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联盟团体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 作者:晓树 主编


扩张野心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充分有效地接受和利用它的机会,是不能取得大成就的。

——洛克菲勒

联盟团体

“促进南方繁荣公司”与大油田区两个集团间的争执,并非单纯为了利益冲突,而是新旧工业交替混乱必然产生的混乱现象。因为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炼油业也跟着进步,已非昔日的小本生意,而成为大规模、全国性的企业,这些企业的领袖们自然渴望商业规则化、统一化,厌恶一窝蜂地开设小厂,以致产品过剩而一味杀价,令市场混乱。他们希望从乱中理出头绪,使炼油业走上规则化的道路。反之,大油田区的产油工业领袖们,大多都是比较大胆却粗俗的生意人,他们着重各人的发展,不能接受炼油工业者的想法。

很明显,两个集团间必将产生冲突。当炼油工业的领袖们与铁路公司计划进行合作作业时,引起了产油业集团的恐慌,他们强调经商的自由,反对铁路公司与炼油业合伙,恐惧日后产生垄断市场的可能。于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爆发了。

在这场“战争”中,大油田区方面人才济济,领袖除了有产油业主埃森——“石油生产工业协会”会长,尚有米契尔、浮弟、克拉普等人,还有油田区的炼油业主——杰出的亚格博等人,他们两派同心协力地起而攻之。除此,尚得到他们旗下的员工、中间的生意人和当地报业人士的支持。

其实油田区的抗议人士也和其他地区的炼油业者一样,是为争夺权利而战。但是,他们比较懂得群众心理,对民众及新闻界宣称是为了正义而战,把箭头指向其他区域的炼油厂商争取回扣及试图垄断市场的两个缺陷,大加发挥。并派人员至政府机关游说,要国会派调查小组来调查此案,以取消“促进南方繁荣公司”。这样,闹得全国沸腾,大家以看热闹的心情来观望事态发展。

此事件于1873年2月底掀开,到3月11日,纽约长岛有一位叫亨利·罗杰尔的人士到达大油田区来参加当地人士与“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对抗。他认为若长岛与大油区联合起来抵制其他同行,必定所向无敌。由此事件可以看出,当时的局面是无纪律,无组织的。

但油主的抵制却有效地使“促进南方繁荣公司”成员的贮油库逐渐倾空。自始至终都保持沉默态度的洛克菲勒更加沉默了,本来还蔑视新闻界的费尔杰也不再开口了,他们忽略了当时群众厌恶拿回扣及恐惧工业垄断的心理。事后,洛克菲勒后悔地说——

我本来以为,跟妒忌及失望的人说理是浪费口舌,所以我都保持沉默,也鼓励同人效法。没想到我们越沉默,受到的攻击越大。现在,我真后悔当时没把记者都请进大门!

3月中旬,大油田区终于占了上风。由十二人组成的调查小组(九位来自大油田区,三位来自纽约)终于在18日与“宾州铁路公司”的负责人及“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幕后主持人——史考特联络。铁路公司怕激怒群众又怕侵犯法律,马上承认该公司的各契约都是不正确的,而且居然立刻见风转舵,想请大油区的各业主也与他们合作。调查小组认为不妥,只建议要去纽约见纽约中央铁路系统的负责人,一场好戏终于开锣。

调查小组一行到了纽约之后,立刻见到纽约中央铁路系统的老总裁凡登皮尔。凡总裁一见该队人马,就堆着一脸笑,呵呵地说:“你们这批老弟兄,个个还好吧!真高兴今天能看到你们这批哥儿们,你们老家的油田搞得如何啦?”然后大敬雪茄烟,一个劲批评“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条约以及对商人垄断市场的不满,并把加入“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一切责任推到不在场的儿子身上。等到有人提到各铁路公司联合起来垄断市场,暗中分摊生意之事时,老总裁眯起了眼睛,大惑不解地问:“有这种事啊?我都不知道!倒是史考特十年前好像建议过,那个家伙!”

