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联基础

春联对联大观 作者:严锴 主编


对联基础

对联的起源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诗、词的某些特点,但比诗、词更精炼、更工整,也更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也是汉族文学艺术中独有的一大艺术特色。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其他民族语言很难作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它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也日益为国内外汉学家所重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它已流传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十分典雅、精炼、优美。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同时,它又是与书法糅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互相映衬,更显出一种神彩飞扬、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作者常用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各种作品,因而,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思想健康、艺术精巧的联语,更是经久不衰,永放光彩。

许多联语,不但和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它与诗、词相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从对联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我国对联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例如《易经·系辞》中,就有这样的句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又如《老子》中,亦有类似的句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知,前后相随。”这些对句(或称偶句、对仗句),尽管对得还不工整,但对偶形式已开始萌芽。这对以后骈文、律诗和对联的创作,却具有渊源关系。

对联究竟起源何时,其说不一。有人认为,最早出现的是五代孟昶的春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宋张唐英在《蜀木寿机》中记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但这种春联,在当时还只是写在宽约一寸、长约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仍称“桃符”。又有人认为,后蜀宫廷题联,早已成为习惯,而孟昶不是最早的题联人。

谭嗣同曾考证: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姻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俪,又题于门上,这应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到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风俗。如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说的“桃符”,其意还是孟昶当时所书写的春联。孟昶是五代后蜀的国君,后蜀不久为宋所灭,但这种在桃木板上题联的形式,宋代就被广泛地使用。以后,人们又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写联,这与今天粘贴的春联,并无什么区别。

又据传,把“桃符”推广为春联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事。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次除夕前,他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粘贴一副春联。除夕晚上,他还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他非常惬意。当走到一家庶民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他很奇怪,一打听,原来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春联贴上。于是朱元璋就精心思索,亲自给这家写出一副对联,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全联并未说出“阉猪”二字,但这个“阉”字的含义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而且全联对得工整、确切,曲而不浮。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口察看,见门框上仍未贴出对联,他更觉得奇怪。当询问时,这家主人说:“因这副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供起来了。”朱元璋一听大喜,当即赏给这家主人一些银钱。由于皇帝亲自提倡春联,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但婚丧、喜庆使用它,一些名胜古迹、驿店茶亭、官署试院、楼台亭阁等处,也都普遍地使用它。对联就这样流传开了。

对联,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逐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人们在小至婚丧嫁娶、记事抒怀,大至国家大典、政局分争之时,无不应用。春联、寿联、挽联、贺联、名胜联、宅第联、答赠联、中堂联,名目繁多。后来,它不仅冲破了一般的喜庆范围,进入了名山大川、佛殿书院、清泉仙洞、画阁芳园、亭榭馆所,而且应用到宗庙祭祀、寿诞生辰、营建修造、落成迁徙、出行远游、入学考第、送往迎来……总之,一应大小事务,都有品题赠答。

选择对联的秘诀

选择对联,应符合张贴的条件、位置和内容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对联;同时,还应注意行业、身份、阅历、场合、欣赏的兴趣爱好等等。总之,选择对联时应掌握一个原则,即张贴出的对联使人人看后都皆大欢喜或赞许。基本上应做到如下三点:

张贴的条件

选择对联要根据场地的大小,这是最初步的要求。例如:一般家庭对联应选用七言联、八言联、九言联为佳,这样可使字的大小排列与门的大小基本对称,不会给人头重脚轻之感。而机关、单位、学校等大门处张贴对联,则宜选用十言以上二十言以下的行业专用对联。工地及庆典大会的会场等地,选择十言以上的对联较合适。

使用要求

根据场合及内容的要求选择对联是很重要的。例如:春联是人们欢庆春节时用的,所以,用词选句要热烈欢快,色彩要鲜艳,内容要健康,要表现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的愿望。新婚用联应以祝贺新婚夫妇团结互助、相亲相爱、共同进步为主要内容,用词要欢快、热烈、端庄、雅而不俗。

又如:挽联是追悼死者生平、事迹,要恰如其分地评价死者性格特点,表达对死者的深沉而真挚的悼念、哀惜之情,所以它不能只是歌颂、盛赞,否则,就变成寿联了。

张贴的位置

不同的位置贴不同的对联,是选用对联的基本要求。例如,新婚时张贴大门处的对联,应着重表现家人及宾客为新婚夫妻结为燕尔之好和家庭又添新人的喜悦、幸福之情;而张贴在洞房门处的对联应重在激励和祝福新婚夫妇结发之后,互帮互学,相敬如宾,恩爱相处。

