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部队建设

内卫利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成立 作者:胡元斌 编


二、部队建设

●中央政法委员书记陈丕显专门指示武警总部领导:“要搞两个样板,一是学校,二是部队。”

●登机前,穆巴拉克总统对随行人员说:“我要与中国护卫队员合影留念,他们真是太棒了!”

●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摄像机转动,闪光灯频闪,中国礼炮兵首次亮相。只见蓝天白云下,8门礼炮交替鸣放,揭开了共和国礼仪史上新的一页。

举行武警学院开学典礼

1981年4月15日,公安部向国务院呈送《关于亟需建立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的报告》,报告说:

武警部队有大量营、团职以上指挥员和专业技术干部,担负着边防、消防、内卫等执勤的指挥、管理任务,部队执勤任务的政策性、法律性强,情况复杂,特别需要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为此,本着“有利于教学活动,有利于保卫首都安全”的要求,经过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协商,拟在河北省廊坊市征用建设用地,组建武警学院。所需经费暂从武警边防部队的费用中开支,以公安消防局筹建消防学院的名义征地。

新建的学院挂“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学院”两个牌子。

4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公安部的报告,同时转发有关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以便于学院开展筹建工作。

在国务院批准的建院方案中,武警学院为军级单位,参照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的编制,设训练、政治、政务3个部,下设边防、武装、消防3个大队。学院暂时列入武警边防部队序列。

1981年5月12日,公安部成立建院领导小组,分工吕剑光副部长负责。建院领导小组随即制订并向公安部呈送建院计划书。5月22日,公安部批准建院计划书。7月1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的公章正式启用,筹建工作全面展开。

武警学院的校址原来是一片沙滩地,因此基础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1982年2月,公安部将河北省廊坊地区行署专员调到学院工作,担任筹建小组副组长。筹建小组一方面加紧基础建设工作,一方面组织干部下部队调查了解营、团干部的现状,为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准备,并积极选调教员,编写教材,购买教学器材。

武警总部成立后,武警学院的工作转由武警总部负责。为此,武警总部领导多次到学院检查指导,加大对学院建设的投入。

为加强对学院筹建工作的领导,1983年11月,武警总部抽调得力干部,健全了学院的组织机构,各部门按总部的指示全面展开开学准备工作。

中央政法委员会对武警学院的建设非常重视,书记陈丕显专门指示武警总部领导:

要搞两个样板,一是学校,二是部队。学校拿哪个?恐怕还是廊坊。廊坊离北京近,将来外国人参观。学院要为部队正规化、现代化服务。

1984年1月30日,学院临时党委成立。为确保当年9月1日准时开学,临时党委决定分三步实施:第一步,组织全院人员学习第十二次全军院校会议和武警部队第一次院校工作会议精神,认清院校教育的地位作用,明确办校的方针、原则和要求;第二步,组织教员下部队调研,掌握部队的情况;第三步,组织训练部门和教员论证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教材。

到5月10日,学院编写的第一期教学计划下发。接着,学院制订一系列教学工作制度。

截止7月14日,经过武警总部检查认定,开学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全部修订完毕,选定和编写教材86种,调进教员143名,师资培训基本完成,教学设施建设也可于7月底基本完工。

7月30日,学员大队临时党委成立。8月30日,首批300名学员报到。

9月1日,武警学院隆重举行首届开学典礼。中央政法委、中组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军事科学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国务院有关部委、河北省委、北京市委、天津市委的领导同志以及武警总部李振军副政委、张永堂参谋长参加了开学典礼。

总参谋部谭旌樵总参谋长助理代表总参谋长杨得志和总参谋部,对武警学院开学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武警学院是武警部队的最高学府,担负着培养武警部队中、高级干部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学院领导和全体同志,应当树雄心立壮志,贯彻改革精神,按照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努力把武警学院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第一流学院。

公安部刘复之部长对武警学院提出4点要求:第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第二,要抓好改革;第三,要严格训练,从严治校;第四,要加强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开学典礼的盛况,宣告武警部队专门培养营、团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高等院校正式诞生。

