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戚氏

宋词三百首 作者:诸葛忆兵 著


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1]。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2],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3],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4]。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5],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6],皓月婵娟[7]。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8],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9]。渐呜咽、画角数声残[10]。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注释

[1]庭轩:庭院长廊。

[2]宋玉悲感:战国时宋玉曾因悲秋而作《九辨》。

[3]迢递:遥远的样子。

[4]陇水:北朝《陇头歌》写思乡之情,曰:“陇头流水,其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潺(chán谗):流水声。

[5]蛩(qióng穷):蟋蟀。

[6]绛河:银河。

[7]婵娟:美好的样子。

[8]绮陌:繁华的道路。迁延:留恋忘返。

[9]漏箭:古代计时器。李白《乌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

[10]画角:古乐器,出自西羌。形似竹筒,外饰彩绘,故名。

辑评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前辈云:‘《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戚氏》,柳所作也。柳何敢知世间有《离骚》,惟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

明·李攀龙:“首叙悲秋情绪,次叙永夜忧思,末堪破名利关头更透。”(《草堂诗余隽引》)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插字之妥,撰句之隽,耆卿所长。‘未名未禄’一段,写我辈落魄时怅怅靡托,借一个红粉佳人作知己,将白日消磨。哭不得,笑不得,如是如是!”

点评

柳永的羁旅词擅长将旅途的孤寂凄苦与仕途的失意困顿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当年青楼旖旎、诗酒风流的生活回忆,幽怨缠绵地抒发出来。这首词分三片。第一片写旅途中所见所闻而引起的“行人凄楚”之感。暮秋季节,菊花凋残,梧桐零落,蝉蛩悲吟,流水呜咽。再加上夕阳残照,飞云黯淡,濛濛微雨,洒落江关。长期跋涉于“远道”,受尽“临水登山”困苦的漂泊者,汹涌的“悲秋”情绪自然翻滚而来。第二片写“孤馆”独宿,度日如年,思绪不禁飘忽到往日。白日是辛苦的奔波,夜晚的栖息也没有给“行人”以抚慰,反因孤枕难眠而思前想后。词人首先回忆起来的是没有功名利禄之前混迹于妓院“红楼”的风流潇洒快活日子。第三片写“当年”的快乐生活,与眼前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当年青春年少,呼朋唤友,出入歌楼妓馆,听歌饮酒,时间过得飞快。这就有力地反衬出羁旅的“憔悴”“惨愁”。最终落实到今夜的“抱影无眠”,词人将在无尽的悲苦中消磨时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