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渔家傲

宋词三百首 作者:诸葛忆兵 著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2],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羌管悠悠霜满地[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衡阳:今湖南市名。旧城南有回雁峰,相传北雁至此,不再南飞。

[2]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3]燕(yān淹)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4]羌管:即羌笛。

辑评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点评

这首词在《宋词三百首》第一稿入选,第二稿被删除。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在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附录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