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辑 爱恋·啼笑因缘成佳话

情念李煜,心系纳兰 作者:周小蕾 著


第二辑 爱恋·啼笑因缘成佳话

第一节 秋心求月苦无门

李璟即位之初,便遵从李昪的遗诏,百年之后,将帝位传给自己的亲兄弟。正是因为这样的念头,他才迫不及待任命其弟李景遂为兵马大元帅,李景达为副元帅,由他们牢牢控制兵权,而将自己的长子李弘冀暂时外放留守东都扬州,以防生变。

但对于大多数皇室子孙而言,父位子承乃是天经地义,他们不知晓李璟和几位皇叔打下的算盘,既然同是皇室血脉,正殿内那熠熠生辉的皇位便是一生的追逐,进一步可登天,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在权倾朝野的诱惑下,谁又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呢?

在李璟膝下,嫡长子李弘冀无疑是皇位最痴心的角逐者,他继承了祖父李昪的霸气和才能,在军事方面大有一番作为,天生就是雄才伟略的政治家、驰骋于疆场的龙虎将帅。

于乱世之中立国的南唐,自然知道家国平安全依仗南唐将士的拼杀,所以他们对军功的重视远远超过文治。李弘冀深谙民心所向,他屡屡主动请缨,在一次又一次对外征伐中所向披靡,可谓是军功卓著,在将士中的威望日盛,逐渐超过了他的叔父李景遂,他部下的将帅更是多次在皇上面前夸耀他的能力。而李璟,对这个儿子的军功既感到欣慰,也含着几分忌惮。

在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皇太弟李景遂屡次遭人弹劾,无奈之下只得全身而退,力请返回封地,远离朝政;而在南唐与吴越之战中,元帅李景达被敌军击败仓皇南逃。在几个皇位的候选人之中,只有李弘冀为国家社稷立下了大功,也是朝臣拥戴的皇子,这才使得李璟不得不顺应民心,将李弘冀立为太子,给予参政议事之权。

然而即便是贵为太子,李弘冀心中还是感到隐隐不安,父亲曾许下的兄弟相传的诺言就像是一把悬在他头顶的利刃,不知何时会斩断他掌权的步伐,这让他日夜不得安宁。次年,也就是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李景遂再次得到加封。叔父卓略的官爵让身为太子的李弘冀胆战心惊,满心疑虑的他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在李景遂受封回城的途中,李弘冀令人在他的饮食中做了手脚,将之毒害致死。

为了争权夺势,李弘冀放弃了骨肉亲情,抛下了伦理纲常,不惜以皇叔之命为代价,清除迈向皇位的一切障碍。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之前李弘冀的种种作为就引起了皇帝的疑忌,如今更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一方面皇帝李璟不断对其施压,一方面又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纵使是意志如钢铁般坚强的李弘冀,也在日复一日的内疚、悔恨和恐惧之中陷入了泥沼一般的心病之中。

据说,他屡屡看到自己叔父李景遂的鬼魂,或是衣袂飘飘将年幼的自己抱在膝上讲解兵书,或是阖家宫宴为不胜酒力的自己拦下兄弟们的敬酒,或是在父皇训诫自己时满面慈爱地在一旁开解……但最终都以口吐鲜血倒地而亡为噩梦的终结。他无数次从梦中惊醒,额头上覆满细细密密的汗珠,从此神魂颠倒,浑浑噩噩,似梦似醒,整个人的精神越来越颓唐,最终陷在沉绵的病势之中,再也没有醒来。

南唐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内斗最终以李景遂、李弘冀叔侄的前后死亡而宣告终结。

李璟死了兄弟,又痛失爱子,精神也一蹶不振,而此时朝臣接连上奏,要求重立储君,防患于未然。可是目及之处,几个皇子大多才智平庸,难当重任,这时,天生重瞳的小皇子从嘉又引起他的注意,他对于天降异象深信不疑,因为李璟自身的即位本就是个神奇的故事。