除以上谈的几点外,我们选用对联时,还应注意行业、职业乃至身份、年龄、阅历、场合、欣赏的兴趣和爱好等等。力求做到张贴出的对联令人皆大欢喜。

选择横批要贴切

有的对联除了上下联以外,还有横批。横批就是贴在上下联中间上面的横联。一般是四个字。好的横批具有总结或补充对联的作用,它与对联浑然一体,使意境更加深远和优美。因此,横批一定要与上下联紧密联系。比如:上下联是“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上下联是“遍地牛羊六畜旺,满山花果四季香”,横批是“春光明媚”。

所以,横批是全联的总结或者提示,应该是点睛之笔,不要随便就写一个,应该仔细琢磨对联的内容,配上恰当的横批。

张贴对联的窍门

张贴对联,可遵照这样的基本口诀:“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就是说,出句应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句应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因为按传统读法,直书是从右向左读的。

出句和对句的辨别,最简单的是记下“上仄下平”。在汉字的一、二、三、四四种声调中,“一”为平声,“二、三、四”声为仄声,如果对联某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三声”或“四声”,则此句为出句,另一句就是对句无疑。如果对联最后一字都是仄声,那就要从对联的内容和语气上来分辨。

对联的横批,它揭示对联的主题,是一副对联的眉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将它贴在门楣中央,而且要十分醒目。

张贴对联,要选用“香糊”。如果自己煮,浆糊,不要太稠。因为大稠了,容易使对联卷起脱落。

写好对联的方法

对联的分类

对联可分为五大类:

实用对联 它包括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等。

寺庙风景联 它包括寺院、庙宇、墓碑联等。

游联 它是旅游胜地的对联。

讽谕对联 它包括直谕、间谕、讽谕等。

箴诫联 它包括劝勉联、自勉联、格言联、明志联等。

对联的特征

字数相等 上联与下联字数相等,给人们一种对称美的直观感。

对仗整齐 工对联(即要求对仗结构很严谨)要做到两句字字对应、词类相同、平仄相反、互为对仗,要求十分严格。而宽对联不像工对联严谨,虽不计求对仗,但好的宽对也是很工整的,从实用角度看,用宽对较多,不论是正对(上、下联语意相同)或是反对(上、下联语意相反)或串对(上、下联相连惯,意思相同)都是平仄相反,词类相同。

平仄要协调 对联中的平仄要一一相对,不能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要求上联句尾为仄声,下联句尾为平声,千万不能用俗语去写对联,这样会闹出笑话。但实用联也有不用平仄这个尺子去测量的。

节奏要一致 一般来说,四言联是2-2,五言联是2-3或3-2,六言联是2-2-2,七言联是3-4或4-3,八言联是4-4,字数多的联一般均由以上几言组成。

例如:四言:吉星——高照  五言:一轮——秋夜月

      瑞气——垂临  几点——晓天星

      七言:三春月照——千山路

      十里花开——一夜香

上联下联 出对的句子主题意思要统一,相反的对句也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此联上、下句意虽相反,但都是鲁迅的文墨佳品。

写好对联的规律

书写对联除遵循五大特征外,还必须掌握以下五大规律。

做到信、达、雅 内容要多提炼,文字要多推敲,一定要达到内容、形式和谐统一。

用 典 就是在书写时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警句、传说,来表达一定的意义,有明、暗两种。

议 论 即抓住所写对象的特点,略发议论,情与景相映生辉,如“状物联”寥寥数语,便把所写的状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就像看到一样。

嵌 字 又分藏头、藏尾、嵌中,一般以藏头为多。

对 比 即把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民与官、廉与贪、好与坏、阴与阳、天与地等来比较,从而更加增添对联的语意。

以上是常见的写好对联的基本规律,另外还有衬托、借代、双关、双声、折合、重叠等都是写好对联的修辞手法。

写作对联的注意事项

注重构思 就是要讲究新、巧。一般要从所写的对象本身出发,考虑采取适当的表现手法,或正反相对,或虚实相衬,或俗中见雅,以期更好地表现客观对象、抒发主观情感。

把握特点 就是要有针对性。从情调上讲,春联应激情满怀,喜联须喜气洋洋,挽联应情意深厚,讽喻联应战斗性强,山水寺庙联应文学色彩较浓。

讲究格调 对联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奋发向上的精神,充实而真挚的感情,雄放而高昂的格调。要体现出时代特色,万不可陈词滥调。

