到“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滋味。我无比地思念他们,等我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坚持要去法国,我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那是1990年,我刚刚十五岁,妹妹才十岁,爸爸妈妈把我和妹妹接到了法国。

爱与志向,可以兼得

到了法国,对我来说第一大挑战就是要学法语。当时我读的法国学校有一个“不会法语班”,班上有二十个学生,其中有五个中国人,其余来自德国、土耳其等国家。如果我的法语在短时间内不过关,就很难再继续求学。法国义务教育是到十六岁为止,如果不能继续读书的话就只有进入社会,找工作,谋生活。眼见着我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因为语言不过关而不得不放弃读书,有的去家里帮忙,有的去餐厅打工,让我十分坚定一件事情,就是我一定要继续读书。

决心是有了,但求学之路并不顺利。经历了两年得零分(老师刚开始都打零分,到后来实在不忍心就不给我打分了)和留级,我哭了好几次,一度陷入迷惘。当时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父母朋友的儿子告诉我一句法国谚语,“一点一点坚持,鸟儿能筑好它们的巢”,以此鼓励我。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我一点一点背,终于克服了语言这一关。到法国的第五年,我考上了巴黎六大(也称“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法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曾培养出大批世界著名科学家,其中有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多项世界排名评为法国第一和世界顶尖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后来硕士攻读的是“集成电路与微电子”专业,一直读到硕士毕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