此前,老皇帝李昪就传位一事更是犹豫不决。应理而言,李璟身为嫡长子,自当顺而继位,但李昪又忧其才智平平,不足以治国平天下,如此几多考量,这才在诸皇子间迟迟举棋不定。

这日,李昪正在升元殿酣然午睡,梦中看到有一条金色的巨龙腾云驾雾而来,盘旋着绕过升元殿西边的立柱,用龙头顶破大殿的窗户,正伸着脑袋朝殿内张望。

李昪惊得满头大汗,霎时清醒过来。

金龙降世绝不是小事,他心中恐有异变,连忙派了侍卫去察看殿外的情况。令人讶异的是,侍卫回来通报,升元殿外并无异象,只是大皇子李璟正在殿外靠着西边的立柱,对着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出神。李昪大惊,认为天意不可违也,遂顺从天意,立李璟为皇太子,李璟这才顺利踏上了属于他的帝王之路。

可与李璟早年的励精图治不同,从嘉生性淡泊,醉心于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是满朝文武有目共睹的事,风声一起,自是引得一片哗然。

时任礼部侍郎的翰林学士钟谟曾经和元宗的第七个皇子从善一起使周,二人交好而亲厚,因此他毅然挺身而出,坦然谏言,保荐七皇子从善为太子。

“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

钟谟认为,从嘉的性格怯懦,又痴迷佛法,没有为人君王该有的气度,反倒是纪国公李从善称得上果敢稳重,是合适的储君人选。

奈何元宗建储之意已决,早就想好了要封从嘉为吴王,以尚书令参与政事,为他日入主东宫做好了打算,钟谟却公然忤逆圣旨,贬斥从嘉,引得龙颜大怒。李璟假借钟谟交结张峦等罪名,将其贬为国子司业,又贬著作佐郎,直接发派遥远的饶州,并立即遣派中使令侍卫军十人,当天就督促他离开了都城。

由此可见元宗心意之坚决,朝堂上下再不敢有所非议。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李璟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谥为李景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于顺陵。

同年七月,太子李从嘉继位,金陵城一反夏日酷烈之象,清风徐来,流水荡漾,满城热闹非凡,万人空巷。将士们全副武装,严阵以待,老百姓们也纷纷换上了最得体的衣裳,摩肩接踵地在宫门外朝拜新君。

黄袍加身,万人敬仰,天之骄子,君临天下。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场面,秦二世胡亥杀兄夺嫡,指鹿为马;隋文帝杨坚废周夺权,一统天下;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成就贞观之治。无论宗室之内,或外戚之间,乃至一代勋臣,都抵不住那权倾天下的诱惑,但对于温润如玉的从嘉来说,这场声势浩大的登基仪式就像一场无可奈何的表演,群臣叩拜、山呼万岁的声音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所谓帝王之名,反倒像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将他牢牢困在朝堂琐事之间、琴棋书画之外。

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从嘉坦言,他作为众皇子之一,并无雄才大略去治国平天下,虽自幼被授以帝王之道,但他始终不能得其要领,也无兴趣在此,他渴望远离功名利禄、世事纷扰,只求在德行上不断完善自己。他本在父亲和兄长的庇护和抚育下,一直过着安闲的生活,只是因为兄长相继死去,按顺序推迟后延,无奈之下,才轮到他来掌管国事。

而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李煜”二字,是伴随这副枷锁一同扣在从嘉肩头的新名字。

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

煜,即照耀,是日月的象征,人们将希望寄托在这位年轻的帝王身上,愿他一如日月,以一己之光辉,润泽天下。

“惧弗克堪,常深自励”,既长为风月之人,又哪堪这朝堂之苦。

第二节 惊鸿一瞥定终身

旧时,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一首《霓裳羽衣曲》更是世人皆知,但是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历,世间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了传说中的仙山女儿山,为之秀丽美景叹为观止,触发灵感而作;有人认为是天宝十三年间所作,当时唐玄宗以太常刻石的方式,修改了一些由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著名的《婆罗门曲》改编而来。