在这种打哈哈的情形下,凡总裁还是以“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要求该公司成员、在大油区的各油主及厂商和解,调查小组坚持不肯与该公司有任何瓜葛,不接受该信。

倒是在3月25日,该小组与各大铁路公司的负责人——有纽约中央系统的凡登皮尔、艾利铁路公司的几位负责人、湖边公司的总经理克拉克、大西洋与西部铁路公司的麦卡理蓝及“宾州铁路公司”的史考特,在“艾利铁路公司”的会议室开会。

会议过程很精彩,最初是调查小组表现对产油业的抱怨,再就是威胁铁路公司必须要与炼油厂商脱离关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时,“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负责人华逊在隔壁房间开会,担任会议主席的“湖边公司”负责人克拉克建议邀请华逊进会议室,调查小组大加反对,说绝不与任何“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人员会谈。克拉克大怒,表示他与华逊是老友,一定要请他入室。此时,华逊由洛克菲勒陪同一起进入,没想到调查小组马上离开,使得华逊与洛克菲勒窘得满面通红地离开会议室,这件事自然又被第二天的报章描绘得有声有色。

“宾州铁路公司”的负责人史考特只好赶快充当和事佬,建议取消与“促进南方繁荣公司”所订立的所有条约,而另拟约定。此次,要包括所有愿意参加的油业人士,主旨在平均分配原油及运输的生意。克拉克立即表示赞成,史考特当场就草拟了协议,使“促进南方繁荣公司”与大油田区及纽约来的代表——“调查小组”在协议上签了字。

资料链接

宾夕法尼亚铁路

宾夕法尼亚铁路是美国过去的一段铁路网,是美国连接东海岸与内地的最大铁路干线。宾夕法尼亚铁路,于1846年开始修建,总部位于费城。其最高峰时其路网长达10000英里(16000公里),而在其历史中宾州铁路投资或是合并了大大小小总共800家铁路公司。其中,宾州铁路在当时曾是全世界最大的上市公司,美国六大炼油中心的匹兹堡,就是长期受控于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宾州铁路公司的董事长多年曾被认为比美国总统还有权势,因为当时宾州铁路的年度预算比美国政府还大。

1968年,宾夕法尼亚铁路与其竞争对手——纽约中央铁路合并成为宾州中央铁路。联邦政府的州际商业委员会在1969年时要求情况不良的纽约纽哈芬与哈特福铁路也被纳入宾州中央铁路。然而,随后,因为通货膨胀、管理不当、异常气候以及联邦政府停止财务支持等一连串的因素影响之下,宾州中央铁路被迫在1970年6月21日宣布破产。随后宾州中央铁路的路线便被分给联合铁路与美国铁路公司。

新协议书上注明任何公司都不可以拿回扣,也不可以有任何特权或均分生意的现象。表面上看来还算公平,但实际上匹兹堡和克利夫兰又吃了暗亏。两地要花五毛一桶的运费将原油运进工厂,再花二元三毛五分的价钱把炼好的石油由克利夫兰的工厂运往纽约出口。大油田区的厂家在提炼之前,只要就地取材,不必支付运费。提炼之后,他们也只需花二元三毛五分运往纽约各经销地。如此,他们每桶油的成本比克利夫兰省了五毛钱。在纽约当地的厂家,虽然要支付原油运输费,但提炼后的油可以在当地销售,不用再支付运费,无形中他们也占了便宜。

虽然外表看来好像已和解,其实双方仍相持不让。油田区的强硬派仍不肯卖油给“标准石油公司”。但“标准石油公司”产量庞大,一旦停止输入原油及输出提炼油,马上就会影响到铁路公司的生意。再者,大油田区少了这么个大客户,生意也直线下降。

终于,等到4月初,有一个油主自己打开僵局,勇敢地将原油卖给“标准石油公司”。虽然,强硬派的人土仍然反对,但有人出面说:“我们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如果有一个人与敌人来往,其余的人应该个个跟进!”

