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粱粑,自家夸

在春深——品人间真味 作者:经典文库编委会


高粱粑,自家夸

胡志金

在南方许多地方,糍粑是最受欢迎,也是最著名的。

我们今天在吃油条和糍粑时,只能见到锅里香油清亮,可以照见人的面影,但却看不到别人凌晨3点起床生火、制油,把炸糍粑的过程经营得有条有理,让早起的顾客能吃到新鲜的油条和糍粑。

糍粑,在长江流域,特别是西南三省以及两湖地带,是一种食品的总称,大体是指用捣碎的粮食做成的饼状食品。因原料和做法方式繁多,各地各有特色。

糍粑按原料不同有糯米、小麦、玉米等。按制作方法有蒸、炸、煮、烤的分类。在不同的时节,如清明、三月三、春节,甚至有专门的做法。比较有名的糍粑有桐子叶糍粑、油糍粑等。一些南方少数民族,如苗族、纳西族,也将此类食品称之为粑粑。

做糍粑俗称打糍粑,是农家春节前的一件盛事。因打糍粑是一件力气活,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要互相到各家帮忙,因此常惹得年轻姑娘到场观看。各家将糯米饭弄成团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用碓来舂,有的用木杵来杵,有的用木槌来槌,有的则用细竹扎成把子来戳。

因糯米饭太黏,纵使冬腊月的天气寒冷,年轻人也要脱掉上衣赤膊上阵,即便如此也常累得汗流浃背。力气不济者往往还会被饭团黏扯倒,引得姑娘不停地嬉笑。对那些力气足、动作干净利落的小伙子,姑娘则会大声喝彩,有的还会唱山歌给予奖励。这时满屋欢声笑语,小伙子早已把劳累与严寒抛到了九霄云外。

小伙子将糯米饭打成团后,上了年纪的人就开始做糍粑了。将黏饭团扯成小坨,放进木模中挤压,再捶出,就变成了又圆又大的糍粑。因木模内雕刻的花纹不同,做出的糍粑花形也不一样。外圈有圆线纹、回形纹、点状纹、缠枝花纹等纹路,中间则有寿桃、牡丹、石榴、仙猴、双喜字、喜鹊闹梅、鲤鱼跳龙门等图案。加上糯米原料质地晶莹玉润,看起来像是一件件精致美丽的艺术品。

因为糍粑有易存放、不易变质、易食用等特点,在四川人的生活中,糍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春天是农忙时节,糍粑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场。上山时,人们随便弄来一些干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烧起糍粑来吃;家中来客人时,围着火塘拉了一段家常后,也能用火塘上鼎罐里烧开了的水和着甜酒与糍粑,煮着招待客人;尤其是四川人为儿子定亲拜年时,一对大如明月、象征团圆的糍粑是必不可少的。

糍粑的大小一般有这样几种:经常用于食用的普通糍粑直径两三寸,厚一厘米;大一点的直径约为一尺;最大的有用十余斤糯米做成的,但此种糍粑一般用于婚庆之类的喜庆日子。

在糍粑快做完时,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做几个大糍粑,这种糍粑被称为“破拢糍粑”。这种糍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时才吃。它既象征着五谷丰登,又显示出了四川人的大方。

破拢糍粑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董姓人祖先原有九个兄弟和一个妹妹,妹妹出嫁后又多了一个女婿。由于董姓氏族强大的力量,皇帝担心影响朝廷的统治地位,便派来官兵试图将其斩尽杀绝。官兵来时正逢腊月二十八打糍粑的时候。

董姓人的祖先看到来势汹汹的官兵,急忙将槽中打的糍粑分成几坨用簸箕端上山,进行逃避。官兵走后,几弟兄端着已经变硬的糍粑回到家里,吃时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来或煎起来吃。后来,这九个弟兄和妹妹各居一方,繁衍后代,但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过年时都制作几个这样大的糍粑用来分食,这种习惯后来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承袭了下来,并渐渐变成了一种习俗。

糍粑制成之后,一般五个一叠地放在案板上冷却,干冷后在家中一干净的器具里放上七八天,然后再用山泉水浸泡,隔个十天半月换一次水。

糍粑还是拜年赠送和回赠的最好礼物,在四川就有“拜年、拜年、糍粑上前”的民谚,言下之意是糍粑是四川人走亲串门的必备之物。特别是农村人给城市的亲朋好友拜年时,糍粑很受欢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