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说法是,这首舞曲是由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相伴进入月宫游玩而得。

时值中秋,桂花浮玉,夜凉如洗。玄宗伴着笙歌华舞,凭着白玉栏杆,入口的美酒却颇显得索然无味,看向四周精美别致却又稀松平常的景致,他不禁望月兴叹:“这明月普照万方,如此光灿,想必其中定有非同寻常的美景。人们常说嫦娥窃药,奔在月宫,既月上也有宫殿,必定可供游观一番。只是,我该如何上去呢?”

他当即传来道教天师叶法善,咨询登月之法。这叶法善四代为道,也非等闲之辈,只将那手中的板笏一掷,天地间便现出一条雪链也似的银桥来,这头出自宫苑,那头直接向月内。玄宗心头大喜,随着法善一同踱上桥去,直入了“广寒清虚之府”。

只见桂树之下,有无数白衣仙女,乘着白鸾翩翩起舞,这边庭阶上,又有一众仙女奏乐,与之相应相合。法善解释道:“这些仙女,名为‘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作‘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名曰《紫云曲》。”玄宗素来通晓音律,闻此仙乐,赶紧将两手按节,把乐声默记下来,待到回宫之后,将所见所闻传与杨玉环,并为记下的曲子命名为《霓裳羽衣曲》。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此曲须得乐器十余件共奏而成,一出于世,便广流于乐府,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成为皇家歌会舞宴之时的定场之曲,其音韵之流丽婉转,百转千回,在唐人书中多有记载,直至安史之乱,局势动荡,《霓裳羽衣曲》惨遭失传,实叫人扼腕不已。

然而,时隔两百多年后,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大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琴瑟相合,仅用几幅残谱就复原了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铸就了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周后名为娥皇,她的父亲周宗是南唐的社稷元老,曾在南唐烈祖李昪篡权夺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称帝之前,李昪曾梦见自己在顺天门摔了一跤,恐有不祥之兆,欲找人圆梦,正遇上了一向与他交好的周宗,便向其一一道来。不料,周宗闻之却是大喜,说梦中摔跤,反而正是现实中被扶而起之兆,话音刚落,便掀起官袍,将行君臣之礼。

李昪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神秘主义者,恰逢此时他已经掌握了南吴的政治大权,心中早有了罢废南吴,改元建国的心思,如此一来,更是深感此乃天意如此,不由得暗自打定了主意。此后,周宗又联合诸多大臣,兵谏吴国皇帝退位,迎接李昪登基,可谓是为南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李昪登基后,便将周宗擢为内枢使、同平章事,后又迁侍中,颇得亲信,后因人诬陷,罢为镇南军节度使。李璟继位后,周宗复出,在东都为官,周家乃名门望族,枝繁叶茂,是南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周宗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名叫周娥皇,她天生肌肤白皙润滑,而且眉毛高挑,眼睛炯炯有神,透露出一股高雅的气质,如此秀丽的容貌,称得上是一副天人之姿。

除此之外,周家书香门第的教养也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平素喜好阅读,通晓古今史事,而且精谙音律,可以做到听曲辨音,至于吟诗填词、玩弄辞赋,更是没有一样能够难得住她。

作为一个长年隐于深闺的大家闺秀,能够真正让她为天下人所津津乐道的,却是她那一把名震天下的烧槽琵琶。

早年,元宗喜寿,大宴群臣。娥皇受父亲之命,要在这汇集了满朝文武的宴会上,为皇帝弹奏一首琵琶曲祝寿。令皇帝感到意外的是,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小姑娘,面对九五之尊的眼光,竟然没有透露出一丝怯懦。她优雅地行过礼,落落大方地抚裙坐下,坐定之后,低眉含笑,抱起古色古香的琵琶弹奏起来。她小小的身躯坐得笔直,娇嫩如玉的手指在琴弦之间来回游走,竟奏出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弘歌。一时间,满座众臣无不目瞪口呆,上座的元宗更是发出连连赞叹,眉目间尽显对她的赞赏和喜爱,当即下旨赐了她一把传世的烧槽琵琶作为嘉奖。

