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条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哪怕因此付出代价

揭示比尔·盖茨的隐秘财富道 作者:吕叔春 主编


第二条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哪怕因此付出代价

很多富人虽然家财万贯,却还是过着简单朴素甚至枯燥无聊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在他们眼中.只有事业没有别的。这在外人看来太傻太苦,可他们却是乐此不疲。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爱,对自己事业的强烈热爱。

当你把事业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时,事业就不仅仅是赚钱的手段,而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舞台,是激情的释放点,即便是一文不名,也能聚集财富。

1.辍学哈佛,只为电脑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总是需要放弃点什么。在哈佛深造,可能使世界多了一位数学家或是律师,但却可能少了一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初考虑得或许没有这么多,他只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事,这却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比尔·盖茨认为,谁都不可能让自己所有的愿望成真,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最想达到的目标和定位,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盖茨曾经玩笑地说:“我一直没能够花10年的工夫思考经济学;我一直没能够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家;我一直没能够在高尔夫球局里打出72杆的好成绩,虽然这些都是我想做的事情。但是我选择了并一直坚持在电脑世界里不停地探索,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没有热爱,就没有投入,没有忘我的工作态度,便没有杰出的工作成绩,就聚集不了财富。

众所周知,哈佛是世界著名学府之一。三百多年来,哈佛以其严谨的校风和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7位美国总统、12位副总统、33位普利策奖获得者、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十位跨国公司总裁、十几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在这方崇尚“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圣地,在这块精英云集的校园,盖茨第一次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在大学期间,他如痴如狂地学习着数学、物理等课程,而且把主要精力花在计算机方面。早在进人大学之前,盖茨就对计算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几个华盛顿大学的毕业生在湖滨中学附近建立了一家叫做“电脑中心”的公司,他们的业务主要是将自己手中的电脑的“机器时间”租给其他企业。由于这家公司无法付清购买电脑的货款,于是与卖家公司签了一个协议。协议书规定,只要电脑中心能够持续帮助找出电脑程序中的错误(行话称为“臭虫”),货款可以延期偿还。

比尔·盖茨和艾伦早已听说电脑中心,自信自己也有能力“捉虫”。于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那家公司上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电脑中心的办公室里依然灯光明亮,几个少年默默无声地埋头在电脑控制台上,尽情操纵着多台电传打字终端机,通宵达旦沉迷于程序字符穿成的海洋里,如鱼得水。从此,电脑在他们的身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盖茨迷于电脑和程序,从12岁那年第一次接触电脑那一刻起,电脑就成了他的终身伴侣。他的大脑细胞与电脑里的线路和元件几乎是相通的,电脑运作给他带来的喜悦在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一日不见那闪闪发光的控制盘便感到不舒服。盖茨喜欢电脑,还因为这可以让自己得到超越他人的心理满足。他13岁就开始编写程序,有此能力的少年,当时确实是凤毛麟角。

进入著名的哈佛大学,让盖茨一半欢喜一半忧。他在这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打击,他发现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聪明。盖茨的竞争天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就读于法律预科班的第一年,盖茨就选修了哈佛大学最难的数学课——“数学55”。他也曾想过要当一名数学教授,但最终他还是把主要精力花在计算机方面。他一边在哈佛大学读书,一边想着计算机领域的开发。到了学期末,虽然盖茨的数学得了无可非议的800分,可他的总平均分只是一个B。这似乎也成为他最终决定离开哈佛的原因之一。他几次想退学去干计算机开发的事业,可是由于父母的反对和未找到合适的项目,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哈佛。

这时,他和朋友艾伦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两人被华盛顿州电力网的自动化和计算机化的TRW项目组雇用。仅仅18岁,还在上学期间,盖茨一年就挣了3万美元。

盖茨的电脑技巧与商业敏锐相结合,加上希望赢的强烈愿望,使很多人相信他在哈佛也会出人头地。就这样,盖茨迫不及待而又带着些许遗憾地进入了电脑软件业,从一开始创业时,他就敏锐地发现,电脑行业将会引领这个世纪的潮流,未来绝对是电脑的时代。他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有一台电脑。他认为,现在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不顺应甚至领导这一场电脑革命就会落后。为此,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定下目标:让每一个办公桌上以及每一个家庭中都拥有电脑。

