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三 追寻未曾远去的那道光

民族之光:陈光威传 作者:陈润,谢再红,邱恒明 著


序三 追寻未曾远去的那道光

在过去的两年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增长,而且中国科技产业有了空前的紧迫感、危机感。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首当其冲。在对技术研发水平要求很高的行业,中国必须尽快扭转因核心技术受限造成的被动局面。“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

在这样独特的时代背景下,2019年夏天,我和润商作家团队的谢再红、邱恒明两位财经作家一起来到光威集团,试图了解小小的钓竿是如何挑起国产战略性新兴材料技术发展的重任的。我们逐渐了解陈光威是如何带领光威人探索出一条饱经血与火洗礼的道路的。讲好中国故事在时下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我们既有关于国家政策的宏大叙事,也有讲述生命个体的微雕写作,可是把两类故事完美结合起来的作品并不多见。在光威采访、调研、交流的过程中,我多次被陈光威的爱国精神、坚定信念、朴素思想所打动,被光威人厚道、奋进、坚韧、自信的品格所感染。这不只是一位企业家和一家企业的故事,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

陈光威1942年生于威海,与何享健、柳传志、任正非、宗庆后、鲁冠球等著名企业家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一代人经历过战乱动荡、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转折,特别渴望在艰难环境中通过奋斗改变命运,他们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1987年,陈光威在不惑之年临危受命,使一家濒临倒闭的镇办小厂起死回生,经过十年的奋斗,光威成了全球渔具产业的领跑者。如今,光威仅渔具业务年产值就近10亿元,拥有“GW”“光星”两大自主品牌,是中国渔具产业综合产能最大的企业。

一位45岁开始创业的企业家,能创造如此成就已属人生圆满。陈光威在1998年进口了中国第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生产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卷中国碳纤维预浸料,打破美、日在碳纤维生产领域对我国的垄断和封锁。光威的多项碳纤维预浸料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技术领先、产能最大的复材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陈光威正式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2003年,光威碳纤维研发项目由于和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攻关方向契合,得到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进入“国家队”。2005年,光威“863计划”项目通过验收,由此开启了国产碳纤维的航空国产化应用历程。经过两大关键节点,光威逐渐形成“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科研型生产企业的转型。2017年9月1日,随着光威复材在创业板上市,光威的碳纤维事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行业领先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纵观光威碳纤维发展简史,可以这样总结:光威是中国第一家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实现核心装备自主保障、实现碳纤维国产化的国产高端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光威是改变了世界碳纤维格局的民营企业。

如果你了解中国碳纤维材料的发展史以及当时中国面临的困难,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光威碳纤维事业的意义和价值,以及陈光威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碳纤维是一种高性能合成纤维,是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材料,也是国防武器装备保障的重要战略物资,被誉为材料界的“黑色黄金”。1959年,日本用聚丙烯腈基原丝制造出碳纤维,开启了碳纤维的应用时代。此后30多年,日、美等国占据碳纤维产业全球85%的市场份额。中国早在1962年就开始研发碳纤维技术,但此后历经各种坎坷。1984年,“巴黎统筹条约”对中国进口碳纤维进行限制、封锁、制裁,致使我国碳纤维研究陷入困境。到21世纪初,我国碳纤维技术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产业没有建立。碳纤维成为我国新材料研发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失败案例,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国防、科技的发展。

光威原本只做渔具,仅在做碳素钓竿时需要用到进口碳纤维材料。然而,由于碳纤维属于军工材料,进口受到严格限制,供给方多次派人调查光威是否将碳纤维用在钓竿生产上。更严重的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碳纤维供应实行“通知式涨价,赏赐性供给”,这不仅意味着光威的产业发展将受制于人,而且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也将陷入被动局面。陈光威吞不下这口气,他说:“泱泱大国,岂能仰人鼻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从未过时。陈光威突破了发达国家对中国碳纤维的重重封锁,带领光威人点亮了碳纤维产业的“民族之光”。光威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碳纤维工程化的企业,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技术和发明之外,意志、勇气、责任、担当也是商业文明中比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因为它们不仅仅推动潮水向前,还将润泽每一片流经的土地。

