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守卫国门

特殊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外使警卫部队成立 作者:陈秀伶 著


二、守卫国门

●一阵寒风吹过,使馆旁边的树木瑟瑟发抖,一片片枯叶飘落下来,落在宋庆水的肩膀上。宋庆水没有动,像雕像一样挺拔。

●那两个人拖着长长的光影向着大使馆走来。见到使馆门前警惕的哨兵不由慢下来脚步,走得有点磨磨蹭蹭,一边走还一边咬着耳朵嘀咕什么。

●使馆得知事件的真相后,大使和外交官从使馆走出来,对着李登贵烈士牺牲的地方鞠躬默哀,并对衣丙奎说;“感谢你们保卫了我们的安全,对于牺牲的烈士,我们很敬佩。”

战士制服叛逃者

1961年12月1日,北京使馆区上空漂浮着朵朵白云,明亮的阳光隐藏在云朵后面,在地面上投下一片片暗影。

外事大队战士宋庆水正在某国驻华使馆门前执勤。他穿着绿色军大衣,腰扎武装带,军姿挺拔地伫立在哨位上。为了方便观察,棉帽的护耳没有放下,耳朵已经冻得通红,有的地方已经冻裂了,但他依然目光如电地注视着使馆门前的情况。

一阵寒风吹过,使馆旁边的树木瑟瑟发抖,一片片枯叶飘落下来,落在宋庆水的肩膀上。宋庆水没有动,像雕像一样挺拔。

寒风中,一个身穿蓝色中山装的30多岁男子向使馆门前走来。他走得犹犹豫豫,两只脚时走时停,眼睛不住地四下观望。

宋庆水警觉起来,凭经验判断,这个人既不是过路的,也不是到使馆来办事的,更不像是遛弯的。于是眼睛紧紧地盯住了这个人。

只见这个人身材高大,脸色苍白,满脸的胡子茬,头发乱蓬蓬的,身上的中山装也皱皱巴巴,皮鞋上落满灰尘。很显然,这个人已经走了很长的路,而且走得很匆忙。

这个人看到使馆门前的哨兵,就显得有些紧张,禁不住停下脚步,还抬起手来擦了擦流出来的鼻涕。然后,可能觉得这样和一个哨兵对视会产生怀疑,就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坐下来。一边敲着腿,一边低着头用余光观察哨兵的动静。

看到这些让人不能不怀疑的举动,宋庆水更加警惕了。他想起了数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

1959年上半年的一天下午,战友小张正在某国的代办处执勤。有3个操着上海口音的人笑呵呵地与小张打招呼,还说小张的军姿很好,给中国人争了光。

小张听了就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看到他们已经快迈过警戒线了,小张就说:“同志,不要走了,请不要迈过警戒线。“说着,用手指了指地上的黄线。

那3个人愣了一下,其中一个说:“同志,你能帮个忙吗?”

小张说:“什么事?”

“我们从上海来,想找个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走。他给我们写了地址,你给看看,该怎么走啊?”说着,就打开皮包,在里面摸索。

在执勤过程中碰到问路的是经常的事情,小张就答应了。

那个人一边在皮包里摸索,一边向小张走过来,站在警戒线上又摸索了一会儿,“找到了,你帮我看看。”

小张刚把脸凑过去,那个人从皮包里拿出一个白布包,突然向小张打了过去。一阵白烟瞬间笼罩住了小张。

小张躲闪不及,被白雾打中,立刻感到眼睛里火辣辣地疼。是干石灰粉!

小张立刻明白了,这是几个企图叛逃的人。他顾不上眼睛疼,紧闭这眼睛,带着一身的石灰粉,凭着记忆向那3个人扑了过去,并大喊:“快来人!”

那3个人迅速闪开,趁小张重新寻找目标的工夫跑进了代办处,寻求外国人的保护。

附近的战友闻声跑了过来,看到小张满脸石灰,正东一把西一把地抓,立即上前扶住了他,“怎么了?”

小张听声音,一回身就扑了过来,一把抓住死死不放,还要施展擒敌动作。战友连忙说:“是我,别抓了!”

听出了战友的声音,小张这次气喘吁吁地说:“有3个人跑进去了,马上报告!”