这样的目标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天方夜谭,毕竟那时候的电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科研工具而非家用产品,也只有企业和政府才足够支付电脑的费用。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久远。从不可能到有可能,其间只是短短的20多年。我们在感慨科技发展迅速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比尔-盖茨敏锐的商业眼光。

尽管现在还有许多人对比尔·盖茨的辍学之举颇有非议。一般人对比尔·盖茨从人人所向往的哈佛大学中途辍学的行为很是疑惑,甚至怀疑盖茨的脑袋有问题。当然盖茨的巨大财富则证明了他的能力。而比尔·盖茨在回答关于这样的提问时显得十分从容。他说:“我之所以辍学,只因为我当时有个理想:成立一家微电脑软件公司,而那个理想不能再耽搁,再不做就来不及了,就会失去历史机遇,我将遗憾终生。”

为此,比尔·盖茨进一步补充说道:

“我离开哈佛大学而开设微软公司从未后悔过。但我还是很留恋大学生活的乐趣,很希望当年有更多时间允许我完成学业,然而时间不允许我。当你听到或看到不少退学人士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可能会以为创业应优先于学业。但是,我却不这样看,除非那人有一个非做不可的构思,而且认定除此之外不会再有更美妙的机会,否则还是应先完成大学学业较为划算。20岁的小伙子有机会募集资金和聘用优秀人才,毕竟是万中无一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所有的聚财者都要中途辍学,都不必完成学业,而是当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才可能取得成就。

2.愿意付出青春换取成就

如今,比尔·盖茨已经不再是一个年轻人,而是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虽然他贵为世界首富,但盖茨却并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的。盖茨所付出的最大的代价,其实就是他个人的青春。

人最宝贵的是青春。从出生到成年,年轻的时间和岁月,其实只有十多年。由二十多岁开始,一个人成熟了,到他四十岁之时,这十多年,其实很容易就过去了。青春岁月最容易消逝。

有人因为青春容易消逝,就提出一个论点,就是工作并不是人生的整个部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趁着青春的时候,及时行乐,莫负青春,人生得意须尽欢。如果一生只懂得工作,其他什么享乐都不去尝试,到自己年老之时就会后悔莫及,感叹青春为何这样快就离自己而去。这一种观念,在现今年轻人身上很容易发觉。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工作,终日流连网吧,晚上就到夜总会、会所,和不同的朋友,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在人背后说是是非非,整日游手好闲。他们很少会考虑将来,只顾眼前的享受,要趁青春之时及时享乐。

这些人虽然有了一个享乐的青春岁月,却也是荒诞不经的。如果在年轻时,不努力工作,也不努力学习,可能到年纪渐大时,发觉完全没有竞争力,在社会上没有一样工作自己能够胜任。到了年老,才会感到生命的衰微。

盖茨与这些享乐主义者截然不同。盖茨在童年时也有他的朋友,他们一起度过欢乐的时光,长大之后,盖茨也一样参加群体活动。但即使如此,在盖茨的人生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在他的办公室,在计算机前度过的。如果以时间分配来计算,有人说,一日之内的二十四小时,应该八个小时用来睡眠,八个小时用来工作,另外八个小时用来社交、运动、办私人事务、吃饭等。这种分配是最好的。但如果盖茨接受这样分配的话,我们就不会看到今日这样一个有大成就的人。如果一日二十四小时,我们平常人工作八小时,盖茨就可能工作十四小时至十六小时,比平常人高出一倍。在创立了微软公司之后,盖茨花在公司里的时间差不多是他全部的时间。直至今日为止,盖茨仍然是在微软公司内最勤奋工作的人,即使是年纪比他较轻的同事,也自叹不如。比尔·盖茨天生就是一个工作狂。在微软负责为IBM公司“西洋棋方案”开发软件时,由于必须在1981年3月交货。在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逼得盖茨不得不全力以赴。

通常,盖茨总是回家和父母一道共进晚餐。他的父母都是基督徒,信守传统的价值观念,重视家庭成员的亲密和谐。但在和IBM签订合同的当晚,在餐桌上,盖茨告诉他母亲:“妈妈,可能有近半年的时间你见不到我的面。”

