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 言

欧阳修诗词 作者:刘扬忠 注


前 言

一、欧阳修生平及著作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他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四岁丧父,生活陷于贫困。寡母郑氏甘守清贫,亲自教他读书,至以芦秆代笔,让他在沙上写字。郑氏还常对欧阳修讲述其父生前廉洁奉公、宽厚爱人的事迹。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欧阳修日后成为一代优秀政治家和文学家打下了基础。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的欧阳修进士及第,次年到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在西京留守幕府,他与尹洙、梅尧臣等一批青年文学精英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这次洛阳文友聚会,为日后由他发动的诗文革新运动预备了骨干力量。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受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朝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一系列主张。庆历五年,新政因保守派的打击破坏不幸夭折,范、韩、富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在滁州自号“醉翁”。以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年已四十八岁的欧阳修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优秀人才。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转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副宰相),进封开国公。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人诬谤,多次辞职,都未获准。治平四年(1067),除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出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1068)八月,转兵部尚书,改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次年,王安石实行变法。正在外州郡任上的欧阳修对“青苗法”持有异议,不予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致仕,定居颍州。次年七月病逝于颍州,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赐谥文忠。

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博学多才,诗、词、文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为当时和后世所钦仰。他在文学创作上不但几乎是全能的,而且几乎是全优的,其诗、词、古文、辞赋、四六等创作在宋代都领风气之先,艺术水平均臻于一流。他不但是作家,还是文学理论家,其散文中有许多篇章就是文论;其《六一诗话》是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上最早以“诗话”命名的开创性的著作。在学术领域,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经学方面,他研究《诗经》《周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他的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之外,又自著《新五代史》74卷,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借鉴。他广泛收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的资料专集——《集古录》。他的著述,除了上述三种学术专著之外,其诗文结集今存《欧阳文忠公全集》,有明正德吉州刊本,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清康熙吉水曾氏刊本;《欧阳文忠公集》,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二、欧阳修诗、词创作的卓著成就和深远影响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艺术个性和时代特色,在宋诗中卓然名家。欧诗今存九百多首,题材广泛,风格亦多样。其中一些诗歌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如《食糟民》揭露了种粮食的农民只能以酒糟充饥的不合理现实,《边户》描写了宋辽边境地区人民的不幸遭遇。另一些诗歌则议论时事,抨击窳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等。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最高统治者的谴责。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表现个人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描写山水景物的诗。他的传世名篇《戏答元珍》《晚泊岳阳》《黄溪夜泊》《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梦中作》《丰乐亭游春》《别滁》等等,便都是这样的作品。

欧阳修的诗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和风格追求等几方面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他十分重视韩诗“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的特点,在学韩时则主要是学习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燥艰涩之失。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等均议论精警而又富于情韵。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抒怀感事寄梅圣俞》叙写宴游经历,平直而周详,深得古文之妙。欧诗也学李白,这主要表现在以李白诗的清新流畅、雄奇豪放与自己特有的委婉平易章法相结合,形成了清丽飘逸、宛转流畅的欧诗主体风格。今人钱锺书对欧诗的创作经验及其对宋诗发展的影响进行总结道:“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的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至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潇洒的风格。在‘以文为诗’这一点上,他为王安石、苏轼等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替道学家像邵雍、徐积之流开了个端。”(《宋诗选注·欧阳修小传》)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他在宋代词坛的地位虽不能和他在宋文、宋诗中的崇高地位相比,但也卓然自成一家。在词史上,他与晏殊齐名,号称“晏欧”。他的词今存二百四十多首,是北宋前期存词较多的一家;其艺术质量也颇高,在当时是左右风气的重要词人。欧词最显著的特色,是一脱在古文中所经常表露出来的那种儒家大师“庄重”的面孔,而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其主要内容仍然是“花间”派以来文人词常常描写的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和同时期的晏殊的创作倾向大致相近。欧阳修作词,受五代词人尤其是冯延巳的影响很大,但是他能取冯延巳词写情深婉的一面,而摒弃了“花间”派的铺金缀玉,也没有那种浓腻的脂粉气息。他的词一般都写得清丽明媚,语近情深,比如本书所选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其上下片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喻愁、春山骋望的意象,把感情抒写得非常深挚。他极善于用清新疏淡的笔触来描绘自然景物,并在这些描绘中寄寓自己清通旷达的情怀。比如描写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的组词《采桑子》十首,就写得恬静、澄澈,富于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清新的山水画。他的写男女恋情的小词,摆脱了道学思想的束缚,任随真情自然流露,显得朴实而生动。例如写男女约会的名篇《生查子》(去年元夜时),就是这样的佳作。

欧阳修的词,虽然基本上是五代南唐词的延续,但比起同派的晏殊等人的词,已经有所开拓,有所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慢词的创制和尝试;二是部分作品口语化和以俚俗辞语入词;三是在传统的风格比较单一的专写艳情、闲情的婉丽小词之外,还创作了一些直抒自己的生活感想和士大夫“逸怀浩气”的清旷疏隽之作。如果说,第一、二两点在与他差不多同时的柳永词中已经是十分突出的特点,因而不足为奇的话,那么第三点就是对北宋中期词体、词风革新的一种预示了。清末词论家冯煦认为欧词“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关于本书的几点说明

欧阳修其人及其诗文,几百年来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特别是宋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产生过许多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单是欧阳修的传记和诗文选本,就有好几种。本书并非白手起家,而是从选目、注释到艺术鉴赏都认真参考、吸纳或借鉴了古今这些研究成果。但本书并非研究专著,限于普及读物体例,除了“评析”部分的引文括注出处外,选目和注释中有参酌利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之处只好不出注。特此说明。

本书选欧阳修诗55首,词45首。入选作品所据均是通行本。个别有异文的,则择善而从,限于选本的体例,不加说明。

关于选目。本书以选欧阳修文学传播接受史上为历代选家和受众所公认的代表作为主,同时也尽量选入一些别家未选的佳作,以使读者更广泛地接触欧阳修的文学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更多地了解欧阳修其人。

关于注释,以简洁明了为宗旨,力求重点突出,同时注意视野的开阔,适当介绍有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关于评析,以发挥个人见解为主,同时充分尊重一部欧阳修文学传播接受史,对历史上已有定评的代表作,尽量引用前人中肯的评论并注明出处。

本书虽力求做成精品,但经过努力仍感到未能尽如人意,诚恳地欢迎专家和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