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准备在南沙建观测站

止戈为武:解放军发动南沙海战与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 作者:王伟 著


一、南沙争端

●中国海军大型舰艇编队在南起曾母暗沙,北至北子岛以及西南境界线之内进行了正常水面巡逻。

●10月25日,舰队在曾母暗沙举行了升国旗和阅兵活动。接着,舰队施由潜艇、高速导弹艇协同的实战演练。

●待吴步云接近无名岛时,又赶上落大潮,岛周围水深流急,小船靠不上,只好在急流中拼命地划桨。

中国准备在南沙建观测站

1987年2月,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第十四届海洋委员会年会。

2月21日这一天,与会国代表一致通过了《全球平面联测计划》,并决定由各国负责建设本国境内的观测站,共同享用测量资料。

委员会要求中国建立5个海洋观测站,其中大陆沿海3个,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各建1个。

为贯彻第十四届国际海洋委员会年会精神,海委会设在西太平洋的机构,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了第五次会议。

各国代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把在南沙群岛建立海洋观测站的任务交给了中国。在表决时,越南代表和菲律宾代表也在场,他们都同意将建立74号海洋观测站的任务交给中国。

之后,中国政府决定派出“向阳红”5号科学考察船先到南沙群岛选址。

但这时,越南当局却突然反悔,并宣称:“要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建立海洋观测站进行干预。”

就这样,中越边境武装冲突再度升级。

为了确保南沙建站工程的顺利进行,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把这一任务交给海军完成。

1987年5月8日,南海舰队派出一支阵容壮观的编队,为“向阳红”5号考察船护航,为建站进行选址和测量,并作好施工准备。

南沙群岛,古称“万里石塘”,南北长大约550海里,东西宽约650海里的海域。西起万安滩,东至海马滩,北至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总面积达24.4万平方米海里。

南沙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其中能露出水面的有36个。在南沙又可分为东、西、南、中4个岛礁群。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扼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是中国南疆的前哨。

南沙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一座罕有的油气矿产资源宝库。同时,它又是物产丰富的优良渔场,对中国而言,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海运交通和军事价值。

1937年7月,法国人曾想侵占南沙小九岛,但遭到中国渔民反抗,中国内地也掀起抗议高潮,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人就灰溜溜走了。

1939年,日本侵占西沙、南沙。二战结束后,国民党当局派海军收复南沙,“太平岛”这个名字,就是当时以参加收复南沙的国民党海军“太平”舰命名的,至今仍由中国台湾军队驻守。

到1951年8月15日,周恩来庄严宣告:

南沙群岛和南威岛正如整个西沙群岛及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样,都为中国领土。

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领海线声明时,明确指出西沙、南沙、中沙、东沙群岛都包括在内。

1958年9月14日,越南政府总理范文同照会周恩来,郑重表示:

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承认和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9月4日关于领海决定的声明。

越南官方当时出的地图和教科书都明确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但70年代以后,越南人对南沙又蠢蠢欲动了,他们突然推翻过去政府“一再声明西沙、南沙都是中国领土”的立场,把西沙、南沙划入了越南版图,并变本加利地进行蚕食……

一份资料显示了越南队侵略南沙的历史。

内容如下:

1956年,南越伪政权派军舰首次侵入了南沙群岛,升起了南越旗帜,并嚣张宣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1960年至1967年,南越伪政权又多次派兵侵入安波沙洲、南钥岛和双子礁等15个岛礁,捣毁了岛上原有的中国主权碑和建筑物。

1973年,又派军舰侵入鸿麻岛,并派其士兵非法占领了该岛。

1973年7月至1974年12月,南越西贡伪政权强行侵占了南子岛、敲谦沙洲、鸿麻岛、景宏岛、南威岛、安婆沙洲等6个大小岛屿。

1975年4月26日,越共当局从前南越西贡伪政府手中接管了上述6个岛屿。

越南出于其扩张疆土的需要,他们不顾中方反对,在1976年6月越南出版的国家地图上,把西沙、南沙诸岛公然划入其版图,并将南沙群岛改名为“长沙群岛”,归福绥省红土郡福海乡管辖。并开始以积小成大方式蚕食和侵占中国南沙海域。