娥皇出身豪门,自幼见惯了莺歌燕舞的盛大场面,在圣上面前更是谨遵父亲的教诲,一直保持着优雅端庄的贵族仪态。但是当她摸到那把传说中的烧槽琵琶,脸上还是难掩喜悦之情,一时竟忘记了闺中礼节,跪下来连声向圣上谢恩,直到自觉失了态,这才露出些许女孩子家的俏皮与羞怯来,惹得元宗笑意盈盈,大手一挥,又追加许多赏赐。

那一日,一向素净的李从嘉也换上了锦绣的碧色华服,手里持着精美的酒樽,心里还惦记着府上后院里新开的那株红梅。然而,琵琶声一起,他的魂就被那跌宕起伏的壮阔曲调给拉了回来,实在想不出哪家的歌姬能有如此气魄。他转过头来定睛一看,重瞳的眸子里就映出一个娇小的人影,原来是周府上的千金,她眉角的云鬓、衣衫上的牡丹、绣鞋上的金线,就这么一笔一画地,刻进了那颗风轻云淡的心里。

娥皇受过赏赐,款款退下,四下笙歌又起,众人继续沉浸在欢庆的喜悦之中,谁都没有注意到,那人脚下洒落一地的美酒,更没有注意到,少女沉稳的步履也为之慌乱了许多。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玉楼春》便是李煜后来与周后宴饮时所作,前六句描写了歌舞场面的花团锦簇、婆娑妖娆,“笙箫吹断水云间”,在乐工舞女的轻歌曼舞中,皇宫宛若天上人间,处处充盈环绕着美妙的音乐和曼妙的舞姿。而《霓裳曲》经过夫妻二人的整理复原之后,更成为宴会表演时的佳作,欢饮之时,尽兴之处,竟手拍栏杆,几度飘飘欲仙,宫廷内一派恣意欢乐的浓郁情兴。在这情满欢极之后,后主却笔锋一转,徜徉在偃烛熄火。骑马踏月的清凉世界之中,这种清新淡雅的境界在纵情之后更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节 只羡鸳鸯不羡仙

娥皇凭借一曲琵琶惊艳四座,加之出身名门望族,元宗自是不愿意让她嫁到他方,在娥皇刚刚年满十九岁时,就有了赐婚之意。元宗看她也是风雅之人,想来正好和六子从嘉配成一双璧人,便派人去两头探了探各自的心意。

其实,自那日惊鸿一瞥,从嘉与娥皇心中就已经起了涟漪。这两厢旁敲侧击一番,自然也都是情投意合的模样,元宗一听,更是喜上心头,在皇城为他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宴。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二人的结合却是成就了一段佳话。新婚燕尔,从嘉更是作了不少描写闺房情趣的词,记录了他们天作之合的夫妻生活。

一斛珠·晓妆初过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清晨初醒,从嘉就眼带笑意地倚在床头,看着小娘子起来梳妆打扮,只见她梳起黝黑的秀发,抹上娇艳的胭脂,最后再轻巧地往唇上抹动人的绛红色口红。

这边娥皇梳妆完毕,一回头,就看到夫君眼角的温柔将她包裹,她不由得喜上心头,那可爱的粉色舌尖从樱桃小口中微微吐露,竟俏皮地对着他唱起歌来,一番吟唱后,她的脸色更加红润,也更加显得娇媚动人。