盖茨整天足不出户,像发了狂一般拼命地工作。饿了,抓起桌上的汉堡包,渴了喝几口可口可乐,塞饱了肚子又接着干。困了,倒在地板上,顺手抓块毯子,蒙头就睡。为的是使自己的工作处于满负荷状态,从不愿意多浪费一分钟的时间。

公司最初的办公地点双园中央大厦,离亚帕克基飞机场只有几分钟的车程。每次乘飞机出差,盖茨总要在办公室里忙到最后一刻,才匆匆忙忙驾车赶往机场。超车、闯红灯的事常常发生。冲进机场,把车停好,等他跑到飞机下,地勤人员都在开始收拾登机扶梯了。出于对盖茨的关心,身边人不止一次地向盖茨建议:“你还是提前15分钟动身好些。”“我的工作实际上是一场竞赛,我喜欢在事情到了紧要关头的时候全力以赴。在这种时刻,人往往有超水平的表现。”盖茨说。

疯狂地工作,使得盖茨很少关心自己的外表。“当你看到比尔,你总会忍不住产生疑惑,他昨天晚上睡在哪里?办公室还是过道?你总想上前问他,嗨,比尔,我不清楚你是不是每天淋浴,如果是的话,你可不可以同时洗洗头?”微软的一位女雇员这样说。最让人吃惊的是,在纽约的展示会上,比尔竟然穿着皱巴巴的套头衫,脏兮兮的牛仔裤,镜片上满是尘迹和油渍走上演示台,当着全世界的电脑巨头和行家,演示“Excel”软件。结果,“Excel”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说过,盖茨是一个工作狂,不知道辛苦为何物,从来没有人听过盖茨说自己感到疲倦,从来没有人见过盖茨没精打采。不论是下属、同事、顾客、其他社交圈子中的政要、大商家,见到盖茨之时,都只是见到他神采奕奕。每一日对着工作时,盖茨总是如临大敌一样,抖擞精神,全力以赴。

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年轻之时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事业之上,愿意付出个人的青春去换取成就,这种成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尤其是对时下青年中的享乐主义者,只知道眼前享乐,从来不考虑将来的生活怎样,将来的前途怎样,得过且过,有今天没有明天的人,盖茨就是他们一个很好的榜样。虽然付出的青春,是一种极大代价,但换来的成就,却是无与伦比,世人景仰,确实是值得的。

如果你还年轻.你愿意学习盖茨,付出自己的青春去换取成就吗?毕竟,成就是得来不易的,如果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又怎可能会得到成就?

3.对工作的投入源于热爱

一个有工作热忱的人,不论是在挖土,或者经营大公司,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有工作热忱的人,不论工作有多么困难,或需要多么艰苦的训练,始终会用不急不躁的态度去进行。只要抱着这种态度,任何人都会成功,一定会达到目标。

比尔·盖茨在电视访问中,被问到如何才能使事业成功,他回答:“我深切地认为,一个人的经验愈多,对事业就愈认真,这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成功秘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聪明才智,相差并不大。如果两者实力半斤八两的话,对工作较富热忱的人,一定比较容易成功。…个不具实力而富热忱,和一个虽具实力但不热忱的人相比,前者的成功也多半会胜过后者。”

爱默生也说过同样的话:“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事实上,这不是一段单纯而美丽的话语,而是迈向成功之路的指标。

因此,对工作热忱是一切希望成功的人——像创造杰作的艺术家、卖肥皂的人、图书馆的管理员,以及追求家庭幸福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当然,它也是聚积财富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热忱这个字眼,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受了神的启示”。

有工作热忱的人,具有无限的力量。威廉·费尔波是耶鲁最著名而且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在那本极富启示性的《工作的兴奋》中,如此写道“对我来说,教书凌驾于一切技术或职业之上。如果有热忱这回事,这就是热忱了。我爱好教书,正如画家爱好绘画、歌手爱好歌唱、诗人爱好写诗一样。每天起床之前,我就兴奋地想着有关学生的事……人在一生中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自己每天的工作抱着热忱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无论是什么样的老板,都知道雇用热忱者的重要,也知道这种人难以物色。比尔·盖茨说过:“我喜欢具有热忱的人。他热忱,就会使顾客热忱起来,于是生意就做成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此一概而论,笼统地说只要热忱就能做好工作。譬如,一个对音乐毫无才气的人,不论如何热忱和努力,都不可能变成一位音乐界的名人。话说回来,凡是具有必需的才气,有着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且具有极大热忱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有所收获,不论物质上或精神上都是一样。

