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开工建厂领导带头劳动

农业动力:第一拖拉机厂建成与东方红拖拉机下线 作者:


二、施工建设

●张逢时说:“解放了的新中国农民就可以逐渐用现代化的农具代替古老的农具,从而给国家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周恩来说:“拖拉机是我国5亿农民长期盼的,应尽快投产,早出多出,为促进农业生产,改变我国落后面貌,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出贡献。”

●谭震林指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将以源源不断的拖拉机,开入祖国辽阔广大的田野,代替黄牛耕田,代替黄牛车水,代替黄牛拉车。”

开工建厂领导带头劳动

1955年9月15日6时,一支经过锻炼的建筑队伍进入厂区,开始在这个厂的总仓库的地基上挖土打基础。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开始正式动工兴建。

10月1日,全国人民正在欢庆新中国的生日。这天上午,古都洛阳更是一片沸腾。洛阳市7万余人参加了第一拖拉机厂主厂房动工奠基典礼大会。

这次大会,是在古都洛阳城边一片荒凉的空地上进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代理局长张逢时,代表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会上致词。他说:

我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开始建设了。几年以后,我们就能制造出拖拉机。那时,解放了的新中国农民就可以逐渐用现代化的农具代替古老的农具,从而给国家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承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工程局长王维群在会上提出,他们要把拖拉机厂坚固地、迅速地、经济地建设起来,使它提前进入生产,以便更早地制造拖拉机。

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工人代表何梅桃和当地农民代表郜振东,这天并排坐在大会主席台上。何梅桃在会上提出了努力建厂的保证条件,郜振东也在会上表示要积极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努力增产粮食,来支援拖拉机厂的建设。

这天,参加建设拖拉机的职工们,还在动工典礼大会上,通过了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保证书。

奠基典礼大会后,工地上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奠基仪式由洛阳工程局和拖拉机厂共同主持。河南省副省长邢绍棠举铲破土,洛阳市委书记李立和厂长刘刚、副厂长杨立功,洛阳工程局局长王焕宇等同时挖土填坑。这标志着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破土动工了。

建设之初,第一拖拉机厂职工的学习情绪是高涨的。

第一副厂长杨立功原来是中共南阳地委书记,来厂前仅及初中文化程度,对工厂十分生疏,经过努力钻研,他的文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大学水平,并且获得了一般机械制造的知识,对一些普通机床的性能也比较熟悉了。

第三副厂长马捷从1938年起,就一直在部队里工作,以后又做地方党的工作,文化程度也是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对建设大型厂房的程序,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也很熟悉了。

而学习最好的是厂长刘刚,他又是这个厂的党委第一书记,他的工作要算是最繁重的了,但他的学习成绩最为显著。

党中央号召领导同志参加体力劳动,刘刚就开始了他的下车间实际操作计划。每逢星期二和星期四的下午,除了特殊事情,刘刚从未间断过到车间去操作机床。

当时,刘刚的宿舍到车间有3华里,他在上班前半小时就开始步行去车间。到了车间,他像一般工人一样,先打扫一下机床,加好油,磨好刀具,然后开始他的不大熟练的操作。

最开始,刘刚连机床的头尾都不知道,车一个普通的螺丝,也是由一位七级技术工人教给他的。后来,他已经掌握了螺丝车床的性能,并且能够独立操作无公差的单级至综合外圆和外锥体、无公差的铸铁内孔、铜内孔和内锥体。

经过车外圆的“多级圆锥体”考试的结果,刘刚成绩良好,尺寸符合图纸,光洁度也达到了要求。

刘刚又开始学习加工更精密的零件,但为了确保产品质量,防止废品,他加工的零件,总要留下最后一次的加工让技工们去完成。

按照刘刚的计划,他要经过9个月的学习,才完全按照图纸生产成品。

刘刚说:“在此之后,我再学习操作铣床和磨床。”

刘刚根据参加和学习的体会认为,车床是学习操作的入门,而车、铣、磨床是冷加工的基础,学会这3种机床的操作,对于其他的机床如钻床、刨床、镗床、旋床以及各种专用机床就不难了。

