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尚书

先秦文选 作者:郭丹 等 著


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汇编型著作。“尚”通“上”,“尚书”即上古之书。《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但无确考。《尚书》中《商书》、《周书》较为可靠,所谓《虞书》、《夏书》应为春秋、战国时人所追述。秦始皇焚书之后,西汉初《尚书》存二十八篇,由伏生口传,并以当时文字隶书写定,即《今文尚书》;另有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府壁而得之《古文尚书》与东晋时梅赜所献之伪《古文尚书》。现今通行之清阮元主持编刻《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共五十八篇(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经学者考订,《古文尚书》部分篇章为伪造,不可信。古人注释《尚书》的著作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汉代孔安国《传》,唐初孔颖达等人奉诏而作的《正义》。

《尚书》所载之文章依文体而分,可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其内容主要是述功、告诫、誓师、册命之辞,文字古朴质实,其文学价值远超之前的甲骨卜辞与钟鼎铭文,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尚书》,可用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刘起《尚书学史》对《尚书》的成书与演变也有详细的阐述,可参考。

盘庚上[1]

盘庚迁于殷[2],民不适有居[3],率吁众慼[4],出矢言[5],曰:“我王来[6],既爰宅于兹[7],重我民,无尽刘[8]。不能胥匡以生[9],卜稽曰其如台[10]?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11];不常厥邑,于今五邦[12]。今不承于古[13],罔知天之断命[14],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15]?若颠木之有由蘖[16],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17],绍复先王之大业[18],厎绥四方[19]。”

盘庚敩于民[20],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21]。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22]!”王命众悉至于庭[23]

王若曰[24]:“格汝众[25],予告汝训汝[26],猷黜乃心[27],无傲从康[28]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29]。王播告之修[30],不匿厥指[31]。王用丕钦[32];罔有逸言,民用丕变[33]。今汝聒聒[34],起信险肤[35],予弗知乃所讼[36]。非予自荒兹德[37],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38]。予若观火[39],予亦拙谋,作乃逸[40]

“若网在纲[41],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42]。汝克黜乃心[43],施实德于民[44],至于婚友[45],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46]。乃不畏戎毒于远迩[47],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48],越其罔有黍稷[49]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50],惟汝自生毒[51],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52]。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53]!相时[54],犹胥顾于箴言[55],其发有逸口[56],矧予制乃短长之命[57]!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58]。恐沈于众[59],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60],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61]

“迟任有言曰[62]:‘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63]。’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64],胥及逸勤[65],予敢动用非罚[66]?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67]。兹予大享于先王[68],尔祖其从与享之[69]。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70]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71]。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72]。各长于厥居[73],勉出乃力[74],听予一人之作猷[75]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76]。邦之臧,惟汝众[77];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78]。凡尔众,其惟致告[79]: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80]。罚及尔身,弗可悔[81]。”

《尚书正义》卷九,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版

牧誓[82]

时甲子昧爽[83],王朝至于商郊牧野[84],乃誓。

王左杖黄钺[85],右秉白旄以麾[86],曰:“逖矣[87],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88],御事、司徒、司马、司空[89],亚旅、师氏[90],千夫长、百夫长[91],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92]。称尔戈[93],比尔干[94],立尔矛,予其誓[95]。”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96]。牝鸡之晨,惟家之索[97]。’今商王受[98],惟妇言是用[99],昏弃厥肆祀弗答[100],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101],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102],是崇是长[103],是信是使[104],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105],以奸宄于商邑[106]。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107]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108]。夫子勖哉[109]!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110],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111],如虎、如貔、如熊、如罴[112],于商郊[113]。弗迓克奔,以役西土[114],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115]!”