需要高度技术的专业工作,更需要这种热忱。时代杂志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具有启发性的话:“我认为,一个人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的话,热忱的态度远比专业知识来得重要。”

这句话如果出自普通人之口,可能会被认为是外行话,但出自比尔·盖茨这种权威性的人物,意义就很深远了。如果在科学的研究上热忱都这么重要,那么对普通的职员来说,岂不是占着更重要的地位吗?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引用著名的人寿保险推销员法兰克·派特的一些话加以说明。他那本《我如何在推销上获得成功》,在销路上,打破以往任何一本有关如何推销的书籍。

以下是派特在他的著作中所列出的一些经验之谈:

“当时是1907年,我刚转入职业棒球界不久,遭到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因为我被开除了。我的动作不起劲,因此球队的经理有意要我走路。他对我说:‘你这样慢吞吞的,好像是在球场混了20年。老实跟你说,法兰克,离开这里之后,无论你到哪里做任何事,若不提起精神来的话,你将永远不会有出路。”

本来我的月薪是一百七十五美元,离开之后,我参加了亚特兰斯克球队,月薪减为二十五美元。薪水这么少,我做事当然没有热忱,但我决心努力试一试。待了大约十天之后,一位名叫丁尼·密亨的老队员把我介绍到新凡去。在新凡的第一天,我的一生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

因为在那个地方没有人知道我过去的情形,我就决心变成新英格兰最具热忱的球员。为了实现这点,当然必须采取行动才行。

伐一上场,就好像全身带电。我强力地投出高速度的球,使接球的人双手都麻木了。记得有一次,我以猛烈的气势冲入三垒,那位三垒手吓呆了,球漏接,我就盗垒成功了。当天气温高达华氏一百度,我在球场奔来跑去,极可能中暑而倒下去。

这种热忱所带来的结果,真令人吃惊,产生了下面的三个作用:

1.我心中所有的恐惧都消失了,而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技能。

2.由于我的热忱,其他的队员也跟着热忱起来。

3.我没有中暑,我在比赛时和比赛后,感到从没有如此健康过。

第二天早晨,我读报的时候,兴奋得无以复加。报上说:‘那位新加进来的派特,无异是一个霹雳球,全队的人受到他的影响,都充满活力。他那一队不但赢了,而且是本季最精彩的一场比赛。’

由于我热忱的态度,我的月薪由二十五美元提高为一百八十五美元,多了七倍。

在往后的两年里,我一直担任三垒手。薪水增加了三十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一股热忱,没有别的原因。”

后来,派特的手臂受了伤,不得不放弃打棒球。接着他到菲特列人寿保险公司当拉保险的人,整整一年多都没有什么成绩,因此他很苦闷。但后来他又变得热忱起来,就像当年打棒球那样。

目前,他是人寿保险界的大红人,不但有人请他撰稿,还有人请他演讲自己的经验。他说:“我从事推销,已经三十年了。我见到许多人,由于对工作抱着热忱的态度,使他们的收入成倍地增加起来。我也见到另一些人,由于缺乏热忱而走投无路。我深信唯有热忱的态度,才是成功推销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从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人看来,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热忱的态度,是做任何事必需的条件。任何人,只要具备这个条件,在他所能够胜任的职位上热忱地工作,那么他能获得成功,他的事业,必会飞黄腾达,他的财富也必然会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4.享受工作的快乐

真正的富人都是非常热爱工作的,并将工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因为热爱,所以投入,不是被动地接受工作,而是主动去挖掘工作的乐趣。比尔·盖茨说:“我认为关键在于你能从你每天的工作中得到乐趣。对我来说,这种乐趣是与非常有魅力的人共事,致力于解决新问题。”

在大部分人看来,吃喝玩乐是快乐的,而工作是痛苦无比的。许多关于成功者的纪实传记或报道也都将其奋斗的历程描述得无比艰辛。这种意识无疑在误导着人们一成功等于苦难。

不可否认,人性中有享受快乐,避免痛苦的本能,我们也无意让人们去压制这种本能。工作固然是不像娱乐那样让人爽,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就一定痛苦,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工作狂”。感官的娱乐只是一时的,终有曲终人散落寞的时候,而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则是精神上的愉悦与成就感的满足,这种快乐是最为充实的,甚至能丰富你的一生。

