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孙立春 做一名时代的“科学+”

尊荣与洗礼: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系列活动纪实 作者:


第一节 孙立春 做一名时代的“科学+”

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 孙立春

“作为一个平凡的老师,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播下科学的种子,是这座科技之城、创新之城,赋予我的光荣使命。”

“初心不改,情怀永在,请和我一起静待那朵朵花开……”

2016年9月3日,伴随着这段内心独白,在经历层层晋级、冲出总决赛后,我得以站在舞台中央,成为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2017年,我又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深圳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荣誉面前,我既有欣慰亦有忐忑。

回想当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来自五代教师之家的我南下深圳,踏上特区教育教学第一线,如今已经立足教坛16年,从班主任、备课组长、科组长到学校中层,送走了七届毕业生,育得桃李已千株。做老师,过去我未曾迟疑,将来也不会离开。因为这份信念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铭刻于基因上。毫不夸张地说,做一名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的教师,承载了我全部的光荣与梦想。

任教以来,我先后教过科学、生物和物理学科,努力打破学科壁垒,融汇知识体系。始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为使命。在16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秉持“做一名时代的科学+”的理念,努力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植入创新的基因,与学生一起挑战风雨、追寻阳光,也成就了自我,实现了人生蜕变。

做“点石成金”的教育者:让学生拥有追寻幸福的能力

我爱教书,我爱每一个孩子。这句话发自肺腑,近似信仰,却又超越信仰,深入灵魂。很多人说我身上有教师基因,我将其视为自己的荣誉与使命——出身教师世家的我有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家族五代12人从事教育工作,心灵的传承无需文字和言语。我的职业梦想,自懂事起,除了做老师便没有其他选项,我有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要将教师这份看似平凡琐碎却令人肃然起敬的事业进行下去,让善良与聪慧的种子在学生心田牢牢生根、美美开花。如果有人问,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的回答将是:用智点亮学生的路,用爱滋润学生的心,使我教过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棒的自己。

记得在我步入教师职业的第一天,如今已96岁高龄的爷爷曾提笔为我写下赠语:“立足三尺土,春耕育桃李。”并一再地叮嘱我:“你什么样,你的讲台就什么样,你的学生就什么样。”这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激励和信条。我明白,我的脚下虽然只有三尺土,却指向学生的一生……

教育需要智慧,好的老师会深入学生的内心。我曾接手我校有名的“问题班级”,这个班两年里换过六任班主任,用前任老师们的话说,“你带完这个班,再带任何班都会觉得是天堂。”接班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将班级命名为“风雨彩虹班”,寓意风雨过后,终见彩虹。我深入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每一句话,从不取笑他们的幼稚观点,也不用有色眼镜看他们,我知道,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很快,一座看不见的信任之桥悄然搭建起来,我跟他们成了朋友!校运动会开幕式上,这个班整齐的方阵、昂扬的气势、响亮的口号震撼全场,并斩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中考时,这个曾经被断言“升学无望”的班级,七成学生考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高中。现在这个班级的孩子还和我保持着联系,时不时给我发来温暖的问候。这些都成为我心底坚实的力量,坚定了我“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信念。12年班主任工作,我带领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挑战风雨,追寻阳光。用自己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勤勉与诚恳影响着学生,令我特别欣慰的是,这些品格已经成为他们人格中的养分。担任班主任12年,我所带的历届班级,每一届都进步巨大,成绩优异,同事们说我是“点石成金”的班主任,我受之惶恐,因为我并无良方绝活,唯用情至深、用心至诚,以信任和关爱,激活孩子的潜质与正能量,让他们在蜕变中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得更好。

好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现潜能,就是发现了未来。刚大学毕业,第一年做班主任,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叫小C的学生。他打架斗殴、无证驾驶、抽烟喝酒,各种各样青少年反叛的顽疾,10件行为中有8件与学校的规定背道而驰。什么顽固、叛逆、嚣张、目中无人、不可一世、飞扬跋扈,这样的形容词用在他身上都不过分。我参加工作第1年的工作日记,前15篇有12篇是写他的。写的都是他怎样以叛逆的姿态、大胆的作风、另类的形象与我对抗的事情。可见这个学生给刚大学毕业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我施加了多大的压力!

我想,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个班级有这样一个“刺头”总跟你对着干,这种感觉,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超不爽”。

所以,我不止一次地对着他写满倔强和排斥的背影叹息……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很郁闷,一直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并请教有经验的班主任寻找处理班级“刺头”的办法。发现有两点是肯定的:

第一,大凡这样的学生,把他转化过来,对集体会有很大的促进。

第二,他也许并不如脸上所写着的那样不羁,关键是要走进他的内心。

于是,我不再频繁地找他谈话,而是默默地观察他,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把搜集到的点点滴滴都作以记录。发现一个小小的亮点,就真诚地表扬。考虑到他有弹吉他的特长,就建议他组织个小乐队,并推荐他参加学校的大型元旦演出;还任命其为班级的体委,情况略微有了好转。

那么怎样能让他的内心受到强烈的触动呢?正巧赶上语文课在学习对人物的描写,我就有了个冲动,写写他吧,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让他看看我眼中的他是什么样?学理科的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写了一篇作文《我看小C》,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它花了我很多心思。从他第一天来学校,几个月来的点点滴滴以及各方面的细微变化;我的所感所想,等等。这篇文章感动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她把我对小C这一人物的描写作为范文分析了整整一堂课。下课后,语文老师和班级的好多同学把我围住了,孩子们说:“老师,你也写写我吧,太让人感动了!”多愁善感的语文老师眼睛湿润了,她告诉我:小C哭了!那个顽固、叛逆、嚣张、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家伙哭了。

第二天,我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有封信,上面只有两句话:您太让我吃惊了,我会让您更吃惊!(这里他用的是“您”。)

中考时他以3个A+、2个A的成绩考入了深圳市重点高中。教师节前夕,我收到了他的贺卡,有几句话,很让我感动。是这样写的:

“不知道附中的您,是否还一如既往,披星戴月;

不知道为人母的您,是否还多愁善感,天真烂漫;

不知道您是否还惦记着我?