《尚书正义》卷十一,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版

无逸[116]

周公曰[117]:“呜呼!君子所其无逸[118]。先知稼穑之艰难[119],乃逸[120],则知小人之依[121]。相小人[122],厥父母勤劳稼穑[123],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124]。既诞[125],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126]。’”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127],严恭寅畏天命[128],自度[129],治民祗惧[130],不敢荒宁[131]。肆中宗之享国[132],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133],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134]。作其即位[135],乃或亮阴[136],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137]。不敢荒宁,嘉靖殷邦[138]。至于小大[139],无时或怨[140]。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141],不义惟王,旧为小人[142]。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143],不敢侮鳏寡[144]。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145]。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146]。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147],克自抑畏[148]。文王卑服[149],即康功田功[150]。徽柔懿恭[151],怀保小民,惠鲜鳏寡[152]。自朝至于日中昃[153],不遑暇食[154],用咸和万民[155]。文王不敢盘于游田[156],以庶邦惟正之供[157]。文王受命惟中身[158],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159],则其无淫于观[160]、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161]。无皇曰:‘今日耽乐[162]。’乃非民攸训[163],非天攸若[164],时人丕则有愆[165]。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166]!”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167]。’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168],至于小大[169]。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170]。”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171]。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172]。’则皇自敬德[173]。厥愆,曰:‘朕之愆[174]。’允若时[175],不啻不敢含怒[176]。此厥不听[177],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178],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179],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180]。”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181]。”

《尚书正义》卷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版

秦誓[182]

公曰[183]:“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184]。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185]。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186]!’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187]。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188];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189]。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190],则罔所愆[191]。番番良士[192],旅力既愆[193],我尚有之[194]。仡仡勇夫[195],射御不违[196],我尚不欲[197]。惟截截善谝言[198],俾君子易辞[199],我皇多有之[200]!昧昧我思之[201],如有一介臣[202],断断猗,无他技[203];其心休休焉[204],其如有容[205]。人之有技,若己有之[206];人之彦圣[207],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208]。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209]。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210];人之彦圣,而违之[211],俾不达[212],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213]。邦之杌陧[214],曰由一人;邦之荣怀[215],亦尚一人之庆[216]。”

《尚书正义》卷二十,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版


[1] 本篇选自《尚书·商书》。盘庚,商帝名,汤之十世孙。《史记·殷本纪》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今《尚书》所存《盘庚》有上、中、下三篇,近人杨筠如说:“书共上、中、下三篇,皆纪盘庚迁殷时告谕臣民之辞。按此篇首云‘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则当在迁后而未定居之时。”(《尚书覈诂》)可参考。本文是一篇训词,在训词中,盘庚对旧臣的贪图安逸反对迁都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其中一些训词至今还有启发意义。文章以记言为主,也有简单的叙事。训词语气有鲜明的口语特点,富有生活气息,从中可以感受到盘庚这一人物形象;还有不少生动的比喻,有的已成为成语。

[2] 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后称为殷墟。《序传》云:“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盘庚治亳殷。”汉孔安国《传》又云:“殷,亳之别名。”唐孔颖达《正义》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又引《汉书·项羽传》云:“洹水南殷墟上,今安阳西有殷。”故两说不同。

[3] 不适:不悦。或解“适”,之也,到、往之意。清俞樾曰:“不适有居,言不安于所居也。”有居,指殷。有,助词。

[4] 率:于是、因此。吁,呼、叫。慼(qì弃),通“戚”,《史记》释为诸侯贵戚近臣。

[5] 出矢言:去向臣民百姓颁布告谕之言。矢,陈述、传达。

[6] 我王:汉孔安国传、清孙星衍注疏谓指祖乙。来,来到新的都邑。

[7] 既爰宅于兹:既已来到新的都邑。爰,介词,相当于“于”。清俞樾认为作变更、变易讲。于兹,在这里。宅于兹,居住在这里。

[8] “重我民”二句:指盘庚重视百姓,不使百姓遭到杀害。此为盘庚解释迁殷的原因。相传盘庚未迁都时,旧地多水灾,迁居可使百姓免于水灾的伤害。故云。重我民,清孙星衍注疏谓“言以重(chónɡ崇)违民情”。刘,杀害。

[9] 胥匡以生:相救而生。胥,相。匡,救、救助。生,生存。

[10] “卜稽”句:占卜了又能怎么样?卜,占卜。稽,稽考。如台(yí 移),如何。此句连上句意为如果不能相救生存,即使占卜了又怎么样。

[11] “先王有服”三句:按照先王的制度,须敬顺天命,因此不敢久住一处。《正义》云:“盘庚言先王敬顺天命,如此尚不常安,有可迁辄迁;况我不能敬顺天命,不迁民必死矣,故不可不迁也。”服,制度。《正义》云:“谓行有典法。”恪,敬。谨,顺。宁,安宁。