什么是乐趣?魏特利在他的《乐在工作》一书中将“乐趣”(JOY)单词的三个字母分解为三方面的内容:

J——全力做好工作(A Job well done);

0——乐观(Optimism);

Y——重视你自己(You)。

热爱、热衷工作的好处在前面我们已经提过,但是有的人或许会认为热爱和热衷是需要以乐趣为基础的,工作能带来这种乐趣吗?答案是肯定的。倾尽全力投入工作绝不会令你精疲力竭,反而会使你精神愉悦。全力做好一件工作之后,在家里过一个宁静的夜晚,或利用周末外出钓鱼,或存钱准备来日度假,这些生活的享受都是给自己的最佳补偿,能令你舒畅无比。

比尔·盖茨十分热衷工作,可以称得上是“工作狂”,但他更看重的是成功的结果——财富或地位,而将过程的享受忽略。一个人没有发自内心地去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在比尔·盖茨看来:追求财富与地位就像小猫追自己的尾巴,越想追上它,就越在原地转圈;如果小猫只是一味地向前跑,它就会紧紧地跟随着。

在比尔·盖茨的眼中,使工作有趣的目的不仅在增加乐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更成功。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他并不是为赚钱而工作。如果只是为了钱,比尔·盖茨早就可以退休不工作了,他可以轻松地生活在纸醉金迷之中。但他之所以仍在工作岗位上,是因为虽然他的工作辛苦、艰难、饱受压力,但却也充满了乐趣,使他舍不得离去。

大多数人不会用快乐来形容他们的工作,也因此没有致富的希望。如果你认为你的工作毫无乐趣可言,光是这样的态度,就足以扼杀任何成功的机会,成为迈向成功的最大障碍。一个人的态度可能从极端地憎恨工作到消极地“坐着等待时间过去”,当一个人用后者的态度看待工作时,那么工作其实和坐牢没什么两样。

工作无趣,不仅使一个人在工作上无法有大成就,也连带着使他在家庭生活等方面不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想想看,我们把大部分睡眠以外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在一天精力最充沛时开始工作,收工时大多已精力耗尽。回到家以后,如果身心过于疲惫,再加上心情不好的话,就无法对期待受到关注的伴侣和小孩表现出热情,因而让家人失望,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不和睦。

事实上,这种隋况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不论你目前的工作多么无趣,你总会有办法让它变得有趣。当工作变得较有意思时,一个人就会有较好的表现,也因此有更多升迁或另谋发展的机会。工作时心情愉快,回到家也较愉快、较有精神。

其实这里所说的重点并不是要你辞去目前的工作,另找较有趣的工作,而是希望你想办法使目前的工作变得有趣。只要你在目前的工作上表现优异,其成功和致富的机会就会伴随而来。

那么如何使工作变得较为有趣?来看看比尔·盖茨给我们的建议。

提升工作乐趣的第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改变或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的工作和同事,你是抱着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态度?你常向别人抱怨自己的工作吗?你抱怨你的上司、工作、同事、部属、客户或供应商吗?你一早醒来想到工作就心烦,黄昏时“迫不及待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吗?对工作和同事越是抱着负面的心态,就越没有成功的希望。成功路上阻碍的大小,与一个人对工作的负面感觉成正比。当一个人的负面感受越强烈,遭受的阻碍就越大。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心态负责;也只有自己能使自己的心态变得较为积极。

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态度和感觉,是由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工作的好坏而定。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自己才是自己心态的主宰,要抱有正面或负面的心态完全在于自己。比尔-盖茨知道逆境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的朋友,也是生命中最强大的一股外力。如果一个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逆境,他就能激发潜力。

让工作变得更有趣的第二步,是与同事或者上下级建立愉快的关系。当然也包括公司外与你有往来的人,如客户、厂商、供应商、承包商等。改善人际关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精力。

使工作变得更有趣的最后一步是学习追求效率。追求效率不是空泛的原则,而是明确的态度,也是一个人在每天工作中具体的行动。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你就能像比尔·盖茨那样,不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而是更多的享受工作的乐趣。