从嘉的兴致也被勾了起来,他命人取来美酒和酒杯,就着爱人的可爱神态一番畅饮,小娘子也不甘寂寞,调皮地跑过来,红着耳根,从他的怀里抢去不少酒喝。俄而醉意袭来,二人慵懒地斜靠在华美的绣床上,那洒落的殷红色的酒痕还残留在娥皇的衣袖之上,又惹得从嘉一阵调笑。夫妇间嬉笑打闹间,调皮的娥皇抓起些许红嫩的花草,笑着放在嘴里烂嚼,娇俏地向自己的情郎唾个不停。

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个热恋中的俏皮可爱的女子形象,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从嘉对妻子深深的怜爱之意。

那一夜,金陵突降飞雪。

这是温润的江南多么难得的一场雪景,鹅毛大的雪花纷纷落下,一如春日里的柳絮漫天飞舞,洋洋洒洒地落在长廊、飞檐、枝头上。偌大的皇城一改平日里华美艳丽的色彩,被一片晶莹剔透的纯白包裹,倒显得异乎寻常的静谧和雅致。如此悄然,如此明净,在那银装素裹的吴王府里,倒是时不时传来几声欢歌笑语。

穿越重重庭院,踱过幽僻曲径,踏着簌簌的雪花向府中探去,只见那后院精致的四角小亭子里,从嘉和娥皇正对饮成欢。二人都裹着厚厚的银狐裘,桌上摆着暖暖的小火炉,几杯温酒下怀,想来情意正浓,确也不怕那大雪带来的森森寒气。

娥皇面有醉意,双颊绯红,举起酒杯相邀:“相公,今日雪景正盛,你为娥皇舞上一曲如何?”

从嘉伸手一点她的额头,调笑道:“若要我起舞,除非你能为我新谱一首曲子。”

娥皇拨开他的手,倒也不恼,只是得意地一笑:“这有什么难的,我为你谱一曲就是了。”

话音刚落,她就一手抵住下颌,摇头晃脑地吟起曲子来,吟到精彩之处,自己竟跑到雪地里蹦蹦跳跳地旋转,飞扬的裙摆带起一阵绵柔的白雪,倒像个刚刚出闺的小丫头。

从嘉无奈地摇摇头,又命人寻来笔墨纸砚,把曲子详细地记载下来,而这首即兴之作便是广泛流传于南唐的《邀醉舞破》。

除此之外,娥皇还曾经创作过乐谱《恨来迟破》,也是盛行一时;而由她构想的“高髻纤裳”和“首翘鬓朵”等妆容,纤丽袅娜,娇艳夺人,更是引得女子争相效仿。

如此才貌兼备之人,若生在今日,实可谓是偶像兼实力派的创作型才女。

也正是因为二人才情相投,李煜在登基继位后,便毫不犹豫地将爱妻册封为一国之后,纵是三宫六院诸多佳丽流连在侧,也改变不了他对娥皇的一心专宠。

第四节 有花堪折直须折

好景不长,帝后“宠嬖专房”的恩爱生活只持续了不过十年,后世之所以称娥皇为“大周后”,自是有“小周后”在后的缘故。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娥皇不幸身染疾病,后主虽命太医全力救治,却久久不愈,娥皇卧病在床,她的妹妹就以探病之名常出入宫中。

周家次女在史书上并未记录姓名,她比娥皇小十四岁,也就是说,娥皇成婚时她才只有五岁。因为是皇后的亲妹妹,她时常出入内宫,而且自幼就是聪明机灵,一直深受李煜母亲钟太后的喜爱。

如今,那个天真懵懂的小女孩早已出落成了一个国色天香、神采娴静的少女,她弹奏琵琶的样子和她姐姐极为相似,如同一个模子里刻画出来一般。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风流帝王,一个是情窦初开的花样年华。在娥皇卧病的日子里,李煜对着这副熟悉的面容,竟然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意,私下里和她的妹妹暗生出几分情愫来。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