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姚 燧

元曲三百首(升级版) 作者:解玉峰 编


姚 燧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斋,洛阳(今属河南)人。三岁丧父,为伯父姚枢所抚养。及长,为国子祭酒许衡赏识。三十八岁时为秦王府文学,旋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入为翰林直学士。大德五年(1301),出为江苏廉访使,后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元年(1308),征为太子宾客,进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次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时共推为名儒,文章宗师,世人比之唐之韩昌黎、宋之欧阳修。曾主持修撰《世祖实录》,有《牧斋文集》五十卷。现存小令二十九首,套数一篇。

【中吕·满庭芳】(1)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2)。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3)。山接水茫茫渺渺(4),水连天隐隐迢迢(5)。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6)

【注释】

(1)此曲所表现的隐逸情怀亦为元曲中所常见,唯其刚劲宏肆、境界不凡,为元曲中所鲜见。曲至于此,其境界已迫近于诗。

(2)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曾作《酒德颂》,蔑视礼教。诗豪:诗中的英豪。《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名者,尝推为诗豪。”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和仁韵):“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3)日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又是写仕途难通。

(4)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

(5)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看不清晰、望不到边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6)不待:不用。

【中吕·阳春曲】(1)

笔头风月时时过(2),眼底儿曹渐渐多(3)。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4),无日不风波(5)

【注释】

(1)姚燧【中吕·阳春曲】凡四首,今选其中之一。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中有许多人生感喟类,其风味亦与此曲相近,可见词曲之间本无判然可分的疆界。

(2)笔头风月:文学中描绘的风花雪月,暗指人间风流之事。

(3)儿曹:儿女们。这里指晚辈。

(4)人海:比喻人世间。

(5)风波:这里用来比喻人事的纠纷和仕途的艰险。白居易《除夜寄微之》:“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仔细谙。”

【中吕·醉高歌】感怀(1)

十年燕月歌声(2),几点吴霜鬓影(3)。西风吹起鲈鱼兴(4),已在桑榆暮景(5)

十年书剑长吁(6),一曲琵琶暗许(7)。月明江上别湓浦(8),愁听兰舟夜雨。

【注释】

(1)姚燧【中吕·醉高歌】凡八首,今选其中两首,表现的都是其人生感喟。

(2) “十年燕月”句:这是作者对自己大半生宦场生涯的概括。“燕月歌声”指在大都(今北京)任翰林学士期间一段清闲高雅的生活(北京为古燕国地)。

(3)吴霜鬓影:指出任江东(今江苏一带,为古吴国地)廉访使的一段生活。此时作者已渐近晚年,所以他说自己的双鬓已渐渐被吴霜染白了。

(4) “西风吹起”句:意谓自己已有弃官还乡的想法。晋代吴地人张翰到洛阳做官,有一天刮起了秋风,他忽然想起了菰菜、莼羹、鲈鱼脍等家乡风味的饭食,于是立即备车回家(见《晋书·张翰传》)。

(5)桑榆暮景:落日馀辉返照在桑榆树梢上,比喻人生晚年。

(6) “十年书剑”句:想起十年来的宦游生活,不禁感慨万端。书剑,携书带剑,指在外宦游。长吁,长叹。

(7) “一曲琵琶”句:白居易夜闻琵琶女演奏后,写《琵琶行》相赠,末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句。许,称许,称赞。

(8)湓(pén)浦:在今江西九江西湓水入长江处,白居易《琵琶行》诗序中称为“湓浦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