[12] “不常厥邑”二句:因不能长久地安居一个地方,至今已迁徙五次了。厥,其。五邦,五个地方,即商此前所居之商丘、亳、嚣、相、耿。

[13] 承:继承。古:指先王。

[14] 罔知:不了解。罔,通“无”。断命:决意。

[15] “矧(shěn 审)曰”句:此句连上句,意为今不继承先王迁都而避灾祸,又不能承天之决意,更何况其他事,怎能继先王之大业?矧,何况。克,能够。烈,功业。

[16] “若颠木”句:好像仆倒的树木可以发出新芽。颠,仆倒。蘖(niè 聂),树木被砍伐或倒下后再生的枝芽。

[17] “天其”句:上天让我们的生命在新邑绵延下去的吧。永,绵延长久。

[18] 绍复:继承并复兴。

[19] 厎(zhǐ 指):定。绥:安抚。

[20] “盘庚敩(xiào 效)于民”句:盘庚醒悟到臣民不愿迁居,是由于在位大臣浮言鼓动之故。清朱骏声说:“盘庚知民之梗命(阻挠命令)者,皆自群臣浮言之故。”(《尚书古注便读》)敩,觉悟。

[21] “以常旧服”二句:用由来已久的旧制度来整顿法纪。以,用。常,由来已久。旧服,先王的制度。

[22] “无或敢”句:意为我规劝百姓的语言,你们谁都不许藏着掖着。伏,隐匿。小人,指普通百姓。攸(yōu 忧),所。箴(zhēn 珍),规诫。

[23] 庭:同“廷”,朝廷。

[24] 若:语助词,无义。

[25] 格:来。汝众:你们大家。

[26] 予告汝训汝:我告诫你们,跟你们讲。予,我,盘庚自称。

[27] 猷黜乃心:为了除去你们的私心。猷,通“由”,为了。黜,除去。心,指私心。

[28] 无傲从康:不要傲慢放纵,贪图安逸。傲,傲慢。从,同“纵”,放纵。康,安逸。

[29] “亦惟”句:指先王总是考虑任用旧臣共理政事。惟,思、想。图,谋、考虑。旧人,世家旧臣。共政,共理政事。

[30] 播告之修:向公众宣布政令。播告,向公众宣布、公告。修,所修之政,指政令。

[31] 不匿厥指:不隐瞒其意旨。指,通“旨”,意旨。

[32] 王用丕钦:先王因此对那些臣子非常敬重。用,因此。丕,大,作副词。钦,敬重。

[33] “罔有”二句:意为旧臣都没有不合道理的错话,民风因此大有变化。逸,越轨、不合道理。变,变化。

[34] 聒(ɡuō 锅)聒:吵吵嚷嚷。《正义》引马融之说,谓“拒善自用之意”,指诸大臣们拒绝别人的好意而自以为是。

[35] 起信险肤:编造出邪恶的话向百姓传播以蛊惑听闻。起,编造出话来。信,通“伸”,申说、宣讲。险,邪恶之言。肤,浮夸之言。

[36] “予弗知”句:我不知道你们吵吵嚷嚷地争辩的是什么。所讼,所争辩的。

[37] 自荒兹德:自己有失德之处。荒,废。

[38] “惟汝”二句:连上句,意为我无失德之处,是你们掩盖我对百姓的好意,对我毫不畏惧。含,藏、掩盖。惕,畏惧。予一人,盘庚自称;后成为古代帝王的自称。《礼记·玉藻》:“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

[39] 予若观火:意为我看你们的所作所为,如同观火一样分明。

[40] “予亦拙谋”二句:我亦有谋虑不周之处,才使你们如此放纵。拙谋,谋划、考虑不周。作,使。逸,放纵、放肆。

[41] 纲:网上的总绳。

[42] “若农”二句:服田,治田,指种田耕作。力穑(sè 色),努力收获。有秋,秋天有好收成。

[43] 克黜乃心:能够摒除你们的私心。

[44] 实德:真实的好处。

[45] 婚:亲戚。友:同僚朋友。

[46] “丕乃敢”二句:于是才敢大胆说你们积了德。丕乃,杨树达《词诠》:“丕乃犹言于是。”

