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开明进步的宋氏家族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宋文骢传 作者:张杰伟,舒德骑 著


开明进步的宋氏家族

1930年3月26日,宋文骢出生在云南昆明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

3月的昆明,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

家中得子,自然是令这个家族高兴的事。家里为新出生的长子取小名“泰斗”。到了上学年龄,据说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找了个“高人”,要为“小泰斗”取学名。这位“高人”沉吟良久,为他取学名“文骢”。“文”是他宋氏家族字辈,“骢”是他的名。“骢”者,驰骋聪慧之马也!说文解字,“骢”由“马”和“悤”二字组成。“悤”有急、忙、快之说;“骢”也有敏、明、捷之意——这,也算父母寄托了对儿子的未来美好的祝愿和希冀吧。

据宋氏族谱记载,宋家祖籍金陵(江苏南京),家居应天府柳树湾大石桥附近,祖上也曾有过功名。明洪武十四年,始迁祖元勋公以官金带身份从沐英等率30万大军征滇。“大理平,爱苍洱幽秀,家于榆城五华楼之北,自是子孙繁衍,奕叶相承。”至此,宋氏就在这片红土地上繁衍生息。

清代以后,宋氏家族多读书明理之士,不求进取,只授生徒,兼习歧黄,以儒医济人赡家,精伤寒脉而医名鹊起,被当地人誉称为“宋伤寒”。咸丰丙辰秋,杜文秀起事,祖辈多受牵连,家族老幼分道星散,远及江苏、浙江、四川,近则迤西、滇中。宋文骢祖上这支举家东渡洱海,流离转徙,先在云南剑川、镇南等地生活,后定居大理。

宋文骢生下来就没见过自己的祖父。文骢听伯父和父亲讲过,祖父宋家茂,字子兴,是清末廪生,早年在大理县衙门做书吏。由于收入微薄,家里人多,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人。祖母章月英勤劳贤淑,为家中生计,只得到帽店领手工活做,且每每挑灯做到深夜。但家里依然入不敷出,生活穷窘。

文骢家是一个大的家族。父辈有弟兄5个和姐妹1个。长子旭初,次子善初(即宋文骢的父亲),三子耀初,四子发初,五子启初,女儿莲华。由于家境困难,文骢的父亲宋善初早年辍学,十二三岁就到剑川叔父家的店里做学徒,小小年纪每天要做完店内的事情,还要帮助叔父做家中杂活;五叔接着也被迫辍学,也到大理城里一家中药店做学徒,白天做杂事,晚上还要碾药,小小年纪也时常要搬动几十公斤[1]重的货物,以致后来椎骨变形,造成终身腰疾。

辛亥革命那年,宋文骢祖父突然失踪。当时他祖父客居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县),在府衙做书吏。云南“重九”起义后,吏员星散,他由建水经昆明准备返回大理。在昆明时遇见一位亲戚,还说打算去找此时已在昆明矿业学校读书的三子宋耀初。因当时时局混乱,他没见到儿子就动身上路。不料,途中不知发生什么意外,竟然就此失踪,从此音信渺无。这样一来,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无疑更是雪上加霜,生存更加艰难。

伯父宋旭初自幼勤奋好学,念过6年私塾,后因家道贫寒,到剑川绸缎铺当学徒。白天干活,晚上自学,十分艰辛。后靠亲友资助,又回到家乡就读。宣统年间从大理步行到昆明,先后考上公费政法学校、军医学校,由于成绩优秀,被选送到天津北洋军医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参加了同盟会,并在天津法租界从事革命党人工作。1912年毕业后,回昆明任云南陆军医院军医正,1913年又被派往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考察,学习化学、药科,回来后任司药,业余经营天元堂药房。多年的学习与考察,萌生了兴办化工实业的愿望,于是辞退公职,回到大理,一面从事教育,一面创办“妙香皂厂”,经营得颇有起色。1918年迁至昆明成立“炽昌肥皂厂”;1921年又开办了“利华火柴厂”,生产“大观牌”火柴。直至解放,“利华火柴厂”并入“昆明火柴厂”。宋旭初是云南边陲民族工业较早的先驱之一,在日后的岁月里,他关心时政,热心公益事业,在昆明城里是一个颇有声望的人物。

三叔宋耀初,由于不堪学徒生活折磨,也继大哥之后,毅然背起背包由大理步行到昆明,考入公费的工矿学校。入学不久就值辛亥革命,父亲的失踪使他大为悲痛。后天津军医学校在滇招生,他也步大哥后尘,考入该校医科。毕业后回到昆明,他先在云南讲武堂任军医,又在昆明市政府卫生科任科员。后他不甘现状,只身来到广州找出路,见到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此时正筹办黄埔军校,正值用人之际,任命他为一等军医正,参加筹办黄埔军校工作。

建校后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宋耀初任军医部主任。他思想进步,医术高明,在那里他和周恩来、于右任结下深厚友谊。宋耀初在黄埔军校一年后,因当时驻扎韶关的滇军师长赵承樑是他弟弟宋发初在大理中学时的同学,邀约宋发初在他师部做军需主任,又通过发初做耀初工作。由于乡土观念故土难离,宋耀初遗憾地离开黄埔,到赵部任野战医院院长。后赵承樑阵亡,兄弟二人只好先后回到昆明。解放后,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东南亚途经昆明,念及当年黄埔故旧情谊,曾向当时云南省的领导询问宋耀初老先生情况。可惜当时宋耀初已到曲靖专区医院工作,最终没能和周恩来总理见上面。

宋氏一家是个有文化底蕴,开明向上,在当地口碑不错,很有名望的家族。特别是宋家1932年兴办的“金碧游艺园”——昆明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大型综合性娱乐中心,规模大、设施多,内有专演京剧的天南大舞台、光华电影院(后改为大中华影院)、演魔术和曲艺的戏园、中西餐馆,还有“影影”照相馆。亭台楼阁,假山叠石,令人流连忘返,至今老昆明人还记忆犹新。

宋家的子孙,以后从事科研、教学、医务的专家教授不乏其人。

宋文骢的父亲宋善初,在弟兄中排行老二。是个本分老实、略显内向的小商人,当时在昆明城里金马坊附近开了个叫“怡和”的香烟铺。母亲黄凤仙,1908年7月18日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宋文骢记忆中,外婆家里很穷,有个舅舅在街边摆个烟摊过日子。母亲虽没读过书,但贤淑聪颖,做事热心认真,家里的好多事都由她做主。解放后参加识字班学习,进步很快,大体能看报,一直在街道居委会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前。

宋文骢的父母亲和大妹、二妹合影(1965年)

宋文骢有兄妹7人。大弟文明,二弟文端(早逝),三弟文鸿,四弟文智,大妹文琴,小妹文慧。在他们记忆中,父母文化虽然不高,但对他们最重要的教诲有两点:一是要学会做人,要做一个正派正直的人;二是要认真读书,只有学好本领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父母在他们的印象中,正直善良,和邻睦族,尊老爱幼,热心助人。那时,他们时常看见父母,特别是母亲帮助过不少逃难的人和穷苦的人。到家门口要饭的乞丐,到城里卖菜卖柴的穷人,父母都会力所能及给予一些帮助。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他们几个弟兄在漫长人生的岁月中,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准则和分寸。

昆明金马牌坊(解放初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