早来的秋风,拂起了阵阵思念,思念穿过从前,卷入心间,无言,无言,何以载我到从前。”

教师节当天他捧着一叠报纸来看我。因为他在教师节当天的报纸上以“保附中一方净土、育中华九州英才”为题,为母校和老师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毕业十几年,每年的教师节我都会收到他的问候,2016年得知我参评“年度教师”,他特意发来问候,并自告奋勇前来录制短片,镜头里一表人才谦谦君子般的他说:“老师,谢谢您的爱和宽容,当初没有砍掉我的棱角,让我保持真实的样子。让我不只是记得有一位老师,教导我如何拿好成绩,上重点高中;而是有一位朋友,在成功时为我喝彩,在失落时替我分忧,告诉我人生需要走点弯路但要及时调整方向,而每一段走过的路都成为人生最美好的回忆。谢谢您温暖了我曾经孤寂散漫的心灵。”当我看到这一幕,我不禁热泪盈眶。

育人的旅程虽然充满挑战,却又如此美丽。12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个个成长故事,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收获各种荣誉和成长。先后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南山区优秀班主任”“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教师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与引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的学生小郝受我的影响,也报读了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她说四年后将回到深圳任教。赫伯特·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提出:“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当代也有知名教育学者提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些年里,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幸福教育实践,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师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领着孩子奔向幸福的彼岸,难道不是更重要的担当,更庄严的使命吗?

做“勇立潮头”的教学者:带领学生走进“无边界”的创新课堂

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特区教育的好老师?对这个问题,我经常苦苦思索并努力求解。我认为,好老师要善于发现教学的规律和本质。身为科学老师、物理老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与学科相关的理科思维,以及质疑批判、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是特区教师的重大使命。为此,我总在琢磨如何将科学课、物理课上得生动有趣,怎样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索实践,我深知“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重要得多。

记得2001年我刚到深圳,就赶上全国第八次课改,成为首批中学科学教师。这是一个包括理、化、生、地四个学科的综合学科。没有现成经验,我凭着探索的勇气知难而上,努力让科学教学成为培养创新能力、造就科学素养的沃土。为了教好这门综合课,我曾经研读30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分科教材,做了20多本同步练习,并坚持每年听课在300节以上。我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琢磨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探究式学习法,我的探究式实验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我的科学组率先在学校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并且带领“小院士”们参加区、市、省、全国各级竞赛。在北京,我们一路过关斩将,晋级全国总决赛,一举拿下4个金奖、2个银奖的好成绩。成为广东省获奖人数最多、获奖级别最高的科学组,先后获大奖50余人次。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科学教学“3I”教学模式也日渐成熟,成为我教学的名片。“3I”的关键要素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Innovation ability)为导向、以开展探究(Inquiry activity)活动为主线、以跨学科统整为特色(Integrated curriculum)。具体流程是: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自由探究;通过情境创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内容拓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归纳提升,构建知识体系。这套教学模式契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心理需求,我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走向实验室、走近科学家,当孩子们从过往的填鸭式教学“藩篱”中被“解放”出来时,迸发出的创新潜力与探索精神是惊人的。后来,我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联盟委员”,并且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优秀科技辅导教师”,为我的“3I”教学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用机器人、3D打印、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这些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前沿科技,都被一一纳入我的课程范畴。

我认为,教师就是孩子的摆渡人,陪伴他们从人生的此岸到达理想的彼岸,并在途中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课堂上,实验中,我不再是“一言九鼎”的教书者,而是与学生一道分析现象、发现规律、寻觅真理的同行者。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国际化视野,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引导启发他们开展无边界学习。如VR创新课堂、MOOC(慕课)、PAD教学等,已经成为我们常态化教与学的得力工具。当美国宣布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中国决定设立引力波科研项目的重磅科学新闻传出,我第一时间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引力波的概念,还鼓励学生给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学者发E-mail,请教引力波对未来人类科技进步的影响等问题。学生们说,敢去问为什么、敢去质疑一些“定论”,让他们觉得很有趣。而我跟学生在一起时最愿意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很好奇……”也因此,光启实验室、大疆无人机设计室、腾讯总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展示馆,都留下了我和学生“约会科技”的足迹。就是这样,崇尚科学的种子在一点点萌芽,探求未知的习惯在一天天形成,用创新的理念与手段为学生营造最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我和学生始终在路上。

做“潜心研究”的领跑者:为更多孩子播下求知创新的种子

在获得2016深圳“年度教师”称号后,我依然站立在三尺讲台。作为一线教师,我更在乎的是:自己对教育的这份热爱、探索、坚持,能否带动、影响更多的老师;能否引发老师们更多对生活与职业的反思;以及能否为孩子们播下求知、探索、创新的种子。

在学校里,我长期一岗双责,曾连续10年既当班主任,又做课组长。除了曾高质量完成4个班每周20节课的授课任务之外,还要牵头大量的教育学术研究与校际交流活动。这也促使我从一个人潜心学科教学的研究,逐渐拓展到关注科组、学校,再到全区、全市的教育教学情况。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引领者,2008年我攻读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努力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在高校学习充电时,我反复学习研读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念,认识到一场新的教育革新正以燎原之势从日本波及东亚地区。正处于课程改革攻坚阶段的深圳教育,不能不直面这一新的教育浪潮,更快地与国际教育接轨,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于是,我立即将所学所思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我召集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骨干成立了合作学习研究小组,编制不同学科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并在全校大会上反复论证,带头上合作学习的引路课、示范课。我带着年轻教师一起观课、备课、磨课、研课,培训青年教师,使小组成员均成为业务骨干。后来合作学习成为全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并且成为区优秀课题。我也多次在区域及帮扶对口学校交流中分享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连续多年,我利用业余时间担任继续教育授课教师,开设班主任工作培训班,讲授“如何上好班会课”等课程。

成为深圳市“年度教师”后,我深入深圳市各区各校巡讲,传播教育理念,分享教育智慧,共享教育情怀,半年时间里奔赴延安、百色、河池等四省五市,演讲50余场,主持大型活动10余次。在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筹建了全国首个“年度教师工作室”,在专业化上继续成长,在课堂学习方式变革探索中教书育人,自我超越,努力成为具有信息化、全球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名师;促进目前全市以学科为基础的名师工作室之间的跨学科融合,对教学、科研、德育展开系统化综合研究探讨,构建名师多元立体的知识、能力、情感结构;立足课堂,扎根深圳,放眼世界,思考和解决一个校园、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城市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同时,作为南山区“精英教师”,一年来,我一直在新学校——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室实验学校进行支持交流,潜心思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整合策略,并带领团队钻研VR+STEAM创新课堂的建构,努力实现传统教育向未来教室、未来教师、未来学校的转型;同时示范新技术课堂,培育新课程,努力实现课堂的新变革。我的VR+STEAM的创新科学课“掏心掏肺”,被深圳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新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样本。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2016年11月,我作为全国教师的优秀代表参加了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路上送教行”大型公益活动。半年内,革命老区广西百色、河池,教育薄弱市县广东汕尾、河源都留下了我的足迹。通过送教帮扶,关注老区教育发展,为老区人民上课、开讲座,把深圳改革、创新、开放的理念进行推广辐射,我感到特别有意义。这样的传道我不仅要做下去,还要做很多。