[47] “乃不”句:如果你们不怕远近的人民因了你们而遭受大害。戎,大。毒,害。

[48] “惰农”三句:指放任懒惰,苟自安逸,不辛勤劳作,不努力耕种庄稼。惰,荒废、懈怠。安,安逸。昏,通“暋(mǐn 敏)”,勉力。

[49] “越其”句:那将没有粮食可收获。《正义》:“不强于作劳,则黍稷无所获,以喻不迁于新邑,则福禄无所有也。”越其,发语词。

[50] “汝不”句:你们不把我的善意向百姓宣布。和,宣讲(采俞樾《群经平议》说)。吉言,善言、好话。

[51] 自生毒:自取祸害。

[52] “乃败”二句:指做坏事祸害百姓,最后害了自身。奸宄(ɡuǐ 轨),《国语·晋语》:“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此泛指做坏事。灾,祸害。

[53] “乃既”三句:连上句意为你们引导百姓干了坏事,终将自受其苦,后悔无及。先恶于民,指引导百姓干坏事。奉,承受。恫(dònɡ洞),痛苦。

[54] 相时(xiān 先)民:相,视、看。时,是、此。民,小民。

[55] 犹:还。胥:相。顾:顾虑。箴言:规诫的话。

[56] 其发有逸口:此连上句,指那些小民还知道顾及我所说的规诫的话,唯恐说错话。发,说出。逸口,说错的话。

[57] “矧予”句:更何况我还掌握着你们的生杀之权啊。孔安国《传》云:“言利小民,尚相顾于箴诲,恐其发动有过口之患,况我制汝死生之命,而汝不相教从我,是不若小民。” 制,掌握、操纵。短长之命,谓死生之命。

[58] “汝曷”二句:你们为何不来报告给我,却要用浮言去煽动人心呢?曷,为何。弗,不。动,煽动。

[59] 恐:恶。沈:行。

[60] 向迩:接近。

[61] “则惟”二句:意为真到了大火燎原的地步,那是咎由自取,不是我的过错。靖,安。自作弗靖,指自作孽不能安宁。咎,过失。

[62] 迟任:上古贤人,事迹不详。

[63] “人惟”三句:意为用人应用旧臣,用器具却不用旧的,要用新的。

[64] “古我”二句:先王,指盘庚的祖先。乃祖乃父,指大臣的祖先。

[65] 胥及逸勤:一起度过安逸和辛劳的生活。意谓曾同甘共苦。胥及,相与、一起。逸,安逸。勤,劳苦。

[66] “予敢”句:我岂敢动用不当的刑罚呢?非罚,不合法度的刑罚。

[67] “世选”二句:如果能继承世代祖先的勤劳传统,我不会掩盖你们的美德。选,清俞樾谓通“纂”,继续。

[68] 兹:现在。享:祭祀。

[69] 此句谓你们的祖先也将跟着接受祭祀。

[70] “作福”二句:做福,做善事而得福。作灾,作坏事而得灾。作福作灾,在于自己,自有祖先来处置。我不敢擅自动用非分的赏罚。《正义》:“汝有善自作福,汝有恶自作灾,我亦不敢动用非德之赏妄赏汝,各从汝善恶而报之耳。”

[71] “予告汝”二句:我告诉你们做事的艰难,好比射箭,要有明确的目标。《传》云:“告汝行事之难,当如射之有所准志,必中所志,乃善。”难,指为政之难,也指迁居之难。志,准的、标志、目标。

[72] “汝无”二句:侮,欺侮。弱,欺凌、轻视。《正义》曰:“老,谓见其年老,谓其无所复知。弱,谓见其幼弱,谓其未有所识。郑(玄)云:老、弱皆轻忽之意也。”此二句意为你们不要轻视老年人,也不要欺负年幼的人。

