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满江红

辛弃疾词 作者:刘扬忠 评注


满江红

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1]。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2]。红粉暗随流水去[3],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4],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5],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6]?彩云依旧无踪迹[7]。谩教人、休去上层楼[8],平芜碧[9]

【解读】

据此词上片起句,知其作于作者南归后的第二个春天之末,其时辛弃疾正在江阴(今属江苏)签判任上。按字面理解,本篇像是一首描写少女伤春怀人之作,但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它似是通过艺术象征的手法,寄寓作者的政治感情。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本篇:“可作无题,亦不定是绮语。”这是猜测它不一定是写男女之情,而是另有寄托。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于本篇编年说明中云:“其下之‘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盖即指符离之惨败而言。”结合当时作者的心态和张浚北伐刚刚失败的时局来看,这些推断是有道理的。词的上片着力铺写暮春花残粉褪的狼藉景象,政治感情已暗含其中。首二句,交代自己由北入南,寄居江南,已过了两个春天的经历。“又”字下得极切,光阴蹉跎而壮志未酬的悲慨暗含其中。以下风狂雨猛、百卉凋零的暮春之景,既用以暗喻当时政治、军事局势,暗指抗战“春光”已逝,同时也为下片专门抒发自己的怨情先作一番铺垫。“算年年”二句,更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美好愿望一次次落空的心情。下片则借助对深闺女子怀人的描绘来寄寓自己的孤愤。“庭院静”者,政局万马齐喑,没有事业发展的动静可言。“空相忆”者,在此环境中,空盼好消息而不可得。“无说处”二句,进而倾诉自己政治上缺少知音的苦恼。“怕流莺”二句,意思更为含蓄曲折:闺中人怕多嘴的莺燕得知心事,正应和辛弃疾这个“归正人”险恶的政治处境,是他在上孝宗皇帝书中所自陈的“臣孤危一身久矣……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畏祸心态的形象化展现。南宋朝廷对这位北方壮士的忌刻之深和投降派小人的谗言之多,于此可见一斑。闺中女子所日夜盼望的“尺素”,自然是喻指有关抗金大业的好消息。而女子所哀伤的春去不归,显然关合作者心中所想的时机空失,理想未能实现。末二句,以景结情,以女子怕登高楼只见碧野不见情人,更深一层地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失望。由以上分析可见,此词主题是抒写爱国幽愤,但它与作者通常在抒发这类情感时习用的直抒胸臆和大发牢骚的做法有所不同,采取了曲喻的笔法,风格是含蓄柔婉的。


[1] “清明”句: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过了清明寒食,便是暮春天气。

[2] 狼藉:落花散乱的样子。

[3] 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与白粉,这里指落花。暗随流水:语本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4] 刺桐:豆科落叶乔木,形似梧桐而有黑色圆锥形棘刺,早春开花,颜色黄红或紫红。

[5] 流莺:鸣声圆转的黄莺鸟。李白《对酒》诗:“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乳燕:这里泛指燕子。

[6] 尺素: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7] 彩云:借指所思念的人。

[8] 谩:徒然,枉然。层楼:高楼。

[9] 平芜:杂草繁茂的原野。唐高适《田家春望》诗:“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