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居感兴二十首(选一首)
朱熹自称他读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感遇》诗,受到很大影响,于是在斋居无事之时,效其体作《感兴》诗二十首。据南宋岳珂《桯史》说,它们作于朱熹晚年,含意很深,“非风云月露之词”。这组诗过去通常被看作是朱熹的代表作,评价极高。如清初王夫之称赞这些诗大振金玉,旷世一遇,是说理诗中不可多得的杰作(见《姜斋诗话》)。清末刘熙载认为这些诗高峻寥旷,有理趣而无理障,不在陈子昂《感遇》诗之下(见《艺概》)。但公正些说,这二十首诗,大多是谈性说理之作,虽然还不能说它们都是一些押韵的语录讲义,但就艺术表现而言实在并不高明,和陈子昂慷慨悲怆、寄兴无端的《感遇》诗,实难相提并论。不过其中某些诗篇,怀古伤今,确有所指。这里选了其中一首咏史诗。朱熹曾作《资治通鉴纲目》,其最初动机,在不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作为正统,认为三国当以蜀汉为正统。这首诗赞扬刘备、诸葛亮,谴责董卓、曹操,正是这种正统思想的表现。
东京失其御,刑臣弄天纲。西园植奸秽
,五族沉忠良
。青青千里草
,乘时起陆梁
。当途转凶悖
,炎精遂无光
。桓桓左将军
,仗钺西南疆
。伏龙一奋跃
,凤雏亦飞翔
。祀汉配彼天
,出师惊四方。天意竟莫回,王图不偏昌
。晋史自帝魏
,后贤盍更张?世无鲁连子
,千载徒悲伤!
【翻译】
东汉王朝,已经丧失了
统治天下的力量。
那些受过宫刑的宦官,
竟然舞弄国法,要挟君王。
奸邪之徒遍布西园,
忠贞之士五族遭殃。
董卓率兵乘时而起,
专断朝政,跋扈嚣张。
曹魏变得更加凶逆,
汉德终于失去了光芒。
左将军威武非凡,
持剑雄踞西南疆场。
伏龙从隆中奋跃而出,
凤雏也一起谋划赞襄。
祭祀苍天以汉祖配享,
出师北伐威震四方。
天意终究无法挽回,
帝王之业难以偏昌。
陈寿以魏作为正统,
后人何不改弦更张?
世上已没有鲁仲连那样的义士,
徒然留下久远的悲伤!
- “刑臣”句:刑臣指宦官。汉桓帝即位初年,外戚梁冀掌握朝政,桓帝和宦官合谋诛杀梁冀,朝政落到宦官手中。汉灵帝时,宦官张让、赵忠等十二人操纵朝政,其父兄子弟在外为官的遍于各州郡。
- 西园:汉上林苑的别称,是专供皇帝玩赏、打猎的园林。
- “五族”句:建宁二年(169),汉灵帝在宦官挟制下,收捕李膺、杜密等党人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杀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灵帝在宦官挟制下又命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并连及五族。
- “青青”句:据《后汉书·五行志》,汉献帝刚即位的时候,京城流传着这样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即“董”字;“十日卜”,即“卓”字。言董卓虽一时得势,终将被杀。董卓(?—192),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昭宁元年(189),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 陆梁:嚣张,猖獗。
- 当途:据《后汉书·袁术传》载,袁术年轻时,见谶书言“代汉者,当途高”。“当途高”指象魏。象魏,宫廷外的阙门,为悬法之所,又称象阙、魏阙。因象魏当道(途)而且高大,故称“当途高”。后代以当途作为三国魏的代称。
- 炎精:火德。汉自称以火德王,故用以指汉朝。
- 左将军:指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曾为左将军。公元212年称帝,都成都。次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
- 仗钺(yuè越):仗,拿,持。钺,古代兵器,大斧。
- 伏龙: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刘备称帝,任丞相。
- 凤雏:庞统(179—214),字士元,汉末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刘备得荆州,与诸葛亮同任军师中郎将。
- 配天:祭天时以祖先配享。
- “天意”二句:言蜀汉的灭亡,乃是天意,诸葛亮光复汉室的事业没能成功。不偏昌,即不能靠偏安昌盛。偏安,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土地。
- “晋史”句:西晋史学家陈寿著《三国志》,其中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本纪中,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列传中。
- 鲁连子:鲁仲连,战国齐人,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攻赵都邯郸,魏使新垣衍劝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赵国尊秦昭王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