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决策规划

流水回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 作者:


一、决策规划

●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邓小平说:“长江中下游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环境。”

●江泽民指出:“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出京巡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游,他选择了被中华民族视为“母亲河”的黄河。

在河南郑州黄河边的邙山,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汇报了黄河的治理情况,并提出了一个从长江引水补充黄河的构想。

毛泽东自上而下望着滔滔的黄河,他略作沉吟,忽然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这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就这样被提了出来。

王化云意识到,毛泽东提出的“南方北方”超出了长江、黄河的范畴,也超出了他自己的设想。于是,他说:“长江水量充足,北方借水,长江不可替代。”

毛泽东听后笑着说:“没想到你王化云还是个踢皮球的高手,一下把这个球踢给‘长江王’了。”毛泽东提到的“长江王”指的是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

1953年2月19日,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毛泽东从武汉军用码头登上“长江”号军舰,顺江东去南京。军舰离开码头时,林一山奉命登舰。

毛泽东找到林一山,主要是了解长江治理的问题。

在与林一山着重探讨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构想之后,毛泽东又提到调水问题。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点给北方?这个问题你研究过没有?”

那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精力放在根治长江水患和三峡论证上,毛泽东忽然提出这个问题,林一山没有丝毫准备。他说:“没有考虑过。”

毛泽东显然已经考虑了很久,他站在一幅地图前,手拿红铅笔,笔尖稍稍悬空指点着祖国江山,逐个提出他设想的引水地点。

毛泽东最先提出的是位于西北高原的白龙江。红军长征时曾经通过此地,毛泽东对其水量的印象十分深刻。

但是,林一山回答说:“白龙江发源于秦岭,向东南流向四川盆地,越向下游地势越低,离北方也越远,很难穿过秦岭把水引向北方,因此引水的价值不大。”

毛泽东听后点点头。

之后,毛泽东就像他曾经指挥的众多战役一样,他的红铅笔先后划过了嘉陵江、西汉水,直到铅笔指向了汉江。

这时,林一山说:“汉江有可能。汉江上游和渭河、黄河平行向东流,中间只有秦岭、伏牛山之隔,它自西而东,越到下游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量反而越小。这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来兴建引水工程,让汉江水通过黄河引向华北。”

听林一山这么一说,毛泽东顿时心情为之一振。他用铅笔沿着汉江的曲线画了许多杠杠。当他的铅笔指向丹江汇入汉江的丹江口时,他突然画了一个圆圈,问到:“这地方行不行?”

林一山脱口而出:“这里可能性最大,也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线路。”

毛泽东笔端停留在丹江口,这正中林一山下怀。

在此之前,长江水利委员会从汉江防洪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出发,已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并基本确认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这是开发汉江的最佳工程方案。不过,只是由于规划尚未完成,还没有向中央汇报过。

经毛泽东一提醒,林一山马上意识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将来很可能成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问:“这是为什么?”

林一山回答说:“汉江再往下,流向转向南北,河谷变宽,没有高山,缺少兴建高坝的条件,向北方引水也就无从谈起。”

得到林一山肯定的回答,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勘察,一有资料就即刻给我写信。”

军舰快到南京时,毛泽东又一次对林一山说:“三峡问题暂时不考虑开工,我只是先摸个底。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1952至1957年,黄河治理委员会提出了由通天河引水到黄河源的方案;长江水利委员会研究了从汉江丹江口引水济淮、济黄方案,同时还研究了自三峡引水至丹江口方案,从长江下游沿大运河调水方案及巢湖引水方案。

1958年3月14日,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

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

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动工兴建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

同年8月17日,在河北省秦皇岛的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

中央政治局委员,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党组负责人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工业、农业、农村工作和商业工作、教育工作和加强民兵工作等问题。

在这次会上,通过并发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并明确指出:

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地,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

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央的正式文献中。

1958年9月,水电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务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

在1959年的《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中央又提出了南水北调总的布局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当时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

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同时兴建了闸后8公里的长总干渠。

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利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乘坐“东方红32”号轮,从重庆出发,顺长江而下。

长江三峡两岸风光俊秀,山高岭峻,江水湍急,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历史传说。

一路上,陪同邓小平到长江三峡实地考察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铮等人,不时地指点两岸的高山峻岭、名胜古迹和城邑村落,向邓小平讲解着一个个暗礁险滩的成因与沧桑。

邓小平边听边看边想,此时,萦绕他心际的是关系子孙后代幸福的一件大事,即三峡工程。

兴建这样一项举世瞩目的水利枢纽工程,不仅要考虑到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到整个长江流域的航运、环境、生态、地质,以及未来战争的破坏等诸方面的复杂因素。