战友们一边向上汇报,一边送小张上医院。大队领导知道后,立即命令封锁代办处的所有出口,并通报了总队和公安部、外交部。

外交部礼宾司当即出面与这个国家驻华代办处协商,让他们交出3名叛逃者。开始时,他们不仅不交出叛逃者,还想让这3个人在代办处“政治避难”。

外交部根据领导指示,限这个国家驻华代办处晚上18时前交出3名歹徒。

18时到了,代办处仍不见动静。就在正要采取新的措施的时候,只见从代办处走出一个外交官,神色慌张地说:“请稍等,我们现在就让他们出来。”随后,另一个外交官把3名歹徒交了出来。

这件事在大队里产生了震动,队领导要求所有执勤战士都要提高警惕,严防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眼前这个人行为异常,神色诡秘,这不能不引起宋庆水的高度警惕。

那个中年男人在路边坐得久了,终于等不及了。他站起来,低着头,慢悠悠地向着使馆大门靠近。就在他身体正对着大门的一刹那,他突然加速,转身向大使馆里冲。

宋庆水早就看在眼里,飞身上前,一把抓住他的脖领子往回拉。那个人一看被抓住,两只手立刻向宋庆水抓来,抓住宋庆水的衣服想把宋庆水摔倒。

宋庆水用实战擒敌拳术,抓住对方的手腕向下压,同时脚下狠踹对方的脚后跟。对方不由自主地蹲下去,脚后跟又被踹了一脚,四脚朝天地摔倒在地。“嘶啦”一声,宋庆水的袖子被撕破。

宋庆水顾不了许多,又一脚把对方踢翻过来,把他的手别在他背上,然后用膝盖顶住他的腰眼,对方再也动弹不得了。

战友们闻讯赶来,迅速给这个企图叛逃者戴上手铐押走。宋庆水成功地将这个人制服在使馆门外,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机智处理叛国事件

1962年4月15日上午,外事大队二中队的何文生正在某国大使馆门前的哨位上执勤。

正值初春,温暖的阳光驱走了冬天最后一丝寒意,照得大使馆门前的银杏树懒洋洋地舞动。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树叶,发出簌簌的响声。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松散的季节,在棉衣里包裹了一个冬天的身体渴望舒展,期待放松。但是,站在哨位上的何文生依然是身子挺拔,浑身绷紧,像一尊威严的雕像守卫着“第二国境线”,头上的警徽熠熠放光,宣示着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何文生的眼睛不时从左边扫到右边,警惕地注视着大使馆门前的动静。

在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有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不惜放弃自己的国格与人格,企图牺牲祖国的利益获取自己的“荣华富贵”,奔向所谓的“自由博爱”。而大使馆正是他们觊觎的最好出路。

就在某一年的7月,辽宁鞍山某中学的一个财务管理干部,因为贪污现金被发现,为了逃避惩处,在7月24日逃到北京,通过电话与某国驻华使馆进行联系,并约好了进使馆的时间和地点,企图叛逃。

但是,由于外事大队对该国使馆监视较严密,警卫措施得当,当他一来到大使馆门口就被抓住。

虽然叛逃的企图没有得逞,但这再一次提醒外事大队的战士们,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让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

何文生头脑里早就绷紧了这根弦,锐利的目光似探照灯一般扫视着使馆门前的每一个角落,审视着路过的每一个人。

接近中午时,马路上走来一个人。他中等身材,白皙的脸上戴着眼睛,一身干部服,胸口的口袋上还别着一只钢笔,阳光照在头上油黑发亮,锃亮的皮鞋在路上走得“嘎嘎”直响。

这可能是个干部。何文生判断,这样的人到使馆办事一般会乘车来,怎么步行来呢?如果是路过,这附近又没有什么中国的国家机关啊?他的头脑里闪出几个问号。心里有了怀疑,眼睛不由自主地就盯了上去。

这个干部走得气宇轩昂,目不斜视,好像没把不远处的哨兵放在眼里。但是,何文生清楚地发现,当这个人与自己的目光相对时,很快地就由斜视改为目视前方,并不时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自己的反应。

有问题!何文生立刻提高的警惕,绷紧了身体蓄势待发。

这个干部走到大使馆门口附近时,似乎鞋带松了,他弯下腰去系鞋带,整个身体像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一样,弯成了一张弓。他一边系鞋带,一边观察哨兵的举动。

何文生抬起手来,擦了擦眼睛。

就在这个时候,这个人突然发力,闪电一样向大使馆门里冲了过来。

何文生一个箭步蹿过去,“嘭”地一把抓住那个人的领子往后拽。其实,何文生刚才擦眼睛的动作就是想吸引他上钩,在那个人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何文生就已经飞身出了哨位。