随后,即示意洛氏出来表明他与“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关系。洛氏赶快出面否认他与“促进南方繁荣公司”或其他铁路公司有任何协定,表示愿意与所有产油业主恢复生意。由此油田主人个个欢欣地放下心,一场商业风波就此渐渐平息下去。

由此风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促进南方繁荣公司”成立的先后及洛克菲勒的得失。我们要知道该公司的组成是因为铁路公司要平均分摊生意,所以仓促间联合克利夫兰、匹兹堡及费城的炼油商一起组成公司,因而得罪了大油田区的业主们,使大油田区的业主们认为他们要垄断市场。接着,这种畏惧少数人垄断市场的心理很快感染到群众,因而掀起一场大风波。由此看来,洛克菲勒是不应该加入到这么一个集团,使自己的名誉受到损害。洛氏为人虽然小心谨慎,但不了解大众心理,这个短处使他三番两次地在事业上吃亏。

虽然,洛氏在“促进南方繁荣”公司上跌了一跤,但暗中他还是在积极地进行合并小厂的宏愿。

洛克菲勒在1871年年底结交了拥有显赫家势而又头脑灵活的奥立徽·潘安。当时,克利夫兰仅有两家规模大且又声势相当的大厂,一为“标准石油公司”,另一即为“克拉克·潘安公司”,奥立威·潘安就是该公司的大老板之一。潘安家族不但有钱,在社会又有名气和地位。洛氏需要利用他在社会上及政治上的力量,所以邀他入股。而潘安也因他本身的公司不赚钱,需要财力上的支持,所以在“标准石油公司”决定增资时,答应洛克菲勒的要求,把公司重新估价,将之并入“标准石油公司”,自己与克拉克变成新公司的股东。

在这以前,洛氏早已买下克利夫兰·史坦利的炼油厂。后来又买下纽约的波士维的炼油厂,自此,势力已渐渐由克利夫兰延伸到纽约。

1782年,正当外界闹得风风雨雨之时,具有野心而又冷静的洛克菲勒却在家乡陆续合并小厂,进行组建一个大企业的理想。1872年年底,他的企业王国已包含了三十四个大小工厂,他逐渐步上企业家的梦想,称雄世界商场。

当时,他的工厂规模颇大,约有一千六百名员工,每星期要发两万元薪水,每天出产的石油约一万桶,与大油田区或纽约全区的产量相等。

虽然,许多人认为他太具有野心,他合并而成的公司不会长久生存,但洛克菲勒却对自己非常有信心,仍不断地策划新的经营方针:第一步,他们要调整运输费。他觉得上次与大油田区请来的调查小组所拟定的运费偏高,便又派费尔杰去商量,能干的费尔杰终将精炼油的运费由每桶二元三毛五分降到二元两毛五分。“湖边铁路公司”为了害怕失去大客户,也就顾不得什么协议,完全按照费尔杰的指示去做。第二步,他们计划除了生产灯油及挥发油之外,再增产其他副产品。因为合并进来的工厂,有许多是专门生产副产品的,所以,“标准石油公司”逐步计划生产煤油、染料、油漆、蜡烛、润滑油等等。

因为工厂的不断扩张,所以公司更需要各方面人才,潘安在公司行政和对外社交上,也扮演着与费尔杰相同分量的角色。洛克菲勒除了精挑手下大将之外,对一般员工也很和蔼可亲,并且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面孔。他仍如昔日一般地谨慎与节俭,譬如,每个装石油的木桶上都有一圈铁箍,洛氏派人做实验检验,少用几英寸重叠的铁箍会不会减少木桶的坚固性,实验结果是否定的。于是,这一项新发现使公司每年又减少了许多成本。

洛克菲勒做任何事都是冷静、彻底的。他不是一个有攻击性的人,他含蓄、果断而有信心,对事业上各项事情,他总是不断地计划和分析,并且不是看看就算了。他最痛恨的就是石油工业中产油业与炼油业两方面都混乱不堪,他一心一意想把它们规则化,清除市场纷乱,使石油业有一个健康的目标,永远繁盛下去。而他逐渐消减克利夫兰的小厂,把它们合并于自己旗下,虽是以营利为目的,但多少也抱着使石油工业统一化的理想。

