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编序

中华传家读本:经典诗词诵读 作者:刘明华 著


主编序

国学热方兴未艾,读经典蔚然成风。在中华文化随着国力强大而复兴的此时,本书即将付梓,欣喜之情,难以言喻。

本书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1年重大项目《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素质、语文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结题成果之一。开展这项研究,初衷之一,便是对新学百年以来的国文教材进行梳理,从中了解百余年来,国人从中小学课文中接受传统文化的基本状态,并进而推荐相关作品供读者阅读。尽管百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但从语文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考察,一个基本判断应无问题:国人的国学修养,最直接的来源还是课文。新学以来,语体文与文言文合编是“新学制课程标准”。20世纪以来,普通国民,无论中国的哪个地方,接受国学的主要场所还是学校,主要渠道还是课本。只是后半叶的政治格局的不同,各地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多寡之别。从调研的结果看,百年的国学传播呈递减趋势,大陆地区尤其明显。这也反映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实命运。从新学以来古典诗词入选教材的统计数据看,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样一些现象:

一、在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材具有多元的现象。从调研结果看,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颁布的中小学教材,是全国多数学校选用的主要教材。但各出版社和名家自行编辑出版的教材也颇有市场和影响。20世纪上半叶教材编写的百花齐放,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自主招生。既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自然就无必要全国统一语文教材。20世纪下半叶,大陆地区的教材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本为主,80年代前,基本是一统天下。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允许区域性教材出版和使用,其背景是高考不再全国统考。允许地方自主考试,地方教材也就随之而问世。 可见,教材问题,一直是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的。多元化的升学制度,决定了多元化课本的产生。

二、从课文入选的古典诗词数量看,百年间基本呈递减趋势,但近年大陆国学持续升温。这直接反映为传统文化再度被民众、专家和政府重视。古典诗词在课文中的分量加重,明显表现出主流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从文化发展战略看,意味着全社会对中华文化复兴的到来而做准备: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建设文化强国。

三、语文课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国学入门的最佳载体。通过对百年语文课本的抽样调查,可以明确感知,代表着中国文化最优秀的文字,多在其中,而这正构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因子。熟悉这些篇章,不仅仅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还是文化血脉、精神谱系的良性构成,本书的基本思路就此产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