这段话是指引我们完成这部作品的精神力量。陈光威的人生传奇和光威企业史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不仅是企业家创造商业新时代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

光威企业史和中国碳纤维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一脉相承。光威人虽然经历过各种磨难和曲折,却从未退缩、屈服、沉沦,而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不断向前。如果将光威的发展史放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将视野放大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一个逻辑清晰的结论呼之欲出:陈光威和光威风雨32年的奋斗历程,恰恰是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陈光威身上永不磨灭的“民族之光”和成千上万杰出的中华儿女共同铸就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成为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继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可以解读为爱国精神、自强精神、重德精神、务实精神、包容精神、理性精神、应变精神等。民族精神在发展中不断被注入新的品质和内涵。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民族精神历久弥新。今天,“中国梦”已经成为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而“强军梦”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的战略性材料,发展和壮大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碳纤维产业意义重大,这关系到“强军梦”“强国梦”是否能够实现。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征程中,凝聚了以陈光威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科学家的心血,承载着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精神在陈光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陈光威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吃过苦、受过罪,更能理解国富民强的意义。1991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全球渔具博览会上,刚迈出国门的陈光威发现展馆外的各国国旗中唯独没有五星红旗,就立刻找到组委会进行严正交涉,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后来,相关项目组在绝望失落之际找到光威集团,当听到光威碳纤维通过验证后将用于战斗机时,陈光威毫不犹豫地表态要“为国家干点事儿”。当陈光威听说国家对碳纤维研发领域投入大量经费时,立刻意识到国家对碳纤维的重视,不仅没有任何投机心态,反而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办实事,为祖国做贡献。即使是细微的产品质量问题,陈光威也能上升到爱国的高度。他说:“不是中国人不受人尊敬,而是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外国,只要我们的产品质量能够赶超他们,就一定会受到世界的尊敬!”

陈光威发扬中华民族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的优良传统,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对前来学习考察的渔具同行毫无保留。他认为,只有中小企业都发展起来,才能激发中国钓具产业的整体活力。光威被称为威海钓具界的“黄埔军校”,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培育了一大批渔具企业,威海也成为闻名世界的“钓具之都”。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光威渔具就远销海外68个国家和地区,陈光威信奉“以和为贵”,与很多欧美客户都成了朋友,他们以商业交往为基础,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光威崇尚天道酬勤,勇敢担当国家责任和时代使命。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中,陈光威带领团队废寝忘食,攻坚克难,终于突破各种技术壁垒,成功实现国产碳纤维的产业化,为中国碳纤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严。为此,陈光威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痛苦,2002—2017年,光威在15年间投入研发经费30多亿元。除国家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以外,其余全部靠自筹资金和贷款。在最困难的时候,陈光威将所有渔具生产的厂房、设备甚至订单全部抵押,后来连自住的房子都抵押了。他不惜倾家荡产,也从未对国家讲过一句困难,提过一次要求。

对于陈光威来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生俱来,早已融入血脉之中。陈光威经常说:“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发明,古代我们能行,现在我们依旧能行,农民也可以做钓竿、做碳纤维。市场就是战场,我们要始终保持战斗的姿态。”在陈光威75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始终自立自强、不屈不挠、奋斗不止,既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国家和时代。

陈光威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人格魅力、管理智慧以及攻坚克难的韧性、为人处世的态度,在碳纤维材料界和企业界有口皆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材料科学界泰斗师昌绪与陈光威因碳纤维事业结缘。2005年,师昌绪在光威参加一次会议之后为陈光威题词:“发扬威海精神,创建中国碳纤维基地”,并称赞他“你为民族争了光!”。一位了解光威发展历史的将军也曾说过:“我由衷地钦佩陈光威先生,陈光威是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我国的产业界能再多几百个、几千个像陈光威这样的人,那我们国家就会更不得了!”2017年4月18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看望陈光威时鼓励他道:“陈光威同志,你这一辈子不容易。你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在光威集团展厅入口处,“民族之光”四个大字璀璨夺目,人们以此怀念他,彰显其风范,弘扬其精神。

