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者常至

千古诗心一趣通 作者:王充闾 著


行者常至

破阵乐

李世民[1]

秋风四面足尘沙,塞外征人暂别家。

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如果掩盖住作者名字,人们大概不会想到,它竟出自一位大有作为的帝王之手。因为一般的印象,这类帝王为诗,往往都是雄浑奇崛,雷霆万钧,大气磅礴,俯视古今;而此诗却简易清通,平实自然,写的是普通的军旅生活,说的是平常道理,完全看不到所谓“帝王气象”。应该说,这恰恰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本诗以理蕴见长,贯穿一种昂扬奋发的主调。可是,却又不是开板就唱出大道理;而是从常见景物上领起。本来,塞外秋老风寒,尘沙扑面,征人离乡背井,艰苦跋涉,极容易产生感伤的意绪和畏难的心理;而诗人却生面别开,翻出新意,以一个“暂”字,缓解行人的离愁别绪。接下来,便从实际生活出发,阐释一番鼓振人心且易于理解、人们尽皆信服的道理——即便是前路迢遥,千里万里,远在海角天涯,只要目标明确,肯于迈开大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时光或早或晚,总会到达目的地的。

与此诗有相似的理蕴,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七绝:“重理残书喜不支,一言拟告世人知: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诗人说他远行归来,心情愉快得有点支持不住了,一边整理残书,一边想到有些亲身感悟,要对人们说一说。他想说什么呢?无非是:海角天涯再远,只要肯摇鞭上路,总有到达之时。

春秋时齐国的著名政治家晏婴,当听到大臣梁丘据说:“吾至死不及夫子矣!”当即郑重其事地答道:“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事见《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是颠扑不破、百试百验的真理。

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对于此诗有“征戍之苦,深宫远念”之评语。说太宗关心士卒是对的,但止于“深宫远念”则不确。因为贞观年间,太宗曾率师亲征辽东,身历塞外尘沙风寒。此诗所记,自是他的实际感受与切身体验。宋人洪迈编选《唐人万首绝句》时,收入了这首七绝,并标明为李世民所作。到了明代,赵宦光对此书进行整理、考订,删除其中“讹舛总杂”者近一百二十首,此诗仍然保留,作者也没有变化。可是,到了清人编辑《全唐诗》时,却不知何故,将其列到张祜名下,想来当是误植。后来编辑《全唐诗续补遗》,便根据《乐府诗选》,改作李世民诗。


[1] 李世民(598—649),即唐太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文学艺术修养较深,现存诗近百首。破阵乐,唐法部大曲名,太宗贞观七年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