那个人一看被抓住,猛地往前一蹿,双手紧紧抓住大使馆的白色门框,大声喊叫。

何文生在这个使馆执勤,多少懂一些这个国家的语言,他听得出这个人在喊“我有重要情报,要求政治避难!”又是一个叛国者。

何文生用手搂住那个人的脖子,拼命往回拽,想把他拉回来。但是那个人就是不放手。

这时,使馆传达室里走出一个身高马大的外国女人,见到眼前的情景,听到那个人的喊声,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冲过来抓住那个人的衣服往使馆里拉。

何文生拽不过两个人,眼看这个人就要被拉过大使馆门口的白线。那条白线就是国境线,一旦过了白线,想把那个人再拉回来就是侵犯主权的行为。

何文生一边死死抓住不放,一边厉声对那个女人说:“这个人是我国公民,企图触犯我国法律,你不要干扰我执勤,否则我将通过我国外交部提出严正抗议!”

那个外国女人听了不由一愣,手上的劲也松了下去。在大使馆门前发生争抢别国公民的事情,这在外交上肯定是个天大的丑闻。

这时,何文生邻近哨位上的战友听到喊声跑了过来,看到何文生满脸愤怒,再看那个人满脸惊慌,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马上冲过来把那个人抓住,拽了回来。

那个干部模样的人挥手要把手里的皮包扔进大使馆,被战士劈手抢过来。那个人一看,顿时泄了气,瘫倒在地上。

大使馆里的外国女人累的呼呼直喘气,看到战士们抓住了那个人,对着他两手一摊,耸了耸肩膀,表示无可奈何。

战士们把这个干部模样的人送到了派出所。经过审问,这个人是新疆哈密钢铁厂的宣传干部吕青山,为了投靠外国使馆,他身带3份国家秘密文件,企图以此讨好外国人,实现自己出国享福的美梦。

何文生英勇机智地处理了这起叛国事件,得到了部队和北京市公安局的表彰。

英勇制服亡命之徒

1962年9月的一个晚上,浓浓的夜色正笼罩在使馆区。明亮的路灯照射着笔挺的银杏树,洒下斑驳的光影。使馆区附近的马路上,行人和车辆非常稀少,偶尔有几辆汽车亮着车灯飞快地驶过。

哨兵崔禄波像往常一样站在苏联使馆门前,两眼注视着马路上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这时,西马路上走来两个中年男人。

这么晚了,怎么还有人出来遛弯呢?崔禄波不由提高了警惕,锐利的的目光紧紧盯住了他们。

那两个人拖着长长的光影向着大使馆走来。见到使馆门前警惕的哨兵不由慢下来脚步,走得有点磨磨蹭蹭,一边走还一边咬着耳朵嘀咕什么。

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更加引起了崔禄波的注意,全身绷紧,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那两个人快走到崔禄波面前时,冲他说:“小同志,问个路……”说着,就向崔禄波靠近。

崔禄波凭着职业敏感,觉得他们不是问路,而是故意靠近哨兵,另有企图,立即说道:“请你们站住,你们去哪儿?”

崔禄波的话音未落,其中的一个家伙突然冲上来抱住崔禄波的腰部,另一个家伙从怀里摸出石头朝着使馆的铜牌和橱窗奔去。

崔禄波一下子明白了,两个擒敌动作,干净利落地把抱住自己腰的家伙摔倒在地,然后几步冲到举着石头的家伙眼前,两脚就把他踢趴下了。

两个家伙一看阴谋败露,就凶狠地一齐朝崔禄波扑来。崔禄波平时学的擒敌技术还从来没有用上,这回可有了施展的机会,一个人对两个,打得很过瘾。

他一个侧踢,把一个踢了个跟头,紧接着左手一晃,右手对着另一个当胸就是一拳,另一个被打了个趔趄。那两个人一见崔禄波挺厉害,就一前一后地夹击。前面的人挥舞拳头猛打,后面的人瞅空子踹黑脚。

崔禄波一个转身,接着猛地一跳,在空中来了双飞踹,正好踹中两人的下巴。那两个人被踢得“哎呦”一身,重重地摔在地上。一个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另一个爬起来想跑。

崔禄波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他的屁股狠狠踹了一脚。那个家伙被踹得摔了个狗吃屎,脑袋重重地磕在地上,鼻子被磕破,门牙都掉了,趴在那里直哼哼。

这时,战友们跑了过来,问怎么回事。

崔禄波说:“两个小毛贼,已经被我收拾了。”说完,握着手腕活动着,高兴地说:“这仗打得真过瘾。我还以为这擒敌术没机会用呢!”

