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唐风笼罩:北宋初期

宋诗史话 作者:刘师健 著


第一章 唐风笼罩:北宋初期

在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960~1022)六十余年的北宋初期,诗坛表现为对晚唐诗风的延续,可称其为“唐风笼罩”的时期。正如方回所说:“宋剗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以时代先后而论,则白体为先导,风行于太祖、太宗两朝(960~997);自太宗后期至真宗时,出现了晚唐派;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西昆体开始兴起,其声势达于仁宗年间。这三派的创作内容与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大都是唱和酬答之作。

1 平易晓畅的白体及王禹偁诗

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列举,白体诗人主要有李文正(昉)、徐常侍昆仲(徐铉、徐锴)、王元之(禹偁)、王汉谋(奇)等五人。他们之中不少是由五代入宋的诗人,在北宋优待文臣的政策下,过着悠游唱和的闲适生活,学习的也多是白居易流连光景的闲适诗和往来酬酢的唱和诗,风格浅切清雅,和五代时期流行的浅俗诗风一脉相承。在徐铉和李昉的倡导下,宋初数十年诗坛基本处在白体诗的笼罩之下,诗风平易晓畅。今存最早的白体唱和诗集《禁林宴会集》,系太宗淳化二年(991)苏易简、毕士安、梁周翰、李昉、张齐贤等于翰苑观赏飞白御书而作。

(一)李昉与徐铉

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生于五代后唐,历仕后汉、后周,入宋后以文学为太祖、太宗所器重,三入翰林,两度拜相,除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以及与李至唱和的《二李唱和集》传世外,还奉敕参与编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大书。

李昉诗歌务求恬淡、简约,仿效白乐天体。其自序《二李唱和集》云:

昔乐天、梦得有《刘白唱和集》,流布海内,为不朽之盛事。今之此诗,安知异日不为人之传写乎?

如此纂集宗旨实已透露出其“效白乐天体”的必然途径及内容。集中一百五十余篇诗作,皆依韵唱和,属对工切,内容不外官场应酬与消遣,如,李至《节假之中风气又作仅将伏枕固难登门更献五章》五首之一:

出门何所适,秘阁倚宫墙。风递禁中乐,日闻天外香。

移屏画鹤立,开帙蠹鱼藏。不觉新诗债,朝来又一箱。

李昉和诗云:

自喜身无事,因行过寺墙。闲题僧舍壁,静爇佛家香。

竹户蜘蛛挂,莎阶蟋蟀藏。唱酬聊取乐,不觉又盈箱。

吴处厚曾云:“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青箱杂记》)由上引两诗,正可见二李诗格之“相类”。李昉之和作,虽工切而圆熟,但遣意空虚,造语浅俗,实如文字游戏,是对白居易闲适、唱和诗片面学习的产物。王禹偁《司空相公挽歌》进而指出,“须知文集里,全似白公诗”,也正指的是这一方面。因此,由《二李唱和集》不仅可见李昉诗风之概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初唱和诗的普遍特征。

另一位与李昉基本同时活动的白体重要诗人是徐铉(917~992),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任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其《贬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寄高邮陈郎中》等诗,均出自肺腑,情到语流,无生涩雕琢之病。冯延巳评其诗云:“凡人为文,皆事奇语,不尔则不足观,惟徐公率意而成,自造精极。”(吴之振《宋诗钞·徐铉骑省集钞序》)

徐铉传世的诗集有《骑省集》三十卷,其中固不乏“冶衍遒丽,具元和风律,而无淟涩纤阿之习”者(吴之振《宋诗钞·徐铉骑省集钞序》),如《晚归》诗云:

暑服道情出,烟街薄暮还。风清飘短袂,马健弄连环。

水静闻归橹,霞明见远山。过从本无事,从此涉旬间。

以简淡的笔墨描画出一幅“风清”“水静”的晚归图景,而静中之“闻”与远中之“见”亦同时体现出士人闲适悠静的心理状态,所谓“元和风律”,正于此约略可见。但是,细观《骑省集》,仅诗题标明“送”“和”“依韵”“寄赠”等字眼者即占四分之三,还有诗题未标明,内容也是唱酬之作。可见,《骑省集》主要是宋初唱和诗风中的产物。

(二)王禹偁诗歌创作道路与艺术特色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一生创作的诗歌和散文甚多,可惜大部分已散佚,现存《小畜集》三十卷。后来他的曾孙王汾收集其逸文遗篇,又编为《小畜外集》十三卷(现残),两集共存诗五百多首,文两百余篇。

王禹偁是“白体”诗的代表人物,他“学白乐天”,但对白诗的师承,绝对不限于其通俗的一面,还包括其现实主义精神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如《除夜寄罗评事同年》其一:

岁暮洞庭山,知君思浩然。年侵晓色尽,人枕夜涛眠。

移棹灯摇浪,开窗雪满天。无因一乘兴,同醉太湖船。

全诗属对工切,语音清雅,颈联尤见精警,首联之“洞庭山”“思浩然”与尾联之“一乘兴”“太湖船”遥相契照,思绪完然缜密,且一气舒卷,实已由白体窥盛唐,略具孟浩然之风。

清人贺裳评其诗云:“王禹偁秀韵天成……虽学白乐天,得其清而不得其俗。”(贺裳《载酒园诗话》)由此可见,王禹偁创作的大量浅易平俗的唱和诗,既有与其他白体诗人的共同之处,又有超越流俗、高人一筹之处。当然,从总体上看,王禹偁的早期唱和诗,毕竟多为流连光景、应酬客套之作,且多为律诗,艺术形式上虽然对偶工切,但语近意浅,内蕴贫狭。

王禹偁早期学习白诗而不囿于元和体。他关心人民疾苦和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使其突破了元和体的范围,进而学习白居易任谏官时写讽谕诗的诗风。早在三十五岁任左司谏时,他便作有讽谕诗《对雪》,一方面反映人民的徭役之苦,另一方面又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云:“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这种反躬自责的进步思想,正是他的文学事业能取得成就的基本原因。

王禹偁诗风的转变,是在淳化二年(991)至淳化四年(993)谪居商州期间。这一时期,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挫折,但同时也是他创作力空前旺盛,诗歌创作发生重大变化、成就最高的时期,诗歌的形式也由以短小律体为主转变为以长篇古体为主。这一时期的诗歌显示了表现丰实内涵的宏阔容量。如《感流亡》诗: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

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

高舂已数丈,和暖如春天。

门临商於路,有客憩檐前。

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

呱呱三儿泣,茕茕一夫鳏。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

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

去年关辅旱,逐熟入穰川。

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

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

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

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