当洛克菲勒在家乡发展抱负之时,其他地区的炼油业因“促进南方繁荣公司”的解散,马上呈现混乱的局面,于是又有人提议大家联合起来(此次包括产油协会人士),再重订协议。这次的提议称为《匹兹堡计划》。

匹兹堡计划是由在匹兹堡的华顿及洛克赫两人发起,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把炼油业组织起来,不再产生纷乱的局面。洛克菲勒认为这是很好的构想,于是亲自到大油田区去说服业者,邀请大油区的炼油业也加入此组织,没料到大油区的炼油业首领亚格博等人一看草议,就非常赞成,于是《匹兹堡计划》就演变成为“全国炼油工业协会”。

“全国炼油工业协会”成立于1872年9月,由洛克菲勒当总经理,大油区的凡登格当副总经理,东郡来的派特当会计。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势力均衡的合作。“协会”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开放性组织,任何炼油同业都可以参加,没有排挤任何炼油区,整个组织的行政人员都由各区公平地选出。总部规定每日原油的用量及其配额,除非在组织人员的监督下,否则不可自由买卖原油。大会组织愿意接受各种批评和抱怨。在五年的协定期限内,会员可提前一年通知大会而离会。地区上若有四分之三的退出票,那整个地区就可退出该会。这个协会确实比前次时的协议完善得多,但有一点在协议上没有说明,那就是:他们要减少国内一半的炼油工厂、有计划地打击投机者。

差不多在相同的时间,产油量过剩得令人心惊,互争开采及竞争的结果是市价大跌、谁也赚不到钱。于是,他们自己也提议组织起来,不久一个新的,且与“全国炼油协会”互相友好的“原油生产协会”成立了。领导人仍是埃森先生,他们的会员包括大资本及小资本的各个油主,主旨当然是在节制原油的产量。

结果,禁令一颁布,市场就趋于平稳;禁令一撤消,大家便又神经质地加紧开采,使得价格猛跌,市场波动。在这种情形下,埃森只好想出另外的办法来节制产量、控制价钱。

他建议成立一个“原油代理公司”,投下一百万元资金,向所有的油商购买原油。原油每桶不可低于五元。若市价相当于五元则付现款;若市价下到五元则将油贮库,付一半现款及一半贮藏的收据。该“代理公司”的股东必须是合法的产油业主,如果市价偏低,该公司的股东就应该开炼油厂,或利用其他方法来提高市价。同时,他们也将不断地用科学方法调查市场、统计开采的油田产量及存货。总之,该公司的目的仍在控制原油产量和价格。

这个协议只有大油田业主赞成,小油田主人非常反对。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种组织会渐渐由大股东控制,从而吞下整个工业。小资本的油田业主即刻表示不愿合作,他们仍不断地采油,使“原油生产协会”定的油价与现实市场脱节而面临困境。然而,野心的洛克菲勒是支持这一组织的,他希望原油业能由一强大组织控制,炼油业也由一强大组织控制,然后两个集团之间互相合作。

所以,当“原油生产协会”一成立,洛克菲勒就派“标准石油公司”的人前往购买六千桶的原油(每桶四元七毛五),并表示他们之间日后将有许多合作机会。洛克菲勒想与大油田区取得默契,表现得很有诚意,三番两次要求埃森派人与“全国炼油工业协会”的人见面。埃森却仍未忘旧恨,反应冷淡,并发誓不与南方公司的人谈和,但后来仍默许双方人员在1872年12月19日会面,于纽约的第五街旅馆签订合约。后来“原油生产协会”在提多维通过该合约,并于12月23日生效,被称为《提多维协约》。