[73] 长:安。厥居:其居,指新迁之地。

[74] 勉出乃力:努力使出你们的力气。

[75] “听予一人”句:听从我的谋划指挥。猷,谋划。

[76] “无有”三句:指不分远近亲疏,我都一律用刑罚惩治其恶行,用赏赐来表彰其善行。伐,诛、惩治。死,指恶行。彰,表彰。

[77] “邦之”二句:国家治理得好,是大家的功劳。臧,善、好。

[78] 佚罚:过错、罪过。

[79] “凡尔”二句:意为你们大家把我的话互相转告。凡尔众,你们大家。致告,转告。

[80] “各恭”三句:各自恭谨地做好自己的职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闭上嘴不要乱说。齐,迅速。《尔雅·释诂》:“疾也。”位,职位。度,闭。

[81] “罚及”二句:一旦惩罚到你们身上,将后悔莫及。

[82] 本篇选自《尚书·周书》,是周武王在牧野与商纣王的军队决战前的誓师辞。据《史记·周本纪》:“(武王)闻纣昏乱暴虐滋甚,……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百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前人认为本篇是上古散文的典范之作,其气势雄浑奔放,语气铿锵,文中多用排比句式,且用比喻,有一种阳刚之美。

[83] 甲子:甲子日。古人以干支纪日,据说此日为二月四日。昧爽:太阳还没出来。《说文解字·日部》:“昧爽,旦明也。”

[84] 王:周武王。朝:早上。牧野,地名,在朝歌附近,即今河南淇县南一带。

[85] 杖:拿着。钺(yuè 月):长柄大斧,权力的象征物。

[86] 秉:拿着。白旄(máo 毛),牦牛尾,此指用牦牛尾巴做装饰的旗。麾,挥动。

[87] 逖(tì 替):远。

[88] 冢(zhǒnɡ 肿)君:大君,此指前来助战的其他邦国的君王。

[89] 御事、司徒、司马、司空:官名。御事,治事大臣。孔安国《传》:“治事三卿,司徒主民,司马主兵,司空主土。”

[90] 亚旅:上大夫。师氏:中大夫。

[91] 千夫长、百夫长:官名。郑玄说:“千夫长,师帅;百夫长,旅帅。”

[92] 庸、蜀、羌、髳(máo 毛)、微、卢、彭、濮:随武王伐纣的八个诸侯国。庸,在今湖北房县境;蜀,在今四川中西部;羌,在今甘肃东南地区;髳,在今甘肃与四川交界地区;微,在今陕西郿县境;卢,在今湖北南彰县境;彭,在今甘肃镇原县东;濮,在今湖北省境内。

[93] 称:举起。尔:你们。

[94] 比:排列。干:盾。

[95] 予其誓:我将宣布纪律。誓,《说文解字·言部》:“约束也。”

[96] 牝(pìn 聘)鸡无晨:母鸡不会报晓啼叫的。牝,鸟兽的雌性。

[97] 惟家之索:连上句,意为如果母鸡会报晓,此人家道将败尽。按此为古人迷信的说法。惟家之索,即“惟索家”。索,空、尽。

[98] 受:商王纣,名受。

[99] 惟妇言是用:即“惟用妇言”。《史记·殷本纪》:“纣嬖于妇人,爱妲己,惟妲己之言是从。”

[100] “昏弃”句:轻蔑地废弃了对祖先的祭祀,不过问。昏弃,轻蔑废弃。厥,其。肆,对祖先的祭祀叫肆。答(dá 达),当、对,指不复祭祀鬼神。

[101] 遗王父母弟:先王的同祖父母兄弟。不迪:不用、不任用。

[102] “乃惟”句:反而重用逃亡到商朝的罪人。孔安国《传》云:“言纣弃其贤臣,而尊长逃亡罪人,信用之。”逋(bū 布平声),逃。

[103] 崇、长:都指尊敬。是:宾语前置词,是崇,即崇是。

[104] 信:信任。使:任用。

[105] 俾(bǐ 比):使。此句指因重用四方之罪人,让他们用暴虐之行伤害百姓。

[106] 以奸宄(ɡuǐ 鬼)于商邑:在商国胡作非为。《正义》云:“奸宄谓劫夺,劫夺有处,故言‘于商邑’。”奸宄,作恶犯罪。

[107] 发:武王名发。恭行天之罚:执行老天对商纣王的惩罚。

[108] “不愆(qiān 牵)”二句:不超过六步七步队伍就要整齐。愆,超过。止,待。止齐,等待队伍整齐。指行军有序。

[109] 夫子:孔安国《传》云:“夫子谓将士。”勖(xù 序):勉励、努力。《正义》曰:“此先呼其人,然后勉之。”