幸福值得追求,教育没有终点。一位教师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以灵魂塑造灵魂,以思想唤醒思想,以智慧启迪智慧。作为一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特区教师,我愿意以深圳这座城市为基点,站在时代最前沿,全力以赴,沿着深圳教育改革创新之路风雨前行。

第二节 高洁 轰轰烈烈的事与隐姓埋名的人

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提名奖获得者 高洁

当纽约的太阳和飞机一齐滑向地平线,我们的纽约展演之行结束了。这一次,我与孩子们在美国林肯中心再一次接受了世界舞台的洗礼,带着众人的高度赞扬,我们满载而归。风雨中,我已与深高舞蹈团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了17个年头,每次成功后的幸福感至今仍刻骨铭心。深高舞蹈团是我们挥洒汗水的舞台,更是我们放飞梦想的舞台。

如果说,校园是我灵魂的沃土,那么,舞蹈就是我生命的风姿!26年来,我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独特而优美的舞姿旋转出“以舞育人”的高洁人生。1991年,从中国舞蹈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留校任教。那时的我已经有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后来都成为优秀舞蹈工作者,在国家舞蹈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最终我还是毅然放弃了众人艳羡的大学工作,选择来到普通中学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舞蹈老师,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深知要想做到把舞蹈艺术深厚内涵和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普通中学才能给予我实现教育梦想的广阔天空。在这里,我率先创办了与文化课同步的舞蹈课程,成功开创出了一条艺术教育的崭新之路。在国家大力推进美育教育的今天,所有的收获再次印证了自己最初的选择和探索创新,都是具有示范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启迪意义的。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以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为使命,一路不懈追求下去的教育信念。

2001年,我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深圳,正式调入深圳高级中学,创建了深高百人学生舞蹈团,学员涵盖初一到高三各年级学生。从那时开始,我就习惯了凌晨六点与孩子们的约定。在深高这座美丽的紫色城堡中,晨练的舞蹈团孩子们是最靓丽的风景:晨曦中,她们在运动场上练习下腰、压腿、弹跳……高高盘起的发髻和一袭黑色的长裙是深高舞蹈团的标志;浅浅微笑的脸庞和自信优美的舞姿是深高舞蹈团的象征;滴滴晶莹的汗珠和双双磨破的舞鞋是深高舞蹈团辛勤的付出;内心的坚定和强大的自律是深高舞蹈团不懈的追求。舞蹈团的孩子们早已成为所有深高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美丽“黑珍珠”。但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不能仅局限于大胆创新舞蹈教学实践,还要将这种教育理念传承下去,所以在教学之余,我还潜心于舞蹈教育理论研究,先后完成了教育部委派的全国中小学生第一套、第二套校园集体舞创编工作;策划、设计、指导完成了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库(小学舞蹈教程);参与了教育部专项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课题专家组工作;主编国家级教材4册、专著3本;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教师用书;编写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教学与评价指导教材。在教育部和清华大学的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学舞蹈团的教学与管理”课题研究;完成了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教育专家高级研修班学业和“舞蹈教学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策略研究”省级科研课题。深高舞蹈团在大家不懈努力下,快速发展壮大。

2011年,深圳市教育局“高洁名师工作室”成立。我拥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更加明确了奋斗的目标,进一步开展了一系列严谨、有序、多学科交融的舞蹈教育教学实验研究,又对创编的教材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经过相关专家论证,由我们工作室创编的《音乐与舞蹈(小学阶段·人音版)》教材2016年6月正式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了深圳市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舞蹈教材的空缺。教材出版后得到了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吴斌先生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杜永寿先生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工作室创编的舞蹈教材格调健康、动作优美、充满朝气、简单易学,符合当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实际需要,符合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育人理念,是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小学舞蹈美育活动的好教材,为每一位小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终身发展提供了支撑。在这样优秀的团队中我们共同成长,目前工作室已有30多名优秀青年教师成长为深圳市舞蹈教育一线的骨干教师。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又成立了“深高发展教育研究院舞蹈研究中心”,我们从国际战略研究视角,从更高、更深的层面继续研究和丰富“自律(Self-discipline)”的内涵,确定了“舞团建设发展”“舞蹈课程研发”及“舞蹈拓展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程;探求舞蹈教育除技巧之外对人的品格素养、行为养成等深层次方面的教育渗透;把审美教育、创新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化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舞蹈教育实践和研究之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地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自2005年以来,我还作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特聘专家,先后赴全国10多个省区,承担教育部下达的“送培到地方”工程项目,为数千名艺术教师完成培训任务。同时,作为深圳市首批“深圳教育名家”,先后到龙岗区、宝安区、罗湖区、龙华新区开展支教活动。2016年6月5日,应甘肃省陇西县教育局邀请,我带领第二期工作室老师远赴甘肃陇西开展“送培下乡”公益活动。山区气候条件恶劣,有时一天就要经历二三十度的温差变化,对于我们这些南方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但是全体老师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其中,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了一堂堂生动的舞蹈艺术课,深受当地教师和孩子们的喜爱。我这样告诉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用你的心灵去倾听,你会感受到某种力量在你的内心涌动,这种力量,让你扬起头颅,举起双臂,向着光明缓缓走去。这,就是舞蹈让你觉醒的第一步。”不分地区,不分年龄,不分贫富,每个人都有享受艺术、热爱舞蹈的权利,我就是要用自己对舞蹈的挚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告诉她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哪怕是在偏远的大山中,我们也能大胆地舞蹈,尽情感受生命的美好。

风雨十七载,一路走来,我始终不忘初心,专注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塑造的核心——自律、修身、养成等要素融入舞蹈教育之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以“自律”教育为核心的“以舞育人、以美塑人”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深高舞蹈团从最初的区域性舞蹈团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知名学生舞蹈团,同时对我国中小学舞蹈审美教育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唯一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深高舞蹈团原创作品连续五届荣获表演、创作及优秀指导一等奖,至今累计达15个奖项。深高舞蹈团还在各种公益演出和比赛活动中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被教育部特别授予“杰出贡献奖”。

还记得那次在全国艺展的大舞台上,深高舞蹈团的孩子们成为深圳艺术教育一张最闪亮的名片:第一届全国艺展闭幕式前夕,在人民大会堂彩排的间隙,大赛组委会和教育部的领导看到的是深高舞蹈团的孩子们都在后台安静地看书学习,训练场地内是她们标志性的排列整齐的行李箱和小背包,安静、整洁、美丽、阳光……深高舞蹈团的孩子们用她们舞蹈技巧之外另一种大美,展示出特区中学生崭新的精神面貌和特区气质。因此,教育部在闭幕式结束后决定第二届全国艺展由深圳主办,而我们深圳高级中学就是主办会场。这是所有深高人的骄傲。