战友们听了,高兴得直拍巴掌,都说崔禄波真有两下子。

经派出所审查,两个歹徒是河南人,因对当地政府不满,在中苏谈判之时,企图砸毁使馆门前的写有使馆名称的铜牌,制造国际事端,没想到在英勇无畏的使馆哨兵面前,阴谋没有得逞。

此事立即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崔禄波荣立二等功,并受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

戳穿假黑人的阴谋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盛夏,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使馆区,掀起阵阵热浪烘烤着大地。使馆旁的树木都被晒得蔫头搭脑,树丛里的知了“兹啦兹啦”地叫着,令人烦躁。

苏联使馆门前的哨兵李强的军装早已经被汗水浸透了,后背上一片水渍。他几乎都能感觉到汗水顺着双腿流进了鞋子里。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很多不法分子把这里当成了投机钻营的主要目标,处心积虑地想钻进去。因此,苏联使馆成了外事大队重点守卫的对象,守卫在这里的九班是外事大队里的精兵。

九班的战士都是“用筛子筛出来的”,他们身高都在1.8米以上,政治觉悟高,业务精通,执勤能力强。他们在百米之外,一听使馆的汽车喇叭声,就能判断出是几号车来了。

李强也不例外,他身材挺拔,目光如电,虽然热得浑身冒火,但依然挺立在哨位上警惕地注视着使馆前的一切。

因为天气炎热,马路上几乎没什么人。即使有几个人也是躲在树阴下匆匆地走过。这时,一阵“咔咔”的声音透过知了的叫声传了过来。

李强循声望去,只见从苏联使馆对面马路上走来一个黑皮肤的女郎,绵羊毛式的卷发,尖尖的高跟皮鞋,走在午后的柏油马路上,由于马路上行人稀少,高跟鞋的声音格外响亮。

这个黑女郎款步向大使馆门前走来,仿佛根本没把哨兵放在眼里。按照外交规定,外国人无论乘车或徒步进入使馆,哨兵均不得拦阻。

正在上哨的李强用眼睛瞟了一下外国女郎,立即感觉她有些异样。

尽管她走路用力扭动着屁股,但走路的姿势和她的臀部都不像非洲人,于是他果断做出拦截的手势。

拦截外国人是要担风险的。如果拦截了日本、新加坡等外国人,尚有解释的余地,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与中国人的外表极为相似,很难分别。但是黑皮肤的外国人特征如此明显,如果公开拦截,就有可能引起争端。

黑女郎在小李面前停下来,很不解地看着他,小李客气地说:“对不起,你能出示一下证件吗?”

外国女郎摇了摇头,做出听不懂的样子。

这时候,李强趁机上下仔细察看女郎,瞬间就发现了破绽。外国女郎脸上的皮肤颜色不均,再仔细一看,不由得心中一亮。

原来中午天气太热,女郎的脸上有一行汗水流下来,汗水流过的地方,留下一道痕迹,现出原来的黄色皮肤。李强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你的戏该收场了!”

这一声好似晴天霹雳,把黑女郎吓得浑身打个哆嗦,然后拔腿就跑。由于高跟鞋跑起来一扭一扭的,她干脆脱了鞋跑。

李强几步上前,抓住她的头发用力一拉,结果把她的整个头发拽了下来,原来是个男人戴着假发。李强不由分说,上去一个擒敌动作,干净利索把这个人制服,然后扭送到了派出所。

经公安部门审讯,这个人交代了自己乔装打扮的经过。

他姓王,是被公安部门通缉的对象,企图进使馆避难。为了能混进使馆,他在使馆旁边的一块植物地里,对使馆偷偷观察了几天,发现外国人进入使馆,哨兵连看都不看,只有中国入进使馆时,哨兵才查验证件。

为了迷惑哨兵,他买了一顶外国女人的假发和一双高跟皮鞋,又在脸上涂抹上黑鞋油,打扮成个外国女郎。他在植物地里折腾了半天,用镜子照了照自己,感到很满意,就走出了植物地,大摇大摆地朝使馆走去。

当哨兵拦截他时,他觉得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单独拦他,心里就有些慌张,但仍故作镇静,没想到哨兵锐利的眼睛很容易就识破了他的伎俩。