因而,围绕着三峡工程是否能上马,国内、国际的有关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陈述利弊,争论之声一直没有停止。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听取了各方面专家和有关负责人对三峡工程的论证和意见。

这次视察三峡,邓小平一上船,就十分关切地询问陪同考察的老水利专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铮。

邓小平说:“有人说三峡水库修建以后,通过水库下来的水变冷了,长江下游连水稻和棉花也不长了,鱼也没有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魏廷铮回答说:

不会有这样的影响。

第一,三峡水库按200米正常蓄水位,比原来河道面积只增加1000多平方公里,对气候影响不大,不会有明显改变。

第二,水库水温呈垂直分布,长江流量大,可以调节。

从已建成的丹江口水库的经验来看,丹江口水库修起来以后,汉江中下游解除了水患,粮食、棉花连年丰收,汉江的鱼产量也并没有减少。

如果说影响,就是水库蓄水之后,上游冲下来的饵料相对减少了一点。

魏廷铮接着解释说:

长江通过水库下泄的水量,年平均为4510

亿立方米,而三峡水库的库容,只有年过水量的8%。

江水会不断进行交换,水温变化不大,不影响农业和渔业。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年过水量为380亿立方米,而水库库容为年过水量的50%,因而水库蓄水后,水体交换时间较长。

即使如此,经水库下泄的水温,较建库前变化也不大,汉江中下游的水稻、棉花都长得很好,对渔业影响并不大。

“噢,是这么回事啊!”邓小平点点头。

邓小平说:“长江中下游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环境。”

在7月22日,邓小平一行视察了丹江口水利枢纽,详细询问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情况。

10月3日至11月3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大学协议,联合国大学比斯瓦斯博士等8位专家,联合国一位官员,中国水利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共60多人,对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进行了考察。并在北京举行了学术讨论会。

专家们经过考察和讨论,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技术上可行。

联合国专家建议,在经济和环境方面补充研究南水北调的问题。

1982年2月,国务院批转《治淮会议纪要》,提出在淮河治理中举办南水北调工程的任务,并把调水入南四湖的规划列入治淮10年规划设想。

1983年3月28日,国务院以[83]国办函字29号文,将《关于抓紧进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发给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水电部、交通部,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北京和上海市人民政府。

1985年3月11日至12日,由万里、李鹏主持召开治淮会议,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进行讨论。

会议纪要指出:

由于种种原因,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提出的时间推迟了,现应抓紧。会议基本同意治淮委员会提出的该工程设计任务书,由水电部报国家计委审批。

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对国家计委报告批示:

同意国家计委的报告,南水北调必须以解决京津华北用水为主要目标,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

11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并了解丹江口水库引水至华北的规划。

陪同邹家华查勘的有湖北省省长郭树言、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副部长张春园以及长江水利委员会魏廷铮主任等负责同志。

邹家华为南水北调工程题词:

开发汉江,造福人民

江泽民召开治黄座谈会

1991年3月25日至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中心议题是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出席这次会议代表共2955人。

李鹏就这一纲要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这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纲要”中明确提出:

“八五”期间要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1992年,江泽民提出要抓紧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的实施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

集中必要的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抓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西煤东运新铁路通道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

1995年6月6日,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十一次总理办公会议,研究南水北调问题。

1996年3月,根据1995年国务院第七十一次总理办公会议研究南水北调问题会议纪要的精神,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

由邹家华任审查委员会主任,姜春云副总理、国务委员陈俊生、全国政协钱正英副主席任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何椿霖、陈锦华、甘子玉、叶青、钮茂生、陈耀邦、陈同海、王武龙任常务委员。

委员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科研设计、咨询单位,大学,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责任单位淮河、长江、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山东和江苏8省市主管副省市长、计委和水利厅局负责同志组成,共86人。

另聘专家40余人参加专题审查工作。

1999年5月25日至30日,江泽民到湖北省调研时,视察了南水北调水源区的丹江口。

6月,江泽民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出席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鄂竟平、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山东省省长李春亭、济南军区司令员钱国梁先后发言,汇报了黄河治理开发和防汛工作的情况。

江泽民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谈到黄河的治理开发时,江泽民强调:

必须深入调查,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治理开发黄河的路子。总的原则是:黄河的治理开发要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把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节水为关键,进行综合治理;坚持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合理安排水利工程。要制定黄河治理开发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全面部署,重点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以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谈到防洪问题时,江泽民说,要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水库与滞洪区安全建设等措施。力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解除洪水威胁,谋求黄河长治久安。