1978年越南又侵占了南沙的毕生礁、中礁、染青沙洲各岛屿……

邓小平拒绝越南无理要求

1975年9月,黎笋率领越南党政代表团访华,他就南沙问题要求和中方谈判,但马上被邓小平明确拒绝了。邓小平严厉地表示:

这个南沙问题没有谈判的必要,中国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南沙群岛等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1977年4月,越南总理范文同访苏取道北京回国时,和中国领导人会面,当时的李先念就斥责越南当局在西沙和南沙问题上制造事端,破坏了中越两国关系。

7月份,中越两国在边界谈判中,越方又无理地提出南沙主权问题,又被中方代表当场拒绝。

1978年底,中越边境剑拔弩张,越军不断挑衅,对中国领土垂涎三尺。同时,他们在南沙等岛屿上也提出无理要求,但都被中国严厉拒绝了。

1979年4月18日,在中越边境战争结束后,双方又重新开始边界谈判。这次,中方首席代表韩念龙副外长向越南提出了中方立场:

越南政府必须回到1974年以前的立场上去,承认中国对南沙、西沙群岛领土主权的历史事实……

在边界问题上,越方坚持其领土扩张的无理要求,又不愿在争议未获解决之前维持边界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两国恢复正常关系显然困难重重,也为日后中越两国再次开战埋下了隐患。

到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试图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争端,以维护东亚的和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交时,邓小平就向多国领导人提出了处理南沙争议的合理主张:

南沙群岛是历史上中国固有的领土,1970年代以来发生了争议,从双方友好关系出发,我们趋向于把这个问题先搁置一下,以后再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不要因此而发生军事冲突,而应采取共同开发的办法。

1986年6月,菲律宾副总统劳雷尔访华时,邓小平郑重向他提出:

南沙问题可以先搁置一下,先放一放,我们不会让这个问题妨碍与菲律宾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后来,菲律宾阿基诺总统访华,邓小平会见她时再次阐述了这一主张。他表示:

从两国友好关系出发,这个问题可先搁置一下,采取共同开发的办法。

阿基诺总统和劳雷尔副总统都对邓小平的主张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而越南却置之不理。

除“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外,邓小平还阐述了“主权属我”的立场。

他明确指出:

南沙群岛,历来的世界地图是划给中国的,属中国,我们有很多证据,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地图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主权属我。

第二,对领土争议,在不具备彻底解决的条件下,可以先不谈主权归属,而把争议搁置起来。搁置争议,并不是要放弃主权,而是将争议先放一放。

第三,对有些有争议的中国领土,进行共同开发。

第四,共同开发的目的是,双方通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为最终合理解决主权的归属创造条件。

中国政府为了行使对南沙群岛的有效支配权,自1987年春天以来,在南中国海进行了一连串的活动。这个时候,74号海洋观测站能不能在南沙建立起来,引起世界关注,但中国表示:

南沙的主权属于中国,建立观测站是无可非议的!