[110] 伐:一刺一击为一伐。郑玄说:“伐谓击刺也。一击一刺曰一伐。”此指杀敌刺击步调一致。

[111] 尚:表命令语气。桓桓:威武的样子。

[112] 貔(pí 皮):貔貅,传说中的猛兽。罴(pí 皮):熊的一种。

[113] 于商郊:前往商都的郊外。于,前往。

[114] “弗迓”二句:不要迎击商人来投降者,让他们为周(西土)服役吧。《正义》曰:“迓训迎也,不迎击商众能奔来降者,兵法不诛降也。”迓(yà 亚),迎战、攻击。

[115] “尔所”二句:你们如果不努力,他们将杀了你们。所,如果。躬,自身。戮,杀身之祸。

[116] 本篇选自《尚书·周书》。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不久死去,其子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成王成年后,周公恐其安于享乐,故作《无逸》以告诫之。所谓无逸,即不要贪求安逸享受之意。本篇文字流畅、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尤其文中引述史事,以古鉴今的写作手法,对后世散文有着重大影响,是《尚书》中出色的经典之作。

[117] 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因封邑于周(今陕西岐山之北),故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由其摄政辅佐成王,东征平定管叔、蔡叔之乱。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西周建国及政权之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西周初年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

[118] 君子:此处所指为周成王。所:居其位。无逸:不要贪求享受安逸。

[119] 稼穑:耕种曰稼,收获曰穑,两字连称泛指农业劳动。

[120] 乃逸:才考虑享受安乐。

[121] 小人之依:平民百姓之苦痛。小人,指普通百姓。依,隐痛。

[122] 相:看。

[123] 厥:代词,他。

[124] 谚:同“喭(yàn 验)”,粗暴。

[125] 既诞:诞,汉《石经》作“延”,长久。此指时间长久。

[126] “否则”二句:否,汉《石经》作“不”,不则,于是之意,详见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无闻知,什么都不懂。此句意为于是辱骂他们的父母:“上了年纪的人什么都不懂!”

[127] 殷王中宗:即殷中宗太戊,商汤之玄孙,殷商第七代君主,据《史记·殷本纪》所载,中宗太戊为殷商中兴之主。

[128] 严恭寅畏:严,庄严。寅畏,敬畏。

[129] 自度:自己检束自己。度,衡量检测。

[130] 祗(zhī 枝)惧:敬慎小心。

[131] 荒宁:荒,通“妄”。妄宁,谓荒废政事,贪图安乐。

[132] 肆:因此。

[133] 高宗:即殷王武丁,殷之二十代君主,为殷商一代明君。

[134] “时旧”二句:武丁长期在外奔波劳碌,与百姓生活在一起。时,通“实”,实在是。旧,通“久”。

[135] 作:及、等到。

[136] 亮阴(ān 安):一作“谅”,居丧守孝。旧说为帝王居丧守孝,按照惯例,三年时间,政务交给摄政的冢宰处理。马融说:“亮,信也。阴,默也。为听于冢宰,信默而不言。”

[137] 雍:当作“礶(ɡuān观)”,和谐、喜悦。

[138] 嘉靖:意近揖睦、安定。嘉,司马迁以“嘉”为“密”,通“宓”,安也。靖,和也。

[139] 小大:庶民及官员。

[140] 无时或怨:没有怨恨他的。

[141] 祖甲:殷王武丁之子,兄为祖庚,依殷制,王位继承兄终弟及,而武丁欲立祖甲,祖甲认为废长立幼不合礼制,逃入民间。故后文有“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之语。

[142] “不义”二句:不准备登基为王。义,古“仪”字,准备。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义,古仪字,拟也。”旧为小人,久在民间做平民。