基建工程兵划归武警

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次大裁军。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军队精简整编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于同年8月做出《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

基建工程兵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组建的部队。1966年2月,国家经济建设委员会为加快全国基本建设步伐,决定用“兵役制”的办法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施工队伍问题。

毛泽东亲笔批示,“这个办法我赞成”。

当年的8月1日,国防部命令,授予基建工程兵番号、军旗。一批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屡建战功的部队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组成了基建工程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遵循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从1982年始,我军对兵种编制体制做了较大的调整。

1984年5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并批转《关于基建工程兵水电、交通、黄金部队改编问题的会议纪要》。9月12日,又批转了《关于基建工程兵水电、交通、黄金部队改编的实施方案》,并通知指出:

部队改编后,仍执行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以及武警部队的有关规定,要加强革命化、正

规化、专业化建设,确保国家各项建设、生产任务的完成。改编工作由张永堂等5人小组组织实施。时间要抓紧,今年10月开始办理交接手续,年底完成。

按照这个指示,基建工程兵大部按系统对口集体转业到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自治区。其中水电、交通、黄金地质部队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1985年1月1日,原属基建工程兵的水电、交通、黄金部队列入武警部队序列。

1988年2月4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武装森林警察也列入武警部队序列。

1995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再次对武警部队领导管理体制做重大调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军委对武警部队的领导,将原来“一统二分”的体制改为“两统一分”,即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与各级公安机关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

1996年,武警总部由副大军区级升格为正大军区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队也相继升格为副军级。同年,一批陆军乙种师转隶武警部队建制,作为直属武警部队总部、处置突发事件的机动师。

1999年初,又将原列入武警部队序列,隶属于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的水电、黄金、交通、森林部队,明确交由武警总部领导。

特种警察学院宣布成立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恐怖活动猖獗,国内外劫机事件屡屡发生。为对付国内外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从部队抽调部分优秀官兵,于1982年7月22日组建了“反劫机特种警察部队”,代号为“公安部警字七二二部队”,1982年7月28日,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

1983年,武警总部成立后,这支部队转隶武警总部,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大队”,其任务明确为反劫机、反恐怖、反暴乱。

随后,根据国务院、公安部文件规定,这支部队又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校”,1985年开始担负涉外表演任务,并于9月正式招收首批学员。

新中国第一批特警队员在缺少教员、教材,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驻地一座废弃的小学校舍里,开始了最初的训练。他们边组建、边训练、边执行任务。建队不久就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军事训练汇报,并得到充分肯定。

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特警部队从1985年开始自己培养作战队员,1999年有了女子作战队。

2000年5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批复,改为学院,逐步发展成为“亦队亦院、队院合一”的新型特种部队。

学院下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分别负责教学训练作战、政治思想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作战队主要担负战备执勤、外事表演等任务。开设特警、侦察两个专业,各3个学员队,均为3年制大专。学员毕业后,一部分分配到武警各级部队担任指挥员,一部分留在特警学院,成为作战队员。

特警学员在这里除了接受政治、文化、体能等基础训练外,还要进行射击、搏击、攀登、汽车驾驶、反劫机、营救人质、防暴排爆、野外生存、游泳、侦察与反侦察等课目的训练。

从1985年招收首届新生开始,这所神秘的学院已经培养出1000多名毕业学员。

每年学员毕业后,一部分留在特警学院成为作战队员,一部分分配到武警各总队和机动部队担任指挥员。

2002年正式成为“武警特警学院”。

特种警察学院的战斗组织,也称为国家特警部队。主要承担高风险任务,包括反劫持飞机、反恐、控制骚乱。通常为4个小组:特别紧急、特种作战、特种侦察、特种爆破。

特警部队位于北京近郊,直接接受武警总部指挥􀉤了反恐任务,特种警察也负责领导人重要活动中的安全。

武警特警部队由于任务重要而特殊,部队装备了国内外最先进的警用装备。

例如,他们使用的轿车和吉普车都是昂贵的德国奔驰车,以保障在行动中万无一失。他们还配备有直升机和飞艇。此外,为对付恐怖分子的炸弹,特警还配备了专用的、最先进的防爆服、防爆罐、防爆车和防爆机器人等。

