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诗三百首(精) 作者:(清)蘅塘退士(编选)编; 张忠纲 注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2],窥室惟案几[3]。若非巾柴车[4],应是钓秋水[5]。差池不相见[6],黾勉空仰止[7]。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8],自足荡心耳[9]。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10]。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11]

【题解】

诗题一作《山行寻隐者不遇》,观其情趣,当为晚年所作。

【评析】

诗通过作者访隐者不遇这一具体事件,感悟隐逸之趣与清静之理,写得别有新意。作者艰苦跋涉三十里山路,攀登绝顶,寻访西山隐者,那无限钦仰之情与急切求道之心溢于言表。可是及至绝顶,扣关寻问,隐者已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那怅惘失意之情是可以想见的。但作者却意不在此,而是宕开一笔,着力写盘桓绝顶的幽情雅趣,隐者居处清幽绝美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世俗尘垢为之荡涤无余,感悟到清静无为的理趣。人未遇而心深契,末用王子猷访戴故事,表达了作者任性自然的旷达胸怀。“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大有得意忘言之妙。

【注释】

[1]茅茨:茅屋,指隐者所居。

[2]扣关:敲门。关:指门闩,代指门。

[3]窥室:从门缝中看室内。

[4]巾柴车:即驾柴车。巾:作动词用,有整饰意。柴车:简陋粗劣的车子,隐士所乘。

[5]钓秋水:《庄子•秋水》载:庄子钓于濮水,不愿接受楚国官职,而宁愿隐居。此用其意。

[6]差(cī)池:不齐,此指彼此错过,故不得相见。

[7]黾(mǐn)勉:勉力,努力,有殷勤意。仰止:向往,钦仰。《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契:契合,惬意。幽绝:清幽绝美的景色。

[9]荡:开畅。荡心耳:犹言心旷神怡。

[10]清净理:清静无为之道。《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常清常静,道自然得。

[11]兴尽:暗用王子猷雪夜访戴事。《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之子:指西山隐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