吴步云受命赴南沙测量

南沙海测的任务,由南海舰队海测大队承担,他们派出了“向阳红”5号考察船。

受领这次任务的是海测大队大队长吴步云,此刻,他正坐在海测船驾驶室里,望着茫茫大海沉思。他是一个50来岁的老军人,很多人都敬重他,被人们称为“南中国海开路先锋”。

南沙群岛距离中国大陆较远,被外界称为“死亡海区”,原因就是缺乏最新最可靠的海图和助航标志,以及没有大型现代化的海洋观测站,无法为世界航船提供准确的海洋气象预报。

中国这次在永暑礁建站,海军会派有大批舰船在南沙活动,因此尽快测出永暑礁周围海域礁盘和海底情况,显得十分紧迫。

自西沙海战之后,海军航海保障建设就向中国南海逐渐延伸。航海保障主要包括海道测量、绘制新海图、建立灯标灯塔、建立海洋气象观测站、为中外舰船提供安全保障等。

吴步云对南海很熟悉,南海2400多个岛礁,有一多半他都曾去过。他驾驶的测量船的航程,累计可以绕地球好几圈。

吴步云亲手交出的测量数据有10万多个,已为南海绘出400多幅海图,曾3次荣立三等功,20多次受嘉奖,这个“南中国海开路先锋”名副其实。

在大海上搞测量时,海测兵操纵各种测量仪器,随着船只驶过的每一道航迹,测出水下的流速、潮汐的变化、海底状况、障碍物等一个个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汇集在一起,标在特制的晒图纸上,这就成了航海家们不可缺少的海图。

吴步云当过战士、船长、大队长,多年来,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事业,为海军舰艇当开路先锋,为国家提供精确海图……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海上度过,海测成了他热爱的事业。

南海海区哪里空缺海图,哪里航路不清,哪里是陌生海域,吴步云就有一种补缺、弄清、熟悉的责任感。海南岛琼洲海峡是世界上流速最快的海域之一,每秒钟的流速达3米,且水下浅滩密布,被航海家视为“畏途”,许多船只曾在这里遇难。吴步云为了摸清这一海区的“龙潭虎穴”,来回奔波近千里,指挥4个台站、6个验潮站展开测量。

当时,为了搞清一个无名岛周围的海潮情况,拿到精确数据,他冒着生命危险,坐着老百姓的小船亲自奔向小岛。

那里波涛汹涌,10多海里竞划了4个小时。待他们接近无名岛时,又赶上落大潮,岛周围水深流急,小船靠不上,只好在急流中拼命地划桨。一直折腾了2个多小时,潮水涨上来后,才登上了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小岛。

对海峡水域的测量,哪怕差之毫厘也会失之千里的。吴步云不分白天黑夜,亲自操纵仪器测量、验潮。当时又逢台风逼近,补给船无法上岛补给,他和3名战士连续吃了3天冷酱油炒米饭,终于拿下了一串数据。他们在琼洲海峡奋战了4个多月,为航海者顺利通过这一海域扫清了障碍。

这样一位不怕艰险、有强烈责任心的老海测兵,看到南沙群岛海图是空白,他十分焦急,就他主动请战承担测绘任务。

就这样,他率领工作船出发了……

建立观测站工程开始施行

1987年上半年,吴步云率领的考察船,克服种种困难,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综合教学考察。

经过探测,中国准备南沙群岛建立起第一个有主权标识的岛屿,叫永署礁。

此外,5月16日至6月6日,中国海军大型舰艇编队在南起曾母暗沙,北至北子岛以及西南境界线之内进行了正常水面巡逻。

10月,海军又组织海洋调查船350号对永暑礁进行了进一步调查、测量,并确定了建站位置和规模。

11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在南沙永暑礁建立海洋气象观测站,定名为“882工程”,列为1988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海军对建站工作十分重视,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建站任务后,海军专门成立了建站领导小组,由张连忠司令员任组长,负责建站的组织领导工作。

海军南海舰队成立了“882工程”办公室,具体负责“882工程”的组织实施,办公室主任由南海舰队参谋长李树文担任。

“882工程”办公室下设“882工程”海上指挥所,总指挥为榆林基地副司令员徐振忠,安克强当时是湛江基地参谋长,奉命担任“882工程”海上指挥所副总指挥,几个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永暑礁建站的准备工作是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的。1987年10月初,湛江基地设计处接受了为南沙永暑礁担任工程设计的任务。

在无垠的大海上建筑海洋工程,这在无论在中国,还是解放军海港工程史上都是首次。

由于当时缺乏设计必需的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设计处只能凭借《兵要地志》和1987年“向阳红”5号船考察南沙时收集的一些资料进行参考。

设计处根据南沙的实际情况,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求:“三少一快”,就是赴施工现场人员要少,现场工程量要少,动用船只少,施工速度要快。

设计处对设计方案的每个细节都力求精益求精,认真把好自审、互审、会审三关。从定方案到拿出第一批图纸,他们先后召开了23次会议,仔细分析付诸施工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力求在设计阶段予以解决。