洒热血的无畏战士

1976年4月末,正是北京鲜花盛开的季节。苏联驻华使馆门口整整齐齐地堆满了一盆盆艳丽的鲜花,衬托着年轻的哨兵李登贵那张喜气洋洋的英俊脸庞。

李登贵是这天的带班员,正和战友祁国兴挺立在哨位上。

再过两天,李登贵的母亲和妻子就要来部队探望自己,想到这个,李登贵的心里灌了蜜一样甜美。“可不能在这时候出点什么事,让老母亲和媳妇笑话自己!”李登贵在暗暗告诫自己。

就在李登贵快要下哨时,从使馆西边的马路上匆匆走来一个中国男人,后背上背着一个黄色的大旅行包。他头也不抬地就往使馆里面闯。

“请出示一下证件!”李登贵和气地伸出了手示意来人。

“没有。”中年男子狠声狠气回答。

“对不起,没有合法证件是不能进入使馆的。”李登贵仍然和和气气。

“没有也得进,你让不让我进?”中年男子眼中露出了凶光。

“没有证件,你是绝对进不去的!”李登贵的语气明显地硬了起来。

“好,好,我走!”来人说完扭头就走,李登贵也暗暗松了口气。

谁知这人没走出多远,突然又转身向使馆内冲去,李登贵一个箭步冲下哨位,上前拦住他说道:“你是干什么的?”

来人说:“我去使馆。”

这时,站在马路边上的几个老太太突然奇怪地说:“哎!那个人的包怎么冒烟了?”

看到缕缕轻烟,李登贵厉声说:“你包里装的什么?”

“炸药,快闪开,要不就炸死你!”

李登贵一听,立刻反应出这是怎么回事,他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别的,他飞身迎上前去,将中年男子拦腰抱住。

“快松手,炸药要炸了!”中年男子惊恐地叫着,并使劲往使馆内冲,企图挣脱李登贵的拦阻。

两个人你进一步我退一步,你退一步我进一步,激烈对抗着,除了两人呼呼的喘息声外,还有中年男子背包中的“丝丝”声。

身材单薄的李登贵在这个身高马大的壮汉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眼看着离白色警戒线愈来愈近了。在这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李登贵一咬牙,使劲将中年男子绊倒在地,随之便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使馆的大门炸飞了,使馆内主楼的玻璃稀里哗啦地掉了一大半。

祁国兴发现李登贵与歹徒搏斗时,快速从哨位上跑过去援助,但还没跑到跟前,就听到一声巨响,紧接着一股气浪把他掀出很远。

正准备午休的连长衣丙奎听到一声巨响,立即从床上弹跳起来,凭感觉他判断出这声音来自使馆门前,他连鞋也没有穿就朝屋外跑。

不等跑到使馆门前,就远远地望见两个哨兵一个也不见了。他心里“咯噔”了一下:“哨兵呢?我的两个哨兵哪儿去了?怎么一个也不见?”

走近一看,衣丙奎有些懵了。哨兵祁国兴的下身只穿了条短裤躺在地上,大腿上有一个小碗大的窟窿,正汩汩地冒着血。昏昏沉沉的祁国兴看到连长来了,还要挣扎着站起来报告情况。

看到这些,衣丙奎已经明白了几分,命令说:“躺着别动,李登贵呢?”

祁国兴艰难地摇了摇头。

衣丙奎四处寻找。地上和使馆的墙上到处是血,树上挂着破碎衣服片,使馆的玻璃碎了许多,传达室被掀翻,门前的柏油路上炸开一个很大的坑,四周的泥土酥软。

衣丙奎找了一圈,终于发现李登贵在对面的马路旁,面部朝下趴在地上,已经壮烈牺牲。

李登贵也是被炸药的气浪掀到对面的马路旁的,他的下身也只剩了一条短裤。而歹徒却被炸得四分五裂,半个脑袋还是从使馆内找出来的,已经无法辨认面目。

衣丙奎将情况向上级报告后,各级首长很快就赶来了,北京军区医院的抢救组也赶来了。由于抢救及时,身上28处负伤的祁国兴奇迹般地得救了。

公安部和安全部的同志对现场进行了检查,从一块很小的雨衣碎片上,发现了“夏大云”3个字,后来又在现场找到了一张邯郸至北京的火车票。由此初步断定,歹徒叫夏大云,从邯郸来京的。