应教育部国际司和体卫艺司邀请,2016年10月我校舞蹈团承担了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的文艺演出任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演出结束后,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亲自授予高级中学校长黄显甫参演证书。

就这样,我和一届又一届深高舞蹈团的孩子们亲如家人,一起从校园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国庆55周年文艺演出北京天坛主会场、在2008奥运会火炬传递仪式现场、在上海世博会广东区表演现场、在贝尔格莱德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接旗仪式表演现场、在悉尼歌剧院中澳中小学生文艺展演大厅,我们征服了一批又一批观众,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盛誉。这,就是我们“自律”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学校“立德树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更是我们“尊重为先”教育方式的体现。在孩子们的身上,用我的心,用我的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又成为传播美的使者。因为我坚信,用爱温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就会用爱来回报我们的社会和国家。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教师的阐释。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践行,不断打造和谐舞团。现在的深高舞蹈团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更像是我们的家。在这里,我与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什么是“大美”“大爱”,还有“成长”。

舞蹈教育是一门以美育人、静待花开的艺术。2013年,我们创编的原创舞蹈作品《阳光女孩》,使深高舞蹈团第四次获得了教育部艺术展演的最高奖。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和孩子们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与自豪,不禁热泪盈眶!因为,这次与以往不同,作品的原型和主要表演者都是我团的“特殊成员”——一个酷爱舞蹈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她曾经和身边同龄女孩一样,拥有幸福的家庭,在呵护与赞美中长大,却因一次发烧打针用药过量导致听力障碍。对于这样一个小女孩而言,高度的弱听使她完成基本的交流都变得十分困难,而继续坚持舞蹈练习无异于异想天开。然而,在深高舞蹈团这个充满关爱的大家庭中,没有歧视与孤独,只有支持与快乐。我用自己的爱让孩子最终懂得,她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最后孩子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专注,自信而优雅地站在了舞台的中央。高中毕业后还考入广州一所名校,从此实现了自己对舞蹈艺术的追求和梦想。我永远不会忘记,孩子在毕业纪念册上给我留下这样一句话:“高老师,即使我听不见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但我依旧是这世界上最阳光的女孩。”此时,我看到了一朵花儿静静绽放时的美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生命的美好,才是人间大美之道。《阳光女孩》是我“以舞育人、以美塑人”教育理念的校园舞蹈代表作,也成为我教育历程中最璀璨的一页。

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在从教的日子里,我常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在舞蹈课上,我需要做一名“严父”,通过言传身教,要求孩子们用严谨的态度对待艺术,告诉她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悟艺术之美;而在生活中,我又要扮演孩子们的“慈母”,一百来个孩子的舞蹈团,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打理。最初,很多孩子抱着对舞蹈的喜爱来到舞蹈团,那时的她们天真可爱,还有些小娇气、小任性。六年后,看着她们长大的模样,亭亭玉立,落落大方,身上更多的是一份自信、自律和自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恋恋不舍地离开舞蹈团。就这样,一届又一届,循环往复,但是我觉得这些孩子从未真正远离,她们会在大洋彼岸寄给我自己发行的第一张专辑;会在深高舞蹈团十五周年庆之际专程返校,与我共庆美好时光;她们会在自己日后的学习工作中秉承舞团“自律”精神,学会责任与担当,学会理解与感恩,用心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在这个我热爱的教室里,我付出了爱,也收获了爱,舞蹈团的孩子就是我自己的孩子,她们是我教育生命的全部,更是我人生意义所在。她们让我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这份脱离血缘亲情的爱,应该就是人间大爱吧!

离别往往是成长的加速剂。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想说再见的时候,只是我们不知道,分别会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因为不想分离,所以更期待下一次的相见;因为想让对方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总会带着期待去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今年,团里一个初三的孩子在百般纠结后选择了出国深造,这个消息触动了所有孩子的心弦。自律、团结和默契早就让孩子们习惯了在凌晨五点一同早起,在表演前相互化妆,在后台一起等待,在训练最累最疼的时候共同陪伴。平时,孩子们无视这种朝夕相处的可贵,而离别的这一刻,大家都没能忍住自己的泪水,于是将所有的不舍和思念,都融入作品当中,成功演绎了舞蹈《不想说再见》。孩子们在舞蹈中表达了对离别的难舍,对成长的理解。这一次孩子们凭借他们的真诚,再一次获得了教育部艺展的最高奖项。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说:“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美的境界的追求,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在于个性的见解和创造能力的释放,并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孩子在深高舞蹈团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成长。毕业团员纷纷被清华、北大、人大、北京舞蹈学院、上海交大、复旦等知名高校录取。以舞蹈特长考入清华大学的李治同学在深高舞蹈团公众号里感叹:“六年即一生。六年,恍如一梦,相逢时我们也许不明白六年的概念,不清楚六年到底有多长,不知道到底会发生多少刻骨铭心的故事。但在离别之际,我懂得了六年的意义,它让人发生惊人的变化,它使人成长,使我们会用今后的一生来怀念它。”

多彩的青春生活总有唱不完的歌声和舞不完的梦想。我深信陶继新老师所说:“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之后,就成了幸福的储蓄。”对于一名普通中学舞蹈教师而言,不是去收获多少奖杯和证书,而是育人,去激励、唤醒、鼓舞每一个年轻的心灵。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在学生时代,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希望,走向社会,他们是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担当、有利于社会的德才兼备的好公民;我希望,他们在生活中,是一个幸福的人。一念执着的我,心甘情愿继续默默地做孩子们永远的“高妈妈”。

第三节 陶红松 做教师的那份执念

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提名奖获得者 陶红松

从小,我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一首歌,叫《走四方》,我经常哼哼:“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我就这么边哼边憧憬着自己闯世界的潇洒情形。还别说,我真闯荡了一番,先后到4座城市当教师。做过传统意义的好教师,也做过颇受争议的教改先锋。无论哪个阶段,都有值得回味的故事。

坚守,终得云开见日

师范毕业后,我在家乡邵阳工作了整整10年。那时候,小学还有统考,重点初中要择优录取。我在创下三届毕业班统考全市第一的成绩后,终于按捺不住,哼着《走四方》,应聘到长沙的一所私立学校,第一个故事就发生2000年的长沙。