图纸基本完成后,设计处又认真征求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在综合意见的基础上,他们再次进行修改。最后,他们与施工单位一起对设计图纸进行了全面会审,为快速、高质建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87年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按当时人力需14个月才能完成的设计工作量,设计处只用5个多月就完成了。他们共设计方案12个,设计图纸282张,因客观原因进行图纸修改76次。

设计处从12个预选方案中精选5个方案上报舰队、海军审批,并获得了上级的批准。

在设计中,广大设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现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新工艺、新技术。

在规划中,建设沉箱码头用的沉箱将在沿海港口漂泊拖运,在建设中,还将大胆采用半潜驳载运。港池护岸将用格栅板作护面,在南海算是首例,它对港池的稳定、消浪和改善船只泊港的稳定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倒滤层将采用土工布代替传统的碎石滤层,这在中国海洋工程建筑史上还是首次,它对防止码头基础掏空、增加码头的安全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些措施大大节省了施工材料、减少了运输量、缩短了施工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施工成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斗在岗位上。当时,设计处副处长樊一宰虽然50多岁了,但他却不舍得浪费一分钟时间。

樊一宰亲赴南沙进行实地勘测选点,准确掌握资料和数据,带领大家踏着永暑礁齐腰深的海水进行考察作业,有时连续在海水中工作7个小时。

湛江基地工程八处副处长沈时聪专程赶往上海和广州救捞局,联系了半潜驳和大马力的拖船以及大吨位的吊船。他解决了建造码头的沉箱、挖礁船、泥驳、交通艇以及楼房预制件的吊装、运载等难题。

沈时聪随后又到南沙西部石油公司请教水下爆破的方法,还和南京工学院的专家一起探讨水下爆破特点。走访曾在西沙施工过的离退休老干部,听取他们对南沙施工的设想和意见,他集各家之所长,为施工设计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87年12月,海军四八〇四工厂接受了在两个月内为施工部队紧急抢修22艘舰船的任务。他们打破常规,以临战姿态去抢修,每个星期天都有近千人加班,元旦放假仍有600多人加班。

有的职工和生产第一线的领导,在抢修期间都没有休息过一天;有的为了赶时间,连续在船坞、船排、车间工作10多个小时。有的住在市区的职工连续几天不回家,他们如同在进行一场战斗。

海军四八〇四工厂为了保证舰船的正常航行和正常作业,他们在完成基地舰船修理任务外,还准备组织部分职工到南沙前线抢修。

需要特装修理的舰艇型号多,数量大,时间紧,要求高。承担修理任务的武备电子处、通信装备修理厂、航海仪器修理厂等单位的广大领导、工作人员,以不怕牺牲的精神,积极开展各项修理工作。

他们修理南浚六〇九船时,工厂克服既无图纸资料,又无配件的困难,大胆想象,用国产元件代替进口元件,解决了该船长期无法进行有线通信难题。

当时,3000多名职工、战士把修理工厂当战场,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22艘舰船的抢修任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

后勤物资筹措工作也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负责这项工作的海军湛江基地各有关单位战士,发扬后勤部队吃大苦、耐大劳、连续奋战的光荣传统,短短几天就筹措了大量的工程急需物资。

此外,“882工程”任务下达后,基地工程处与上海救捞局、岳阳冷冻设备厂、江阴集装箱厂、湛江钢窗厂等10多个单位签订了合同、协议。

这些厂家为南沙工程大开绿灯,有的暂不收费,先拨库存“三材”,即钢材、器材、木材,预制工程构件、吊具、油罐等。并将不合适的材料与兄弟单位调剂串换,优先保障“882工程”,做到随要随给。有的没有现货及工程急需的物资,就与厂家协商加班生产。

在运输上,由于铁路运输周转次数多,不能保证按时到货,部队就派专车昼夜兼程地提货,在短时间内就筹集了价值100多万元的施工器材。

油运处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地做好施工船只的油料紧急补给工作,不到10天就为施工舰船紧急补给各种油料1717吨。