于是,侦破组立即赶往河北邯郸,经过调查,确认歹徒就是夏大云,是邯郸钢铁基地的工人,因家庭问题对政府不满,企图制造国际事端。

后来,侦破组把夏大云的照片拿给战士们看,几个战士一眼就认出曾见过此人。

原来,夏大云抵达北京后,曾经在使馆周围转了几圈,了解使馆门前的情况,他的举动已经引起了哨兵的注意。

哨兵们证实,此人上午去饭店吃了一顿饭,又去理发馆理过发。

当使馆得知事件的真相后,大使和外交官从使馆走出来,对着李登贵烈士牺牲的地方鞠躬默哀,并对衣丙奎说;“感谢你们保卫了我们的安全,对于牺牲的烈士,我们很敬佩。”

当时,中苏关系还比较紧张,外交官能说出这样的话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李登贵用自己大无畏的精神,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同年5月,卫戍区党委为李登贵记一等功,为祁国兴记二等功。

第二年3月,北京军区党委授予李登贵“英勇无畏的警卫战士”的光荣称号。5月,为其所在的班记集体一等功,为其连队记集体二等功,并将其塑像立于连队。

机智处理冲突事件

1989年底,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来到使馆区。天空正下着雪,地上一片洁白。那个人看到B国使馆门前钢浇铁铸一般的哨兵就离开了。

不一会儿,这个中年男人又走了回来,探头探脑地向使馆里张望。哨兵王海波立即警觉起来:此人两次从使馆门前走过,都偷偷斜眼察看使馆,动作鬼祟,且眼神内含着慌乱,一定不怀好意,于是他就不动声色地做好了准备。

这个中年男人从使馆收回目光后,又瞟了一眼浑身是雪花的王海波,就故意显得大步朝前走,目不斜视。

但走到使馆门前时,却急转身朝使馆内跑去。

王海波一个箭步冲上去扭住他的胳膊,来人却对着使馆大叫:“我要政治避难——”

大使馆里面的外国人听到喊声,就伸着脖子从窗户里往外看,但什么也没看到,只看见地上一片纷乱的脚印延伸到哨楼里。原来,王海波已经用铁钳子一样的大手把那个中年男人扭到哨楼里控制起来了。

像这样的事情在使馆区时有发生,那些有着各种不良企图的人都妄想着从这里“跳跃龙门”,“飞黄腾达”。

但是,使馆是别国的领土,哨兵就是界碑,在涉及祖国的尊严的时候,哨兵们岂能让这些人的企图得逞!

一天,“执勤能手”冯洪朝在某国领事馆门前执勤时,也抓获了一个企图叛逃者。

领事馆门前的街道上,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就在离换哨还有几分钟时,一个手提挎包、东张西望的男青年走进了冯洪朝的视线。从这个人的神情来看,他不是本地人,而且对这使馆的环境不熟悉,目光里也露出惊慌不定的神色。

冯洪朝不由得警惕起来,观察着来人的举动。

这时,领事馆的大门打开了,一辆挂着“使”字牌的轿车开了出来。

突然,那个男青年突然朝这辆车追了上去。

冯洪朝嘴里喊一声“不好”,从岗台上一跃而起,扑上去抓住男青年,用脚踢其腿腕,男青年被踢得跪倒在地,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抓了起来。

坐在汽车里的外交官从后视镜里看到了发生的一切,感到很奇怪,就让秘书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冯洪朝机智地答道:“这是个精神病人。”

听了秘书的翻译,外交官脸上的不悦消散了,满意地上车而去。

抓获越狱在逃犯

1992年6月4日上午,美国驻华使馆门前,哨兵杨军正在执勤。

不远处的秀水街市场上人头攒动,人来人往,各种鲜亮的衣裳琳琅满目,像彩旗一样迎风招展。杨军没有被热闹的场景吸引过去,依然警惕地注视着使馆前的一切。

接近正午的时候,杨军发现,从秀水街服装市场方向,走过来一个中年男人。这个人衣衫不整,只穿了一件又瘦又小的上衣,衣服上还少了两个扣子。他走走停停,目光四下游走,显出犹豫不决的样子。这引起了杨军的怀疑。

就在这个人快走到使馆门前时,杨军走下哨位,主动迎了上去,问道:“同志,你有什么事情?”

这个人一看有个武警战士站在眼前,正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自己,就慌张地说:“哦,哦……随便看看办签证的情况,我准备签证出国。”

杨军追问到:“你的护照呢?”

这个人连忙说:“有,有”,然后装模作样地在衣兜里胡乱地掏,一番折腾之后,睁着惊慌的眼睛对杨军说:“忘在旅馆了。”

杨军穷追不舍:“你住在哪家旅馆?”

