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雄中的诗人

千古诗心一趣通 作者:王充闾 著


英雄中的诗人

龟虽寿

曹操[1]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以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诗为《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大约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回师途中所作。为作者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人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哲理与诗情,具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震撼力。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迸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作为哲理诗,即物而论理,立象以寄意,尽管通篇都在说理,但仍觉意兴盎然,毫无枯燥、晦涩之感。

诗分三层,前四句说生死。这里引用了两个著名典故:《庄子·秋水篇》:“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韩非子·难势篇》:“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诗人借助长寿动物灵龟和传说能够腾云驾雾的腾蛇也终有一死、骨化成尘的事实,阐明人既有生必有死、不可能长生不老的道理,揭示生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

中间四句谈老迈。通过老骥与烈士(胸怀壮志、踔厉风发之勇者)两种形象,表达即便到了暮年,也要胸怀壮志,老有所为,绝不衰颓气馁的积极人生态度,显现出豪杰本色,壮士情怀。鲁迅先生有言:“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他是一个名实相副的英雄中的诗人、诗人中的英雄。

后四句讲养生。这是从前两层意蕴衍生出来的——既然生死、老迈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倡导老当益壮、志在千里,那么,就有一个如何过好老年这一关的问题。诗人认为,人的寿命长短(“盈缩”),不仅仅决定于客观自然(“天”),也和主观努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应该注意调养,怡情悦性。这样,就可以延长寿算,提高生命质量。

收尾两句,是配乐演奏时附加的,与正文内容无关。

当代学者宋晓霞指出:“汉末以后一百多年间,死亡使人们普遍感到困惑、苦闷和畏惧。在诗歌里,从《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到陶渊明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表达了相同的感慨。延年不死或及时行乐,是当时一般人的遐想与追求。曹操这首诗则表现了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境界。”联系到这一社会背景,更能看出它的价值所在。

具体地说,其价值就是:在生老病死这些人生重大课题上,坚持顺应自然,不信天命,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强调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秉持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清人陈祚明指出:“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独辟四言声调,故是绝唱。”(《采菽堂古诗选》)这里说的是,曹操继承“诗三百”《风》《雅》的优良传统,使四言诗在经过一段沉寂之后,重新焕发光彩,并对以后嵇康、陶渊明等的四言诗写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专就诗歌的格调来说,气魄雄浑,苍凉豪迈,激昂慷慨,更是体现了以刚健为主导的审美取向。


[1]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后进位丞相,封魏王。死后追尊为魏武帝。为“建安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