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梦令

李清照词 作者:陈祖美 评注


如梦令[1]

尝记溪亭日暮[2],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3]。争渡,争渡[4],惊起一滩鸥鹭[5]

【解读】

此词起拍之“尝记”二字,喻示词非当时当地所作。作者约十六七岁到汴京,二十五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夫家“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其初试词笔,便出手不凡。此作竟被有些版本当做苏轼、吕洞宾等大家、名流之手笔。这再生动不过地说明,词人及此作堪与“须眉”、仙人相匹敌。

这首也被题作“酒兴”的记游词,在一些古人的眼中被视为带有仙气的豪迈之什,今天则可称它为极具逸兴壮采。能够写出如此豪放之作的李清照,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沈曾植《菌阁琐谈》,《词话丛编》第3605页)。李清照惟其有丈夫之气、文士之豪,其词风总的属婉约派,但在她现存的全部词作中,不仅没有那种“雌男儿”笔下的脂粉气,有些还可以划入豪放之列。这其中除了《渔家傲》(天接云涛)之外,一些写山川风物的词,如这首《如梦令》,也是词人豪情逸兴的写照。这首只有三十三字一气呵成的小令,其景象非常开阔,情辞极其酣畅。作品的这种豪迈气度,固然与作者的气质有关,但是气质也不完全是天生的。壮阔的齐鲁山川,珍珠般翻滚的故乡明水数不清的活水甘泉,为词人提供了驰骋豪兴遐想的前提,涵育了她的胸襟怀抱。李清照那种独有的投身大自然、钟情于山水风物的童心和志趣,与其壮怀激越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通过这首小令,还可以获得对词人思想性格的更为全面的认识:即使她的早期作品,也不都是表达所谓怜花惜春的闺情。她的生活视野,有时也在闺房以外,当她的小舟驶入“藕花深处”时,也会像“惊起一滩鸥鹭”一样,给当时的词坛带来一股清风。事实上,李清照有一些体物、记游、抒怀词,不论就题材的选择,还是由此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被口碑相传为“独树一帜”(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词话丛编》第3909页)。

此词的另一主要特色是语言的明白如话,可以说一读就懂,却又有令人百读不厌的魅力。由这首词所体现的“易安体”的基本特征,似可归纳为:它创造了一种比人籁更进一步的天籁境界,也就是不事雕琢,得自然之趣。人籁、天籁,原是《庄子·齐物论》的用语,前者指由人口吹奏管龠发出的声音,后者是指自然界的音响。你看,天黑下来了,人也沉醉了。当小舟在黑暗中漂离航道,误入荷丛时,在万籁俱寂而又空阔的水面上,猛然听到一群水鸟扑棱棱,惊飞四散。刹那惊悸之馀,又会令人感到多么欣喜有趣,以至事隔经年,还深印在这位游赏者的潜意识之中。到了京城,或被类似的景致所诱发,兴之成篇,为后世留下了这一别具一格的、豪迈倜傥的小令。


[1] 如梦令:作为词调(又称词牌),其原名《忆仙姿》。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一词注云:“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关于词调、词牌问题,有一说颇可参考,因其书不常见,兹迻录于下:“词牌有各种不同的气息与音调,有缠绵悱恻的,有慷慨激昂的,有谐婉闲适的,对于抒发何等感情,描写何种事物,在选调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八声甘州》以及连用三字句的《六州歌头》,多四字句的《沁园春》等,音节都极沉雄高亢,最宜于怀古感事。《临江仙》、《蝶恋花》、《鹧鸪天》、《浣溪沙》等婉转清脆,最宜于写景抒情。《寿楼春》、《忆旧游》宜于咏春思,《齐天乐》、《霜天晓角》宜于咏秋景,诸如此类,学者多读前人作品,自能体会。”(陈声聪《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第27—2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