[143] 作其:等到他。保:爱护。惠:惠及。

[144] 鳏(ɡuān 官):老而无妻之人。寡:老而无夫之人。

[145] “自时”二句:意为从此之后在位的君王,生下来就贪图安逸。厥后,从那以后。时,此。立王,在位君王。

[146] 亦罔或克寿:也没有能够长寿的。罔,通“无”,没有。克,能够。

[147] 太王、王季:太王即周公之曾祖父古公亶父。王季即周公之祖父季历。惟:仅。

[148] 抑畏:克制警惕,即谦虚小心。

[149] 卑服:做一些很卑微的事情。服,从事、服役。

[150] 即:完成。康功:康字亦作“庚”,《诗经》有“由庚”之名,道路之意,康功即修整平治道路之事。田功:农业种植之事。

[151] 徽:善良。柔:仁厚。懿:美好。此指文王的美德。

[152] 怀保、惠鲜:都是爱护之意。

[153] 昃(zè 则去声):太阳偏西。

[154] 不遑暇食:没时间吃饭。遑、暇,都是空闲、闲暇之意。

[155] 用:以。咸和:和睦团结。咸,即“诚”字之省,和睦,《说文解字·言部》:“诚,和也。”

[156] 盘:耽溺。游:游玩。田:通“畋”,打猎。

[157] 以庶邦为正之供:与各个部落共同奉行政事。以,与。庶邦,众邦,指文王所辖之各部落。正,通“政”,政事。供,古为“共”字,奉行。

[158] 惟中身:惟,语助词,无实义。中身,中年。指文王受天命时正值中年。相传文王是四十七岁即位的。

[159] 继自今:从今以后。嗣王:指成王。

[160] 无淫于观:不要过度的安于享乐。淫,过度。观,通“欢”,享乐。

[161] 以万民惟正之供:与万民共同奉行政事。此句与上句“以庶邦惟政之供”结构相同。

[162] “无皇”二句:意谓不要自我放松说:“今日享乐一番再说。”无,不要。皇,宽暇、宽松。

[163] 非民攸训:不是百姓所效仿的。攸,所。训,教训。

[164] 非天攸若:不是顺从上天的做法。若,顺。

[165] 时人丕则有愆(qiān千):人若如此,就犯了错误。时,通“是”,这。丕则,那就。愆,过错。

[166] “无若”二句:此二句意为不要像商王纣那样迷惑昏乱,把酗酒作为美德。殷王受:即殷王纣。纣名受,《竹书纪年》作“帝辛受”,《牧誓》作“商王受”。纣以酗酒亡国。

[167] “古之人”四句:古时的君王与臣民常常相互告诫,相互关爱,相互教诲,所以人民也就不会互相虚诳欺诈。古之人,古时有德之先王。胥,相互,《尔雅·释诂》:“胥,相。”诪(zhōu 舟)张,虚诳。幻,欺诈。

[168] 正刑:政治法律。正,通“政”,政治。刑,法令、法律。

[169] 小大:此处指小法、大法。

[170] “民否”二句:人民那就心中怨恨不满,张口诅咒谩骂。否则,即“丕则”,那就。违怨,怨恨。

[171] 迪哲:明达而智慧。

[172] 厥或:那也许有人。此处为虚拟假称某个人。詈(lì 利),骂。

[173] 皇自敬德:更加敬畏修德。皇,汉《石经》作“兄”,通“况”,更加。

[174] “厥愆”二句:厥愆,他们(百姓)有错。“曰”的主语为上举的明君。意为百姓有过失,君王就说是我的过失,把过失揽在自己的身上。

[175] 允若时:诚能如此。允,的确。时,通“是”,这。

[176] 不啻(chì 赤):不但。

[177] 不听:汉《石经》作“不容”,不能宽容,按下文所述之意,正是不能容之意。此告诫成王之语。

[178] 时:通“是”,这。

[179] “不永念厥辟”二句:不能时常思索为君之道,不能放宽自己之心胸。辟,法度。绰,宽大。

[180] “怨有同”二句:民怨将会聚,集中于君身。丛,会聚、集中。

[181] 嗣王其监于兹:成王啊,要将此作为鉴戒啊!监,通“鉴”,借鉴、鉴戒。

[182] 本篇选自《尚书·周书》。春秋时期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秦穆公不听蹇叔劝阻,遣军越过晋国偷袭郑国,秦军至郑国滑地时,被郑人发现,于是秦军撤回,路过晋之殽地时,被晋军伏击,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统帅被俘。后晋释放三帅还国,秦穆公在隆重地迎接他们时,面对群臣,自陈己过,其辞被史臣录下,即为此篇《秦誓》。此文感情激烈,音节安排恰当,读来琅琅上口,声调响亮,有论者称之为响遏行云,虽未为确论,却也点出了本文的显著特点。