此人朝前方指指,说:“不远,不远,就在附近,我下午再来吧。”

说完,转身急去。杨军不容他逃走,上前一把抓住他,拉进了哨楼继续审问,结果从他身上搜出匕首。

经查,此人叫姚墩合,湖南人,曾携带炸药企图炸毁钱塘江大桥,被判15年徒刑,服刑时越狱在逃,是公安部通缉的要犯,企图投靠使馆避难,没想到刚走近使馆就被识破意图。

6月22日,北京总队党委给杨军记二等功一次。

智擒冒充外国女郎

1994年7月1日,正是漫天流火的时候,灼热的阳光火辣辣地炙烤着北京城,阵阵热浪涌进使馆区,烘烤着一切,使馆的铁门摸上去都烫手。

哨位上,哨兵李榕军正站在哨位上执勤。他已经在太阳底下站了一个小时了,后背早就湿透了。特别是扎腰带的地方,因为扎得比较紧,汗水浸透了衣服,又紧紧地贴在身上,衣服上的纤维嵌进肉里,像有小虫子在咬一样,又疼又痒。

虽然被晒得浑身冒火,头晕目眩,但李榕军依然军姿挺拔,目光炯炯。他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传来青草的气息和鲜花的香味。

不远处的草坪刚刚剪过,露出一片新绿,火红的月季花在这块绿毯上怒放。远处东三环的马路上车流滚滚,川流不息。

这就是北京夏天的味道。李榕军暗自想,刚想到这里,他意识到自己溜号了,这可是哨兵的大忌。他连忙调整呼吸,重新回到警戒状态。

这时,空气中传来一股浓烈的香水味。李榕军觉得这味道有点怪,既没有欧洲香水的热烈,也没有美洲香水的轻佻,倒有些亚洲人的含蓄。

李榕军是个老兵了,对自己守卫使馆区里的人和事都非常熟悉,使馆里有几个人,都有什么习惯,长什么模样,爱用什么香水,汽车是什么牌子的,发动机什么声音……可以说,他即使闭着眼睛也能凭感觉猜出对方是来自哪里。今天这股香水味显然不是使馆里的。

李榕军抬头望去,树阴下袅袅地走来一个满头黄色发卷的女人。她身材矮小,脸上戴着一副宽大的变色镜,身着旗袍,手拿一个小皮包,脚蹬一双凉鞋,慢悠悠地走过来。

外国人穿中国的旗袍没什么奇怪的,但走路的姿势远没有外国人那样生猛的架势。这引起了李榕军的注意,不由仔细地观察起来,很快,他发现了问题。

宽大的变色镜后面,一双眼睛露出贼溜溜的目光。从鼻子到嘴巴都是白的,但脖子却显得颜色不一样,好像是化妆时扑粉不均匀的结果。

就在黄卷发的女人经过自己身边,准备进入使馆时,李榕军伸出手臂,示意她止步。

黄卷发的女人用英语说:“我是A国人,到使馆办点事。”

李榕军让她出示证件,黄卷发的女人又是一串英语,还摆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

阳光下,从黄卷发的女人的脸上簌簌地落下一阵粉末。李榕军立刻明白了,这个女人为了打扮成白种人,在脸上扑粉扑得太多了,一激动就掉了下来。

但是,不管李榕军问什么,她都说一串英语。

李榕军灵机一动,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我不懂英语,你会说汉语吗?”

黄卷发女人摇了摇头,说:“NO!NO!”表示不懂汉语。

李榕军冷冷一笑,说道:“小姐,你既然不会说汉语,怎么能听懂我的问话呢?”

这一问,黄卷发的女人傻了眼。经查证,此女人是天津人,企图冒充外国女郎混入使馆。

勇敢制服破坏分子

1997年10月17日,外事大队五中队哨兵吴科在韩国领事馆上哨。

他发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站在使馆门前,侧着身子,伸着脖子向里面看,一边看一边用眼睛往自己身上瞟。吴科觉得这个人有些不正常,就留心观察这个人。

从外表看,这个人不像中国人,但也不像外国人,眼神慌张而且衣着脏乱。于是吴科主动上前盘问。

中年男人听到哨兵向他问话,也不回答,拔腿就朝领事馆走,同时一只手伸向衣服内。

吴科眼到手到,抓住来人伸向衣服内的手一扭,就把他摔在地上。

带班员王守泉看到了情况,连忙跑过来帮助制服了这个人。两个人押着中年男人走进了哨楼里,吴科迅速向上级报告。

经对中年男人审查,此人是朝鲜人,腰间别着手雷,只要他的手伸进去一拽,即可爆炸。由于吴科目光敏锐,措施果断,避免了一起重大涉外爆炸案的发生,为此吴科荣立二等功一次。

