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诗词之所以成为诗词,而不是散文,就在于它们在文字形式上有种种不同于散文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就叫作格律。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有很多讲究,如韵脚、对仗、变格、对黏、拗救等。它们都是学习诗词格律的基础。
第一节 韵
一、什么是韵
在诗词之中,韵就是韵脚,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作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即使是民歌也会押韵。
一首诗有没有押韵,一般人都能觉察出来。但是“什么是韵”,说起来就很复杂了。在古代,对“韵”的理解非常复杂,但是现代汉语中出现了拼音和字母,对于韵的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古代诗词中所谓“韵”,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大致相同。在现代汉语拼音中,一个汉字一般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构成,如“工”字拼成ɡōnɡ,其中ɡ是声母,ōnɡ是韵母。要注意:声母总是在前面,韵母总是在后面。再看“冬”dōnɡ,“同”tónɡ,“龙”lónɡ,“综”zōnɡ,“聪”cōnɡ等字的拼音,会发现它们的韵母都是onɡ,所以,将它们称为同韵字。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隶属于不同的韵,即现代汉语拼音中所说的韵母。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词中被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韵”。这样会使诗歌具备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既顺耳又动听,借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因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称其为“韵脚”。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ɑ、e、o前面常会出现i、u、ü等介母,共同构成韵母,如iɑ、uɑ、uɑi、iɑo、iɑn、uɑn、üɑn、iɑnɡ、uɑnɡ、ie、üe、ionɡ、uenɡ等。在上述这些韵母中,i、u、ü就叫作韵头,其余部分叫作韵腹和韵尾。凡韵腹和韵尾相同的,都可视为同韵,所以,enɡ和inɡ同韵,ie和üe同韵,en、in、un同韵。
试看下面的例子:
出郊
王安石
江南曲
李益
时代不同,语言有了不同的发展,很多字的读音也有了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读一些古诗的时候,会觉得诗中的韵并不十分谐和。
我们今天读这首《江南曲》会觉得这首诗并没有押韵,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期”和“儿”没有相同的韵母。但是在古代,“儿”的读音类似于今天上海话中的ní,所以“期”和“儿”有相同的韵母,就是押韵了。
古人作诗都会依照韵书来押韵。几乎每个朝廷都会颁布韵书,即所谓“官韵”。“官韵”所列之韵皆与各代通行口语基本一致,所以各代诗人作诗仿照各代通行的韵书押韵,就会十分便利。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读古诗,或在写作旧体诗时依照旧时韵书来押韵,但是要掌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区别的这个常识。
作诗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当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时,就会出现一种优美的回环乐感。但是诗中的每一句都押韵,也是不可以的,因为韵脚过于密集,就会使全诗显得呆板。
例如:
沈园
陆游
这首诗中“哀”、“台”和“来”三字押韵,它们的韵母都是ɑi。“绿”字不押韵,因为“绿”字拼起来是lǜ,它的韵母是ü,跟“哀”、“台”、“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必押韵的。
二、诗韵的发展
1.经王力先生考证,在《诗经》时代,古韵分十一类、二十九部;到了《楚辞》时代,古韵分为三十部。
2.南朝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的四声,即“平、上、去、入”,并创立“四声八病”之说,六朝以前并无此说法。如今,古四声的“调值”已不可考。现代汉语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就是从古代四声演变而来的。
3.隋朝,陆法言编纂《切韵》一书。全书共五卷,分二百零六韵,以当时的洛阳音为主,酌收古音及其他地方音,为唐、宋韵书的始祖。但原书已佚,具体分韵已不可考。近几十年来,几种唐代写本的韵书陆续被发现。专家考定,《切韵》应分为一百九十三韵。
4.唐初科举考试,采用律韵,对押韵作出严格规定和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称“八韵律赋”。押韵、词序、平仄均有相关的规定,字数也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唐代,孙愐编有《唐韵》一书,原书已佚。近年发现残卷,经专家考证,《唐韵》应为《切韵》的“增字加注”之作。
5.唐初,许敬宗奏议,将《切韵》之中部分邻近的韵部合并,以免分韵太细,产生作诗太过拘束的弊病。
6.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即1008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将隋朝《切韵》扩编为《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增至二百零六韵,是历代韵书中分韵最多的一种,收字二万六千余个。此书现有数个不同版本,是现存汉语音韵学著作中时代最早、最具研究中古语言价值的著作。此后出现的韵书在韵目和删改方面,皆以此为基础。
7.北宋仁宗景祐四年,即1037年,礼部编《礼部韵略》,共二百零六韵,与《广韵》相同。此韵书完全为科举考试之用。
8.金宣宗元光二年,即1223年,负责印书的官员王文郁刊印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其韵部合并为一百零六个,与前代韵书相比,大为简便、实用。自此,后代韵书基本以此韵目为标准。因金朝负责印书的官员叫作“平水书籍”,故此韵书名为“平水”,这也是《平水韵》之称谓的正源。
9.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即1252年,平水人刘渊以王文郁《平水韵》为原本,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此书将原本中一个韵部进行分韵,共一百零七韵,但原书已佚。
10.元初,阴时夫编《韵府群玉》;黄公绍、熊忠编《古今韵会举要》,均师法《平水韵》。
11.元末,泰定元年,即1324年,周德昌编纂《中原音韵》。周德昌是元代散曲家、音韵学家,擅长乐府,精于音律,通习北曲。他指出:“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中原音韵》共十九韵部,分平、上、去声。此书为北音韵书的开端,是研究“近代普通话”语音的重要参考资料。
12.明末清初,《十三辙》出现。它实行“阴阳上去”统押,并不分四声,对韵辙有大刀阔斧的合并,将分韵减少最低,只分“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十三个名目。《十三辙》主要记录了北方官话地区的语言系统,在北方戏曲、曲艺界中被广泛使用,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影响。
13.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旨编纂《佩文韵府》。书中按《平水韵》一零六韵排列,共收入一万零二百余字,每字有解释、词语、摘句、书例等条目。《佩文韵府》文字浩繁,原书共二百一十二卷,一万八千页,1983年出版的影印本进行缩编后仍有四千七百八十五页。
《佩文韵府》的出现大大巩固了“平水韵”的地位,清代至今的诗人、词人均依照“平水韵”来作诗、填词。
因《佩文韵府》不便携带,时人另编《佩文诗韵》、《诗韵珠玑》、《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这些韵书在分韵、收字上与《佩文韵府》相同,但在所收词语、书例、字数上各有差别,便于购买和携带。
14.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语推行委员会”编纂《中华新韵》,共分十八韵部。此书将“十三辙”中同韵字过宽的几类,如“波歌”、“支齐”、“庚东”等进行了适当分离,从而增加五个韵部。书中对韵目的名称也有所变更,总的和谐度有所提高。在押韵效果上,这可谓是一种合理的改造。因此,《中华新韵》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旧诗韵共存、并用,百花齐放。
三、诗韵的标准:《广韵》音系
《广韵》是中国古代标注汉字读音的书籍,其中保留了很多汉字的古音,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书籍。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共五卷,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也是第一部官修的韵书。此书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一部重要韵书,可谓是宋代以前音韵的集大成者。此书原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它使已经亡佚的《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重要参考资料。