锤炼语言 对联的语言要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要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具有直观形象感;还要富于音乐美,即要求写作对联讲究平仄格律,注意节奏。

对对联的方法

对联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艺术形式,它要求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它决不是什么小玩艺、小摆设,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特殊艺术形式。它或褒贬,或抒情,或言志,或谐趣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所以,对联会使人获得鉴赏的乐趣,增加各种知识,品味各类书法,同时还能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但要写好一副对联,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还要顾及到对仗和平仄,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和写得好的。

就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基本格式,是律诗(五律、七律)的中心部分,无论五律、七律,全诗共八句,中间四句(三、四句和五、六句),是两副规范的对偶句(或称对仗句、对联句),而且对得工整、恰当。

对偶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曾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力用,事不孤立。”这就指出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正因如此,在文学上也必然得到相应的反映。所以《史通·叙事篇》明确地指出:“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凡律诗中的对偶和对联中的对仗,又不同于一般事物那样刻板、机械地相对,而是表现得更为灵活、形象、多样化。律诗中的对偶句,表现形式有二:一为并列对,并列对是指上下句的关系是并列、平等的;一为流水对,流水对是指上下句的关系是进程、递进的。这两种形式的对偶句,作者都力求作得工整、恰当;它是全诗的艺术精华所在,所以令人深思、回味和赞赏。

对联一般分上下两句(或称上下两联)。上下两句,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仄协调,左右对称,而意义相似、相连或相反。对联右边的(人进门靠右手)称上联,左边的(人进门靠左手)称下联。上联和下联合成一个整体,就称为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而又不致重复,凡对仗虽工整而含意重复的,称为“合掌”。合掌是指对偶句词意重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这样两句:“时为九月,序属三秋。”这样的上下对仗,含意完全重复,这在作对联时是要避免的。

作者创作对联,必须注意对联的特点和要求,不能随意为之。否则,就创作不出好联,或者根本不算对联。创作对联,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作对联要注意形式美观。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并作到形、声、义左右相对,这样才会使对联整齐、协调、优美。

二是按汉字平仄声来创作(汉字分为四声:即平、上、去、入。除平声为平声外,而上、去、入皆为仄声)。上下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对。只有平仄交替使用,读起来才铿锵有致。五、七言对联的平仄,同七言律诗中的对偶句一样,可以“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这里说的“不论”,即指平仄从宽;这里说的“分明”,即指平仄从严。有时在不“因词害意”、“因韵害义”的情况下,对“二、四、六”(字)的个别平仄,还可以放宽一点。

三是除左右联平仄相对外,还要注意词性相对。即在实词中应该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在虚词中应该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

四是句子结构和句型,上下联应互为相对,长短联都应这样。上下联的词句,不论多少,都要字数、句数相等,左右相对。

五是无论短联长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如“龙跃九霄,云腾至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至于更长的对联,上下联各分三段以上,它仍是律诗中的两副对偶句的演变,仍要注意平仄和词性相对。不过,如果绝大部分平仄和词性相对,个别平仄和词性可以放宽些。即在七言对联平仄放宽(“一、三、五”〔字〕不论)的基础上,个别地方还可以放宽一些;词性也是这样,但不宜太宽。

六是对联用字造句,要求鲜明恰当,文雅清新,精练蕴藉;造句修辞,尽量运用文言,联语对人、对事、对意,针对性要强。

七是对联是挂在墙壁和粘贴在楹柱(或门框两侧)上的,所以写、读、贴,都要用直行,都要自右至左。挂联和贴联时,千万不要把上下联的次序搞颠倒了。

八是对联除上下联外,有时还有横批(又称“横幅”、“横额”)。横批由四个字组成(一般用“成语”或“炼语”)。这更要高度艺术概括,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平仄一般没有严格要求。但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意,并要求与所书写的对联内容相吻合。

初试创作对联者往往不得要领,结果创作出的对联,就会出现各种毛病。或平仄使用错误,或词性相对不妥。这里,就对联字词词性相对和平仄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