5.以退休打响帝国保卫战

2000年,盖茨决定退出微软首席执行官的位置。隐退幕后,盖茨就可以变成一个不太惹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也就减少诋毁者们一个大有可为目标的机会。盖茨不再是微软首席发言人,微软的形象自然就会变得不太那么令人不悦,更加高效率地运转。

前面已经提到,从微软成立之初,就一直官司不断,而盖茨本人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对于同行、竞争对手来说,他简直就像是一个刽子手,而在美国司法部,他似乎也成了“奸商”的代名词。因此,当他宣布于2000年退出微软首席执行官位置的时候,引得舆论一片哗然。有观点认为,考虑到对微软的审判案件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世界首富也许想摆脱日常的埋头苦干,这似乎是一种理由。盖茨一定被审判所导致的日益增加的负面结果弄得灰心丧气和极度疲惫:高层主管大量流失,员工陷入茫然和困境之中,头版头条的大肆报道。

还有些人推测,美国联邦法院正在秘密策划试图逼迫这家帝国公司拆分,因此微软除了寻求快速和解以外别无选择。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最好由一个像鲍尔默那样机敏和不太情绪化的经营者负责,而非某个盲目认为其公司没有任何过错的人掌握。

当然,事情的真相令人难以猜测,但如果盖茨让出首席执行官的职位,隐退幕后,就可以变成一个不太惹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也就减少诋毁者们一个大有可为目标的机会,这却是可以肯定的。

放弃核心权力对于比尔·盖茨而言并不容易。首相和美国总统们由于清楚自己受制于宪法制度的约束,所以他们虽然不情愿离开,但至少也是非常体面的。然而,国王们则鲜有放弃其君主权利的,他们可以终生享有自己的职位,根本不受任何法律规定的约束。截止到2000年,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国王——一个过度年轻而不会退位,但又过度惹人争议的国王。

可是,权力转换并不妨碍他继续成为微软公司的“国王”。只不过是从台前转移到台后,让众人看不到他。并且他可以由此全力投入到技术层面的工作中。他可以让史蒂文-鲍尔默去统筹安排司法部诉讼案的和解方案,甚至在他看来当时那也是微软的最佳出路。他认为鲍尔默有能力承担起这个重任。后面事实也证明了这点,鲍尔默确实有能力带领微软冲过重重险阻,继续向前发展。

到2003年,比尔·盖茨把在微软的大部分时间几乎完全花费到了技术方面——“之所以几乎而非全部”,是因为他尚未完全放弃对微软商业层面的关注。盖茨将自己引退之后的新角色定义为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虽然史蒂文·鲍尔默拥有商业事务的最终决策权,但针对其中的许多决策盖茨仍旧要提供自己的意见。他还在参加某些关键主管人员的招聘流程。

但到了2006年5月,微软又抛出一条重磅型“消息”,盖茨将在2008年7月前完成微软现任主席、首席软件架构师的职务“转型”过程,逐步从微软日常工作中“离开”。盖茨本人则表示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慈善基金会上,致力于全球健康以及教育工作。2008年7月以后,比尔·盖茨正式退出微软集团,只保持集团主席的地位,而他在将来则主要投身慈善捐助活动。

盖茨正式引退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联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盖茨的引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对世界慈善事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盖茨曾许诺,将把自己大部分的个人财富捐给世界慈善基金会,用于资助贫困国家的卫生与教育事业,而他的3个孩子只能从父亲价值500亿美元的身价中,得到“仅”几百万美元的遗产。拥有近300亿美元资金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慈善机构,截至2005年年底,这家机构已向第三世界国家捐助了110亿美元,挽救了至少70万人的生命,捐款数额甚至超过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洛杉矶时报》在社论中称,盖茨要当全职慈善家的决定,将是慈善世界的一个福音。也许几十年后,当提起比尔·盖茨的名字时,人们想到的不再是微软和视窗,而是一个慈善家的博爱,一种在个人成功实现之后的精神追求。《华盛顿邮报》则称,盖茨为数字时代造就的成功企业家们树立了社会责任的新标尺。

“我们在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从未如此强劲,微软已经做好准备在未来几年内继续获得成功。我很高兴微软能够拥有Ray以及Craig这样的技术领袖,”盖茨说道,“我将在2008年6月前继续全身心投入微软事业,与Ray和Craig并肩努力,争取让此次过渡顺利完成。”