那是一所主题公园式的学校,待遇也很优厚。刚到那我是美滋滋的,可好景不长,当我第一次查阅作业时,被其中的一份惊呆了。在这个叫小荣的五年级学生的作业本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完整的字,有的只是一些歪七扭八的像蚯蚓一样的痕迹。我把小荣请到办公室后,质问他为什么不认真写作业。他满脸无辜地举起右手,说:“老师,我写不了字的。”原来,他的右手只有三个手指头——大拇指、食指和小拇指。当时,我就懵了,都不知说什么好。等小荣离开后,我给他家长通了电话,了解到小荣五岁那年到锯木厂玩耍时,不小心触动了开关,被锯断了两根指头。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家人,对他的学习是没要求的。

那晚,我难以入睡。满脑子里都在想,我该怎么办?严格要求,要小荣和其他同学一样写作业?谈何容易!或者像他家人一样,就此放弃?自己心里又过不去呀!我想起了那个经典的小故事——回落的潮水在海滩上留下许多小鱼儿,一个小女孩忙着将一条条搁浅的小鱼送回大海。有人劝她:“别白费力气了,那么多的鱼,你救得完吗?而且,也没有人在乎呀!”小女孩头也不回地说:“可是,小鱼在乎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想到这,我的心被重重地击了一下。是啊!可能很多人不在乎,包括现在的小荣自己。但是,将来的他还是不在乎吗?

第二天,我又找到他,给他讲了张海迪,讲海伦·凯勒。也是从那天起,我经常在放学后,把他带到办公室写字。一开始,小荣很不情愿,几度试图放弃,可我假装不知道,反而热心地和他一起分析怎样把字的笔画写漂亮,一起研究如何让他执笔更轻松……看着他脑门上的汗珠,我在心里说:“小荣,请原谅老师。由于你的右手,将来你的人生遇到的困难比平常人会更多。面对困难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而这些品质必须从小培养!老师对你今天的残忍,就是对你将来的仁慈啊!”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他的字竟然达到班级中等水平,速度也不慢。

看着小荣变得正常的作业,我长长松了口气。原来他真的可以做到!原来,只要坚守,就终得云开见日。我庆幸,自己没有轻言放弃。

发现,让种子长成最美模样

虽然我在长沙这所学校,拿到小学部最高工资,住上了免费的精装房,还每天欣赏着花园式的校园。但,渴求远方的我,在送小荣那个班毕业后,又迈开了脚步,先去了东莞,后来到了深圳。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04年的深圳。

身体上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一种缺陷隐藏在内心,比如自卑。尤其是那种深深的自卑,会把人重重包裹起来,捆住人的手脚,抑制人的成长!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男孩。平日里,你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因为他上课基本不发言,下课基本不交流。只有两种情况,你会注意到他:一是出考试成绩了,他一般在倒数10名内;另一种是有人欺负他了,他在那掉眼泪。有一次,同学看不过眼,跑来投诉,他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请到我的办公室。你们猜,他到我办公室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大哭?控诉?满脸愤恨?没有,都没有,他就低着头,一声不出。任我轻言细语也好,高声询问也罢,半个小时过去了,他就保持那个姿势,一个字都不说。我的汗都急出来了,也无济于事。他真的无动于衷吗?其实不然,他的内心应该是波涛汹涌的,因为我发现他的一双耳朵变得通红通红。周末,我去家访,说到他的这种情况,他妈妈立刻眼泪双流。我想做父母的都能体会这种心情。

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高考结束那个夏天,居然是他组织了一次小学同学聚会。大学毕业后,也是他召集小学同学请我吃饭。当然,因为他们都还只是纯消费者,最后饭是在我家吃的。

只是,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曾经弱势的他为何变得如此优秀?曾经甘于沉默的他,为何如此有担当?我想,这与他初中、高中的努力和际遇有密切关系,但要追根溯源的话,应该从小学的一篇周记开始。五年级,我从他的周记中看到他在读《三国演义》,还颇有心得,中间有几句话写得还挺有见地。自然,他的周记被我作为范文拿到班级宣读了。读完后,少不了一通夸赞。他呢,默不作声,仍然低着头。不过,在后来的周记中,他写三国越来越多,周记越来越长,语言越来越生动。自然,被宣读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渐渐地,他的面部肌肉放松了,和同学的交流多了,而被欺负的事也没有了。在毕业检测中,他的各科总分由曾经的倒数10名,跃居到前10名。

就在今年元宵节的第二个晚上,他到我家来玩,虽然还是腼腆,但已经很能聊天,我们一聊就三个多小时。言谈中,我能感受到他满满的自信和丰富的内涵。

一项运动,可以带来整个身体的健康;一个优点的发现,可以使人找到整个灵魂的自信。有人把人心比作土,土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种子,只要园丁不缺乏信心、耐心和爱心,每一颗种子都能生根发芽,抽枝长叶,或高耸入云,或摇曳生姿。我们的学生不正像一粒粒蕴含着各种希望的种子吗?愿每一粒种子,都长成他们最美的模样!

喜欢,教育的自然

从第一次踏上讲台到现在,我已从教27年。如果要给已有的教育生涯划分阶段的话,可以分两段:循规蹈矩20年,大胆变革7年。变革的故事从2009年开始。

那一年,常年带高年级的我头一回教一年级。课上我尽心地讲,费力地教,可小家伙们自说自话,漠然的小脸上分明写着三个字——不喜欢。备受打击的我不禁思考:如何才能让他们喜欢我的课?

我决定让他们改变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呃,让一二年级的孩子合作学习,那不是一团糟?”呵,很多人发出这样的质疑。事实上呢?事实上,一开始就让低年级五六个孩子扎堆讨论,简直就是鸡同鸭讲一团糟。这样折腾下去,一节课的学习任务,三节课也未必能够完成。可这有什么关系呢?大多数的变革和实验,起初不都是问题重重、混乱不清吗?质疑,就是宝贵的意见;混乱,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合作困难?没关系!我可以把合作分解成几套简单动作;喜爱玩耍?没问题!展示分享就设置成闯关游戏;容易混乱?有办法!建立口令、击掌、榜样三大评价体系。有了这三板斧,课堂上,孩子们一扫颓废之气,快乐地折腾着,时而独自思考,时而相互交流,时而兴奋点赞。当然,在合作中时常跳出不和谐的音符,有走神的,有受冷落的,甚至还有撩打的,那情景也是很让人抓狂的。而这些其实就是最佳的教育契机。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借助团队的归属感让他们学习包容,学习帮助,学习负责。解决一个问题,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就上升一个台阶;解决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就像小溪越过巨石,又快乐地奔向远方。小组合作如同一根神奇的魔棒,将孩子的心又拉回了课堂,那张张小脸上绽放着三个字——好喜欢!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里,用了整整一章阐述了一个观点: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在我看来,喜欢就是教育的自然!