《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切韵》由隋朝陆法言编撰,成书于仁寿元年,即601年。参与该书编撰的还有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等知名学者和文人。《切韵》原书已佚,据专家考证,全书共一百九十三韵,并按四声分五卷,其〇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韵,共收一万一千字左右。
唐代,《切韵》发展为《唐韵》,除增字加注外,语音体系基本无变化。《广韵》就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全书分二百零六韵,较《切韵》增十三韵,增加的韵没有改变语音体系,只是将某些包含两个韵母的韵析成两韵。
《广韵》共收单字26194字,比《切韵》多一倍;注文191692字,比《切韵》多若干倍,可见《广韵》注文引证之丰富。
从唐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起,到《唐韵》,韵书内容逐渐丰富,注释也逐渐加多,并且引文都附有出处,从此韵书开始具有一般辞书、字典的性质和功用。到《广韵》,这种体制已经成型。
《广韵》可以算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同音字典。现存《广韵》版本很多,一般认为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较好,涵芬楼影印黎氏覆宋刊本也较好。
第二节 平仄
一、四声
四声是中古汉语中关于声调的四种分类,以此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其中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我们在这里说的四声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要想了解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要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是汉语及其他少数语言才有的特点。汉语的声调就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以现代普通话为例,普通话中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其中所谓“平”即不升不降,所谓“中”即不高不低。
古代汉语中所分的四个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些许不同。古代的四声是:
平声,是一个平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是一个升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是一个降调,到后代仍为去声。
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多变入去声等其他声调中。如今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方言中还保存着入声。
古代四声的高低升降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准确形容了。根据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我们大致知道平声应该是一个〇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中载有一首名为《分四声法》的歌诀(即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这种叙述不够科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古代四声基本形态之一二。
四声和韵的关系非常密切。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也不能够押韵。
韵书中通常会清楚地写明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即使是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是相当清楚的,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一字多义、多音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义,意义不同,词性也会不同,同时也就有了两种读音。例如“为”字,当表示“因为”、“为了”等意义时,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多,下面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如“望”、“叹”、“看”等字。在唐诗中,“望”和“叹”就有读去声的了,而“看”字总是读去声。
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种读音;用作名词,意为“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种读音了。
二、平仄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容易理解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基本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从元朝周德清时起,平分为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归为仄。依照传统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给平仄分类是依据什么呢?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自然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显得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在诗词中,平仄的交错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在本句〇平仄是相互交替的;第二,在对句〇平仄是相互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杜甫《阁夜》诗中颔联两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这两句诗中,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中“平平”后面跟着“仄仄”,“仄仄”后面跟着“平平”,最后一字又是“仄”;而仄起句中“仄仄”后面跟着“平平”,“平平”后面跟着“仄仄”,最后一字又是“平”。这就是平仄交替。
第三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仗,又叫作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如“攀龙附凤”,“攀龙”与“附凤”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攀龙附凤”是句中自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则是两句相对。
一般来说,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其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例,“物”、“天”、“人”、“地”都是名词,相对;“华”、“宝”、“杰”、“灵”都是形容词,也相对。
在对偶中,同类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仍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例,“物”与“人”、“天”与“地”都是专有名词,所以是工对。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能让句子有一种整齐的美感。汉语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很容易形成对偶。
在中国古代的散文和诗中都有对偶的出现,如,《易经·乾文言》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都是适应修辞需要的对仗。在律诗中,对仗有更为严格的规则,简单地说,就是:
第一,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对;
第二,出句与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联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符合上面的两个规则。例如下面这副对联: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这里上联和下联的字不相重复,它们的平仄也是相对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联对得很工整,其中“处处”与“重重”相对;“红”与“绿”相对,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花”与“树”相对,都是名词对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