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鼓歌

苏轼诗词选 作者:


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贯之柳”。其词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又云:“其鱼维何?维维鲤;何以贯之?维杨与柳。”惟此六句可读,馀多不可通。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矇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掊。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这是《凤翔八观》诗的首篇,题前有总序,不录。石鼓是我国传世的珍贵文物,今存北京故官博物院雕塑馆。它是石头打琢成的,略似鼓形。每一鼓的周围都刻有文词,纪颂帝王田猎游宴的事,所以也称为“猎碣”。唐时,始发现于岐阳之野,有九个,郑馀庆把它们移到孔庙里保存。韦应物、韩愈都有诗歌咏它。五代时石鼓曾经散失。宋初复搜集起来,仍是九个。皇祐年间,向传师从一个农民家里,找到已经做了米臼、短了一截的另一个,凑足十个。作者看到它们时,是嘉祐六年,歌亦作于此时。韩愈的《石鼓歌》是一篇名作,苏轼有意步武乃至超越过他。此诗典重、精锐,博大、壮阔,是一篇经心着力的作品。

  1. 从政:从事政治生活,即服官。鲁叟:称呼孔子。石鼓那时存孔庙中,作者到孔庙去谒圣,所以说见鲁叟。
  2. 郁律:深盛高峻。蛟蛇走:曲折生动。都是形容石鼓上文字。
  3. 这句说字难认。
  4. 这句说音难读。
  5. 韩愈《石鼓歌》有“嗟予好古生苦晚”句。
  6. 自宋以来,释石鼓文诸家不一,这一鼓的全文是:“车既攻,马既同;车既好,马既。君子邋,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角弓,弓弦以持;殴其特,其来,即禦即伺,麀鹿,其来大□。殴其樸,其来,射其蜀。”
  7. 这又是一个鼓上的文字,其全文为:“汧殹沔沔,丞彼淖渊。鲤处之,君子渔之。澫有小鱼,其游。白鱼,其氐鲜。黄白其,有。其孔庶,脔之,其鱼维何?维维鲤。何以橐之?维杨及柳。”苏轼所谓的“贯”字,有人释“橐”,有人释“”。
  8.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许多古器中只认识鼎;在许多星子中仅说得出哪是斗星。极言石鼓文字不认识的太多,能认识的太少。
  9. 瘢:疮疤。胝(zhī支):厚皮。形容石鼓受风雨剥蚀和被沙砾结连,如瘢如胝,因而那上面的文字模糊。
  10. 跟:脚跟。肘:臂节。这句是说虽然满身瘢胝,但脚跟、臂节,还能看出。
  11. 娟娟:美好貌。这句是说字模糊,像是月朦胧。
  12. 濯濯:光秃貌。稂、莠:田间杂草,有害于庄稼的。这句仍是说能识的字少,妨碍字的清晰的地方太多,如同田里不长稻谷,偏盛稂莠。
  13. 轩:轩辕黄帝。颉:仓颉。传说仓颉是轩辕的史臣,第一个创造文字的人。那最初的文字,形同鸟迹。
  14. 冰:李阳冰,唐时人。斯:李斯,秦时人。李阳冰善篆书,他专写李斯改革的小篆体。(ɡòu够):燕雀类的幼鸟。(nòu耨):奶。这两句大意是:这种字体,是承继着轩、颉,哺育了冰、斯。言其为文字发展的桥梁,划时代的杰作。
  15. 《鸿雁》:《诗经·小雅》的一篇,是赞美周宣王的——宣王是周代中兴之主。按:石鼓是何时物?鼓文歌颂的对象是谁?从唐代到现在,诸家考据各殊,意见不一。断为周时物者,如韦应物以为是文王之鼓;韩愈则以之属宣王,此说后人从之最多;其后董逌、程大昌又说是成王鼓。断为秦时物者,始于郑樵,此说后来居上,近人和今人据此引证、阐扬,遂成权威之论;但是或以之属文公,或以之属襄公,或以属穆公,仍未一致。另有断为北魏时物者,如陆友;断为西魏时物者,如温彦成、熊仁本;断为后周时物者,如蔡珪、马子卿。苏轼此歌是继韩愈《石鼓歌》之作,在认识上他也是听从韩说的。
