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菩萨蛮

宋词三百首 作者:诸葛忆兵 著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1],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2],细将幽恨传[3]。

当筵秋水慢[4],玉柱斜飞雁[5]。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6]

注释

[1]弄:奏乐一曲。湘江曲:所弹奏的是与投湘江自尽的舜之二妃有关的歌曲,是一种曲调哀怨的曲子。

[2]十三弦:古代筝为十三弦。

[3]幽恨:深埋心底的绵长愁恨。

[4]秋水:形容眼波之婉媚。

[5]玉柱:玉制的筝柱。斜飞雁:筝柱的排列犹如一排斜飞的大雁。

[6]春山:指歌女修饰成山形的眉毛。

辑评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断肠’二句俊极,与‘一一春莺语’比美。”

清·黄苏《蓼园词选》:“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惋。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

点评

这首词描述聆听歌伎演奏秦筝时的感受。词的开篇就点明这是一首与湘江二妃有关的悲哀的曲调。舜游历南方,客死他乡。舜之二妃追赶到湘江,投江而亡。秦筝今日演奏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其基调必然是凄苦悲哀、伤心欲绝的。演奏者技艺之高,与呜咽流淌、凄绿悲苦的湘江水融为一体,似天地间的自然音响。美人内心深藏的苦恨随之细细传达出来。上片主要是描述曲调的声情内容。下片转写演奏者的容颜与神态,这成为乐曲的很好陪衬。不仅仅是乐声传情,歌伎的神态也随乐曲声变化。她的眼波缓慢流转,似乎有无限的哀伤从这心灵的窗户中流出。曲调演奏到“断肠”高潮时,歌伎眉头紧锁,一脸的沉重。这是到了忘情处,人与筝已经合而为一。从“秋水”、“春山”的形容中,又可以感觉到歌伎姣好的面容。演奏者自身深深被乐曲感动了,词人同时也被乐曲声与歌伎的神态所打动了。至此,奏者、听者、江水,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