使馆区是国际上各种斗争的第二舞台,各种各样的势力在这里盘根错节,互相争斗,敌对双方的使馆都成了被偷袭和破坏的对象。

作为保卫使馆区的警卫力量,外事大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任何敢于侵犯祖国荣誉和尊严的破坏分子予以狠狠打击。

一天中午,哨兵勾恩峰正在某领事馆门前巡逻,突然看到一名身穿灰色西服,骑自行车的男子,不停地向领馆门口张望。他的车筐内还放着砖头和一根铁棍。

这引起了小勾的警觉。

此人慢悠悠骑至领事馆的宣传橱窗前,停了下来,见四下无人,飞快地从车筐内拿出砖头,欲向橱窗砸去。

紧跟在他后侧的小勾大喝一声:“住手!”

趁那男子一愣神,小勾一掌砍在他的小臂上,将砖头击落。

见势不妙,那男子蹬车就跑,小勾撒开飞毛腿,追上后将他拽下车来。没想到这家伙狗急跳墙,竟抓起铁棍向小勾挥来。

勾恩峰一闪身,一脚将铁棍踢飞,又猛地一拳打在他的胸口,将这名“破坏者”制服,扭送至公安部门。小勾因此荣立了二等功。

及时制止闹事者

1998年6月2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来到美国驻华使馆看望使馆工作人员。哨兵李卫和带班员刘卫平正好执勤。

这天,李卫感冒发烧,头疼欲裂,浑身没劲,但他依然坚持站得很直,像一尊雕塑一样挺立在哨位上。克林顿的汽车开进使馆时,李卫用标准的军姿向车队敬礼。当最后一辆车进入使馆后,他一头栽倒在地。

带队领导立即搀扶着李卫去休息。当听说李卫感冒了还坚持上岗,并展示出了最好的军姿,带队领导不由得感叹地说:“多好的战士啊!”

克林顿总统在使馆内活动时,哨兵严守使馆,不许任何可疑的人靠近。

16时10分许,一个中国男人站在使馆墙外,探头探脑不停地朝使馆张望,这立即引起了哨兵的注意。

带班员刘卫平上前将其带到一边询问。来人称自己是讲师,是来给美国使馆内的美国兵上课的。

刘卫平觉得这其中有问题。如果真的和使馆常来常往,他应该知道美国总统访华时,美国兵今天不可能还上课。

就在李卫要继续盘问时,使馆里面的一辆警备车已经发现了在围墙边站着的中国男人。立刻从车里走下来几个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汉,迈着大步走过来,不容分说,就把那个中国人围了个密不透风。那个中国男人连忙解释,但没有人听他的。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接近使馆。

克林顿在使馆活动了约40分钟后离去。

0时30分,夜空中撕不开扯不断的雨帘在夜色中更加迷茫厚重,路灯的灯光也变得昏暗起来。

这时候,哨兵王辅在朦胧的雨雾中看到一个人影,正朝使馆走来。

这么晚了,什么人还到使馆呢?王辅警惕地注视着来人越来越近的身影。

雨帘中,那个人雨伞在雨帘中有些打晃,但显然那个人在努力控制着它。当来人离王辅还有5米远时,突然将雨伞在王辅的脸上一晃,接着就抡起了手臂,把雨伞向王辅投来。

顿时,伞上的雨水都甩到了王辅的脸上,同时,雨伞也遮挡了王辅的视线。

趁这个机会,那个人猛然加速,向使馆里冲去。

王辅早有防备,抬手一挡,把雨伞打了出去,然后横向两个大跨步,用身子封住了使馆大门,同时,一把揪住来人的后衣领,用力往回一拉,脚底下一绊,那个人立刻仰面摔倒地。

王辅冲上去把那个人制服后送到了派出所。

原来此人是天津某公司的总经理,在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时发生纠纷,听说克林顿访华并去了使馆,就想闯入使馆找总统告状。

虽然克林顿总统已经离开使馆,但是如果真让他闯进去,事情可就闹大了,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声誉。由于王辅处理及时,外事警卫支队为他记三等功一次。

美国总统克林顿离开中国后,美国驻华使馆为了感谢外事警卫哨兵,专门宴请了他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