器材帆缆处在补给方案审批前一个月就派4名工作人员分赴四川、广州、上海、湖南等地采购器材备品箱78个,分类存放各种器材备件,便于修理人员应急使用,将大大节省时间。

12月11日晚,帆缆处获悉,驱逐舰二支队551舰180重柴油机油泵损坏,急需更换。为了保证战斗舰船修理任务如期完成,该处紧急请求海军驻上海采购站协助解决。

上海采购站获悉情况后,马上与上海柴油机厂联系,在13日,上海柴油机厂从整机中拆下一个同型号的机油泵来支援。

上海采购站在上海至广州的客机满座的情况下,改乘上海至桂林的飞机,然后从桂林转乘火车,按时将机油泵送到了湛江。

物资处采购的水泥主要靠广西黎塘水泥厂和湖南零陵地区水泥厂供应。当时,水泥十分紧缺,物资处先后3次派人到黎塘水泥厂、南宁铁路分局和军代表处多方联系、求援,并指定一名同志长住黎塘。

在12月份,长沙物资采购站与零陵地区水泥厂签定了1000吨1988年度的水泥供应合同,物资处得知后,及时追补了200吨军运计划。

军需处一方面就地采购一大批主副食品,另一方面派人到广州等地采购一批紧缺物资,及时供应执行任务的部队。

岸勤部在11天时间内就为赴南沙部队提供主副食品21万公斤、罐头3万多公斤、蔬菜1.1万多公斤、价值1.5万元的日用品一批。

岸勤部还组织人员赴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海南、广东、上海、新疆、安徽、山东等地采购,共采购肉类食品34万多公斤。

根据南沙特点,为了尽量使赴南沙人员减少食品加工程序和用水量,岸勤部还自行加工半成品食品补给南沙部队,共加工速冻菜5000多公斤。

永暑礁码头上的房屋等建筑将采取后场整体预制、现场吊装的设计。

为此,设计、施工部门经过反复论证计算,利用分力原理,对超载问题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处理。将预制件的中心线对准码头梁,使码头面受力变小,预制件大部分重量落在码头的大梁上。

“882工程”后方预制任务包括钢筋混凝土房屋、水池、大型油罐、碉堡、码头盖板、沉块、系船柱块体、验潮升管等56件,总混凝土量2500立方米。

整个工程预制任务由工程八处承担,在八处处长匡衡才、政委胡定珍的领导下,由该处施工二队具体实施,预制队予以配合。

施工二队针对工作量大,技术力量不足,时间紧迫等困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年底的时候,整天阴雨连绵,寒风刺骨,但在码头施工的二队指战员和职工,却风餐露宿,日夜加班,从来不说一声苦。

副队长叫雷伟强,是1982年从地方入学参军的干部,在整个预制任务中,他日夜坚守施工现场,跟班作业,每天工作达17小时。

战士杨国台负责钢筋加工和绑扎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他还经常帮助电焊工焊割,协调现场作业。

后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二队人员还在工地专门设立了质量检查员……

中国海军进行海战训练

1987年10月8日,中国海军东海舰队合成编队准备在西大洋和南中国海进行了一次远程航海训练,以彰显中国海防力量。

这次海训的舰队,由导弹驱逐舰两艘,对空导弹驱逐舰两艘,舰队整备给油舰一艘,远洋拖船一艘等8艘舰艇组成。

原来,为了增强解放军海上的战斗力,维护南海的主权,中国海军进行了的海上编队演习,海上补给和部分标志战术科目训练。

编队出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后,在巴林塘海峡进行了海峡封锁和反封锁的战术演习。

10月25日,舰队在曾母暗沙举行了升国旗和阅兵活动。接着,舰队施由潜艇、高速导弹艇协同的实战演练。

这次远洋航海进行了17个战术课题和164个单舰的训练项目,成功地组织了多舰艇,多方位的综合补给70余次,共续航3740个小时,总航程达5.4万海里。

指挥这次远洋航海训练的合成舰队司令员王继英对国外媒体表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