《提多维协约》是完全支持两个协会的。规定原油的买卖一定要由“原油生产协会”经手,油价每桶五元,于是市价得以控制。此外,原油业主不可滥掘油田,炼油业主不可与铁路公司勾结,如此双方互相牵制,以达到节制原油产量、平衡油价的目的。

然而事实上,“原油生产协会”根本管不住油田主人。虽然双方把一桶五元的油价降至三元两毛五,但仍有油主卖到三元甚至两元一桶。协定只维持了二十几天,不合作的油田主人从头到尾滥开价格,使得执行委员会不得不在1月15日宣布《提多维协约》失败。但值得一提的是,“标准石油公司”很守信,纵然有油商提出两元两毛五一桶的低价,不坚持一切依合约行事。一旦协约撤消,原油的生产量即刻猛增,自然市价也就大跌,原油市场又再度出现混乱的局面。

炼油业方面也不能孑然世外不受影响,“全国炼油协会”也走向解散的末途。会员不合作、不按时缴纳会费,董事们又随意通过提案,终于导致协会在1873年6月24日宣告瓦解。自此,更加强了洛克菲勒要利用合并的步骤来完成石油工业统一化与规则化的决心。

合并时代

1872年代,洛氏虽然几次想组成大的联盟而未获成功,但这并未动摇他试图统一炼油工业的心愿。他在两大协会结束之后,市场混乱波动期间,仍能使工厂正常作业和赚钱,也更加强了他要称霸石油王国的信心。

如今,他已将老家克利夫兰的炼油工厂全部合并为一家,下一步,就是完成纽约及东部地区的统一。在纽约地区,他合并的公司有在前一章提过的波士维的炼油厂及“长岛炼油公司”。更值得一提的是,“标准石油公司”把纽约区实力雄厚的“得福制造公司”也罗致旗下。洛氏利用克利夫兰为基地,向西开拓市场。以纽约作为东方的基地向东发展并发挥其外销欧洲的威力,然后,再进一步开拓费城及巴尔的摩市场。

知识链接

巴尔的摩

巴尔的摩是美国大西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它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被“巴尔的摩县”环绕,但不属于“巴尔的摩县”,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六十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这个港口属于马里兰州,向来是美国五大湖区、中央盆地与大西洋上联系的一个重要出海口。

巴尔的摩现在是美国经济发达的东北区的著名海港之一,港区的自然、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它的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天冷夏天热,湿度高,有纵深的港湾、口袋形的入口、很长的码头和适中的地理位置,港区水深15米,航道深达20米,冬季最冷时也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从不结冰,不影响船只出入港口。现今,港内已建成多处现代化防波堤和凸堤码头及深水泊位,密集的铁路线和公路线深入到港区,为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运输条件。

虽然,洛氏的企业在当时已是所向无敌,但他只经营单纯的炼油工业,有关原油的购买、运输及零售则全靠中间人或批发商。但洛克菲勒认为这样还是受制于人,就买下做批发生意的奇斯·卡利公司的一半股权。该公司的批发部门对“标准石油公司”来说是最有用的,因为它可帮助“标准石油公司”开拓南方市场。

洛氏在合并其他公司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当他买下公司时他一定会让原负责人留下,不但负责原来的职务,并且重用他们,使他们自愿为新公司效劳。譬如,波士维的工厂被洛氏买下后,仍在新公司继续他的买油工作,这样公司不但资产增加,更增加许多有经验的人手,便利行政方面的工作。

当“标准石油公司”在炼油及行政各方面得心应手时,却传来一件坏消息!受“宾州铁路公司”辅助的“帝国通运公司”合并了大油田区的两条主要油管。洛氏得到消息后,十分不悦。他焦急地想到万一油管、油路落到他人手中,公司的石油运输就会受到威胁。于是,他决定自设油管。

洛氏请波士维的代理商人奥台来设置,奥台不但是个精明的商人,对此也是内行。他在1873到1875年的两年间建了一条由艾明顿至新克莱伦郡地区的联合油管,又于1874左右合并“美国客运公司”的油管,长达四百里,有一百四十万桶运油量。从此,洛氏不必担心他人垄断油管了。实际上他自己还想建造有系统的油管来垄断原油的运输呢!