“离开微软对我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盖茨补充道,“我为人生拥有微软和慈善事业两个追求而感到幸运,我已经做好改变的准备,微软的前景亦会更加光明。”

由于帝国微软在行业内的绝对垄断地位,盖茨在被称为“IT英雄”的同时,还被冠以“黑暗王子”等灰色绰号。在整个20世纪80、90年代,他成功挤垮了诸多竞争对手,盖茨成了一个让人又敬又恨的名字。人们对他的智慧充满钦佩,对他的行为却充满非议。

对盖茨的崇拜者来说,盖茨从一个精明、残忍的企业家到一个善良的慈善家地转型无疑强化了他作为资本英雄的个人魅力。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三年级学生文卡特在他的博客网站上说,他一直对盖茨的所作所为抱着一份羡慕和崇敬,而盖茨此次的举动“会让那些一夜暴富后忘乎所以,醉心于购买飞机、游艇、豪宅供个人享乐的精英们汗颜”。即便是那些一直憎恨儆软垄断者形象的批评人士,这一次也似乎找不到指责的理由了。在硅谷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程序员马克自称是微软公司的一贯反对者。他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写道:“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赚钱已经不是盖茨考虑的事情。他的财富可以让他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很显然,他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转移。”

6.垄断软件行业,遭遇前所未有变革

微软被美国司法部盯上了。就在比尔·盖茨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因为违反了反垄断法,微软不得不花精力来与司法部周旋。正如很多事有所失必有所得一样。一方面,微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另一方面,则表明微软在软件行业霸主地位的奠定。

1999年11月1日,美联邦地区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宣布,美联邦政府联合19个州共同控告微软违反托拉斯法一案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取证后,认定了微软垄断的事实,并通过垄断打击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利益。裁定书中罗列的牺牲品包括原网景、San、Apple、BC、IBM等公司。这一裁定如同龙卷风一般席卷全球,成为各大媒体的头版要闻。

美国联邦政府控告微软公司所援引的反垄断法,旨在保障消费者的利益,避免因为某公司的垄断而受损,从而可以享用价廉和创新的商品。依据反垄断法,公司可以借运气和技能合法垄断市场,但如果利用垄断权力将潜在对手挤出市场,又或者是将它的垄断优势伸展到其他领域,那么法官可以对它进行罚款,或要求它分拆成多家公司。

20世纪初,标准石油公司被控透过收购对手公司,迫使铁路公司拒绝用其他公司石油等手段,垄断石油业90%的市场。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被判罪名成立,最终被分拆成34家公司,包括现在是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的埃克森和美孚。

美国烟草公司也曾被控以超低价及其他手段,垄断美国95%的烟草市场。它同样在1911年被裁定罪名成立,最后分拆成16家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IBM)也曾被控对电脑行业进行垄断,诉讼持续13年之久,是美国政府首次挑战电脑行业。不过,司法部在1982年放弃起诉。

早在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捆绑销售的方式,这种搭售方法正是反垄断法“专政”的对象之一。1995年,法院做出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软件产品强行捆绑。这与其说是司法部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体面地言和。因为微软亳发未损,而且这项裁决也被束之高阁。

但这一次,美国司法部来势汹汹,光是杰克逊宣读的起诉书就长达207页。由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联合控告全球首富盖茨的微软公司,并初步裁定微软的确垄断市场,该消息在1分钟内使微软股价下跌,盖茨身价暴跌50多亿美元。

更深远的影响是,微软这个巨无霸将来若败诉,可能向竞争对手开放其windows系统,盖茨一向所向无敌的电脑王国将面临瓦解,届时其世界首富地位能否保持也成疑问,不过,对全球的消费者而言则会带来更多选择。不过,一些专家认为,法官应不会要求微软解体,毕竟微软是美国的经济火车头,打击该公司对经济并无好处。

微软被美国司法部指控垄断,当然是有充分依据的。长期以来,微软公司将制定行业标准作为公司发展的主要战略,并因此而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微软公司的拳头产品windows功能越来越强大、全面,几乎无所不包,这就使得用户在使用了Windows系统后,几乎不再需要其他软件。windows所包含的内容,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操作系统。

微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好战的本性及一贯咄咄逼人的策略,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也正是非凡的野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成为微软不断成功的动力源泉。

