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中央决策与规划

雪域通途: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作者:


一、中央决策与规划

●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进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为了帮助西藏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当“一面进军,一面建设”。

●彭德怀对慕生忠说:“这里还是一片空白,从长远看,非有一条交通大动脉不可嘛!”

●周恩来指示:“沿路情况,查明哪条路线最好修,全线有多长,需多少人工和材料,要花多少时间等。”

慕生忠提议修建青藏公路

1951年8月,慕生忠出任西北局西藏工委组织部部长兼西北进藏支队政委,与西北进藏支队司令员范明率领官兵1663人,赶着两万多头背驮物资的牲畜,队伍绵延300多里,经过4个月的艰苦跋涉,才到拉萨。

那一次进藏,他们第一天就损失了20多人,骡马损失了几百匹,加上有些骡马啃吃了有毒的草,中毒死亡了近千匹。而且足足花了半个多月,才走出了那一小段的路程。

紧接着,他们到通天河又遇到困难。在过这个通天河的时候,是用皮筏子,骆驼带着皮筏子,人坐到那上边,一部分一部分过去。通天河要是没有涨水时候,坐着船就可以过去。恰恰那时候通天河涨水,结果牛皮筏子就翻了,把那么1批人给翻下去了,光骆驼就1000多峰。

走上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由于缺氧,又夺去了一批人员和牲口的生命。

这让慕生忠不得不考虑是否能走另外的路。

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就指示所有进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

为了帮助西藏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当“一面进军,一面建设”。

西北军区副政委甘泗淇则更具体地指出:

要作将来在青藏高原上修一条公路的准备。

1951年12月,党中央决定成立统一领导的西藏工委,张经武为书记,张国华、谭冠三、范明分别任第一、二、三副书记,慕生忠任工委常委兼组织部长。

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当时也专派1位公路工程师邓郁清。

邓郁清是个南方人,但他的一生却几度在中国西部的公路建设中沉浮。

邓郁清从福建工业专科学校公路专业毕业后,曾参加过国民党修建的从西宁到玉树的所谓“青藏公路”。他的一只眼睛被碎石炸坏。

然而,邓郁清感到,更沉重的伤害则是国民党政府、军阀马步芳昏庸腐败所造成的公路废弃殆尽的绝望和颓废。

1953年底,为了解决驻扎西藏数万军民所面临的缺粮困境,中央责成西北局负责组建西藏运输总队,总部设在青海的香日德,有关领导点名要时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长的慕生忠担任政委,慕生忠当时正在北京准备调动工作。

这是慕生忠第二次进西藏。

慕生忠到西藏一看,运输总队其实是个骆驼运输队,因为这支运输队只是由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收购来的2.8万头骆驼组成的。

据说当时全国的骆驼总量也不过是20万头,这近3万头的役驼可不是个小数字了。运输总队把这些骆驼与驼工们编成队,每头骆驼驮上150公斤左右的面粉,分头向西藏进发。

按照最初的部署,运粮队准备采用1951年解放军进藏时的路线。

这是一条传统的路线,它从青海香日德向南翻过昆仑支脉巴隆大坂,进入黄河源头曲麻莱地区,渡过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穿过玉树、丁青,然后到达藏北重镇那曲。

这条路的走向和1300年前唐蕃古道大致相同,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已有两支队伍由此进入西藏,大家好像看到了希望。

但是,慕生忠深知,这条路上必经的黄河源头地区有着大量的泥沼地带,此处的通天河天险浪急水大,极不适宜大部队行进,1951年进藏时,就曾造成极惨重的损失。

2.8万峰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骆驼,带着鲜为人知的使命,浩浩荡荡地向着冰川、向着戈壁、向着荒漠进发了。

这悲壮的驼运以400万斤粮食运到拉萨,沿途每500米就倒下一头牲畜的惨痛代价,完成了它的艰难历程。1年零3个月下来,3万峰骆驼死亡十之八九,

1954年初,驼工们陆陆续续返回了香日德。他们去时牵着骆驼,回来时却两手空空:由于高原上恶劣的气候环境,这批进藏骆驼大队损失惨重,2.8万头骆驼几乎“全军覆没”!

慕生忠目睹了进藏部队物资的极度缺乏,目睹了骆驼运输总队的惨重损失,他十分痛心。

慕生忠利用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带着秘书、警卫员和1名向导一行几人,从拉萨出发,沿着正在修筑的康藏公路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们历时40多天,全程走完了康藏线。

他们发现,康藏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雪崩、泥石流、塌方等事故经常发生。就是一场小雪,经风一吹也会形成雪堆。

慕生忠一路上看到了这些情况,他认为从康藏线上修公路进藏困难太多,而且就算修成了,也难以保障运输的畅通。

慕生忠当时就想:仅仅靠骆驼来运送进藏物资根本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解决西藏运输的困难,就非得修路不可。既然康藏线困难重重,那么从西北开辟一条入藏公路如何呢?