铁路公司见“标准石油公司”自建油管之后,更伤脑筋了。正好1873年又逢经济衰竭时期,几家大铁路公司抓着“标准石油公司”这种大客户不放手,像“艾利公司”还直呼不公平,要与“标准石油公司”商议,不要把运货的生意全让给“纽约中央铁路公司”,他们也要分一杯羹。洛克菲勒和费尔杰表示,他们让“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运油,是因为“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愿意将所有的货品运往“标准公司”在纽约的转运站而不加收任何额外费用。“艾利公司”在纽泽西也有一终点站,专门给石油公司做转运站,但该公司往往额外增加收费。如今,洛克菲勒和费尔杰拒绝支付这笔额外的费用。“艾利铁路公司”为了要做这笔生意,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标准石油公司”租借纽泽西的转运站——委好肯,并让该公司全权使用该地。其附带条件是,“标准石油公司”不可让其他公司运货。“艾利公司”的运费将跌到同“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价钱一样,于是生意顺利达成。

资料链接

1873年美国经济衰竭时期

1873年美国处于国内经济危机时期。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了长达六年的时间(1873~1879年)。

美国幅员辽阔,铁路建设潜力很大,南北战争结束又扩大了南部对北部工业品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西进的步伐,故美国铁路建设率先走出低谷。就1865年至1875年间,全世界铁路线从14.6万公里增加到29.6万公里,其中美国就占一半以上。

提到美国1873年经济的衰竭,就不得不提当时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德、法、英等国家。1871年,德国打败法国,实现全德统一,获得50亿金法郎的赔款,以及法国纺织工业发达的阿尔萨斯和煤铁资源丰富的洛林,德国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德国政府为赶超英国,大量投资重工业,努力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德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1873年,煤炭产量达2726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美。德国的鲁尔区成为钢铁工业、制造业和军火工业的集中之地,钢铁工业也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

德国的兴旺是建立在法国衰落的基础上的,此时,大量的赔款使法国税收沉重,债台高筑,经济发展缓慢,直在1873年危机前夕才出现一些繁荣的景象。

英国经济此时在美、德两国繁荣的带动下,也摆脱了上一轮危机的阴影。1868年至1873年间,钢铁出口值增加一倍多,煤出口值从540万英镑增加到1320万英镑,但纺织品增加较慢,且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1872年,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美国的铁路线增加开始放缓,机车及铁轨订货开始减少。于是,铁路股票价格开始下跌,并从下跌转为暴跌(始于1873年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股市暴跌,二十四小时内股票贬值达几亿盾)。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第十二次经济危机发生了。

187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几乎每小时都有宣布破产的消息。费城最为显赫的投资银行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纽约证交所第一次关门十天。随着美国最为显著银行的破产、股市的下挫、公司的纷纷倒闭,华尔街沸腾了,谣言满天飞,人们恐慌的神经一触即发,这种恐惧通过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迅速传到了欧洲,欧洲市场也随之崩溃。此后的美国,铁路线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生铁产量由260万吨降至190万吨,船舶下降60%,机车下降70%。进口从1872年开始下降,连降四年,降幅高达36%,其中铁和纺织品的进口分别减少了82%和45%~55%。只有钢产量保持增长,并于1875年大幅增长。

有人分析说,此次崩溃的原因完全在于铁路的过度扩张,而这种扩张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发行联邦债券,加之,当时联邦政府还没有中央银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受到了很大地限制。

1873年这次大崩溃给美国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地打击,南北战争后的繁荣景象彻底消失了。直到六年后,这次崩溃带来的经济萧条才最终结束,美国经济才逐步恢复过来。

与以往历次危机一样,危机都促成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加速先进技术的开发和采用,提高生产集中或垄断程度。只是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物价下跌幅度大,走向垄断的过程更加自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这笔生意使“标准石油公司”更往前跨了一大步,他们租下委好肯转运站,借此向东扩大市场,并与“艾利铁路公司”建立良好关系,抢到便宜的运费。