狭义相对

各物内部相对

花木类:梅对菊,李对桃,奇花对异草……

飞禽类:鸡对鸭,鹊对鹅,鸬鹚对燕雀……

走兽类:龙对虎,鹿对獐,虎豹对豺狼……

天文类:天对地,雨对风,晚霞对长虹……

地理类:山对水,石对泥,河岸对江堤……

数字相对 各类对联,使用数字的地方很多。有一至十相对,或百千万亿相对。这些数字,是平声的只有“三、千”二字,其余的都是仄声。所以创作对联时,这些仄声字,大都放在“一、三、五”字的位置上(因七律对偶句中的平仄,可以“一、三、五”〔字〕不论)。联例:


好山一窗足     千峰凭栏立

佳景四时宜     九曲抱城来


还家万里梦     鹤舞千年树

为客五更秋     虹飞百尺桥


秋水才深四五尺    四面八方传捷报

野航恰受二三人    千家万户浴春晖


颜色相对 为表现事物的颜色,对联往往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等,来增强它的色彩和画面感染力,特别在名胜联和春联中,颜色相对,更为常见。联例:


一径飞红雨     青山横北郭

千秋散绿阴     白水绕东城


碧通一径晴烟润    两个黄鹂鸣翠柳

翠涌千峰宿雨收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广义相对

这类对联,不但相对的事物范围广泛,而且对时不拘泥于狭义。如:天对地,古对今,湖泊对海滨;山对水,鹤对人,日月对乾坤。联例:


乱石吞落日     鸡鸣茅店月

平畴交运风     人迹板桥霜


五更鼓角声悲壮    开卷古今千万事

三峡星河勤动摇    杜门清浊两三杯


这种对法,更多的出现在长短的流水对中。

词类相对

对联的上下联除注意字数相对、平仄协调外,还要注意词性相对,这才更显得对联工整、协调,画面鲜明,意蕴盎然。名词、数字相对,在有关狭义相对中涉及过,这里只谈谈其他词类相对。

动词对动词 有对无,鸣对噪,动乱对扶摇;吟对诵,观对瞧,哭泣对呼嚎……

形容词对形容词 好对差,肥对瘦,新鲜对腐臭;繁对简,淡对浓,灼灼对茸茸……

副词对副词 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如对恰,就对当,恰巧对方刚……

介词对介词 由对到,为对给,将就对由来;于对向,从对在,关于对期待……

连词对连词 同对及,而对也,不但对而且;若对为,和对与,好像对犹如……

助词对助词 呢对哩,啦对吗,罢了对去吧;嗨对alt,呗对哇,完了对是吗……

叹词对叹词 咦对唉,呀对哦,哼呀对嗳哟;嗟对叹,喂对鸣,噜噜对呼呼……

正反相对

正对,一般是以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一般是以相反的事物互对。正对联例特多,反对联例较少。正对、反对孰优孰劣,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拟联造句时,有时爱用意义相反的字词相对,这样相对,形象更为鲜明,阐明事物意义也更为深刻。

正对如:鱼对虾,鹊对鸠,七贤对三友;功对业,性对情,月上对云行……联例:


大烹以养     红梅传喜讯

小住为佳     绿柳舞东风


万里河山披锦绣    七宝栏杆千岁石

千秋功业耀光华    九州烟景四时花


反对如:长对短,有对无,善良对恶丑;甜对苦,活对亡,黑白对橙黄……联例:


生为人杰     有山皆图画

死作鬼雄     无水不文章


新松恨不高千尺    青山有幸埋忠骨

恶竹应须斩万竿    白铁无辜铸佞臣

并列对和流水对

凡对联都有内在联系,如相似、相连或相反。在上联和下联相对时,有时出现的是并列对,有时出现的是流水对。并列对,左右对句的关系是并列、平等的;流水对,左右对句的关系是进程、递进的。后者创作比前者难度大,对联数量也比前者少得多,联例:

并列对平声起头式: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并列对仄声起头式:


浓翠万重当栏出

清光一片抱城来


流水对平声起头式:


凭将梅柳无双管

吹向江山第一楼


流水对仄声起头式: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虚实相对

有些对联,是虚实相对的。这就是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主要指意)相对。这种对联,难度较大,对得好,意韵浓厚。初学对联者,不必勉强追求。联例:


江流石不转(实)

云在意俱迟(虚)