真实,我们的执念

有人说: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远。一个人的闭门造车,远不如一个团队的相互激荡带来的效果。2012年,通过上级部门的审核,我成立了工作室,主要研究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堂小组合作策略。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参加新主持人培训那会,我边听边记录着领导们的发言。听着听着,我就紧张了,记着记着我就忐忑了。原来,工作室主持人的责任如此重大!我不禁扪心自问:我,陶红松,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有那么大的能量吗?作为主持人,我该如何把团队紧紧凝聚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奋斗呢?

反复思考后,我以为作为一线教师最宝贵的就是两个字:一是“真”,二是“实”!在工作室第一次会议上,我们约定:做最扎实的研究,上最真实的课,进行最真诚的评课!不为别的,只为能真正成长,让自己幸福地教语文,让孩子享受学语文的幸福。

一旦约定,便成执念!

为了让课堂成功转型,作为主持人的我,带领团队经历了漫长的痛苦的摸索期。为了寻找一个方法,每个人都曾绞尽脑汁,辗转反侧。工作室第一期,12个成员,清一色女教师。三年间,5个怀孕,2个动手术,每个人都有繁琐的日常工作,有做不完的家务。说实话,我彷徨过,甚至想放弃。但,我不敢!我怕背叛最初的自己,怕对不起选择我的老师们,更怕愧对给我平台的福田教育。于是,我又重整精神,生活中嘘寒问暖,工作上身先士卒。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庆幸当初的坚持!是心中的那份执念,是来自团队的力量,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咬紧牙关!这也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其间,我们读书,我们分享,我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我们也经常关起门来磨课。在携手前行的路上,我们彼此欣赏、相互鼓励,更互相折磨。谁要是上研讨课,谁就成了那个最受关注也是最幸福的靶子,其他成员一定会对她无情“开炮”。而这样的研讨,我们几乎每个月都要进行两次。久而久之,我们工作室流行了一句口头禅——谢谢你折磨我。

就在这反复地思考、实验、碰撞中,我们终于沉淀出一套自己的小组合作策略。有四个关键词——分解、生成、互动、评价。通过合作目标的分解,使学生知道要合作什么;通过合作步骤的分解,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合作。我们重展示,但不是早早准备的展示,而是通过真实有序的合作生成出来的展示;我们重互动,通过各种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是参与者;我们也重评价,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以正确行为为导向的评价,点燃每个孩子的学习激情。

做工作室要研究教学,也要辐射成果。我们致力于将小组合作策略运用于不同的语文课型。工作室第一期,三年间,每个学期都面向全区推出公开课,每一次公开课总能推陈出新。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合作目标,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有常态的异质合作,转组的同质合作,还有组际的交流合作。我们对自己的课从不要求完美,但务必真实,真实呈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真实呈现我们的研究过程。渐渐地,工作室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我们的研究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光明。2013年,我有幸面对全区校长、主任做专题报告《玩转变》,大家纷纷评价“接地气”“好操作”,从他们那,我也读到了两个字:喜欢!

黑暗之后是黎明,痛苦之后是欢愉。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记录、梳理。我们从七个角度总结小组合作策略及运用,最终形成了一本教学专著《合作学习设计与实践——走入自主高效的低年段语文课堂》。这几年,我边研究边写教学日记,边实践边整理课例和论文,三年下来积攒了三四十万文字,梳理出来后,就是我的个人专著《玩出精彩的课堂》。2014年10月,工作室第一期即将结业。我们决定向上级和一线教师交上最后一份答卷,那就是面向全区举办一场“小组合作策略分享会”。那一回,除了怀孕的和生孩子的5个老师,剩下的7个全都上场,7个人分别从7个角度来介绍小组合作策略。分享会上,座无虚席,老师们听得很专注。 分享会后,赠送我们的专著,听课老师排了几条长长的队伍。有些老师拿到书后,还特地走过来向我们表达谢意,他们激动地说:原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完全可以由“幕后”转到“台前”,令人困惑的小组合作也完全可以做到“真实、有序、互动、生成、高效”,只要搭好合作学习的“脚手架”。他们真诚感谢工作室三年来扎实的研究和今天的无私分享!领导的肯定,同行的认可,让我们信心满满。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向全区、全国做了60多次的分享,不仅深圳市内,还有走出深圳。工作室博客点击量有8万多次,出版2本教学专著,这让越来越多老师投入到小组合作的研究中,将我们的策略成功地运用到他们的课堂,并看到令人欣喜的变化。

老师们纷纷感慨:这几年,走得不容易,但走得很开心。因为她们喜欢,喜欢真实的研究,喜欢真正的成长。正是这份真实,让她们脱胎换骨;正是这份执念,让我和我的团队实现了完美的蜕变。

游戏化,让学习变成最爱

2014年底,我的第一期工作室结业后,我作为福田区语文核心组成员到北京大学参加培训,听了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做的一场关于游戏的讲座后,我突然脑洞大开,心想:学习是学生的必需,游戏是学生的最爱!如果,将我们的教学游戏化,就是把学生的“必需”变成他们的“最爱”。游戏需要伙伴啊,那其实就是小组合作。如果,将小组合作策略与游戏化教学结合在一起,那岂不是金庸写的倚天剑遇到屠龙刀,效果是双剑合璧!于是,我把第二期工作室的研究目标定位在基于小组合作基础之上的“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堂游戏化学习探索和研究”。2015年,第二期工作室正式成立,我的研究目标就是教学游戏化。如果说,教学可以是一场游戏,那老师就是这游戏的总策划人,是规则的制定者、程序的设计者、过程的观察者、流程的优化者。正好,那个学期我教一年级,我再次感受到拼音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是何等抽象和枯燥。那就从拼音游戏开始!我邀约几个同伴一起研发了一套七彩拼音牌,并设计一系列游戏及规则。

第一版拼音牌出来后,文字版的游戏规则对于学生太抽象,我们就拍摄指导游戏的视频。老师们,当枯燥的拼音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时,你们能想象孩子那种兴奋吗?即使你设定了种种游戏规则,他们也愿意跟你玩!而且,一玩起来,还停不下来!这一项技术,还获得国家专利。第二期工作室成立后,我就通过拼音牌,将游戏的理念带给这个新的团队。我把小组合作策略及拼音游戏做成教师培训课程,我们先自己玩,再带着学生玩,还带着老师玩;不但在深圳玩,还到武汉玩,到北京玩。虽然所到的地方不一样,玩游戏的人不一样,但游戏带来的喜悦和成就那是一样一样的。当然,我们还在研究识字游戏、句式游戏、阅读游戏,研究的路很长很长,我们一直在路上。学习是学生的必需,游戏是学生的最爱,而我们的目标则是将他们的必需变成最爱。