20多年来,微软如同一头风度翩翩的大白鲨,游进了金鱼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在比尔·盖茨的率领下,不但在原有的业务领域内巩固了垄断地位,也频频开拓可供占领的全新疆域。

但是,微软的垄断却是其他软件公司的噩梦。微软垄断所造成的产业畸形已经成为整个软件业发展最致命的障碍。虽然,微软整个公司的总收入并不高,但它的投资市场的价值和公司利率却占据了整个产业的很大比例。1999年1月3日,全美软件业市场价值达到6700亿美元左右,而微软一家公司竟占了将近4000亿美元,达60%之多。其垄断能力可想而知。

不但软件厂商在微软强大的商业攻势面前节节败退,更多的硬件厂商,也是各怀心事,面对微软的产品,不捆绑吧,市场肯定做不起来,捆绑吧,又有种被人宰割的感觉,绝对不甘心。他们时时刻刻都想摆脱微软对他们的控制。

但比尔-盖茨也并不是高枕无忧的。对微软的最大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互联网、自由软件和美国司法部。而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互联网。直到今天,互联网革命仍在微软的驾驭和控制之外。

1995年,比尔·盖茨发布向互联网进军的总动员,人们以“珍珠港事件”作比喻。当时,几乎人人都认为称霸互联网市场的必将是微软无疑。尤其是网景节节败退之际。但今天,大家(包括比尔·盖茨)才猛然发现,互联网的地域远比预想的要博大辽阔,凶猛的微软并没有扑到正点,浏览器只是一个软件而已。如今不是网景,而是微软目标之外的AOL、Yahoo、Ama—zon等成了互联网领域的主角。虽然微软在互联网浪费的钱最多(也只有微软能浪费得起),犯的错误最多(也只有微软犯得起);虽然互联网带动了基础软件的销售,微软的利润还有看涨;虽然在互联网领域,微软凭着手中的“金弹”,近乎狂轰滥炸,而其他公司只有资格认真瞄准,开好一枪打好一炮;虽然微软已推出网络投资、金融保险、旅游预定、汽车销售、家庭购物、房地产买卖、MSN等16个网站。但至今,微软仍然不是互联网公司,仍无力在互联网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互联网必有瓦解原有操作系统的力量。

在微软陷入垄断案期间,股票市场对于新经济、网络的炒作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2000年9月底,微软总裁巴尔默在西雅图举行的美国商业编辑作家协会会议上说:“市场对科技股的估价已经达到了荒谬离奇的地步,微软公司的股票就属于这一类。科技股的过高估价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有不利影响,任何不真实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2000年以来,除首席技术官外,还有6名总裁级人物离开,低层的更不计其数。大多微软老兵怀揣着微软的钱,操着微软学到的食肉性竞争手段,一头扎进了互联网的大潮中,瓦解微软的力量,也寻找个人的新价值。

面对这些冲击,早在1999年伊始,盖茨就出台重组计划,重新划分部门,确立一切以服务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策略。但显然,这是一场伤筋动骨的变革,必须改造微软的整个企业文化,使其与互联网的精神(多元化、开放性、多样性)相一致。

微软的成功与其说是技术和创新的成功,不如说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但是,互联网来了,由微软确立的软件业传统商业模式受到极大冲击。自由软件异军突起,微软的两个垄断性产品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杰克逊的裁决并不是偶然,因为微软的问题在于它的整个企业文化和整套市场策略。因此,微软受到的挑战不仅仅在美国,而是全球性的。日本和许多欧盟国家也纷纷展开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整。2000年,比尔·盖茨在中国发动的维纳斯计划遭到全面质疑,中国公司总经理吴士宏辞职,并对微软产品、打击盗版策略、企业运作方式、windows密钥等提出严历指正。无独有偶,微软总裁巴尔默在韩国发动7700万美元软件捐赠的“校园行动”,也遭受韩国民众的广泛指责,最终也流产,微软韩国公司总经理被迫辞职。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微软和盖茨的把握之外诞生了。在崇尚创新与自由的IT业,微软的商业模式必然受到“透明天花板”的制约,在崇尚共享与合作的互联网时代,微软侵略性的企业文化开始失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微软和盖茨不得不从神还原为凡人,去接受新时代的挑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