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三百首(精) 作者:(清)蘅塘退士(编选)编; 张忠纲 注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1],清心拂尘服[2]。闲持贝叶书[3],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4],妄迹世所逐[5]。遗言冀可冥[6],缮性何由熟[7]。道人庭宇静[8],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9]。淡然离言说[10],悟悦心自足[11]

【题解】

此诗作于被贬永州时期。诣,到。超师,永州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禅经,即佛经。

【评析】

佛教,特别是禅宗,在唐代很盛行。柳宗元虽然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但并不反佛,甚至好佛。他自称“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序》)。又说:“浮屠诚为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序》)。甚至说:“法之至莫尚乎般若,经之大莫极乎涅槃。世上士将欲由是以入者,非取乎经论,则悖矣。”(《送琛上人南游序》)这首诗就是写他读经悟道的感受。首四句写他晨诣僧院,汲井洗漱,清心拂尘,捧读佛经,何其郑重,何其诚敬!中四句写其读经有得。最后六句,写他由观赏超师院中宁静恬淡之景顿悟禅理,其怡悦之情难以形容,其禅悟之理亦难以言说,真如陶渊明说的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诗二十首》其五)宋人范温称:“其本末立意遣词,可谓曲尽其妙,毫发无遗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诗眼》)元好问亦赞其“深入理窟,高出言外”(《木庵诗集序》)。

【注释】

[1]汲井:从井中打水。

[2]尘:既指尘土,又喻尘世。佛教有“六尘”之说,指人之眼、耳、鼻、舌、身、意(所谓“六根”)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六根相接,即产生种种嗜欲,导致种种烦恼和罪恶,故又名“六贼”。六尘能引人迷妄,故又称“六妄”。章燮曰:“‘清心’句言,漱井水,内可以清心;拂尘服,外可以去垢。谓内外洁净诚心,方可读禅经也。”(《唐诗三百首注疏》)

[3]贝叶书:即佛教经典。古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刻写佛教经文,故佛经又称贝叶经。

[4]真源:谓佛教真谛。柳宗元《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云:“浩入性海,洞开真源。”了:完全。

[5]妄迹:指世俗的欲望和认识,如声色、名利等,即前所谓“六妄”。世:世俗,世人。逐:追逐。二句谓佛教的真谛在一无所取,而世俗所嗜欲追逐者皆妄也。

[6]遗言:指佛家经典,即题所云“禅经”。柳宗元《送琛上人南游序》:“佛之迹去乎世久矣,其留而存者,佛之言也。言之著者为经,翼而成之者为论,其流而来者,百不能一焉,然而其道则备矣。”冀:希望。冥:冥合,契合。

[7]缮性:修心养性。缮:治也。何由:什么途径。熟:精熟,完美。二句谓佛经所言冀其与心契合,方才晓得怎样修心养性才能达到完美境界。

[8]道人:指超师。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

[9]膏沐:润发之脂。《诗经•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何焯曰:“日来雾去,青松如沐,即去妄迹而取真源也。故下云淡然有悟。”(《义门读书记•河东集下》)

[10]淡然:恬静貌。离言说:非言语所能形容。

[11]悟悦:悟道之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