组建国宾摩托护卫队

20世纪60年代初,为适应外交的需要,我国采取了国际外交惯例,建立了摩托国宾护卫队,在外交活动中迎送国宾。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日益繁荣,我国政府决定恢复在重大迎宾活动中使用摩托车护卫礼仪。

1984年7月12日,武警北京总队国宾护卫队正式成立。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务后,国宾护卫队的队员们表示:

国宾护卫关系国家的荣誉。因为在国宾面前,我们代表中国。

为圆满完成护卫使命,展示中国军人的良好风范,护卫队员们视形象为生命,着装上从来是“冬不穿棉,夏不穿单”。

数九寒冬,紧握摩托驾把的双手常被冻僵。炎炎夏日,头顶又沉又闷的头盔,身穿笔挺的毛料礼服,骑着摩托车在地表温度高达四五十度的马路上行驶,一趟下来衣裤全被汗水湿透。然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始终保持着威风凛凛的军姿。

他们还设计出由11辆摩托车组成,如利剑、似雁阵的倒“V”字护卫队形,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东方古国的文明。

1997年8月的一天,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结束对我国的正式友好访问,前往首都机场乘专机回国。

盛夏的北京,骄阳似火,柏油路上热气蒸腾。透过车窗,穆巴拉克总统看到负责护卫的摩托车队中,11个雕像般的国宾卫士个个汗水浸透了厚厚的礼服,但无一人抬手拭汗。

登机前,穆巴拉克总统对随行人员说:“我要与中国护卫队员合影留念,他们真是太棒了!”

国宾摩托护卫,最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国宾车队行驶中的绝对安全。护卫队员们深深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的国际影响,直接损害国家荣誉。因此,执行勤务途中,他们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挑战。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

危急时刻,那怕是流血牺牲,也要确保护卫任务的完成。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结束了对我国的正式友好访问,准备离京回国。上午7时多,国宾车队从国际饭店出发。国宾护卫队奉命执行随车队执行护卫任务。

一路上,队员们为了不影响视线,全部拉开了头盔挡风板,把面部暴露在风雪中,两眼紧紧盯着前方。行至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收费站时,雪越下越大,驾驶前导车的护卫队长吕延伟一面命令队员集中精力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一面采取了减速措施。

可是,由于路面太滑,前面的开道警车出现摇摆。紧跟其后的国宾护卫摩托车只要一点刹车,便会与紧随其后的警车撞在一起。吕延伟果断调转方向,后面的护卫队员也立即改变队形,引导护卫着主宾车绕开障碍顺利通过。

目睹风雪中的这一幕,克雷蒂安总理激动地打开车窗,向护卫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

1998年6月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从国内带来众多保安人员。为了完成这次特殊的护卫任务,我们的国宾护卫队做了充分的准备。

出发前,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了坐骑,反复商量了护卫方案,和其他警卫部队做好了协同,并对已经烂熟于胸的行车路线再次走了几遍。

晚20时,克林顿乘坐的专机抵达首都机场。

就在国宾车队即将出发的前5分钟,美方突然提出要求,改变我护卫队原定的单线护卫队形为方块护卫队形,即在主宾车两旁各增加一辆他们自己的警卫轿车。

这无疑将增加我方护卫的难度。

“重新编队!”护卫队按照上级指示,很快制定出新的护卫方案。

几分钟后,在警笛声中,在国宾护卫队新的编队阵容护卫下出发了。车队以每小时80公里的时速穿过北京城区。护卫队的队形严整有序,护卫队员雕塑一般驾驶着坐骑。

40分钟后,国宾护卫队护卫着克林顿一行乘坐的专车安全抵达国宾馆。

护卫队员们的出色表现,让美方保安人员赞不绝口,连声说:“OK!OK!”

