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修订版) 作者:吴义勤


范伯群 曾华鹏

《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是吴义勤独立撰写的第二部专著,也是他花了三年心血的博士学位论文。他的第一部专著是他的硕士学位论文《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出版后就参加了江苏省出版界的第一次香港书展。徐訏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旅港作家群中成就最卓越者之一。在香港,纪念徐訏的文章很多;但为徐訏写一本专著——全面论述徐訏的作家论,这却还是第一部。这部专著以它论述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我国香港学术界的注目,进而也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还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吴义勤的硕士论文就有所成就绝非偶然。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生阶段,在这一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他爱读书,勤动脑,严格地接受正规的学术训练,因此有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理论思辨能力,除了熟悉社会分析等传统的研究方法之外,他也极善于吸收和运用新颖的研究方法。而他在学习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平时非常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最新步伐。在攻博期间,他对当代新潮小说研究得“如火如荼”,他有兴趣对于80年代以来中国最前沿的文学现象作出迅捷、及时的反应,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全面的评价。他的理论功底与他的研究兴趣的“联姻”,使他选择了“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作为他要攀登的一个新的高度,也是他要“擒拿”的新的猎取目标——第二部专著。

吴义勤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不仅知名度大,权威性亦高。贾植芳教授是这一答辩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有钱谷融、潘旭澜、张德林、陈思和、王晓明和曾华鹏等教授;范伯群作为指导教师也列席答辩会。经过认真的答辩,答辩委员会对其论文作出总体评价:

论文所选择的“新潮小说研究”这一课题有相当的学术难度和重大理论、实践意义。作者对新潮小说诞生的历史文化语境、观念革命、主题话语、叙述模式、艺术成就及历史局限等诸多理论层面所作的综合、系统、全面的研究是清晰、独到和有相当的学术深度与学术开拓性的。论文对新潮小说在观念和思维领域的叛变姿态作出了深入的阐释与判断;对“灾难”“性爱”“死亡”等主题话语进行的理论性与实证化分析,精确切入了新潮小说文本世界的本质与核心。论文采取理论寻绎与作品阐释相结合、宏观审视与微观剖析相结合、作家论与作品论相结合的视角与原则,不作玄虚蹈空之论,文风朴实,有理有据,有史有论,较好地完成了对新潮小说文学史意义的科学把握和历史定位,显示了作者很强的科研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艺术感悟力,也反映了其严谨扎实、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态度。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能圆满地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同意通过答辩,并建议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我们觉得答辩委员会对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评语既充分体现了教授们对年轻的“跨世纪人才”的鼓励与期望,也对他的学术成果作出了中肯的评估。这部专著的确可以称得上当前研究中国新潮小说的最新成果。吴义勤系统有序地对三代新潮作家作了紧密的追踪研究,对新潮小说代表作品也加以细致的具体分析,既对新潮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予以宏观把握,又对新潮小说的文本进行微观阐释。尤其在对新潮长篇小说的研究方面,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新潮长篇代表作的逐一解读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也体现出了国内分析长篇新潮小说的最高水平。

吴义勤不仅治学严谨,而且文风朴实。他虽说也被列为新潮批评家之一,但他却反对以故作艰深的“新”,让读者去忍受难以卒读的煎熬;在他的论文与专著中,没有那种卖弄新名词和以玄说玄的不良文风。他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整部书稿读来清新流畅,毫无故弄玄虚之感。可以说,他的观点新、视角新、方法新,但文风却严肃得近于“旧”。他非常注意用通达晓畅的方式去言说最新潮、最难懂的文学现象。文风的平易近人显示了他的高度的学术自信心。他认为摆出一副“新得不能再新”的架子,用那令人如堕五里雾中的“高深莫测”去吓唬读者,是无法使读者心悦诚服的。

记得吴义勤曾给为提交答辩而打印的文本取过一个题目——《失意的凯旋》,当时的副题才是现在的书名——《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我们以为这个貌似自相矛盾的“失意的凯旋”是耐人寻味的。它非常传神地勾画出新潮小说在当今文坛上的地位和处境,同时也非常有分寸感地指出了其成就与遗憾。在这一富于综合效应的“浓缩形象”中,尽现作者的机智,这种富有灵性的学术素质也是这部专著能举重若轻地评论这个非常棘手的文学现象的保证。当读者开卷阅读时,定会为作者的机智所吸引;读者在书中文字览胜时,定会感到不虚此“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