当公司做好运费的妥当安排后,洛克菲勒又继续他合并其他公司的宏愿。1874年初,向大油田区进攻。他说服当地第二大炼油厂老板——凡登格,把“皇家炼油厂”卖给他。能买到在“促进南方繁荣公司”时代敌人的油厂并不稀奇,但可贵的是洛克菲勒赢得了凡登格的合作,这使得大油田区的其他厂家都为之动心。

1874年是属于洛克菲勒的年代,他在纽约合并三大工厂,又租、买下两个石油转运站,大量置产。

在国内,用老练的波士维购买原油,用被并入的“奇斯·卡利公司”来销售产品;在国外,弟弟威廉·洛克菲勒又替公司开拓了广大的海外市场。再加上技术不断地改进,卫星厂(副产品工厂)的欣欣向荣、两大铁路公司的合作等各方面的配合,使“标准石油公司”已初步达到洛氏的梦想——统一化的企业。

事业的顺利还在其次,真正令洛氏欣喜的是,他们夫妇期盼已久的儿子,随着三个小姊姊之后,于1874年1月27日诞生,对洛氏家族来说,真是双喜临门!

1874年,市场仍然不景气,无论铁路公司、油管公司、大的油田业主和炼油厂商都希望减少激烈的竞争,稳定价格,使市场控制得井井有条。新现象是各行业的大资本都团结起来,抵制小的独立资本公司,使他们处于不投降就被毁灭的命运。

率先开始联盟的是原油业,再度协议停止产油以平衡市场、缓和跌价。大油田业主在1874年4月再度协议,停止开采九十天。这项办法完全是为大资本油主着想,因为他们有存油,可以慢慢等,但却忽略了小资本的独立油田主。自然,小资本油田主非常反对,但抗议的力量不够大,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但这个办法确实稳定了市场,也使下跌的油价回升。其实这些大油田主和炼油业主走的是相同的路子——要以大制小来巩固市场。

第二联盟的是炼油业主与铁路公司。他们共同打击小的独立公司,“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及“宾州铁路公司”看到“艾利铁路公司”于1873年从“标准石油公司”接到一笔可观的大生意,又眼红起来,欲再度调整和分配路线。经过中间人波特的调停,新的协议产生了——

第一,路线由三大铁路公司平均分配:“宾州铁路公司”占货运的百分之五十、“艾利铁路公司”占百分之二十五,“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占百分之二十五。

资料链接

纽约中央铁路

纽约中央铁路是一家过去美国的铁路公司,1853年建立,总部位于纽约市,是联合十条奥尔班尼与布法罗之间、平行于伊利运河,联系东海岸和内地的铁路干线之一。纽约中央铁路路网主要集中于美国东北部,其路网亦遍布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密西根州、麻塞诸塞州以及新英格兰大部分地区,也延伸至加拿大安大略省与魁北克省。除了总部所位于的纽约市之外,其主要转运点还包括芝加哥与波士顿。

1968年时,纽约中央铁路与其前任竞争对手宾夕法尼亚铁路合并,成立了宾州中央铁路。然而宾州中央铁路随后不久便宣布破产,并由美国联邦政府收购后,于1976年合并至联合铁路。不过联合铁路在1998年亦宣布破产,最后大部分纽约中央铁路当初的路轨被转移给新成立的CSX辖下之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另外许多原本不属于纽约中央铁路的路轨系统也被分划给纽约中央铁路公司。

第二,货运费用增加,并仍有回扣制度。

第三项是比较出人意料的。那就是大油田区已炼制好的石油,由工厂运至纽约等港口出口的运费,等于由克利夫兰的炼油厂运原油到厂,再由厂运至港口两趟运费的总和。大油田区的工厂一向设备欠佳,又缺乏人工及技术,再加上这拦腰一击的新协议,大油田区的厂商已被打击得奄奄一息了。

