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灰色的运命与战栗的人》

伪满时期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研究卷·伪满洲国的汉语作家和汉语文学 作者:(日)大久保明男


四 《灰色的运命与战栗的人》

1935年10月,综合文化杂志《新青年》在奉天创刊,每期刊载数篇文学作品,以此为契机文学界逐渐复苏,略显盛况。《新青年》创刊当初是旬刊,于1937年改为月刊,到停刊的1940年共出版了一百期以上,在“满洲国”算是发行期较长、发行期号较多的汉语文艺期刊。杂志的发行机关是满洲帝国协和会奉天省本部新青年社(或称新青年旬刊社),而协和会是统治“满洲国”的最大政治机构,当然该杂志也避免不了受它的控制和影响,但纵览《新青年》刊载的文学作品会发现,其中并不都是为体制歌功颂德的所谓国策文学。

创刊伊始的《新青年》主要由陈健男、成弦、高曼侠担任编辑,受这些故知之邀,灵非从第五期开始加入编辑阵容。到1937年秋因编辑部人事变动而辞去职务为止,灵非参与了该杂志大约两年的编辑工作。与此同时他自己又重新展开了文学创作活动,其作品也主要发表在《新青年》上。目前能够确认的有长篇连载小说《灰色的运命与战栗的人》,以及数篇文艺时评等作品。

《灰色的运命与战栗的人》堪称灵非的代表作之一,开始连载于《新青年》的创刊号,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多。这篇作品在连载时每每被安排在杂志的篇尾,即可视为每期的压卷之作。它是一篇比较特殊的作品,说它特殊,是因为故事的舞台以及人物全都设置在外国。笔者初次阅读该作时误以为是一篇未标明原作的外国作品的翻译或改编,但目前尚未发现与该作故事情节相类似的海外文学作品存在,当然无法证实该作是“盗版”。总而言之,在当时的文学作品里将故事的人物和舞台设置于国外的极为罕见,因此在这里有必要探究一下该作的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出身的某青年为了疗愈失恋的痛苦去意大利长期流浪。而正因这次伤心之旅挽救了青年的生命,因为留在故乡的很多年轻人被卷入到抗击德军入侵的战斗而捐躯沙场,青年的家乡也被战火化为灰烬。青年回到时隔六年的家乡,目睹战争带来的悲惨情景,不胜感伤地追忆起在故乡度过的日子,而同时一个新的恋爱也悄悄地来到了青年的身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