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弱势单位人不弱

天地之中 作者:杨东明 著


第六章 弱势单位人不弱

一先行领跑者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登封市文物局的本职工作。在许多人眼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只是一年的短跑,或者是“百日冲刺”。而对于登封市文物局来说,他们早已先行领跑,申遗其实是一场经历了十年甚至更远更久的长途跋涉。

十几年前,登封市文物局还是一个长期发不出工资的小单位,五十多个职工下岗,处境十分艰难。1995年3月10日,新局长靳银东上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在改善经济状况,稳定干部职工情绪的同时,他一方面想方设法自筹文物维修资金,一方面积极地向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反映重点文物亟待维修的现实情况,终于分期分批地争取到了必须的资金支持。

于是,对嵩山建筑群的维护和修缮便按照计划,一年一年,一步一步地展开:

当年的嵩阳书院,整个西院考场都荒废了。书院景区的环境没有整治,下面的停车场只能停泊三四台车,看上去像是一个荒院子。经过内部整修和环境拆迁整治,使嵩阳书院基本恢复了原状。

启母阙保护房年久失修,已成为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登封文物局争取到国家拨付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将其修复。

会善寺年久失修,大殿漏雨,许多附属建筑塌损严重。登封市文物局对会善寺常住院、僧院等主要建筑物落架大修,使会善寺得到了整固。

经过文物局修缮的还有:永泰寺塔,永泰寺,法王寺五座古塔,清凉寺的整体院落,龙泉寺,崇福宫……

这是一长串项目,几乎包括了嵩山景区内全部有名气的古建筑。

在嵩山古建筑群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之内,存活着许多远至新石器时代,近至清代的古树名木,它们被誉为“活文物”。这些古树名木不仅是珍贵的旅游资源,而且也为历史、水文、气象、地理、植物等学科提供了难得的科研依据。

依照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规,这些保护单位内的古树名木也是重要的文物,是保护单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这些“活文物”的保护,难度极大。一旦这些“活文物”生命不再,就会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嵩阳书院内的“二将军柏”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因其生存年代最长、树干树冠最大而被誉为“华夏第一柏”。1996年,现任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的郑建伟刚刚被派到嵩阳书院文物管理所担任所长。到任之后,他看到这棵名树病虫害严重,全树枯萎,生命已岌岌可危,顿感忧心如焚,他赶忙把情况向文物局局长靳银东作了汇报。

“绝不能让‘华夏第一柏’死在我的任上!”靳银东这位军人出身的文物局长把桌子一拍,斩钉截铁地发出了誓言。

怎么找“名医”?如何筹“医资”?这两个困难横在他们的面前,一时难以逾越。想来想去,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向社会求助的办法。于是,他们在报纸上登出文章,讲述了“华夏第一柏”的濒危现状,呼吁社会各界出资出力,共同拯救这株国宝级的珍贵名木。

报上的这篇文章引起了登封市委领导同志的注意,这位领导出面向郑州市财政局协调了一部分资金,解决了“医资”的问题。

有了钱,文物局就请来了“名医”,对“华夏第一柏”进行了诊治。“名医”找出了三个病症,又开出了三个药方:病症一,虫害严重。治疗方法,除虫防害,喷洒专用除虫剂。病症二,多年游人踩踏,树身周围土壤板结严重。治疗方法,采用疏松周围土壤的办法,增加土壤透气性,并且加装围栏,防止游人踩踏。病症三,根系只有十几平方米的伸展空间,导致全树严重营养不良。治疗方法,扩展根系生存空间,并且在根系周围追施优质农家肥。

经过第一期治疗,“华夏第一柏”的情况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机。

随着登封市经济的发展,随着申遗的消息越传越多,对“华夏第一柏”进行第二期治疗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登封市政府拨款15万元,文物局自筹15万元,从2004年5月12日正式开始,于7月5日结束,对“华夏第一柏”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根治。

主治医生是北京请来的园林专家丛生老教授。

丛生教授对“华夏第一柏”进行了健康体检,发现这棵4500多岁的老树的空洞部分已经占据全树的85%,韧皮部死亡90%多,活组织只有10%左右。用一句简单直观的话来比喻,它只是放置在地面上的一个空树桩罢了。虽然它粗大的树身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围抱起来,可是树身里边几乎全都朽空了。人站进树洞里,在贴近地面的部位用小铲从里向外铲,竟然能铲推进去60公分,而树身表皮只剩下20多公分厚!

——树体还在朽烂。

一场雨,一阵大风,大树随时可能倒下。

一旦这位巨人倒下,即使将它重新扶起,残存的活组织也会折断。“华夏第一柏”就会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老树显然已病入膏肓,大家万分紧张。

清晨6点钟,市文物局局长靳银东就赶到了嵩阳书院的现场。一定要救活它!这是大家共同的决心。如果在我们这一任上,“华夏第一柏”消失了,我们将无法向后人交代。

经过会诊和反复研讨,大家终于制订出了一套救治的方案:从树身的空洞中心,向地下深打,打出下大上小的圆锥形洞道。从此洞道的底部,再向两边扩打60公分,形成根系状的洞道。在所有这些打出的洞道内,装入钢筋编织成的龙骨,然后再用水泥浇铸成形。

如此一来,就为“华夏第一柏”再造出一副钢筋水泥铸就的树身和根系。任它风雨雷电来袭,“华夏第一柏”都将岿然屹立!

方案实施的时候,大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向地下打出的圆锥形洞道已经深达五六米,竟然没有遇到一个树根!原来这棵4500多岁的老树,向下的根系几乎全都沤烂了。那些幸存的向周围伸出的根系,也因遭遇恶劣的生存环境而萎缩不展。

在树根的正南方向,居然埋着五个巨大的石碑底座,直接压制和阻挡着树根的生长。

在树根的西面,埋着一个不知何年何月废弃的白石灰池。这个建筑用的石灰池残留着大量石灰,严重危害着古柏的生长。

找到了这两个外部病因,他们立即调来民工,挖走了那些石碑底座,又将石灰残池彻底清挖,然后再向这两处开挖过的地方换填新土。丛生教授还和大家一起设计出了一套根部维护方案:在树的根部埋设自制的“花管”、设置透气孔和渗水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