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车

农耕年华 作者:沈成嵩,王喜根 著


水车

龙骨水车,现在许多景点都有摆设,年轻人和洋人都抢着爬到这古老玩意上去一试身手。

其实不远的过去,它一直是很实用的农具。

古农书记载,龙骨水车在我国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苏东坡《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中,说它是“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它有双人轴、四人轴甚至还有六人轴的。过去没有抽水机,“三吴”大地上的农民,车水灌田、抗旱全靠它。

夏季,田横头、大河旁。到处可见它们架在“当车口”,车水的人手扶车杠,像走路似的踏动车拐,通过联轴的齿轮,驱动长长的龙骨水链,由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将河水刮入槽管,流入田间灌溉久渴的禾苗。

遇大旱天或是出大水,农民“磨断轴心,车断脚筋”,没日没夜地车水,白天顶着一头烈日,夜晚披着一身星星,有时一天一夜车下来,脚下走路像踩着棉花,一点力气也没有。这种“头一伸脚一蹬,白天车水夜里哼”的滋味,今人是无法体会的。

至夜晚,四野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眼望去,水车上挂着的星星点点的灯笼和夜空的星星交相辉映,农民们敲着“哐哐哐哐”的破锣,尖着嗓子唱起“数墒歌”,伴随着水车“吱吱呀呀”的呻吟,此起彼落,忽近忽远,遥相呼应。

隐约记得有首车水“数墒号子”的词:一啊一更鼓儿响,一芽残月出苇塘,蛙声咯咯如雨点,萤火闪闪追逐忙;二啊二更鼓儿响,长旱禾苗心花放,露水落得背肩湿,不见汗水见盐霜……

山民抗旱更艰辛,从山顶高田到山下大河,几十米高的扬程,一垛水一般只有两米,要将河水一垛一垛翻上山,经常要架起二三十部龙骨水车,像接力棒那样,将救命水往高处引,浇灌稻田开裂、禾苗卷心的庄稼。

车水这农活,看着是轻巧,光着脚板在车拐上“走路”,时而慢悠悠地,时而又踏得飞快,车口飞起白晃晃的水花。但真的爬上水车,双手紧紧抓住横着的车杠,低头盯着脚下滚滚而来的“车拐”心里就发慌,明明是看得好好的一脚踩下去,稍不留神就要踏空,被“吊田鸡”挂在车杠上大喊大叫,惹得熟手在边上大笑。但万事开头难,蹬啊蹬的就熟练了。一步蹬,步步升,扬起水花笑出了声,也就能跟着农民车水数墒唱山歌了。

车水数墒一般是这样的:

在水链上系一根红布作为记号,车一圈水就数一根草棒,一般以五百圈为半墒,一千圈为一墒,数完一千根草棒,车完一墒水就可以下车杠稍作休息了,跳进大河“哗哗”痛痛快快洗个爽身澡,捧起海碗“咕咕”喝碗大麦凉茶舒舒服服歇个凉。

一般情况下,脚踏三四十步才有一圈水,要数完一千根草棒,在车拐上脚踩三四万步,相当于负重跑十几公里山路。

在龙骨水车上车水,还有个特别处:不管是四人上车还是六人上车,这动作还必须统一,步调必须一致,要齐心协力才能出水。不能说你用劲我不用劲,你用快步我用慢步,你蹬一脚我偏要蹬两脚,那就乱了套了,那就车不成水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