[183] 公:秦穆公,姓嬴,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

[184] “我士”三句:我士指群臣。秦穆公此篇是面对大臣们而讲。无,通“毋”,不要。哗,喧哗。群言之首,最具首要意义的话,即最要紧的话。首,首要。

[185] “民讫”二句:这二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怎么做都正确的话,那么他将会做出许多荒诞不经的事情来。穆公此言悔悟之前不听从古人之言,不顺从忠臣之谏言,导致今日战败。民,人。讫,尽、都。自,用。若,顺。盘,或作“般”。俞樾曰:“盘,当作‘般’。《说文》:‘般,辟也。’”即邪僻、荒诞不经之意。

[186] “责人”三句:俾:使、依从。如流:如水之向下而流。成语“从善如流”即出典于此。此二句意为指责他人过错没什么难的,能够从善如流地接受批评,这是很难的啊!

[187] “我心”三句:我心中所担忧的,是日月时光流逝,再也回不来了。云,一作“员”,返回之意。

[188] “惟古”二句:意为往日的谋臣,未能替我出谋划策。古,故。谋人,谋臣。忌,按《说文解字·心部》“忌(jī基)”字引《周书》文,应为“惎”,谋划。

[189] 姑:姑且。将以为亲:将是我亲近之人。

[190] “虽则”二句:虽则云然即虽然如此。猷,通“犹”,还。询,征求意见。黄发,老年人。

[191] 罔:无。愆:过失。

[192] 番(bō 波)番:“番”通“皤”,形容老人头白的样子。良士:贤臣。

[193] 旅力既愆:年老力衰。旅,通“膂”;旅力,力量。愆,过失,引申指衰老。

[194] 我尚有之:我还是跟他们在一起。有,亲近。古人相亲曰“有”。尚,尚且,幸运。

[195] 仡(yì 亦)仡:勇猛雄壮的样子。

[196] 射御不违:指射箭和驾车技术都很纯熟。违,失。

[197] 欲:喜欢。

[198] 惟截截善谝言:那些谄媚地说花言巧语。截截,《说文解字》作“戔戔”,奸邪浅薄的样子。谝(pián 骈)言,花言巧语。

[199] 辞:当作“怠”,因传写误为“辞”(易辞,《公羊传》作“易怠”),轻视、困苦。连上句指那些花言巧语,使当政者懈怠。

[200] 我皇多有之:我以前大多有之。皇,大。有之,亲信他们(谄媚之人)。

[201] 昧昧:默默的沉思。

[202] 一介:一个。

[203] 断断猗,无他技:纯正专一,而无其他之技。断断,纯正专一。猗,语气助词。技,指具体的某种突出的技能。

[204] 休休:宽容好善。

[205] 其如有容:他有很大的肚量。

[206] “人之”二句:别人有能力,就好像自己有一样。

[207] 彦圣:优秀聪明。彦,优秀。

[208] “其心”三句:从内心喜好,而不只是从口中加以赞誉,这就是真正的休休有容啊!不啻,不但。

[209] “以保”二句:意为(像这样的人)对于保护我子孙民众,也有很大的作用。职,主要,引申为关键。

[210] “人之”二句:意为别人有能力,就嫉妒怨恨他。冒,通“媢”,嫉妒。冒疾,即妒嫉。

[211] 违:阻挠、阻碍。

[212] 俾不达:使他们(指上文的“彦圣”)的意见行不通。

[213] 殆:危险。

[214] 杌隉(wù niè 物涅):动荡危险。

[215] 荣怀:安定繁荣。

[216] 尚:主要。庆:善。从“邦之杌陧”至此四句,意为国家之危险不安,维系在一个人的身上;国家之繁荣安定,也由于一人之善良。此强调君王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