在谈到水资源问题时,江泽民说,要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关键是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变大面积漫灌的粗放式耕作方法,实现农业的集约式发展。工业等其他事业的举办,也要坚持贯彻节水的方针。

在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时,江泽民说,生态工程建设要同国土整治、综合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江泽民在讲话中强调,高度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搞好黄河治理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

江泽民说,黄河治理开发,要注重全河统筹,要坚持依法治水的原则,研究制定有关法规,依法调整和规范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水资源,严格监督执法。

江泽民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管理,当好各级党政领导的防汛指挥参谋,做好抗洪抢险的技术指导。水文与气象部门要认真做好雨情、水情的测报预报工作。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需要时要一如既往地发挥突击队的作用,勇于担起急、难、险、重任务,军民团结,全力以赴。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王瑞林,有关方面负责人王刚、滕文生、华建敏、傅志寰、汪恕诚、刘江、由喜贵、王沪宁、贾廷安和河南省省长李克强等。

中央批准南水北调规划

2000年9月6日、27日,国务院召开专题办公会,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听取了水利部南水北调有关问题的汇报。

李岚清、温家宝、王忠禹等国务院领导和中财办、国家计委、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交通部、农业部、环保总局、国研室、气象局、中咨公司等单位领导参加会议,并邀请了钱正英、张光斗、潘家铮、何璟、徐乾清、朱尔明、陈志恺等专家参加办公会。

在座谈会上,朱镕基指出: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五计划《建议》,要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朱镕基强调: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屠由瑞、国家计委副主任刘江就南水北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汇报。

两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光斗,水利部副部长何璟,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黎安田,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鄂竟平,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宁远等专家在会议上发了言。

他们一致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应尽快开工建设,并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建设原则、实施步骤,以及需要注意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温家宝也在座谈会上强调:

生态问题还要论证,不能讲得太满。特别是中线的生态问题,东线的生态问题还不是很大,西线还提不到议事日程。中线对汉江地区的气候、生态都有什么影响,还要论证。

温家宝又说:

移民是个难题。丹江口水库的移民数字不小。现在不光要考虑现有人口,还要考虑其子孙怎么办。移民问题经常论证的只是现在人口解决了没有,而没有论证子孙后代解决了没有。移民问题要论证子孙后代问题,也就是要有基本生产资料。

会议将中线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水利部汇报时提出,中线工程多年平均调水宜为130亿至140亿立方米,推荐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基础上,对中线工程分两期建设,逐步推出调水规模的方案。这是一个接近最终方案的方案。

10月24日,水利部部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进一步考察中线工程。在与湖北省就中线工程有关问题进行座谈后,他发表了语重心长的讲话。

张基尧说: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具备了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技术与社会条件。

当时,水利部与各方面的意见已经趋于一致。所以,各方面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努力把中线工程尽早促上去。

2000年12月,国家计委、水利部在京联合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大会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实施远距离跨流域调水是21世界中水利一大特点;二是南水北调工程是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应成为调水工程成功的典范;三是要齐心协力,紧密配合,力争南水北调早日开工建设。

汪恕诚强调:

尽快开工建设是大局。各省市既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受益者,更是工程的主人,一定要顾全大局……

2001年9月4日至6日,温家宝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温家宝说:

南水北调工程是涉及全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的重大水利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方针。朱镕基总理在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上,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这些方针和原则,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0月9日至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

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10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情况,并发表评论员文章《抓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文章指出:

这表明,酝酿多年的南水北调工程,已基本具备实施条件,各项准备工作将加快步伐。

同一天,水利部调水局副局长许新宜一行到达武汉,与湖北省中线办就南水北调工作交换了意见。

1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为主题召开记者招待会。

2002年5月8日至11日,温家宝继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后,又亲自来到湖北省丹江口市考察了南水北调中线,察看了丹江口水利枢纽等中线调水的一些关键性工程项目。

温家宝强调:

南水北调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要加紧做好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温家宝指出:

实施南水北调,必须制定科学的规划。南水北调是千年大计,一定要以严谨、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充分可靠的论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子孙后代负责。调水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工程规划,还要有好的节水规划、经济结构调整规划、污染治理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水价形成机制规划。

同年8月23日,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百三十七次总理办公会议,听取了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汇报。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原则同意成立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原则同意江苏三阳河、山东济平干渠工程年内开工。

10月9日,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百四十次总理办公会,批准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的立项申请,要求抓紧编制丹江口水库库区移民安置规划。

10月10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和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汇报,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10月24日,水利部代表国家计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环资委、农委汇报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10月25日,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向政协全国委员会汇报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11月8日至14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