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求学南开

就恋这把黄土:刘东生传 作者:白晶 著


2、求学南开

1929年,刘东生从奉天省立第二小学毕业了。他与同班毕业的学生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是继续上学还是就业。

班上有位姓马的同学,父亲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开了一家医院,这使许多人觉得上大学学医有前途。沈阳有日本人开办的南满医科大学,一些人为了学医,就先考南满中学。刘东生本来想学医,继承祖父、伯父的事业,却由于对日本侵略者极端痛恨,所以坚决不上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在此问题上,父亲不仅支持儿子的想法,更有为儿子设立的长远打算与安排。正是父亲远见卓识的安排,决定了刘东生的命运。

父亲先把刘东生送到皇姑屯一位私塾教师李彬清的学馆,跟他学了半年古文。这位李老师新旧学兼通,不但教古典文学,而且数学也教得很好。因已小学毕业,且父亲也教过他一些古文,刘东生学的第一课即是从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始的。文中有许多人生哲理,尤其是那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给了他许多人生启示: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接着,刘东生又知道了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写此文时正怀才不遇,才有了这般情怀,这让刘东生敬仰不已。

除此之外,父亲还安排他晚上到一位老师那里去学习英文。在这一年中,刘东生虽然没有进入正式的课堂,但对他而言,这段时间的学习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父亲为刘东生安排的必由之路,因为他一定要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才能走到理想的道路上。

刘东生的父亲有位金姓的同事是天津南开中学第一期的毕业生,与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同班同学。父亲找到那位同事,让他力荐刘东生报考享有盛名的南开中学。因远隔千里,父亲的这位同事与学校早已生疏,与许多同学也少有过往,因而难度很大。但这位金伯伯还是费了很大周折疏通关系,给了刘东生报考南开中学的机会。

刘东生看到父亲及金伯伯为了自己的前程,费尽周折,很受触动。面对得之不易的机会,刘东生日以继夜地备考,想用自己的行动报答父亲的厚望,也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父亲没有白白培养他。

果然,1930年秋天,刘东生不负父望,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当他刚进天津南开中学的那一刻,望着庄严、宏伟、富丽的教学楼,望着运动设施齐备的大操场,望着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及生物实验室内先进的实验设备,想到这是人才济济并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自己终于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将在这里开始学习和生活,刘东生非常兴奋。他暗下决心,以优异成绩走进南开,几年后也要以更优异的成绩从这里走出去。

南开中学是有着光荣传统和历史的学校。创办人严修是前清翰林,在贵州做过督学,有维新思想,主张新学。他曾资助南开学生周恩来留日。后来有人对他说,周恩来是共产党,劝他不要资助。他却说“人各有志”,并一如既往地资助他去留法。南开中学的校长是张伯苓,刘东生来校上学时,他年近60,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校长”。这位老校长可是非同一般的人物,他的传奇人生及做人风范,在刘东生刚到南开时就已惊叹和敬仰不已了。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曾当过清朝海军,参加过壮烈的甲午海战。他当过私塾教师,又是美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后,他才立志兴办教育,想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先后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而且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从清末走来,他用人才丈量了中国近代历史;从平民中走来,他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立起教育家的丰碑。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

当时社会上的私立学校多为赚钱,南开也属私立,却是一所赔钱的学校。为使南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张伯苓主要靠到国外去募集资金。他去美国募捐,总要带上南开饲养的金鱼,捐款1万美金以上的送金鱼1尾。他在学校账上支出10尾金鱼,补上的一定是10万以上的美元。他一生从国外给南开募集的款项数以千万计,而且多属个人行为,他从中提取若干入私囊,别人也不会知道,也不会过问;但他不屑于这样做,而是分文不差地收入南开的账户。很多人正是由于敬佩他办学的毅力和纯洁高尚的品德而慷慨解囊的。

张伯苓的生活和他的为人一样,始终朴实无华,不吸烟、不喝酒,也不摸麻将和牌九,过着布衣粗食的生活。他深知俭可养廉,曾对夫人说:“教育清苦事业,所入无多,当量入以为出,家中事悉以累汝。”他若外出办事,永远坐三等车厢,每次都住在一天一元钱管吃管住的小店里。他性喜安静,但不刻意追求居住的舒适与安逸。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可是仍居住在天津西南角平民区的简陋住宅里。

刘东生在了解了张伯苓校长高风亮节的风范后,更觉得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是人生的大幸。他常常体会着老校长给他们的校训学训:“勤奋”“求实”“创新”“团结”“严谨”……而老校长常常说的“不要爱钱,够用就行”,更让他体会到这八个字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这些都深入了刘东生的心田。他深刻地认识到,这里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陶冶精神的大熔炉,会让他受益一生。

1931年秋,刘东生升入初中二年级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占领了沈阳。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军很快占领了东三省。

那时,天津有日本的租界和兵营,日本在天津“驻屯军”的兵营在海光寺,就位于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及南开女中之间。日本兵常在学校附近演习野战、夜战,火光和枪声都能看得见、听得见。不少日本浪人及日本军人组成的便衣队经常打、砸、抢,中国当局也束手无策。几年来,刘东生及同学们就是在日本侵略者的直接威胁下学习与生活的。心中涌动的仇恨、爱国激情及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刻苦学习的热情,一直贯穿了刘东生的整个中学时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这天,在刘东生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一天,也是他高中毕业后,坐火车离开天津回家的日子。

这时,刘东生一家早已从沈阳迁居北平。因早已收到刘东生要回家的信,父母也在盼望他早些回来。到了晚饭时,他们还没有见到刘东生的影子,若在平时,午饭后他便可到家了。母亲急得团团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嘴里一直念叨着,这是咋回事?父亲虽然也着急,还是安慰她说,许是临时学校有什么事,又来不及跟家里说一声吧。

其实,一大早刘东生就坐上了开往北平的列车。可快到中午11点时,火车还未进丰台站却临时停车了。车上的人议论纷纷,都不知出了什么事。这时,他们看到车窗外面的日本兵一边打枪,一边从火车左侧急匆匆地跑过。这时人们才得到消息,卢沟桥那边中国军队与日军军队发生了激战。在极度恐慌与不安中,至午夜12点火车才再次开动。刘东生到家时,天已放亮了。

一直未睡的母亲抱着儿子放声大哭。父亲虽然喝斥:“人这不都平安回来了,你还哭个啥?”但一颗焦急万分的心还是落了地。眼见战事很紧,北平更在刀刃上,他是一家之主,全家老小的安危都记挂在他身上,心里比谁都急。也就在这天,父亲痛下决定,全家转至天津,躲避战事。7月底,他携全家在天津的英租界附近租了间房子,暂时住了下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