四面湖山来眼底(实)

万家忧乐到心头(虚)

平仄相对

五、七言对联,前面谈到,它们都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中心部分。即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中的两副对偶句(或称两副对联)。字数、平仄、词性左右相对,完全与它们相同。

五字联的平仄格式平声起头式:


平平平仄仄  泉声咽危石

仄仄仄平平  月色冷青松


五字联的平仄格式仄声起头式:


仄仄平平仄     有鹤松皆直

平平仄仄平     无花地亦香


七字联的平仄格式平声起头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犹留正气参天地

仄仄平平仄仄平  永乘丹心照古今


七字联的平仄格式仄声起头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万顷湖平长似镜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时月好最宜秋


所谓“平声起头式”和“仄声起头式”,是以每副对联上联第二个字的平仄来判断的,看它是平起还是仄起。因为汉字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音节,而音节重点,一般会落到第二个字的上面。无论五言或七言对联,都各有一个平声起头式和仄声起头式,长联也是如此。

把握汉字平仄声

把握汉字平仄,必须了解汉字“四声”。自齐梁沈约提出“四声”(平、上、去、入)和“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说后,就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同时也为后来的诗词和对联创作,奠定了音韵和声律的基础。

汉字四声(平、上、去、入),自古以中原地区的字音为准,即为音韵、声律的基调,并长期为南北作家创作诗词和对联通用的字音。这四声中,除平声字为平声外,其余“上、去、入”皆为仄声。可惜在北京语言中,慢慢地失去了“入声”字,把古代的“入声”字读为平声,归入平声字里,所以今天的平声字又分为阴平、阳平。这一来,掌握汉字古音平仄,就有一些困难,特别对现代青年来说,困难就更大一些。为了保持对联这种优良的艺术传统,创作时又不能不讲究汉字古音平仄;否则,就不成为对联,只能称为一种炼语。

对联的修辞手法

对联还有各种修辞手法,对联和诗词一样,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得恰当,就会使对联形象生动,更富于意蕴。

春联的书写注意

每当辞旧岁、迎新春之际,我国城乡各地的千家万户都要书写、张贴春联。人们书写、张贴春联,表达了自己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和深厚希望。

用 纸 一定要采用大红纸或点金大红纸,这样可以表示喜庆、吉利,可以给节日增添更加浓郁的气氛。千万不要使用白纸或蓝纸,因为这两种颜色的纸是用于写挽联的。

用 墨 一般采用墨汁书写,最好是用“留香墨汁”,用时先将墨汁摇匀。为了使书写的效果更佳,在墨汁内加少量带碱性的物质,如洗衣粉、肥皂水、茶叶和酒等,可使墨色渗入纸里。有条件的话,再加一些鱼、鸡、猪的胆汁,使墨迹更显出光泽。如果再讲究一点,用中药白芨煎火磨墨,书写可使墨迹永不褪色。现代也有不少人兴用金粉和铜粉书写春联,让人看上去更觉得光彩夺目、心旷神怡。金、铜粉可用天那水(或松节水)调开,再加些清喷漆(或光油)等胶水,这样促使金、铜粉紧粘在纸面,干后也永不脱落。但要注意,天那水和清喷漆的比例为4∶1或5∶1,调好后就要及时使用,不宜放久,放久了,就会失去光泽,变得暗淡。

裁 纸 对纸的裁折要根据门框的大小以及用联言数的多少而定。私人住宅的普通大门联,一张纸就直接裁成三幅;小门联就裁五幅,两幅联用四幅,剩下的一幅再裁成两段,用于写横额。

书 写 书写春联一般不用标点。一行可以写完的写在联纸的正中,自上而下,成一直线,大小一律,字与字之间距离相等,不要迫近纸边;初学者可以折格,联纸折格上端留五厘米的“天头”,下端留三厘米的“地脚”。格子折好后,最好再折出两条对角线。如果一行写不完的长联,可分两行或数行写,位置也要计算适中,其书写格式是:上联从右至左,下联从左而右,各行平头,即开头不用低两字。至于横批的书写,现在就不能像古代那样从右往左写了,应按现在横写的习惯由左向右写。还有书写的字体也得讲究。贴在门口的春联,因为是让路人和前来拜年走亲的人观看欣赏的,适用于用楷书、行书、隶书。不宜用篆书和草书,免得让人看了费解,不知所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