这时,慕生忠听当地驼工讲,还有一条土质坚硬、极少沼泽、河床平浅的路线。这条路线是由香日德西行至格尔木,再折向南行,沿雪山边缘,越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经那曲去拉萨。

慕生忠详细查地看了这条旧路,这同样是条被岁月尘封了的古道,曾是七世吐蕃王北上安西的和亲之路。然而,它却隐藏在被外国人称为“生命禁区”的高海拔地带,是否能够走得通,是否真正存在,大家心中都没有底。走这样一条新路,能否使人困马乏的运粮队伍获得意想不到的新生呢?大家都在心中祈祷着,希望这神奇的古道能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这关联千秋的重要时刻,慕生忠随即决定:“放弃旧路,改走新线!”

慕生忠的这一想法和副政委任启明等人不谋而合,于是慕生忠先后派出两批人,用木轮大车和胶轮马车向藏北重镇那曲出发探路。

慕生忠则前往北京,为修建青藏公路筹集资金与物资。

慕生忠将以上情况及时地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了汇报,并对修路提出如下建议:

一、青藏高原,地势平缓,施工比较容易;

二、地图上的红线,在黄河源以上,也在长江三大源流的上部,河水较浅,易于徒涉;

三、高寒风大,无大雪封山之忧;

四、冰冻层厚、无塌方和翻浆之患;

五、气候寒冷无雪崩,也无冰川流动和泥石流等情况。

上述5条建议,恐有不当之处,拟以马拉大车再作一次试探。

彭德怀支持修建青藏公路

1954年,慕生忠来到北京,由于对国家机关的分工并不熟悉,他便先找到国家民委主任李维汉。

李维汉听了慕生忠的来意后,说修路的事归交通部管,便派人领路让慕生忠去找国家交通部。

慕生忠见到交通部公路局局长后,他便径直提出要在青藏高原修一条公路,请交通部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公路局长大吃一惊:“在青藏高原修公路?这是件大事,我们作为主管部门,从来没有安排这项工程呀!”

慕生忠说:“所以我才来要求的呀!”

“你是代表西藏工委来的吗?”

“不,我代表我个人!”

公路局长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不符合正常程序,而且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他冷静地对慕生忠说:“同志,我们国家建设刚刚起步,到处需要钱。抗美援朝战争打了3年,国家花了不少钱。现在康藏公路已修了几年,投进去多少亿还没见名堂。你要求修青藏公路不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不能安排,第二个五年计划也安排不上。”

从交通部立项的事情,自然也不了了之。

最后,慕生忠找到了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彭德怀。

彭德怀在第一野战军担任司令员时,慕生忠是第一野战军的民运部长。

在此之前,慕生忠刚刚收到前往黑河探路的任启明的一封电报。电报上写着:

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山多坡度平,河多水不深,一般不用架桥。1000多人,半年左右时间,修一条简易公路是可能的!

原来,探路队经过考察,发现青藏高原虽然海拔高,可是群山之间高度差小,坡度也相对缓和。

此外,高原上虽然河流密布,但是河床很浅。在这种条件下,修建青藏公路的可行性还是很大的。

慕生忠拿到电报,兴奋得一夜没睡觉,心里更有了底儿。

于是,慕生忠在彭德怀面前,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一条青藏线,可以分成几段修,先修格尔木至可可西里的300公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彭德怀听完慕生忠的汇报,慢慢地踱步走到挂在墙上的中国地图前。

其实,早在1950年四五月间,彭德怀就曾风尘仆仆地来到青藏高原视察,亲自勘察进军西藏的路线,确定了由青海入藏和修筑青藏公路,并组织以军队为主的人力物力开赴工地进行施工。

后来,彭德怀奔赴朝鲜战场,仍在关心着那里的交通建设,特意还把朝鲜在这方面的经验介绍回来供参考。

所以,慕生忠提出修筑青藏公路的想法也与彭德怀的想法不谋而合。

1952年从朝鲜回国后,彭德怀接替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彭德怀作为一名军人,他深知在青藏高原修路的意义绝非是给西藏运送几袋粮食。从祖国腹地建成一条伸向西南、西北边防的公路,这在战略上该会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彭德怀慢慢抬起手,他突然从敦煌一下划到西藏南部,他对慕生忠说:

这里还是一片空白,从长远看,非有一条交通大动脉不可嘛!

彭德怀高瞻远瞩,他从战略高度上肯定了修建青藏公路的必要性。彭德怀下决心要修好青藏公路,不只是作为一条军事要道,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是一条连结兄弟民族的团结之路,是民族间心连心的纽带。

慕生忠此刻仿佛领悟到了什么。

于是,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就这样和他原先的修路计划连缀到了一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