今年三四月,我特别喜欢观看董卿主持的电视节目《朗读者》。我发现被请到这个节目的朗读者年龄都比较大。其中有一位叫张鲁新的冻土科学家,是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唯一的首席科学家。他的经历让人动容。现场,他的学生合作为他朗诵了一首散文诗,是塞缪尔•乌尔曼的散文诗《青春》。在这段朗诵中,我发现了一个秘密。让我们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写的——

青春不是年华 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 丹唇 柔膝

而是深沉的意志

恢宏的想象 炙热的情感

青春气贯长虹

勇锐盖过怯弱

进取压倒苟安

如此锐气 后生有之

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年岁有加 并非垂老

理想丢弃 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 衰微只及肌肤

热忱抛却 颓唐必致心灵

忧烦 惶恐 丧失自信

定使心灵扭曲

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

抑或二八芳龄

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

奇迹之诱惑

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的心灵应如浩渺瀚海

只有不断接纳

美好 希望 欢乐 勇气和力量的百川

才能青春永驻 风华长存

一旦心海枯竭

锐气便被冰雪覆盖

玩世不恭

自暴自弃油然而生

即便年方二十

实已垂垂老矣

然则 只要虚怀若谷

让喜悦 达观 仁爱充盈其间

你便有望

在八十高龄 告别尘寰时 仍觉年轻

散文诗读完了,你们发现这当中的秘密了吗?

第四节 肖晨 我是一个很“铁”的人

2016年深圳市“年度教师”提名奖获得者 肖晨

“年度教师·2016”丛书的黄主编给了我一个题目——《我是一个很“铁”的人》,让我写写自己“铁”的一面。我只是一名平凡的中学女教师,似乎与“铁”没有什么关系;但多日来围绕着这个命题,我想了很多很多,回顾13年的从教生涯,由“初出茅庐”到现在所谓的“扬名立万”,我发现自己确实与“铁”有着不解之缘。

先从我对“铁”的错误演绎说起吧。

大学毕业那年,不满22岁的我当上了班主任,总是很理想化地看待教育问题。那所薄弱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暂住户口,家庭条件和教育背景很不理想。心理学家说,人总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以为别人看到的东西与自己判断的一样。正是由于这种倾向,为了镇住那群调皮的孩子,我“铁”一般顽强地表现着自己。于是,在教室里我以“爱”的名义发号施令、霸气侧漏;在学生犯错时严厉批评,放任负面情绪。为了守住所谓的“师道尊严”,我错误地把老师演绎成了一个说一不二、唯我独尊、不知变通的“铁面”角色。结果,面临挑战,强力打压,再逢挑战,周而复始,终于有调皮的学生一通电话打到了校领导那里……

至今记得领导充满怀疑的口吻,我像是掉进了冰窖只感到浑身寒冷,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我反复自问:为什么我满腔热情却得不到理解?老师要站稳讲台可以没有威权吗?如果我还想留在这个岗位上,怎样才能获得孩子的认可?

现在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不言而喻,但如果没有时间的磨砺和实践的证明,哪有那么容易解决这些教育生涯起步阶段关键性的认知问题?

时隔多年以后,如果再问我:作为一个教师,“铁”到底应该指什么?“铁”应该包括哪些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研究,我不妨梳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铁”的第一重含义——“铁”血丹心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我以为,这里的“爱”确认的首先是一位教师对教育职业的深厚感情,是对教育这份职业浓烈的认同感、使命感与自豪感。任何一位教师,如果没有对教育职业的“铁血丹心”,那他的教育之路是走不远的,也就无法享受到教育职业的尊荣,教育成就更加有限。

我出身于一个语文教育世家,到我已经是第四代传承者了。我在校园里出生和长大,耳濡目染,骨肉里涌动的都是教育的血脉,高考填报志愿时也从未想过除师范院校外的其他选择,天然自信当好教师不在话下。尽管因为年轻和意气用事,我也摔过跟头,但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职业选择,对教育的热爱、执着、与生俱来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毋庸置疑的,这也许就是我具有“铁”的一面的深层心理因素。

而在遭遇质疑继而痛苦自省之后,我渐渐明白,爱一份职业并不同时意味着可以做好一份职业,再“铁心”的“道”也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术”才能完全实现。只有与学生真正平等地相处,关心、尊重和信任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正确地予以教导,我的“爱”才有通向孩子内心的可能。

从这个起点出发,我开始注重对自身情感的培养与监控,无论是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还是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我都给予学生真诚的赞扬和尽可能多的鼓励。我克服自身顽固的“自我中心”倾向,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更多关注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用心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值得肯定的优点。

有个孩子叫鹏鹏,心智发育相对迟缓,母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专栏作家。因为鹏鹏不爱学习,母亲想过很多办法,可最终都归于失败。三年来,鹏鹏不断出问题。他贪玩,骂粗口,逃避卫生任务,故意在课堂上发出怪异的声音,在地上打滚去迎合小伙伴们的玩笑,找各种借口不完成作业,而每次家长问起学习情况,他要么暴跳如雷,要么沉默以对。我经常收到鹏鹏母亲情绪崩溃时的短信。有一次,我请家长们给孩子写一封信,家长会上共同分享,他母亲在写下上万字的话后,却最终只发来一幅自己画的素描——一只大大的流泪的眼睛!连续五个晚上,鹏鹏从试探到暴怒,从小心翼翼到胡搅蛮缠,就是不让母亲参加家长会。在附言里,母亲这样说:“肖老师肖妈妈,当一切的努力都成为徒劳,再简短的文字都会变得冗长,再用心的辞藻都应选择搁浅。”对于这样一位母亲,我不断告诉她:别着急,慢慢来,我们一起帮助孩子,我不会放弃任何支持他的机会!