刘刚说:“我计划在掌握冷加工机床的基本操作之后,还要学习铸工、锻工和机电方面的知识。这样,全厂的生产过程,大体上都可以掌握了,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排除障碍。”

刘刚在车间里操作的时候,经常有工人写信给他,或者递给他一个条子,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比如热处理车间在原设计上有两个炉子,有人认为应减少一个,工人认为应该有两个,因为那种炉子容易坏,必须有两个替换修理。

刘刚认为这个意见对,就按工人提出的解决了。

还有工人提出车间里没有洗手的地方,刘刚找了土建工程师商量,也很快就解决了。

对于一些办不到的事情,刘刚立即给工人作解释或让有关方面给工人作解释。

整个辅助工场10多个车间2000多工人,有不少人和刘刚很熟悉。每次操作下班后,他和工人们一起排队在食堂里吃饭,他和工人们有说有笑,十分和谐。

刘刚从1954年11月到厂的那天起,就把全副精力放在工厂的政治领导和业务领导方面。在政治领导上,他除了阅读有关上级党的文件和发挥工厂党委的集体领导作用之外,还有计划地阅读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而在业务方面,刘刚首先考虑的是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和一般技术知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刘刚在1955年春,以3个月时间,参观了沈阳、长春、哈尔滨、旅顺和大连等45个工厂。他每到一个工厂,总是以小学生的态度向兄弟厂学习,在听取厂方的讲解之后,再详细地进行参观。

虽然每天的参观使刘刚很疲惫,但回到宿舍,还是坚持两小时请工程师讲解技术问题,三小时的自己阅读,每天都要到深夜才能入睡。

刘刚读的书必须要消化了,疑难问题绝不轻易放过。所以,有时工程师也往往给他问住了。

刘刚在倾听别人讲解的时候,甚至是普通工人讲解,也是细心地做记录。

刘刚本来是大学生,这对他的学习是个有利条件。但是,他离开大学生活已经20多年了,而且,他在大学里读的是政治系。也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曾做过学校地下党的工作,做过抗日游击队的政治工作,做过县委书记和地委副书记。

在这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刘刚几乎已经忘记了大学里的文化知识,但是当党和国家需要他从事工业建设的时候,他被转换环境的热情所激动,他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快地复习了大学文化课程。

因此,刘刚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学习,并且带动了全厂干部的学习。

后来,从天津调来一个总冶金师钱端,他在和刘刚的谈话中,居然没有感到厂长是个转业不久的老干部。

1955年12月,102工区接受了挖大明渠的任务。这条渠是供拖拉机厂厂区排水用的,因为建厂的进度快,苏联专家建议必须在结冰期间完成。否则,汛期来到就会影响厂区的排水,就会使厂房有下沉的危险。

工区主任赵明怀为了按时完成这项任务,在现场上盖了一个小工棚,日夜守在现场上。

开工一个月以后,忽然下了场大雪,平地上积雪半尺多深。这时候,已经挖了一丈多深的沟里积满了雪,雪下边是水和稀泥。

当时,许多工人都嫌冷,迟迟不敢往下跳。赵明怀又像当年当兵时打敌人一样,第一个先跳到了渠里,和工人一起抬冰和稀泥。在他的带动下,全工区的工人都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但是,赵明怀这个军人毕竟是个流血过多的人,他那瘦弱的身体是经不起这样干下去的。没过两天,赵明怀两条腿冻得裂了很多口子,手冻得像发面饼一样,脸上也是冻得青一块紫一块。

许多工人都劝赵明怀休息一下,但他不听,还要坚持下去。后来,工人们对他实在没办法了,就暗地开了一个会,写了一份保证完成任务的保证书,推选工长蔡华波和赵明怀谈判。

赵明怀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还没等蔡华波去找他,当天晚上,他就把全工区的工人召集起来,他问:“同志们!你们爱护你们的工区主任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