第三联盟的是大油田区几个大油管公司和铁路公司合作开办联营式的经营。在大油田区约有四分之三的油管公司参加了此组织,约定每桶经过油管的油要将价钱的三毛八交给运油的公司本身,另外的两毛二交给协会,由所有联营的公司平分。铁路公司的加入是独立公司的致命伤,因为由油管到火车这一段,铁路公司每桶要收油管公司两毛二,如果该公司属于联营组织就可退费,若是想抢生意的独立公司就得不到铁路公司的退费。于是就算联营油管收三毛一桶,他收一毛一桶,但到了铁路这一关,独立商人还要收两毛二,加起来还是要比联营的运费贵两分。这也是一个令独立公司不投降就遭毁灭的强硬手腕。

如此看来,大而有势力的油管公司、铁路公司和炼油工业全都在一起合作,小的独立公司就势必渐渐遭到淘汰。

野心勃勃的洛克菲勒是该项构想的始作俑者,所以他乐此不疲地再度出马说服大公司与他合并。在一次炼油业的会议上,他又赢得了费城、匹兹堡和纽约老板们的信心,使他们前往“标准石油公司”参观,了解作业情形。结果看到他每年的利润颇巨,他们也就心动地签下合并合同。

1874年10月加入的厂商有费城的瓦顿,匹兹堡的洛克哈特和费由以及纽约的派特及罗吉斯。这次,洛氏的成绩很可观,他赢得费城区域最大的炼油厂、匹兹堡一半的炼油工厂及纽约最大的铁路公司。他不但得来资金、产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赢得人缘,使这些原有的主人也留下为公司效劳。

大油田区的亚格博终于也动摇了,同意与“标准公司”合作。最使“标准公司”高兴的大概是就亚格博的加入,他潇洒、能干,马上就在集团中活跃起来,接二连三地又替公司拉进了大油田区的五个小独立公司。

洛克菲勒仍不满意,他合并的路线是纽约—匹兹堡—艾利—巴尔的摩—派克斯堡—大油田区。他想把这一路线的厂家全都联合起来,与他本身的公司组成一个有建设性的联盟。于是,“中央炼油协会”继“全国炼油协会”之后再度产生。大会表面上是欢迎所有炼油业主参加,行政人员也由选举而来,但实权仍操控在洛克菲勒手中。大会的主旨为控制所有原油的买卖、规定精炼油的价格,并由大会出面与铁路公司及油管公司谈运费,分回扣。这个“中央炼油协会”其实就是洛克菲勒的梦中王国,现在已由一个简单的炼油厂扩张成连锁的企业王国了。

1875年3月的执行委员会上,这个王国的资金已增至三百五十万美元,董事也增至十三人。此外,还有许多社会名流也是他们的股东,艾利铁路公司、纽约中央铁路公司都是股东。

资本虽充足,但原油市场仍未完全被控制。虽然在波士维领导下,公司有很好的收购部门,但仍有竞争对手。于是,他们决定要把敌手“尼亚·格兰公司”买下,起先该公司不愿意,老板几番周折地终将自己公司卖给纽约的“派特公司”,殊不知“派特公司”早巳属于“标准公司”。自从“尼亚·格兰公司”加入之后,“标准公司”从此控制了购买原油的市场,不但自己无后顾之忧,还拉陇许多尼亚以前的老客户。如今他们不必怕被中间人威胁,反而可以控制独立工厂的原油需要。

知识链接

世界石油资源

石油是发热量最高的矿物能源,又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武器装备等都需要石油及其产品提供燃料油、润滑油和原料。

19世纪50年代,近代石油工业相继发端于欧美,在上世纪50年代前,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委内瑞拉和苏联,1950年总储量只有104亿吨。50年代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迎来了能源消费的“石油时代”,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勘查活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因而迅速增长,1970年即达720亿吨。其中波斯湾地区的储量竟占全世界的60%,同时在苏联的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松辽平原、美国的阿拉斯加及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也找到了一批大油田,世界石油地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