鹏鹏运动能力弱,运动会上我竭力鼓动他参加200米短跑;鹏鹏上课不发言,我常常给他表达的机会,即使说错话也暗示同学们给他掌声;鹏鹏总是缺交作业,我安排同学监督他,自己也经常留他下来辅导;鹏鹏生病请假,同学们纷纷笑着说:“班上总算安静了!”我对他们说:“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任何人的缺席都会让团队不完整。希望同学们互相包容和帮助,而不是笑话和排斥!”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进入初三了。有一天,鹏鹏突然对我说:“老师,您多给我一天时间,我把作业补给您!”我很惊喜他会主动学习。接下来我发现他考试不再睡觉,答题卡写得密密麻麻,虽然错别字很多,表达还不成熟,但态度完全不一样了。那天晚上,我特别兴奋,给他母亲发信息说:“孩子目前跟同学比还有距离,但只要他是发展进步的,总有一天他也能成熟、独立!”他母亲回复:“肖老师,我无数次想放弃却又舍不得,毕竟我是生养他的母亲。是您一直在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毕业后,鹏鹏考上了一所职业中专,在征求我的意见之后,自行选读了一个感兴趣的专业,开始了住校独立的生活。再见面时他缠着我要加微信,兴奋地跟我聊学习生活,聊未来规划,言谈之中透露着自信与希望。他经常跟初中同学参加高中的教学开放活动,和同学们在一起时笑得很灿烂,既没有自卑也没有受到排斥。

生而为师,注定要与各类学生打交道;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要求教育手段也必须有差异性与针对性。与鹏鹏这类孩子相处,我懂得了一个教师的“铁”,不仅仅是对教育职业的“铁心”,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坚定、坚忍的情怀,让我们在面对任何生命个体时都不抛弃,不放弃,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允许他不够优秀却又想尽办法帮助他自主地相对平衡地获得发展。教育现实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境,但陪伴学生、赏识学生、扶助学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业使命。我其实也没有什么绝招,靠的就是真诚付出,用爱与赞许一点点唤醒学生的灵魂,点亮孩子的生命之光!

“铁”的第二重含义——磨“铁”精神

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吕叔湘先生把教育比喻成生态农业——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帮它除草和耕耘,让它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任何急功近利和放任自流的做法都会有害于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最需要的是坚持投入,守望与等待每一颗种子的成长。教师对待学生,应当从“人”的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而不是拘泥于时间规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教育的成功。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就是以磨“铁”成针的精神来对待学困生的。

下面是一张欠条:

本人小辛,因不遵守班纪校规,屡次犯错,导致扣分过多。现欠“七彩银行”57元,我将在半个月内(6月15日到期),好好表现,努力挣得“七彩币”还款。若到期未能还清,将接受约定惩罚:欠多少元,就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抄多少遍。立此为据,誓不反悔!

很奇怪吧,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七班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不再用生硬的分数体现,在经过全班的反复研讨后决定采用代币制。班级开设了“七彩银行”,学生们自己设计了“七彩币”(币值分1元、2元、5元和10元),制定了与之对应的各种奖惩制度,每周按学生个人的各种表现情况结算一次,“行长”在班会课上公布代币累积情况。

小辛算得上是班上最调皮的一个孩子: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迟到早退、上课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学习上也不求上进,他成了班上唯一一个“七彩币”累积负数的孩子。我们有制度规定,一旦欠币、缺币是可以“贷款”的,但是必须想办法挣钱“还贷”。但这一制度对小辛来说毫无意义,因为他以一种看破游戏的态度来笑对每周的“七彩币”结算,不惊不惧;每次念到“小辛扣×××币”时,他就坐在座位上玩世不恭地笑,事后各种表现一如既往,毫无改进。班长、“行长”见他如此,着急了,找到我说:“老师,小辛已经欠‘银行’很多钱了,可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怎么办?可不可以对他取消代币制管理?”

我琢磨,现实生活中欠银行钱是必须得还的呀,而且还得按规定日期还款,否则就得受到罚息、限贷、列入征信不良等等惩罚。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既然全班都实行代币制管理,作为班级成员的小辛怎么可以例外呢?再说,制度不就是为不遵守规定的人设置的吗?目的就是约束他们不规范的行为,这是“铁”的刚性表现。可是,以小辛的情况来看,怎样的惩罚既能让他愿意接受,又能促使他有效改进呢?经过商量,班委会决定如此处理——由“银行”出具一份“贷款合同”,小辛亲手写上自己欠“银行”多少钱,要求在半个月内还清;如未在规定时间内还清,自愿抄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和班干部达成一致意见后,我便找小辛谈话了。谈话的重点不是批评他哪里不对,也不是以惩罚来吓唬他改错,而是与他商量如何帮助他挣得更多的“七彩币”。小辛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很想获得别人的认同,内心与其他孩子一样有着向善向上的需求,只是欠缺自律意识,又下不了决心去改正,就以一种特异的方式吸引关注。当老师平等地尊重他、怀着善意主动提出帮助他时,他是能够欣然接受的。当然,既然有规则,就一定严格按照规则来办事。小辛主动与“行长”签了“贷款合同”,并许诺在半个月内还清“欠款”。

小辛是班上第一个签“贷款合同”的同学,孩子们都是友好善良的。当“贷款合同”在班级公布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决定一起来帮助小辛。上课时小辛又管不住自己了,邻座同学会好心提醒他;回答问题时,同学们会尽量把机会让给小辛,鼓励从不举手的他回答;有同学生病请假了,卫生值日缺人咋办?小辛会主动承担了;小测验之前,同学们带着小辛一起认真复习,争取好成绩,换得“七彩币”……半个月下来,小辛真的变了样儿,就连以往疲沓无力的走路姿态都变得精神抖擞了。

到约定的“还款”日期了,小辛一算,之前欠债太多,尽管这半个月努力下来收获不少,但还是欠银行一元“钱”。同学们纷纷说:“老师,算了吧。他这半个月表现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这一元钱就当奖励他吧。”正当我假作犹豫时,小辛举手站起来说:“老师,不是说期限一到,欠多少钱就抄多少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吗?我现在还欠一元,我就只要抄一遍了。非常感谢大家这半个月对我的监督和鼓励,之前我是因为不遵守规则才被扣那么多分,现在抄一遍也值得!我会记住《规范》中的要求标准的!”

语毕,全班掌声雷动!

我想,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协调甚至对抗。“恨铁不成钢”是教师最容易产生的心态,如果不作改变,师生关系就会出现隔膜甚至走向对立,就常常断送了教育个体的发展可能,这样的例子实在是让人不忍心枚举。而有了磨“铁”成针的长期准备,投入了足够的智慧与关爱,往往就会出现让人惊喜的教育效果。说到底,教育尊重人的主体需求,教育措施得当,教育也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铁”的第三重含义——“铁”杆支持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仅能教给孩子们知识与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育他们美好的品性,还能不断开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为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很多教师会强烈地感觉到,对一个人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基因(天赋),而后天教育是建立在认识、利用和强化他的基因(天赋)基础之上的。不管学生与你相遇时是怎样一个情况,他身上总是有各种潜能的。教师不能一味高高在上地去评价或指点学生,而要与他们平等相处,发现并真心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与激发他们无限的正向能量。所以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更应该做学生的“铁杆粉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