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终于也当上科举主考官

山之巍峨:林则徐传 作者:郭雪波 著


三 终于也当上科举主考官

蜗居京师六七载,林则徐终于等来机会。

那是个天高气爽的九月。

西山的秋叶正红,怀、密的鳟鱼正肥,他出京城了。

在嘉庆十九年(1814)已升翰林院编修的他,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上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等官职,口碑颇好,此次被嘉庆皇帝钦点出任江西乡试副主考官。这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事。

意气风发出京师,也许他想起自己当年三次赶考的艰难经历。

底层有多少莘莘学子,在熬在等在拼那出头之日,苦苦等候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他深知其滋味。因而,突然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变得重了。一不能辜负朝廷的委任,二不能埋没了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当一名会试考官,更须具备慧眼,再就是不可藏私或存偏见狭义,耽误了社会之贤能、国家之栋梁。

对于他出任乡试考官,也惊动了远在福建的老父亲林宾日。老人家知道消息后,高兴之余复函中一再叮嘱他:“自以为踬于场屋,倍知科名之难,屡谕衡文当慎之又慎。”这里提到的衡文,泛指评选和品评文章,特指主持科举考试。显然,一向为人公正清廉的老人,也不太放心,儿子头一次出京做这等“衡文”要事,千万马虎不得,出了差错会毁了一生前程。

林则徐自然明白老父亲的良苦用心。

江西南昌考场,历来人文荟萃。

中国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始于隋唐,完善于宋,盛行于元明清,整整延续了一千三百年,其间曾产生七百多名状元、近十一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可以说,就是这些人才帮助各代王朝治理天下,延续繁荣了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文明流传至今从未衰落。古代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考的是极少数。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以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在这十万余名进士中,江西省占有十分之一,约一万一千余名,只白鹿洞书院就出了三名状元,数百位进士。江西籍进士中有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朱熹、文天祥、陈三立等多位闻名于世的政治精英和文化奇才。清代二百六十七年,举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会试(包括恩科),共录取进士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二名。江西清代的乡试,统计到道光十九年(1839),共举行了七十八次,共录取举人七千二百九十七名。从这些数字中,便可看出江西真可谓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这里的风水甚好。

林则徐赴南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每日在闱中读卷,如他在奏稿中向皇上汇报的“细心勤阅,庶少屈抑人才”。与他一起派遣来的主考官吴其彦,是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任翰林、侍郎、顺天府(今北京)学政等官职,两人配合默契,每日阅读房中同考官推荐的考生试卷二三十本。怕有错漏,把前几日阅过的卷宗又取样反复检视,各场间进行比对,对头场四篇都做评语。最后,把他们二位主考官拟定的取中之卷,再发给各房的房师即同考官们,以查对二三场笔气。清代考场有一种既成规矩,如果主考官从落选考卷中发现佳文,本房同考官又不愿意补荐,则主考“不得授意同考掣云从前批语,补用荐条,但将取中缘由于卷面批明,听磨勘官细心校勘,文内有千例议,专做主考”。因此,不少主考官在搜阅落卷时,往往顾忌同考官面子,就睁一眼闭一眼,最后是“房考已批抹,文字虽佳,不肯取中”,以避免待后试卷送礼部磨勘时,招来多余的麻烦惹出一身臊来。

林则徐是个认真的人,他可没那么多窠臼讲究,甚至有时候不管不顾。

尽管第一次出来做考官,还是个副的,他还没有失去清廉公正的锐气。

根据他的日记中记载,自八月六日进入贡院,到九月九日发榜为止,他一直闭门谢客,长住在贡院奎宿堂寸步不离。地方出于考虑名声和士子成绩,对考官们的接待十分优越,应酬之事颇多,这让林则徐心烦。日记中写道:“由抚署坐亮轿赴贡院,自进省时,地方即备八座肩舆,力辞之,改为四人——自入闱以来,监临、提调、监事连日输送酒席,是日近中秋,送席尤多,心甚愧之,且觉物力可惜。”他反感有人利用身份摆出一副大爷的样子,吃喝不拒,讲究排场,但有时无能为力,只能自律而已。

为了防止考试题泄密,他自己写考题,传来刻字工匠,进堂后当场刻版,随后会同各帘官通宵监督印刷,从头天下午到第二天早上,直到将一万一千份试卷交给监临官,整整忙碌十五六个小时,才得空入室内卧榻补睡。为了不屈抑人才,他从八月十五日开始评阅各房帘官荐卷,直到三十日才把四百五十一份荐卷全部批阅完毕。考生的每人头场四篇作品,每篇都经他亲笔写出批语,并于九月初一二日调阅二三场考卷相互比较,再发交各房查对。九月初三至初六日,又用四天时间点阅落卷。正是这时候,他从一堆落卷中发现“爱”字第二十一号卷,是为遗落的佳文,惊诧考生“为异才”,于是马上补行录取,毫不犹豫。当发榜之后,才知这份落卷属江西“素有才名”的周仲墀,险些留下遗珠之憾。

此周仲墀,后来果然了得。字雪樵,号申之,江西湖口人,道光三年(1823)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浙江绍兴知府。他自幼熟读十三经、诸子百家、诗、古文、辞,无不精通,为文作诗,淋漓顿挫,日可数千言。会试总裁汪廷珍评价说:“闱中四书文,湖南汤鹏三艺皆英气勃勃,二三场则江西周某沈博典丽,为近来刮帖家所无。二子,海内隽才也。”周仲墀因此而“名噪都下,乞诗文者无虚日”。道光六年(1826)散馆后,被任命为检讨,充本衙门撰文,帮办院事。嘉道之际,士林交游趋于活跃,各种小规模雅集很多,才气盛传的周仲墀和汤鹏也应邀多次参加这些活动。道光十一年(1831),周被公认“才具明练,办事细心”,被委任为汉办事翰林官。清代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之长。这段时间里,“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把他忙得够呛,就再没时间参加修禊、雅集活动了。道光十二年(1832)京察被评为一等,任命他为浙江绍兴府知府。任期内,留心民事,主持修建三江闸,历尽艰难。工作之余,还“提唱风雅”,绍兴一帮风流文人趋之若鹜从之如风,因此被人雅颂为“风流太守”,这也不枉被林则徐慧眼识珠,封之为“异才”了。道光十六年(1836),天妒英才,他英年早逝,绍兴人建祠祀念他。

咱们再回到这次乡试。

除了周仲墀这桩个案,林则徐又发现,落卷中有的与取中并已经发刻的文章有许多雷同之处。显然,这是有人作弊才出现文章相同的情况,于是他果断将“已中副榜及拔贡者三人,俱抽去,另补他卷”,而对“被黜之卷,必将如何疵颣之处分篇批出”,存于卷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