历史衡量一位企业家的价值,不是看他以何种方式收获名利与地位,而是看他离开时为社会留下了什么。陈光威点亮了一道“民族之光”,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我们将书名定为《民族之光:陈光威传》,应该说是很恰当的。

2019年6月25日,在威海光威集团展厅里,光威复材董事、常务副总经理王文义向我讲述了陈光威的人生传奇,回顾了光威的发展历程。对于碳纤维技术知识、专业名词和产业格局,我不甚了解,却对这家全球钓具领跑企业、国产碳纤维“隐形冠军”印象深刻,陈光威产业报国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仰、钦佩。

随后,我们一起走上二楼会议室,光威复材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王颖超连续播放了三部企业宣传短片,陈光威在“脱富致贫,回头无岸”的碳纤维研发之路上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令人感动。我清晰地记得,他在镜头前用带有威海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我)人生的时间也不多了,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生命最后这几年。”

我开始带领润商作家团队创作《民族之光:陈光威传》。在此后半年的时间里,我们一共采访了64位人士,包括陈光威长子、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和陈光威次子、光威集团副董事长陈洞,并委托张文霓女士采访了陈光威的夫人王言卿。我们与陈光威的发小、同学以及光威早期的创业元老、现任高管、中层干部、普通员工以及政府官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还走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董事长郭殿满、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徐樑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中信产业基金执行总经理杨迪等行业权威。不过,遗憾的是,陈光威生前为人极其低调,留下的文字、视频、音频资料很少,以至他逝世时都很难选出一张合适的照片,对我们来说,关于陈光威的只言片语、点滴细节都弥足珍贵,我们只能在采访和考察时穿越时空,尽可能还原当年的故事。

在沟通过程中,陈亮董事长等光威高管承诺,可以安排公司内外任何相关人员接受采访,不干涉创作。陈亮希望本书具有真情实感,能提炼总结出陈光威的精神内涵,并特别强调写作要真实客观。这将有益于家族后辈及一代又一代的光威员工了解光威的历史,弘扬光威的精神,推进光威的事业。为全面、深入、真实地呈现陈光威的人生历程,我们坚持将陈光威的成长史、光威的发展史、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全球碳纤维的发展史相统一,以时间轴和事件轴设立纵横坐标,并阅读了大量碳纤维行业的资料、威海地方志、中外同类型优秀企业家的传记,经过多方面努力,希望能够博采众长,不负众望。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以“民族之光”为内核提炼出了陈光威的精神,也从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的角度梳理出了四条脉络,希望能引发读者思考:

陈光威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做出正确判断?

陈光威如何洞察商业的秘密?他如何在诱惑与陷阱、成功与挫折交替往复的变化中保持初心?

光威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光威模式能不能复制?光威集团的发展路径是否值得借鉴?

30多年来,光威集团不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什么?下一个30年应该如何进行传承?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及价值观等都不相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面对不同人生处境时的感悟也不一样,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认为光威的成功不可复制:陈光威走过的每一步似乎都踩在了行业发展的节点上,甚至领先半步,即使明知有坑也非跳不可。他经常鼓励部下“能不能做得更失败些”。陈光威的很多战略决策和投资行为都与商业逻辑背道而驰,聪明人不会在“脱富致贫,回头无岸”的独木桥上一走到底。商业悖论容易将陈光威的成就解读为偶然因素或运气使然,却忽略了他成功的必然性。如果非要总结出一条成功秘诀,那就是陈光威在与自己的竞争、与对手的竞争、与时代的竞争中不断寻找新的使命,而使命中所隐藏的正是未来成功的密码。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陈光威的传奇人生让我坚信:时代造就英雄,英雄也成就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将个人命运、事业理想与国家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就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陈光威谦虚朴实,他总是将成就归功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党和国家创造了一个好的政策环境,赋予了我们这代人拼搏奋进的精神。”

我们追寻陈光威闪光的足迹,从20世纪40年代的威海浪潮中起笔,将慢慢为您讲述陈光威的传奇故事!

2020年1月7日于北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