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1)

欧阳修诗词 作者:刘扬忠 注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1)

三峡倚岧峣(2),同迁地最遥(3)

物华虽可爱,乡思独无聊。

江水流清嶂,猿声在碧霄。

野篁抽夏笋,丛橘长春条。

未腊梅先发,经霜叶不凋。

江云愁蔽日,山雾晦连朝。

斫谷争收漆(4),梯林斗摘椒(5)

巴船贾集(6),蛮市酒旗招(7)

时节同荆俗(8),民风载楚谣。

俚歌成调笑(9),摖鬼聚喧嚣(10)

自注:夷陵之俗多淫奔,又好祠祭,每遇祠时,里民数百,共馂其余,(11)里语谓之“摖鬼”,因此多成斗讼。

得罪宜投裔(12),包羞分折腰(13)

光阴催晏岁(14),牢落惨惊飙(15)

白发新年出,朱颜异域销。

县楼朝见虎,官舍夜闻鸮(16)

寄信无秋雁(17),思归望斗杓(18)

须知千里梦,长绕洛川桥(19)

【注释】

(1)苏子美:北宋诗人苏舜钦,字子美,是欧阳修的好朋友。 (2)岧峣(tiáo yáo):山峰高峻的样子。 (3)“同迁”句:指为范仲淹事同时被贬的余靖、尹洙、欧阳修三人中,欧阳修要去的夷陵离汴京最遥远。按,余靖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酒税,尹洙被贬为监郢州(今湖北钟祥)酒税,此二州离汴京都较夷陵为近。同迁,同时被贬谪;贬官降职叫“左迁”。 (4)斫(zhuó)谷:割稻。收漆:收取生漆。 (5)梯林:架起梯子登上树;梯作动词用。斗:争先之意。椒:木名,子实称花椒,为调味香料。 (6)巴(cóng):古代巴人也叫巴(为川东、重庆和湖南西北部一带的少数民族)。贾(gǔ):商人。这句是指从巴蜀来的船商云集于夷陵。 (7)蛮市:少数民族的集市。蛮,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酒旗:旧时酒店门前悬挂的布招牌。 (8)“时节”句:指夷陵的时令风俗与荆州一带相同。 (9)俚歌:民歌。调笑:嘲戏取笑;这里应是指当地男女用民歌来谈情说爱。 (10)摖(qì)鬼:民间祭祀完毕聚饮。摖,祭。 (11)馂(jùn):吃剩余的食物。 (12)投裔:贬谪、流放到边远之地。裔,边远的地方。 (13)包羞:承受羞辱。《周易·否卦》:“包羞,位不当也。”指所作所为违义失正,一切只有耻辱。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分(读去声):甘愿,理当。折腰:用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 (14)晏岁:“岁晏”的倒置,岁晚之意;指快到年底了。晏,晚。 (15)牢落:孤寂苦闷,无所寄托。惊飙:令人惊心的狂风。 (16)鸮(xiāo):猫头鹰。 (17)“寄信”句: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说明夷陵地处边远,难以传递信息。 (18)斗杓(biāo):古代指北斗七星柄部的三颗星。这里即是代指北斗星。 (19)“须知”二句:意指自己对洛阳那一段生活十分怀念。洛川桥,代指洛阳。

【评析】

这首五言排律为景祐三年(1037)冬天在夷陵所作。全诗写景抒情,不但记叙描写了初到贬谪之地时的所见所感,而且寄寓着仕途遭到挫折的苦闷和对青年时期在洛阳那一段潇洒生活的怀念。诗可分为四个段落来赏析。第一段为开头四句,自述初到异地,不免引起了乡思愁情。第二段从“江水流清嶂”到“摖鬼聚喧嚣”,共十六句,具体描述夷陵的山川风情。这一段分量最重,其篇幅占全诗的二分之一。这是全篇的主干部分,也是最见作者写景叙事的艺术功力的部分。它以简练的笔触、清丽的色调,生动地描写出夷陵初冬时节的自然景色和土风民俗,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第三段为“得罪宜投裔”到“官舍夜闻鸮”八句,承上对异乡景色的描写而来,写被贬谪到蛮荒之地的屈辱和苦闷。第四段为最后四句,写思归的心情和对洛阳那段生活的怀念。本篇同以上所选的夷陵诸作一样,都是欧阳修青年时期的作品,具有他早期诗作共有的一些特点,正如朱自清先生在评论《抒怀感事寄梅圣俞》时所说的“诗系少作,故排偶多,音律谐,无刻琢之句”(《宋五家诗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