中央决定恢复礼炮队

198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等有关部门要求重新组建礼炮队。

新中国还没成立时,襁褓中的新中国政府就决定成立一支礼炮队,以便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庆祝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会议上提议,开国大典时鸣放28响礼炮。有的会议代表对鸣放28响礼炮提出了质疑。因为国际上是有惯例在先的:国家重大庆典和迎接外国元首来访,鸣放21响;迎接外国政府首脑来访,鸣放19响。鸣放21响是国际上早已通行的最高礼仪,我们为什么要鸣放28响呢?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找到了在政协一届会议筹委会工作的华北军区作训处处长唐永剑,“小唐,你起草个报告?”

“是,主席,您请讲。”

毛泽东深邃的目光凝视着唐永剑,“你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

被聂荣臻誉为才子的唐永剑立正回答“是。”转身回到办公室开始构思。

“28响,有什么含义呢?”,唐永剑握着笔沉思,眼前又浮现出毛泽东深邃智慧的双眼。

沉思良久,唐永剑突然想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1949年,刚刚28年。正是有了这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礼赞。很快,这份简明扼要、字迹娟秀的报告由毛泽东用铅笔签名并转发。

1949年10月1日下午15时,首都30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随后升国旗,鸣放28响礼炮……

开国大典鸣放礼炮是在天安门广场30万人的集会上,比第一届政协开幕式在怀仁堂前鸣放礼炮的规模更加宏大。

300多名炮手的礼炮团是由当时的华北军区炮兵临时组建的,108门礼炮是从各部队调集的日式75毫米94式山炮和山西兵工厂仿日本山炮制造的75毫米14式山炮。

后来,在共和国成立5周年和10周年时,都鸣放了礼炮,但到了1966年,鸣放礼炮的仪式就取消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宾来到我国访问。为了与世界接轨,鸣放礼炮迎接外宾,中央决定恢复礼炮部队。

1984年3月2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宣布:

中国政府将在迎宾仪式上,恢复中断多年

的礼炮鸣放仪式。3月24日要为来访的外国政要鸣放礼炮。

命令随即下达到刚刚诞生一年时间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鸣放礼炮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

但是,当时礼炮中队对鸣放技术一无所知,而且连炮的模样都没有见过。任务重大、时间紧急,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礼炮。

十一支队的官兵费尽周折,终于在北京卫戍区的一个仓库里找到了满是灰尘、锈迹斑斑的礼炮。战士们一看就傻了眼,这些曾经在开国大典上发出吼声的礼炮,上面居然还印着“昭和1883年制造”字样,原来是日式山炮。

已经没有时间找到更好一点的礼炮了。十一支队的官兵们对这些比自己年龄还大的礼炮进行简单的改造后,就夜以继日地投入了训练。

23天后,中国礼炮兵在穿越10多年的沉寂,重新回到天安门广场。

1984年3月22日,日本首相访华前两天,礼炮兵官兵迎来了礼炮第一次试放。11门礼炮一字摆开,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兴奋。随着“炮手就位”、“装填炮弹”、“放”的口令下达,“轰……”地动山摇的时刻,犹如春雷掠过。

3月24日,天安门广场的华灯灯杆上飘扬着中日两国的国旗,中国政府为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

8门礼炮整齐地排列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当两国领导人通过红地毯,走上迎宾台时,两国国歌相继奏响,武警礼炮兵们第一次打响了震耳欲聋的迎宾礼炮。

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摄像机转动,闪光灯频闪,中国礼炮兵首次亮相。只见蓝天白云下,8门礼炮交替鸣放,揭开了共和国礼仪史上新的一页。

1985年10月1日,在庆祝建国39周年的庆典上,礼炮兵们在庆典开始后2分2秒的国歌声中,准确、迅速地完成了28响礼炮的发射任务。

晚上,他们又在天安门广场、工人体育场、中关村、丰台、石景山、通县、门头沟7个发射点,完成了礼花施放任务,把节日的欢乐送给了首都人民。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10月5日,颁发嘉奖令,勉励礼炮兵们再接再厉,为共和国的礼仪礼炮事业书写新的篇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