  16. 籀(zhòu纣)史:周宣王时的史官名籀的。变:改革。据说最古的文字笔划形如蝌蚪,叫蝌蚪文。既然主张石鼓是宣王时物,鼓上的文词是赞颂宣王的,那当然会是史籀写的了。这种字体是大篆,亦称籀文,不同于最早的蝌蚪文,故云“变”。
  17. 厌乱:这里指人民厌周夷王、厉王时之乱。圣贤:指宣王。
  18. 耆耇(qí ɡǒu其苟):年高有德的人,这里指史籀。
  19. 周代的徐,即今苏北、皖北一带。徐虏,徐地的部落,当时与周民族为敌。阚:老虎发怒。虓:音义均同哮;虓虎,老虎咆哮。《诗经·大雅·常武》:“进厥虎臣,阚如虓虎。”这里是指周宣王有“虎臣”征徐。
  20. 犬戎:周代西北的部落,又称狁(xiǎn yǔn显允),即以后所谓的匈奴。《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狁,至于太原。”伏:一本作伐,意同。指嗾:指示嗾呼,对狗的使唤。随指嗾,是说周宣王有奴隶兵听他指嗾去打仗。
  21. 象胥:据《周官》:是掌管外邦、属国的国使。贡:进献东西给天子,叫作“贡”。
  22. 方召:方叔、召虎,都是周宣王的臣子,方叔南征荆;召虎东征淮;都有大功。联翩:接连不断。圭:古代礼器,其形如。是王、侯们朝会时拱手拿着的;一般是玉制,也有石制的。卣(yǒu酉):也是礼器,盛酒用的,方口、大腹、两耳;一般是青铜制,也有玉制的。这些礼器,也被称为“重器”,它们代表权威、功德和地位。
  23. 考击:即敲击,谓敲击乐器。矇瞍:瞎子、盲老头,专指乐师。
  24. 《嵩高》:《诗经》篇名,是赞美周宣王的。
  25. 岣嵝:即岣嵝碑,相传夏禹治水纪功的石刻。此碑实是后人伪作。
  26. 矜:骄傲。伐:居功。
  27. 文武:指周文王、武王。
  28. 九有:即九域,犹如说九州。
  29. 指秦始皇焚诗书,要那些读书人“以吏为师”习法律。
  30. 俎(zǔ祖):砧板,方形的陈设食具的小案;豆:盛肉食的用具,敞口、细腰、宽底。俎、豆一般以木制;豆也有陶制的;都是祭器——也就是礼器。杻:枷。鞭、杻都是刑具。这句是说不用礼,专用刑。
  31. 祖龙:称秦始皇。“祖,人之始;龙,帝之象”(《史记·秦始皇本纪》)。
  32. 上蔡公子:指李斯,秦始皇的丞相,他是上蔡人,在没有相秦以前,在家乡,不过是一个常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的脚色。这句句法倒装,即:牵黄狗的上蔡公子。事见《史记》,李斯被杀前对他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33. 秦始皇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二年、三十七年数次东巡,所登临处都有刻石以纪颂他的功烈。先后计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
  34. 四国:犹如说四方。
  35. 烹:杀、除。强暴:按照秦始皇的口气,指六国。黔首:即黎民;犹如说黑炭头,黑家伙。——黔、黎,义为黑色,这是古代对于劳动人民侮辱的称呼。以上二句是作者节拾石刻中语。
  36. 《诗》、《书》、《易》、《礼》、《乐》、《春秋》,合称六经。这里泛指秦始皇所焚禁的书籍。委灰尘:是说被烧了。
  37. 掊:这里同剖。击剖,打破。
  38. 鼎:原是古代盛食物的容器,最早是陶制,后来以青铜制,逐渐脱离实用,成为礼器。九鼎象征九州,是周代王朝的“国之重宝”,它是象征统治天下之权的。秦昭襄王(始皇的曾祖)五十二年,向周强迫索去九鼎,移置咸阳。传说有一鼎飞入泗水。
  39. 《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他东巡还过徐州,想把那落入泗水的鼎打捞起来,曾使千人泅水寻觅,不得。《史记》所说的千人和这里说的“万夫”,是夸大的数字。
  40. 神物:指鼎。这句是说它有灵,不让秦国暴君找到,不受他的玷辱。
  41. 无乃:莫不是。此句用韩愈《石鼓歌》“鬼物守护烦诃”句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