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大理县中到省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宋文骢传 作者:张杰伟,舒德骑 著


从大理县中到省中

随着抗日战争的持久,战争越来越残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为了打通东南亚的陆上交通线,也为了切断中国和印度支那的交通,他们对昆明等地的轰炸越来越烈。

为躲避日本的飞机轰炸,也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1941年,正在读小学的宋文骢,跟随全家从昆明迁回了老家大理。

宋文骢对他的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

这里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11岁的宋文骢一回到大理,就被他父辈生活的地方深深吸引。古城之下,那蜿蜒悠长的茶马古道上,马铃声声,南来北往的马帮络绎不绝。还有那巍然耸立的城楼,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古老的石板街旁,是错落的院落和清幽的古井。那上关的风、下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这“风花雪月”几个字,使这个滇西古城闻名遐迩。站在高处俯瞰,那一脉苍翠的山、一泓碧蓝的水,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包裹在自己怀里。

文骢虽不是在大理出生,但对他的故乡早就耳熟能详。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滇西通衢,是博西古道的必经之地;是沟通云南丽江、思茅等地的交汇点和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我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重要门户。历史上,这里是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所以她还是有着“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之称的古都。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白族为主的民族,在这里创造了她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吸收了秦蜀、古越、荆楚、吐蕃和古印度文化,特别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长期影响,所以她的文化有着非常强的包容性。

年幼的宋文骢当然自觉不自觉都会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回到大理,宋文骢先在县城由天主教教会办的育成小学读了两年书。在这里,除了学习国语、算术外,还学习了自然、法语等启蒙课程,毕业后顺利考入大理县中学读初中。

在宋文骢的印象里,大理县中管理极严,训导主任叫张沛之,对学生非常严厉。学生调皮违犯校规,他不但严厉训斥,还能叫来校工,关学生的禁闭。当时大人最怕的是响警报,宋文骢由于年少顽皮,他和另外的小伙伴就在家里搞了一次假警报,以此捉弄大人。

又有一次,宋文骢等同学违反校规,被关禁闭在二楼的一间教室里。宋文骢胆大,且鬼点子又多,竟然领着同学从窗户逃跑了。为了这件事,大理县中竟然开除了他。但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歪打正着,后来反而考取了素有“滇西最高学府”之称的“云南省立大理中学”。

这座学堂,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有着“滇西文化的摇篮”之称。她的前身,是前清云南提督杨玉科于1877年调任时,将他的爵府连同田产、盐灶、房产等捐赠地方建成的“西云书院”,到1902年改为迤西高等学堂。隶属迤西道的大理、楚雄、永昌、丽江、顺宁5府和蒙化、景东、永胜3厅共有,学生来源也主要来自这5府3厅。因旧中国内政部部长周钟岳曾就读于此,使学校声名远噪从而办学不辍。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又将此校命名为“云南省第二模范中学堂”。

云南省立大理中学(西云书院)教学楼

云南省立大理中学(西云书院)校园

“苍耳毓秀,树人百年;文献名邦,弦诵情切”,这几句话对宋文骢将要去学习的地方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这里,以治学严谨而蜚声遐迩,她有着“严谨、博闻、至诚、奉献”的教风,有着“多思、善问、遵纪、求实”的学风;这里,也是人才辈出之地,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张伯简、王复生、王德三,“苍耳英杰”施介,抗日民族英雄“白子将军”周保中,著名的翻译家罗谡南,教育家寸树声、张海秋等都是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学校地处苍山脚下大理古城之中,离洱海也只有一步之遥。这里环境优美,安静恬适,是教书育人、读书求学的好地方。上学第一天,走到学校门口,映入宋文骢眼帘的几个大字,至今他尚记忆犹新:“读书养气,敬业乐群。”

云南省立大理中学校训

这是这个学校的校训。

宋文骢大概接受了在县中的教训,在这里他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像一条干渴的小鱼,游进了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在这里学习。他的兴趣广泛,记忆力强,国文、史地、物理、化学,各门功课他都广泛涉猎。他尤其喜欢外语,英语、法语他都很感兴趣,连少数民族语言他也学习,而且他在这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十分吃力。

宋文骢从1942年9月到1946年7月,在大理西云中学读书整整3年。

云南省立大理中学(西云书院)校歌

这是他人生中难忘的3年,也是为他打下重要学习基础的3年。

这3年,除了是宋文骢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他酷爱体育运动。不管寒冬酷暑刮风下雨,几乎每天早晨天不亮,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单杠、双杠、打拳、撑杆跳、橄榄球等,是他经常的运动项目。他玩单双杠,在同学中是佼佼者;他的撑杆跳,后来还获过昆明中学生运动会第二名。天气晴好的假日,他会邀约同学一起去爬苍山;夏日里,他就和同学们一起在洱海划船、游泳。

宋文骢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极有毅力,任何事情只要他下了决心,绝不半途而废。青少年时代长期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使他拥有了一副健壮的体魄。这为他后来被部队推荐考空军飞行员、能在抗美援朝时夜以继日做飞机维护工作、能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以及在几个型号飞机设计研制过程中能废寝忘食连续几天几夜工作,打下了很好的身体基础——至今,年逾80的他,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乐观向上,除骑自行车上下班外,还能自己驾车外出办事,不能不说与他年轻时坚持体育锻炼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坚持不懈锻炼身体,其实心里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将来好去报考飞行员——他知道,要想当一名飞行员,首先必须要拥有强壮的身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